- 年份
- 2024(4676)
- 2023(6857)
- 2022(5061)
- 2021(4490)
- 2020(3550)
- 2019(7612)
- 2018(7825)
- 2017(14127)
- 2016(8071)
- 2015(8923)
- 2014(8907)
- 2013(8427)
- 2012(7399)
- 2011(6653)
- 2010(6797)
- 2009(6034)
- 2008(6041)
- 2007(5319)
- 2006(4970)
- 2005(4578)
- 学科
- 济(30276)
- 经济(30251)
- 管理(17805)
- 业(16103)
- 学(12350)
- 农(12154)
- 企(10657)
- 企业(10657)
- 中国(10074)
- 地方(9871)
- 环境(9597)
- 农业(8505)
- 业经(8305)
- 方法(8214)
- 生态(7129)
- 发(7047)
- 数学(6648)
- 数学方法(6564)
- 土地(6453)
- 资源(6307)
- 和(5763)
- 发展(5331)
- 展(5322)
- 财(5238)
- 划(5190)
- 制(4906)
- 产业(4700)
- 贸(4547)
- 贸易(4540)
- 易(4352)
- 机构
- 学院(113798)
- 大学(111719)
- 研究(47317)
- 济(39412)
- 经济(38473)
- 管理(36786)
- 科学(35044)
- 中国(34423)
- 理学(31083)
- 理学院(30595)
- 农(30480)
- 管理学(29728)
- 管理学院(29569)
- 所(26095)
- 京(25606)
- 研究所(24464)
- 农业(23911)
- 业大(23724)
- 中心(20857)
- 江(18389)
- 院(17836)
- 财(17103)
- 范(16972)
- 省(16839)
- 师范(16765)
- 科学院(16418)
- 北京(16188)
- 农业大学(15549)
- 室(14711)
- 州(14472)
- 基金
- 项目(84512)
- 科学(65052)
- 基金(60328)
- 家(57262)
- 国家(56874)
- 研究(55647)
- 科学基金(46024)
- 社会(34175)
- 省(33214)
- 基金项目(32663)
- 社会科(32224)
- 社会科学(32216)
- 自然(31948)
- 自然科(30973)
- 自然科学(30961)
- 自然科学基金(30348)
- 划(29356)
- 教育(23303)
- 资助(22808)
- 编号(21449)
- 重点(21019)
- 发(19955)
- 计划(18369)
- 科技(17422)
- 部(16702)
- 创(16590)
- 科研(16529)
- 成果(16046)
- 创新(15745)
- 课题(15622)
共检索到1686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邢丹 肖玖军 王晓红 张芳 韩世玉 罗朝斌
【目的】探明石漠化地区退耕植桑后土壤养分与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为进一步优化石漠化地区桑园管理提供的理论依据。【方法】结合实际调研,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取荔波退耕还林1年的桑园作为对照,研究还林10年的桑园土壤在不同季节、不同剖面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结果】(1)石漠化地区退耕植桑利于土壤养分的改善,桑树在全年生长过程中养分呈波动性变化;不同土层还林桑园土壤C、N、P具有"表聚性"现象,随土层深度递增而逐渐减少。还林10年桑园土壤有机碳和全钙含量随季节变化呈降-升-降变化,全氮和全磷含量持续下降,全钾含量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石漠化地区退耕还林种植桑树后,还林10年的桑园土壤C/N、C/P、N/P增大,而C/K、C/Ca和N/K减少。C/P、N/P随季节变化呈升高趋势,但随剖面深度呈急剧减小趋势。【结论】桑园土壤主要受磷素限制,其次是氮素。在经营管理桑园时,除补充所需养分,还需注重土壤元素间变化。退耕还林桑园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与养分显著相关,OC(有机碳)、TN(全氮)对土壤C/P、C/K、N/P、N/K贡献为正,TCa(全钙)对土壤C/K、N/K贡献为正,而TP(全磷)对土壤C/P、N/P贡献为负,TK(全钾)、TCa对C/Ca贡献为负。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朱仁欢 李玮 郑子成 李廷轩 洪月 何秋佳 田宗渠
研究不同退耕植茶年限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质量分数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期为退耕植茶地土壤持续利用和茶园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退耕植茶2~3 a(RT_2-3),9~10 a(RT9-10)和16~17 a(RT_16-17)的各5个样地为研究对象,以邻近耕地作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按0~10,10~20和20~40 cm土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质量分数,并计算了碳、氮、磷之间的计量比。结果表明: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表现为先显著降低后增加的趋势(P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兴锋 刘思凡 蒋龙 何功秀
探讨湘西北石漠化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灌木丛4种典型植被类型各土层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及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4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C、全N和全P的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下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C和全P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丛。2)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壤有机C比灌木丛分别高出了158.98%和64.87%;土壤全N和全P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仅为0.26和0.21,属弱变异,在4中植被类型和不同土层间,其值比较稳定。