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6)
- 2023(1479)
- 2022(1300)
- 2021(1326)
- 2020(1127)
- 2019(2492)
- 2018(2645)
- 2017(4749)
- 2016(2624)
- 2015(3003)
- 2014(2979)
- 2013(2834)
- 2012(2508)
- 2011(2335)
- 2010(2365)
- 2009(2095)
- 2008(1941)
- 2007(1752)
- 2006(1527)
- 2005(1482)
- 学科
- 济(9355)
- 经济(9349)
- 管理(6939)
- 业(5745)
- 方法(4856)
- 企(4433)
- 企业(4433)
- 数学(4248)
- 数学方法(4193)
- 中国(3067)
- 学(2784)
- 财(2442)
- 农(2392)
- 银(2023)
- 银行(2015)
- 环境(1996)
- 地方(1971)
- 行(1907)
- 麦(1856)
- 制(1809)
- 融(1744)
- 金融(1744)
- 业经(1742)
- 技术(1715)
- 农业(1676)
- 生态(1629)
- 小麦(1616)
- 理论(1590)
- 贸(1471)
- 贸易(1467)
- 机构
- 大学(36934)
- 学院(36160)
- 研究(14004)
- 济(12718)
- 管理(12500)
- 经济(12373)
- 中国(10818)
- 理学(10546)
- 科学(10500)
- 理学院(10398)
- 管理学(10097)
- 管理学院(10037)
- 农(9669)
- 京(8975)
- 业大(7842)
- 农业(7802)
- 所(7769)
- 研究所(7237)
- 中心(6696)
- 财(5787)
- 北京(5717)
- 江(5468)
- 科学院(5197)
- 省(5135)
- 工程(5019)
- 农业大学(5003)
- 技术(4929)
- 院(4793)
- 室(4769)
- 业(4548)
共检索到558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陆森 张劲松 孟平 高峻
利用实测的地温和土壤含水量数据模拟石榴-小麦间作系统的土壤热通量。结果表明:利用地温和含水量数据模拟的土壤热通量值与热通量板实测结果一致性较高;土壤热储量是地面热通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忽略土壤表层热储量并以某一深度处的实测热通量值代表地面热通量的方法误差很大;石榴-小麦间作系统内的地面热通量存在显著的水平空间变异性,小麦覆盖区域地面热通量几乎一致,均显著小于石榴株间裸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傅大立 王保平
该文对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各部分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外小麦种子生物量差异显著,系统外的小麦生物量高于系统内;同一间作模式内生物量分布受距树行远近影响,处于模式中央的小麦各部分生物量都是最大的;影响小麦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和穗密度,间作模式和距树行远近对小麦种子生物量有一定影响,但对小麦总生物量影响较小.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差异较总生物量的差异小;影响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其次为距树行远近,而间作模式和小麦穗密度对其影响甚小;不同小麦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一致,在桐麦间作系统麦田东边,豫西832各部分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减小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减少5...
关键词:
间作系统,泡桐,小麦生物量,间作模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王保平 傅大立
对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各点光量与小麦产量对比研究表明:对照区的入射光量和小麦截获光量一直大于系统内各点,系统内各点离树行越近截获的光量越小.小麦截获光量与入射光量的比值在系统内各点变化不大,在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系统内的平均比值分别是078,069和045,系统外分别是094,088和063.就小麦产量来讲,系统内平均比系统外低512%,系统内冠下各点平均较冠外点平均低19%,东冠下各点平均较西冠下各点平均低244%.单位面积小麦种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变化趋势相同,系统内较系统外平均分别低355%,253%,冠下各点平均较冠外各点平均分别低113%,74%,东冠下两点平...
