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33)
2023(2271)
2022(1982)
2021(1711)
2020(1544)
2019(3402)
2018(3300)
2017(6101)
2016(3632)
2015(3921)
2014(3872)
2013(3920)
2012(3558)
2011(3236)
2010(3215)
2009(2779)
2008(2715)
2007(2379)
2006(2048)
2005(1725)
作者
(12924)
(10938)
(10798)
(10038)
(6510)
(5247)
(4850)
(4354)
(4046)
(3893)
(3667)
(3577)
(3575)
(3407)
(3400)
(3381)
(3338)
(3254)
(3048)
(2926)
(2886)
(2733)
(2603)
(2489)
(2417)
(2375)
(2352)
(2301)
(2282)
(2280)
学科
(13004)
经济(13000)
(7486)
方法(7123)
管理(6922)
数学(6610)
数学方法(6556)
(5092)
企业(5092)
(4515)
(3503)
农业(3123)
业经(2745)
中国(2641)
(2563)
贸易(2563)
地方(2507)
(2488)
环境(2287)
(1995)
技术(1907)
理论(1869)
(1774)
教育(1640)
(1577)
产业(1517)
(1502)
资源(1349)
(1329)
(1296)
机构
大学(52161)
学院(52134)
研究(20119)
(18712)
(18675)
经济(18360)
管理(17774)
理学(15855)
理学院(15631)
科学(15422)
农业(15323)
管理学(15252)
管理学院(15171)
业大(14126)
中国(12511)
(11792)
研究所(11227)
(10720)
农业大学(10502)
中心(8724)
(8392)
(7922)
(7821)
(7485)
科学院(7342)
实验(7071)
技术(6873)
(6776)
实验室(6764)
(6559)
基金
项目(40576)
科学(30348)
基金(28749)
(27750)
国家(27540)
研究(24458)
科学基金(21800)
(17570)
自然(15766)
基金项目(15747)
自然科(15411)
自然科学(15401)
自然科学基金(15149)
社会(15032)
(14992)
社会科(14267)
社会科学(14260)
教育(11610)
资助(11492)
计划(10195)
重点(9666)
科技(9628)
(8910)
编号(8823)
(8573)
(8554)
(8443)
(8420)
科研(8247)
创新(8045)
期刊
(18018)
经济(18018)
(17206)
学报(16232)
农业(12088)
科学(11896)
研究(11576)
大学(10938)
学学(10639)
中国(10141)
(6283)
业大(5595)
管理(5244)
农业大学(4890)
教育(4699)
(4585)
(3999)
技术(3669)
中国农业(3665)
业经(3516)
科技(3284)
林业(3225)
自然(2889)
经济研究(2791)
财经(2709)
资源(2598)
问题(2539)
自然科(2493)
自然科学(2493)
技术经济(2430)
共检索到701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瑞冬  高悦  周宇飞  吴奇  张姣  尚培培  张壮  高铭悦  韩熠  许文娟  
【目的】通过对矮秆高粱新品种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的研究,为新型高粱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适于机械化生产的矮秆高粱新品种辽杂35为主要试验材料,分别设置3个种植密度(90 000株/hm2、120 000株/hm2和150 000株/hm2),并以生育期相近的同区域主栽品种中高秆高粱辽杂19作为对照(设置为生产上适宜种植密度,105 000株/hm2),通过分析测定高粱群体植株形态指标、光合生理指标、环境生态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探究矮秆高粱群体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结果】随种植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杏普  兰素缺  张京慧  冯延茹  刘书娥  张业伦  Gale M D  Worland T J  
利用携带不同矮秆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通过两年、两地的试验研究证明,Rht8半矮秆基因虽然其总小穗数显著低于其他系,但其籽粒产量、小花结实率较Rht10和Rht12显著高。Rht10的降秆作用最强,千粒重显著高于Rht8,但其分蘖成穗率、结实率及小区籽粒产量显著低于其他,表现对环境条件特敏感。Rht12矮秆基因的降秆程度显著高于Rht8,但由于生物产量太低、成熟太晚,造成籽粒产量显著降低,在小麦育种中单独利用价值较低。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维韧  王伯伦  黄元财  王慧新  
以36个水稻品种或品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光合性状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以有效穗为主。在齐穗期和灌浆期,紧穗型和半紧穗型品种的净光合速率相对较高。在齐穗期,半紧穗型品种细胞间CO2浓度较高;半紧穗型和紧穗型品种的蒸腾速率达到4mmol·m-2·s-1,散穗和半散穗型品种相对较低。半紧穗型品种在整个生育时期都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叶绿素含量下降缓慢,抗衰老能力较强,产量较高。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来龙  林克显  林俊城  林锦星  蔡铁城  
在大喇叭口期分别用玉黄金和多效唑对3个甜玉米品种进行叶片喷施处理,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研究外源激素对甜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各处理对甜玉米5个光合特性和12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2种激素引起甜玉米株高和地上部鲜重降低,从而导致产量降低.经过玉黄金处理后,光合速率均高于对照,但是经过多效唑处理后,不同品种的光合特性表现不一致.玉黄金使株高、穗位高降低,在矮化植株上的作用比多效唑明显,并引起产量的降低,比对照降低2.71%-19.64%.通径分析表明,1.0 mL·L-1玉黄金处理下,地上部鲜重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1.5 mL·L-1玉黄金处理下,叶绿素对产量的贡...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靳德明  王维金  蓝盛银  徐珍秀  杨书化  