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N和C/P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丛>针叶林,其中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0~20cm土壤C/N显著高于针叶林和灌木丛,分别高出了132.98%和92.72%;土壤C/P和N/P的值较稳定,变异幅度较小,变异系数仅为0.23和0.25,属弱变异。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C和全P与土壤化学计量比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土壤C/N与有机C和全P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C/P与土壤有机C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N/P与土壤有机C和全P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5)主成分分析表明,阔叶林对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最为显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丹丽 喻阳华 秦仕忆 钟欣平
【目的】为贵州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及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种植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核桃(Juglans regia)、柚木(Tectona grandis)、玉米(Zea mays)和花椒(Zanthoxylum bugeanum) 6种典型植物土地为样地,采集各样地0~20 cm土样检测其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并应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该地区土壤C、N、P、K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在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6种典型植物样地0~20 cm土层土壤的SOC、TN、TP和TK养分平均含量分别为19. 16~70. 17、1. 69~6. 79、0. 06~3. 12和8. 60~77. 04g/kg,土壤养分的C∶N、C∶P、N∶P、C∶K、N∶K和P∶K分别为6. 318~21. 028、11. 400~552. 310、1. 804~46. 354、0. 461~5. 651、0. 073~0. 502和0. 003~0. 040。土壤养分SOC与C∶K及P∶K间呈显著正相关; TN与P∶K呈显著正相关,与C∶N和C∶P呈显著负相关; TP与P∶K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P和N∶P呈极显著负相关; TK与P∶K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P和N∶P呈极显著负相关,与C∶K呈显著负相关;即SOC对C∶K和N∶K,TN、TP和TK对P∶K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 TN对C∶N和C∶P,TP对C∶P和N∶P,TK对C∶P、N∶P和C∶K的增加存在抑制效应。在土壤养分的各生态化学计量比之间,除C∶K与N∶P呈S函数外,其余各生态化学计量比间均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结论】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并加速了其养分消耗,导致其土壤总体P素亏缺,在生产过程中应注意添加外源磷肥提高土壤肥力;在养分管理上,注重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余逍 刘子琦 喻阳华 李开萍 蔡路路
【目的】揭示黔西南石漠化区不同群落土壤碳氮磷空间分布及化学计量的垂直分异规律,为黔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治理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5种植物群落下不同深度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SOC、TN、TP的变幅分别为11.98~32.91、1.98~4.99和0.43~1.69 g/kg, SOC、TN总体随土层加深而降低,TP在各土层间无明显变化;C:N、C:P、N:P的变化范围依次为4.64~7.87、11.49~33.98、1.91~5.28,总体格局呈上高下低变化;C:N低于全国平均水平,C:P总体水平较高,N:P<14,指示N亏缺,植物生长易受N限制。土壤SOC、TN、TP呈两两极显著正相关,C:P与C:N、N:P呈极显著正相关;C:P与TN呈显著负相关;SOC与N:P之间为反向作用效应。【结论】人工恢复植物群落土壤全量养分高于荒地,养分积累能力较强;化学计量比特征SOC分解、矿化率高,P矿化能力弱、有效性低;研究区全量养分之间关系密切,土壤生态系统内养分平衡具有较强的正向调控机制,C、N之间存在互馈效应,C制约着N、P元素的比例关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建召 崔羽 贺静雯 刘颖 李键 林勇明 王道杰 吴承祯
【目的】在我国西南强地震影响区生态恢复重建的背景下,探明植被覆盖率、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变化与6种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和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深入认识地震灾区植被恢复的动态过程。【方法】以汶川地震重灾区典型区汶川县威州镇(干旱河谷气候)和绵竹市汉旺镇(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受损治理样地与未受损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气候区受损治理区(Destroyed and treated area,DTA)和未受损区(Undestroyed area,UA)的植被恢复特征和植物不同器官主要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的植被恢复率(65. 74%)高于干旱河谷气候区(50. 68%),其中干旱河谷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DTA的变异系数分别40. 44%和23. 06%,高于未受损区的14. 49%和8. 62%;(2)植物不同器官生物量仅茎在两个气候区DTA和UA间表现显著差异(P K> Ca> Mg> P> Na;(4)通过叶片氮磷比(N∶P)发现,干旱河谷气候DTA和UA主要受P限制,而亚热带季风性气候DTA和UA主要受N限制。