关键词:
间作系统,泡桐,小麦产量,光量子通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傅大立 王保平
桐麦间作系统内外的对比研究表明,试验期间系统内小麦平均光能利用率是系统外的133.3%,光能利用率在11时~13时之间最低.整个时段平均光合速率为系统外对照点的87.6%,其中,小麦抽穗开花期为97.9%,灌浆期为86.3%,成熟期为78.6%.桐麦间作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在灌浆期与成熟期.光合速率在11时~13时之间是最大的,呈单峰曲线.桐麦间作系统对小麦叶面BalBery指数的影响,表现在灌浆期末期和成熟期,在小麦抽穗开花期没有影响.从抽穗开花期到灌浆期和成熟期,小麦光合作用与光量的关系逐渐减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傅大立 王保平
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的对比研究表明,开花期和灌浆期系统内外各点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差异不明显;成熟期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并且系统内低于系统外,西冠下低于东冠下.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与其接收的光合有效辐射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开花期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总光合差异不明显,灌浆期和成熟期差异较明显,其中灌浆期系统内各点仅为对照的40%~66%,且冠外点明显高于冠下各点,西冠下点又稍高于东冠下点;成熟期总光合量较小,系统内各点仅为对照的20%~55%.系统内外各点小麦产量与开花期至成熟期群体光合量关系十分密切.各点干物质产量与作物产量比值(ξ)在0.52~0.77之...
关键词:
泡桐,小麦,产量,光合有效辐射,群体光合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尚小厦 吴洪生 高志球 李季 任迁琪 季炜 马世杰 Ogou Katchele Faustin Kakpa Didier 徐亚 陈素云 邹建文 张要军 姚童言 钱璟珊 王从
本文研究冬小麦间作板蓝根对小麦生长和麦田CH4通量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试验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进行,采用静态箱(暗箱)0气相色谱法在小麦生育期定期取样分析麦田CH4通量,同时记录不同处理下小麦的生物量,收获后测定小麦及板蓝根产量。结果表明,与对照施肥单作处理(NPKW)相比,施肥间作板蓝根处理(NPKWR)小麦产量与千粒重分别增加9%和1%;冬小麦田CH4的通量主要是吸收,吸收量表现为施肥间作板蓝根处理(NPKWR)>不施肥处理(N0P0K0W)>裸地(N0P0K0W0)>施肥单作处理(NPKW),施肥间作板蓝根处理(NPKWR)比施肥单作处理(N...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劲松 宋兆民 孟平 辛学兵 陆光明
对黄淮海平原农区银杏 -小麦间作系统的热量效应 (白天 )和水分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小麦抽穗 乳熟期 ,晴天间作系统总辐射量比单作 (麦田 )系统低 7.6 % ,阴天时二者差别不大 ;晴天间作系统净辐射通量比单作系统高 5 .6 % ,阴天时比单作系统低 1.9% ;晴天间作系统潜热通量比单作系统低 6 .8% ,阴天时二者相差极小 ;晴天和阴天间作系统的感热通量均低于单作系统 ,分别约低 5 2 .6 %和 11.1% ;晴天间作系统土壤热通量比单作系统高 2 1.8% ,阴天时比单作系统低2 5 .0 %。(2 )小麦拔节 腊熟期 ,间作系统小麦日蒸腾速率比单作麦田低 18...
关键词:
银杏-小麦间作系统 水分效应 热量效应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王保平 傅大立
对桐麦间作系统内外的对比研究表明,系统内外小麦叶面蒸腾速率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均有所增加;开花期系统内外小麦叶面平均蒸腾速率分别为5.84,5.72mmol·m-2·s-1,差别不显著;从灌浆期到成熟期,系统外对照点小麦叶面蒸腾速率比系统内高,系统内外小麦叶面平均蒸腾速率比为0.81;11时之前,系统内泡桐东冠下点小麦叶面蒸腾速率比西冠下点高,11时之后则反之.从开花期至成熟期,系统内外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从上午到下午是递减的,且开花期高于灌浆期,灌浆期高于成熟期.开花期内系统内外各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差别不明显.从灌浆期至成熟期,系统内泡桐冠下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低于冠外点.从开花期至成熟期,系统内外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蒋建平 朱建军 刘廷志 贺树民 周志明 苏富江
以桐麦间作系统中的关键因子-光合有效辐射为焦点,分析树冠遮荫对间作小麦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的影响,以探讨桐麦间作系统中的光能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南北行向的桐麦间作,在距树行不同距离和泡桐不同生长期间,树冠遮荫对小麦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差异较大,距树行越近或泡桐叶面积指数越大,光合有效辐射减少率也越大;树冠遮荫对小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无显著影响,对千粒重和单产影响显著,其影响程度因距树行距离不同而有差异。
关键词:
小麦 泡桐 间作 光合有效辐射 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世伟 潘存德 张翠芳 李星 郭佳欢
