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81)
- 2023(4303)
- 2022(3543)
- 2021(3340)
- 2020(2789)
- 2019(6396)
- 2018(6382)
- 2017(11581)
- 2016(6565)
- 2015(7272)
- 2014(7175)
- 2013(7298)
- 2012(6985)
- 2011(6626)
- 2010(6842)
- 2009(6092)
- 2008(6255)
- 2007(5549)
- 2006(5225)
- 2005(4608)
- 学科
- 济(24153)
- 经济(24129)
- 管理(15792)
- 业(12911)
- 学(10720)
- 企(9553)
- 企业(9553)
- 方法(8365)
- 农(7759)
- 地方(7277)
- 数学(6934)
- 数学方法(6783)
- 中国(6298)
- 资源(6278)
- 业经(5612)
- 农业(5550)
- 和(5361)
- 环境(4816)
- 财(4663)
- 制(4441)
- 发(4203)
- 土地(4139)
- 理论(4122)
- 贸(3980)
- 贸易(3976)
- 壤(3804)
- 土壤(3790)
- 易(3749)
- 税(3640)
- 生态(3581)
- 机构
- 大学(101217)
- 学院(98973)
- 研究(42046)
- 管理(32801)
- 科学(31873)
- 济(31854)
- 经济(30923)
- 中国(30922)
- 理学(27976)
- 理学院(27457)
- 管理学(26554)
- 农(26373)
- 管理学院(26371)
- 所(24510)
- 京(23914)
- 研究所(23026)
- 农业(21119)
- 业大(19769)
- 中心(18494)
- 江(16841)
- 范(16052)
- 师范(15836)
- 省(15704)
- 院(15211)
- 北京(15016)
- 财(14932)
- 科学院(14657)
- 室(13939)
- 资源(13915)
- 农业大学(13408)
- 基金
- 项目(72426)
- 科学(55595)
- 基金(52423)
- 家(50185)
- 国家(49878)
- 研究(45848)
- 科学基金(39957)
- 自然(29285)
- 自然科(28409)
- 自然科学(28397)
- 基金项目(27965)
- 自然科学基金(27863)
- 省(27653)
- 社会(26707)
- 划(25333)
- 社会科(25122)
- 社会科学(25111)
- 资助(20938)
- 教育(20116)
- 重点(17801)
- 编号(17795)
- 计划(16542)
- 发(16019)
- 科技(15497)
- 部(15183)
- 成果(14862)
- 科研(14485)
- 创(14036)
- 创新(13343)
- 课题(12813)
共检索到151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海娣 毛雪 吴承龙 马友华 张贵友 王静 郑涛
[目的]为实现对石台县土壤天然富硒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石台县经济发展。[方法]文章通过实地调查与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石台县土壤硒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和土壤富硒资源利用途径。[结果]石台县土壤硒均值为0.5556mg/kg,达到富硒水平,石台县富硒地区占全县的28.73%,中硒地区占全县面积的67.62%,富硒地区主要分布在仙寓镇、七都镇、大演乡、丁香镇、仁里镇。石台县土壤硒含量主要与成土母岩、土壤质地、成土过程、土壤有机质和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有关。[结论]石台县土壤硒资源利用可以通过发展富硒茶、富硒米、富
关键词:
土壤 硒 资源 产业 石台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郎春燕 黄秀丽 李小娇
根据不同形态硒的溶解度,采用连续浸提法将成都东郊稻田土中的硒分为可溶态、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及元素态、残渣态5种结合形态,并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测定了样品中5种形态硒及总硒的含量。结果表明,成都市东郊稻田土壤总硒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277~0.472 mg/kg,平均值0.364 mg/kg,略高于全国平均值0.290 mg/kg,但低于国家农牧业用地土壤有关硒的含量的最大限值1 mg/kg。在水平方向上,成都市东郊稻田土壤硒主要以有机物-硫化物结合及元素态硒、残渣态硒存在,占土壤总硒含量的80%以上,而作物可吸收利用的可溶态、可交换态及...