【结论】通过上述研究说明,气候可能是影响植被恢复的主导因子,应充分考虑影响植被和土壤恢复的限制养分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西南地震灾区的生态功能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东丽 张子倩 刘阳 赵晓亮 连昭 于百和 王东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因其较强的适生性与抗逆性,成为半干旱矿区排土场主要的生态重建植物,但在排土场恢复过程中常出现提前衰退现象。为探明黄土区排土场苜蓿恢复过程中是否受土壤养分的限制,选取不同恢复年限(2、4、6、10年)苜蓿地为研究对象,以新排土为对照,研究0-60 cm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与化学计量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恢复年限增加变化规律不一致,分别在种植10、6和2年时最高,在种植2、4和10年时最低;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在苜蓿恢复过程中,C:N与C:P整体上呈“W”型的变化规律,土壤N:P呈“V”型变化规律;恢复6和10年时土壤C:P和N:P均随土层加深而下降。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氮、磷含量之间均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P <0.01),矿区排土场土壤养分主要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关系密切,土壤全磷含量不受其他养分影响。在半干旱黄土区排土场,苜蓿恢复模式具有一定的土壤肥力恢复作用,恢复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氮、磷养分限制,建议加强科学施肥管理或在恢复4至6年时及时利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陆颖 王保林 沈艳
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和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直接关系。为了研究宁夏典型草原区不同退耕年限草地植物群落和优势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不同退耕年限(21、16、11、9、5、3、2年)草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长芒草(Stipa bungeana)、赖草(Leymus secalinus)、早熟禾(Poa annu)等优势植物及植物群落C、N、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增加,植物群落地上部C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全N含量大体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全P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C∶N、C∶P、N∶P整体表现为21年退耕地最大,9年退耕地最小;优势植物C含量表现为地上部大于地下部,全P含量表现为地下部大于地上部;植物群落N∶P值和全N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优势植物N∶P值和全N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且N∶P均小于14。典型草原区植物群落和优势植物在整体水平上均受到N素的限制,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草原的退化和恢复具有指示作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成阳 梁语桐 王彬彬 蔡妙莹 刘琦 赖炽敏 孙建波 彭飞
为了探究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植物和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植物群落内稳性的影响,以长江源多年冻土区未退化、中度退化和严重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叶片和土壤C、N、P含量,分析了其化学计量比及植物群落内稳性特征,以期为科学调控退化高寒草甸植物修复进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加剧,植物群落叶片C和N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土壤C和N含量呈现降低趋势,叶片P含量呈增加趋势,土壤P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2)未退化和严重退化阶段植物群落叶片N:P均大于16,植物群落倾向于受P限制;中度退化阶段植物群落叶片N:P小于14,植物群落倾向于受N限制。3)同一退化程度高寒草甸优势种间N:P也有较大差异,意味着不同物种可能受到不同营养元素的限制。4)植物群落叶片N和N:P表现出稳态型,P表现出绝对稳态型。本研究结果表明,未退化和严重退化阶段植物倾向于受P限制,中度退化阶段植物倾向于受N限制;在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中,叶片N和P均具有较强的内稳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子琦 肖杰 李开萍 闵小莹 张仕豪 史鹏韬
【目的】揭示石漠化治理区经果林地土壤养分对间作和单作种植模式的响应机制,为石漠化治理区刺梨、核桃为主的经果林地的植被优化和土壤养分供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野外采集样本和常规土壤养分分析,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和排序分析等方法,研究石漠化治理区经果林地土壤养分对种植模式的响应。【结果】除土壤pH随土层加深呈升高外,其余养分含量均随土壤层次的加深呈降低趋势,不同土层土壤以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刺梨-核桃间作高于刺梨单作(P<0.05),全钾和碱解氮含量刺梨单作高于刺梨-核桃间作(P10 cm后刺梨-核桃间作低于刺梨单作(P<0.05);刺梨-核桃间作土壤养分供应水平(0.572分)优于刺梨单作地(0.439分);全钾、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是影响研究区土壤养分供应水平差异的主要因子。【结论】石漠化治理区经果林地土壤养分对间作与单作种植模式响应敏感,巩固维持间作地土壤养分含量供应水平,重点补充单作地的土壤养分以提升供应水平。
关键词:
种植模式 土壤养分 经果林地 石漠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郑威 何琴飞 彭玉华 罗盛锋 谭一波 何峰