【目的】为明确枣与冬小麦间作系统中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时空窗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枣树与冬小麦间作系统的光环境管理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法,以不同栽植株行距的枣麦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间作巷道内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冠层饱和、非饱和和无效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及其影响因子的时节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影响枣麦间作系统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的关键因子。【结果】太阳高度角、枣树叶面积指数(LAI)和透光率(Tr)与冬小麦冠层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正相关,枣树冠幅和树高与冬小麦冠层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负相关;太阳高度角和枣树株行距与冬小麦冠层非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正相关,枣树透光率与冬小麦冠层非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负相关;太阳高度角、枣树树高和叶面积指数与冬小麦冠层无效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正相关,枣树株行距和透光率与冬小麦冠层无效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负相关。【结论】枣与冬小麦间作系统中,太阳高度角、枣树栽植株行距和枣树透光率是影响间作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大小的主要因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建林 温学发 孙晓敏 王玉英
陆地生态系统CO2和水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控制机制是理解生态系统水碳耦合循环过程和模型开发的基础。农田生态系统水碳通量特征的研究对把握作物生产力水平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齐穗期水碳通量的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C3作物冬小麦构成的农田生态系统晴天CO2通量、水汽通量和冠层导度均存在明显的"午休"现象,"午休"的原因是晴天强光造成的"光抑制";CO2通量对光合有效辐射呈米氏响应,其表观量子效率为0.002997 mg/μmol,潜在最大碳通量为3.3494 mg/(m2.s);水汽通量和冠层导度与光合有效辐射之间均存在极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海波 陈林 陈巨莲 程登发 刘勇 孙京瑞
【目的】通过系统调查小麦-豌豆不同间作模式下麦长管蚜的种群密度,研究麦田生物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结合传统空间分布分析方法,分析了Kriging-空间插值图、聚集度指标、Iwao的M*-m回归模型和泰勒指数回归模型。【结果】2种分析方法均表明:在麦田不同间作模式下,麦长管蚜的空间分布主要为聚集分布;但豌豆与小麦分别以2﹕2、2﹕4、2﹕6、2﹕8行间作模式情况下聚集度有所差异:2﹕2模式>2﹕6模式>2﹕4模式>小麦单作>2﹕8模式;由基于GIS的Kriging空间插值种群变化模拟图得知:起初麦长管蚜主要分布在麦田的周围,逐步向麦田中部扩散;在麦长管...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爱军 乔旭 陈兴武 雷钧杰 赵奇 张宏芝 王美 张金汕 赛力汗·赛 薛丽华
为揭示果麦间作系统内小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利用KS4000手持气象站和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对环塔里木盆地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系统中小气候因子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果麦间作系统对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量和散射辐射量均有一定的减弱作用。果麦间作系统小麦冠层风速、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均明显降低,相对湿度明显增大,在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系统中具有相同的趋势。可见果麦间作栽培模式是一项改善田间小气候,有效防治环塔里木盆地一带常出现的干热风、浮尘和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的重要措施,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生态保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立生 温辉芹 李生海 白瑞繁 郭明慧
通过小麦抗 (耐 )热种质材料筛选方法的研究 ,计算冬春抗热总指数 ,确定抗热级别。从 2 0 0份鉴定材料中筛选出抗热级别为 1的 5个品种 (系 ) :97A - 5 ,96 - 171,M 2 4 ,4 47- 13- 2 ,97(6 ) 88,可作为优良抗 (耐 )热亲本材料供抗热育种使用。其中 97A - 5 ,M2 4等还可供大田生产使用。
关键词:
小麦 抗(耐)热种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静 柴强 赵财 刘辉娟 周海燕
为了寻求人工调控存在化感物质间作群体的理论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不同供水水平下(田间持水量的75%、60%和45%),小麦根系分泌物丁香酚对单作和间作蚕豆、小麦生长速率(Crop Growth Rate,CGR)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蚕豆苗期-始花期、结荚-成熟期2个生育阶段,丁香酚对蚕豆生长速率整体表现为抑制作用,但结荚-成熟期75%供水水平下的单作、60%供水水平下的间作除外,增加供水缓解了单作蚕豆的抑制作用、加剧了间作蚕豆的抑制作用,间作模式可缓解抑制;自苗期以后,丁香酚对小麦生长速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增加供水亦不能缓解抑制,但在开花-成熟期间作模式可以缓解抑制。在同等供水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