关键词:
水稻土壤 硒 含量 形态分布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婕妤 周小娟 万翔 胡尚军 田野 胡江龙
为探讨湖北省建始县土壤硒分布特征、硒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2015-2020年建始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调查结果,以建始县全域土壤及典型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壤类型硒含量特征、土壤垂直剖面硒含量分布、土壤硒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建始县土壤硒含量介于0.08~64.20 mg/kg,平均值为0.94mg/kg,总体上属于足硒及富硒范畴。在建始县主要的土壤类型中,红壤、棕壤、黄壤中硒含量较高,紫色土中硒含量较低。土壤中硒含量在垂向剖面上变化明显,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硒含量逐渐降低,与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趋势一致。土壤中SiO_2、Al_2O_3、TFe_2O_3和CaO等含量与硒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土壤硒与铬、镉、镍、钼等元素相关性较强,存在伴生关系。同时土壤有效硒含量与土壤pH和阳离子交换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果表明,土壤中硒的来源与土壤有机质密切相关,土壤硒与重金属伴生问题是富硒土壤开发利用的重要限制条件,提高土壤pH是增强硒生物有效性的有效技术途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蕊 林勇
【目的】研究了不同林龄(1、5、10、15年)茶园土壤和茶叶硒含量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林龄茶树林土壤和茶叶硒含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结果】①茶树林冠幅、基茎、分枝数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茶树林密度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降低;②不同林龄茶树林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总体上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生长年限为10年时,土壤养分含量达到最大,生长年限超过10年以后,土壤养分含量则急剧降低,依次表现为10年生>15年生>5年生>1年生。③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则急剧降低,依次表现为10年生>15年生>5年生>1年生。④土壤和茶叶全硒含量、全硒富集系数和有效全硒富集系数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生长年限为10年时达到最大。⑤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全硒含量与土壤养分呈显著正相关,而茶叶全硒和有效硒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结论】不同林龄茶园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有机碳(载荷系数为0.689)和全氮(载荷系数为0.702),不同林龄茶园茶叶硒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水浸出物(载荷系数为0.623)和茶多酚(载荷系数为0.726)。
关键词:
林龄 茶叶 土壤 硒含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岳晴晴 周卫军 龙立长 丁庭康 商贵铎 崔浩杰
探究洪江市耕地土壤硒分布特征及规律,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硒分布的影响,能促进当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发展特色富硒产品具有重要意义。在洪江市采用室内网格布点、野外调查采样、分析测定、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与技术,采集和测定分析了1 480个样品的土壤硒(Se)含量及相关土壤理化指标,结合相关性分析、地统计分析与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洪江市土壤硒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洪江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为0.54 mg·kg~(-1),是全球表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0.4 mg·kg~(-1))的1.35倍,是全国表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0.29 mg·kg~(-1))的1.86倍。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硒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母质发育的土壤硒含量;紫色土硒含量最高,潮土硒含量最低。土壤硒含量受有机质含量、pH值及铜、锌含量的影响。当pH在5.0~6.0之间,土壤硒含量与pH呈正相关,当pH>6.0时土壤硒含量与pH呈负相关;土壤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铜、锌含量呈正相关。洪江市耕地富硒面积占比达到90.53%,在空间上呈现东部高、中北部低,自东、南、西三面向中北部逐渐降低的趋势,适合开发特色富硒产品。
关键词:
土壤硒 空间变异 成土母质 影响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将 李勇 邓富银 雷家立
利用土壤表层样分析成果,研究了三峡库区土壤中硒、碘、氟等生命元素在不同土壤中的含量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地貌、植被覆盖条件下对其元素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土壤的硒、碘含量较低,而氟含量较高,是低硒、低碘、高氟地区。地质背景是土壤硒、碘、氟的主要来源,灰岩分布区土壤中硒、碘、氟含量均高于其它类母岩分布区土壤,泥岩分布区硒、碘含量最低,砂岩分布区的氟含量最低。除受地质背景控制外,碘、氟还受土壤分布高程、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土壤分布高程越低,地形坡度越小,土壤中碘、氟含量越低。针叶林覆盖对土壤碘、氟起富集作用。土壤硒含量受其它因素的影响较土壤碘、氟小。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土壤元素 分布特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宝军 杨林生 王五一 李永华 李海蓉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骨关节病,主要分布于环境低硒地区。