以桂西南石漠化山地6种退耕林为对象,采用修正直角双曲线光响应曲线模型比较不同林分光响应曲线及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等光合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任豆Zenia insignis、柚木Tectona grandis、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光响应曲线存在光抑制现象,其他树种则无该现象。修正直角双曲线模型对6种树种光响应曲线拥有良好的拟合效果,对主要生理指标的预测与实测值相近。弱光下净光合速率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隋夕然 吴丽芳 王妍 王紫泉 肖羽芯 刘云根 杨波
【目的】探究岩溶石漠化区土壤团聚体养分及酶活性特征,可为该地区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滇中高原4种不同石漠化程度(潜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表层土壤3种团聚体(粒径2.00 mm)分布特征,团聚体4种水解酶(淀粉酶、脲酶、β-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和3种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质量分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团聚体组成比例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由高到低依次为粒径>2.00 mm(51.31%)、粒径0.25~2.00 mm(36.53%)、粒径2.00 mm的团聚体最高,其次为粒径0.25~2.00 mm,粒径0.05)。【结论】在岩溶石漠化地区,较大粒径的土壤团聚体在土壤组成上占优势,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贡献率也相对较高,而较小粒径的土壤团聚体更有利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积累,其相应的含量也更高。图2表6参48
关键词:
石漠化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团聚体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肖波 王庆海 李翠 曹志德
【目的】明确复垦措施对黄土高原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揭示其空间变异特征,为评价退耕地复垦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帮助,并为相关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在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山西省广灵县退耕6年后复垦的典型坡耕地为对象,对比研究了复垦前(2007-04)和复垦2年后(2009-05)表层(0~15 cm)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及空间变异特征。【结果】与复垦前相比,复垦2年后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以及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38%,11%,15%,24%,81%和8%,而体积质量则降低了7%;研究区土壤养分属中等变异,而土壤体积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娅娅 杨艳芳 李云飞 刘文静 张平究
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3、5、7、9、11和21 a)湿地、以仍耕油菜地和原始湿地土壤为研究对照,分析了土壤全铝和活性铝形态组分特征,探讨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铝元素组分特征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铝含量和活性铝含量分别在16.78~57.05 g/kg和1 699.94~3 823.49 mg/kg之间,其中活性铝总量占全铝含量的6.70%~11.84%。退耕还湖3~11a期间,土壤全铝、活性铝总量及5种形态活性铝总体均随退耕年限延长而增加;退耕11~21 a期间均下降。不同形态活性铝中,可溶性铝al S含量最低,而酸溶无机铝和腐殖酸铝al-Ha含量较高,分别占活性铝总量的4...
关键词:
退耕还湖 湿地土壤 活性铝形态 铝毒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艺伟 仇模升 孙彩丽
【目的】从植物-土壤反馈角度,研究草本、灌木和乔木阶段优势植物种植对优势灌木植物(火棘)群落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计量比特征的影响,以明晰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中土壤养分的循环过程。【方法】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集火棘根区土壤,以白茅、马桑和光皮桦为供试植物,构建模拟植物-土壤反馈的盆栽实验,并测定了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木糖苷酶(BX)、纤维素二糖水解酶(CBH)、β-1,4-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P)6种酶活性及土壤养分指标。【结果】与HH(火棘根区土壤种植火棘)处理相比,HB(火棘根区土壤种植白茅)处理根际土壤有机碳(SOC)和速效磷(SAP)含量显著提高,但全氮(TN)、全磷(TP)、硝态氮(NN)和铵态氮(AN)含量显著降低,C︰N、C︰P显著升高,而N︰P显著降低;此外,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HM(火棘根区土壤种植马桑)处理的BG、BX、NAG和LAP酶活性,HG(火棘根区土壤种植光皮桦)处理的BG、CBH、LAP和AP酶活性显著高于HH处理,但HB处理的BG活性显著低于HH处理。除空白对照外,其他处理酶化学计量特征差异不显著。植物生长引起火棘根区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主要与SOC、C︰P、C︰N、SAP和NN的变化有关。【结论】白茅、马桑和光皮桦在火棘根区土壤中的生长会引起该土壤养分含量及比例变化从而引起胞外酶活性的变化,其中白茅因生物量大会引起火棘根区土壤养分快速消耗,而马桑和光皮桦有利于提高火棘土壤酶活性,因此,从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化学计量特征的角度来看,马桑和光皮桦有利于改善火棘群落土壤贫瘠状况。该研究结果为明确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胞外酶 养分 化学计量 喀斯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