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大骨节病病情已经得到控制,病情相对活跃而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于青藏高原地区。四川省壤塘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大骨节病遍布全县各村且最低患病率不低于13.28%。本文选择不同病区采集了耕作土壤(0~20cm)、青稞、糌粑和饮用水等样品,并分析了样品含硒量与大骨节病病情的关系。结果表明:壤塘县大骨节病病区环境含硒水平很低,特别是病情比较严重的村子其环境含硒水平更低。耕作土壤和青稞籽粒含硒水平依次为中病区>重病区>极重病区。受制作过程中添加物的影响糌粑含硒水平为中病区>重病区≈极重病区。虽然不同饮水类型硒的水平存在差异,但是,极重病区饮用水中含硒量也低于中病区和重病区。大骨节病与当地环境因素特别是主要粮食和食物含硒量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低硒环境条件下,由于饮水仅对人体硒的摄入起辅助性的作用,因此,调节和改善环境低硒地带居民的膳食结构,增加外源性高硒食物的输入,减少人体对低硒环境因素的依赖性,将会对大骨节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骨节病 硒 环境 壤塘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慧 马鑫鹏 李昕阳 史晓磊 苏航 隋虹均 杨欢 郑志志
为研究耕地中土壤硒的含量特征及空间分布,选取黑龙江省产粮大县泰来县为研究区,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为数据基础,采用多元统计、地统计和普通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分析泰来县耕地土壤硒元素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泰来县耕地表、深层土壤硒含量均值分别为0.155和0.056mg/kg,都低于黑龙江省土壤背景值,水田硒元素含量均值在表、深层土壤中都高于旱地;2)土壤硒含量除受成土母质的影响外,还与土壤有机碳、总氮、Fe_2O_3与Al_2O_3含量以及pH等有关;3)表层土壤硒含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根据土壤硒含量分布状况,富硒地区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2%,研究区中部的六三一分厂、丰收村、六三良种场、河北村、六三二分厂、新建村、双山村、解放村和永发村等村耕地土壤硒含量较高,地累积指数表明土壤中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元素在研究区基本上不存在污染,可以在这些区域发展富硒农产品,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土壤 硒元素 含量 空间分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利江 郑丽波 张卫国 俞立中
区域土壤碳库的估算不仅是陆地土壤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可为国家尺度的土壤碳库的估算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利用上海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GIS技术对上海土壤有机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地区0~10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5.76×107 t,占全国的0.062 6%,0~100cm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0.55kg/m2,高于全国平均值,反映出上海土壤具有较高的碳蓄积能力。各类土壤中,水稻土的土壤碳储量最大,其次是灰潮土和滨海盐土,而黄棕壤由于面积狭小,所以土壤碳储量最小。各类土壤0~100cm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水稻土>灰潮土>黄棕壤>滨海...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变化 上海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辛文杰 苏印泉 朱铭强 胡瑞瑞 刘艳 黄帅
通过对黄土高原千阳县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为千阳县人工造林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依据。于2012年在黄土高原千阳县调查了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刺槐Robinia pseudoaca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荒地4种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的0~80cm土层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为毛白杨(4.83 g·kg-1)>荒地(3.55 g·kg-1)>刺槐(3.48 g·kg-1)>侧柏(3.42g·kg-1),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各人工林在0~30 cm土层范围内...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红桔 马闪闪 赵科理 叶正钱 汪智勇 白珊
为探明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产地土壤肥力质量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指导林农合理施肥,选取杭州市临安区山核桃产区为研究区域,以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该区土壤养分状况等级评价,并采用地统计学等空间分析方法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平均为pH 5.23,87%土壤pH值为pH 4~6,研究区土壤酸化严重。土壤有机质平均为31.6 g·kg~(-1),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分别为155.40,14.04,85.73 mg·kg~(-1)。根据《浙江土壤》肥力等级划分标准(1级土壤成分质量分数低,4级土壤成分质量分数高)可知: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主要处于第3等级和第4等级,比例为54%。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处在分级标准的第3等级且所占比例为76%。土壤速效钾大于50 mg·kg~(-1)的区域占80%。相反,土壤有效磷不足,63%的土壤有效磷不足10 mg·kg~(-1),处在第1等级和第2等级标准,难以满足山核桃生长。土壤各养分变异系数为27.15%~141.03%,表明研究区林地土壤养分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异性。空间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pH值和养分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山核桃产量高低不一,与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山核桃林地土壤严重酸化,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都比较充足,而大部分地区有效磷不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玉川 焦晓燕 聂督 程滨 赵瑞芬 刘平
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山西省农田土壤交换性镁(Mg)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山西省主要农田土壤(0~20 cm)交换性镁含量平均为255.1 mg/kg,变幅为78.1~641.8 mg/kg,其中85%的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在100~400 mg/kg之间,随地区不同而异。土壤剖面(0~100 cm)交换性镁含量为78.1~717 mg/kg,其含量随土壤层次加深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不同类型土壤交换性镁含量高低依次为潮土>褐土>栗褐土>石灰性褐土>黄绵土>褐土性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与土壤pH值、EC值、有机质含量和碱解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与K/...
关键词:
土壤 交换性镁含量 土壤化学性质 山西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青青 张桂莲 伍海兵 仲启铖 何小丽 陈平 朱清 徐冰 梁晶
土壤有机碳影响着全球气候生态系统的平衡。城市林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碳含量和密度的高低是评价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以上海市7种典型林地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林、阔叶混交林、其他软阔林、其他硬阔林、针阔混交林、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经济林为对象,分析了不同林地、不同土层(0~10, 10~30, 30~100 cm)的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分布特征,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和逐步剔除回归法探讨了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上海市林地0~10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其他软阔林、樟树林、经济林、阔叶混交林、水杉林、针阔混交林、其他硬阔林。各林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在0~10和10~30 cm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电导率、全磷的相关性不显著。樟树林、其他软阔林、其他硬阔林、水杉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容重显著负相关(P<0.05)。阔叶混交林、其他软阔林、其他硬阔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樟树林、水杉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速效磷显著正相关(P<0.05)。除阔叶混交林、水杉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全氮,樟树林、其他软阔林、其他硬阔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的主控因子为碱解氮。表5参34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冯晓琳 张楚天 许晨阳 耿增超 胡斐南 杜伟
【目的】土壤无机碳对于调节全球碳循环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区域尺度上土壤无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对陕西省土壤无机碳时空分布和关键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可为明确无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地位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收集陕西省1980s和2010s两期的65个和142个土壤样本以及相关的地形因素、气候条件、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状况和土壤性质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分析土壤无机碳含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土壤无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陕西省1980s各区域的土壤无机碳含量表现为:陕北>关中>陕南;与1980s相比,2010s陕北土壤无机碳含量下降了31.5%,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不变,陕南小幅度上升。1980s到2010s,0—100 cm剖面上不同土层无机碳含量的降幅范围为20.6%—27.7%,其中以0—20和80—100cm土层降幅最大。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年平均降水量、容重、pH是影响1980s和2010s土壤无机碳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年平均降水量450—650 mm时土壤无机碳含量最高;土壤无机碳含量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低容重土壤无机碳含量高于高容重土壤。【结论】总体来看,陕西省土壤无机碳含量呈现从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与1980s相比,2010s陕西省表层土壤和陕北地区整个土壤剖面无机碳含量显著下降,1980s和2010s陕西省土壤无机碳含量主要受年平均降水量、pH、容重的调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子成 刘敏英 李廷轩
【目的】探索和了解茶园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及碳固持能力。【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植茶年限为15 a、22 a、30 a和50 a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结果】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团聚体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碳含量增加,最大值主要集中于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组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