以大穗型杂交稻培矮 6 4s/E32及其亲本以及对照组合汕优 6 3为供试材料 ,对产量构成因素和穗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该组合二次枝梗数多是形成大穗的基础 ,其二次枝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杂种优势分别为 6 2 .74 %和 4 8.16 % ,超亲优势分别为 30 .0 6 %和 32 .18%。千粒重、结实率等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不突出 ,单株穗数等性状的杂种优势则为负值。用着粒密度指数对稻穗及其枝梗的着粒密度进行了分析 ,培矮 6 4s/E32的穗着粒密度指数为 7.4 0 ,枝梗着粒密度指数为 1.2 0~ 1.5 2 ,其稻穗基部二次枝梗的着粒密度偏高。对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逯晓萍  云锦凤  肖宇红  米福贵  李美娜  尹利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在许多作物上已获得了高密度的分子遗传图谱,并定位了许多主要农艺性状的QTL,而在牧草上这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为提高育种中对牧草产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效率,对高丹草的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株高、分蘖数、叶片数)进行QTL定位,确定其在染色体的位置及其遗传效应,探讨其杂种优势产生原因。在以高粱413A和棕壳苏丹草杂交获得的248个F2:3家系构建的作图群体中,应用AFLP和RAPD两种标记技术构建了高丹草(Sorghum×Sudan grass)的遗传连锁图谱。共包含168个标记,分布于10个连锁群,图谱总长度为836 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4.98 cM。采用Joinmap/...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籍贵苏  杜瑞恒  张喜英  
对谷子根部性状的遗传及根的地下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成熟期高秆、矮秆材料的根重、根伤流液大小均是受遗传控制的性状。高秆材料的根条数明显地高于矮秆材料。谷子的根部性状与产量及与产量关系密切的性状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根条多、根重大、后期根伤流液大小适中对植株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形成非常有利。根系大、在耕作层的分布范围广、后期根活力大、不早衰是高秆材料在产量上明显优于矮秆材料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清  童建华  史齐  彭克勤  王若仲  蔺万煌  Mohammed Humayun Kabir  沈革志  萧浪涛  
【目的】比较水稻矮秆多分蘖突变体与野生型材料间的植物激素含量差异,并分析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其株高、分蘖的影响,探析植物激素在突变体形态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功能。【方法】以T-DNA插入引起的矮秆多分蘖突变体(CA648)及对照中花11(ZH11)为供试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三叶期、五叶期、分蘖盛期、拔节孕穗期的根、假茎(或茎)、叶中的赤霉素(GA1,GA4)、生长素(IAA)、玉米素(Z)和脱落酸(ABA)的含量,进行CA648与ZH11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不同器官中的植物激素含量差异比较分析;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HPLC-MS/MS)测定拔节孕穗期根、基部、茎秆及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锦芳  周贤琼  蒲晓斌  李浩杰  蒋梁材  
对四川省油菜区域试验中2个高产双低杂交油菜组合(代号为B02、D04)及双低对照种蜀杂6号进行了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及比较,结果表明:在高产双低组合及蜀杂6号中,单株有效角果数与每角粒数、每角粒数与千粒重均为负相关;在高产双低组合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差异达1%显著水平;在双低对照品种蜀杂6号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但差异不显著。笔者认为,鉴于每角粒数变幅较小,在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可把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作为四川双低高产杂交油菜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谭静  陈洪梅  韩学莉  段智利  汪燕芬  番兴明  
通过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方式和大小,为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85个玉米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进行鉴定,收集参试品种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500粒重、出籽率等6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的回归分析程序进行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其次是粒重和穗粗,它们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21 1,0.450 2,0.473 7),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较大(P=0.562 5,0.449 9,0.370 8);增加行粒数、粒重和穗粗,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陆贤军  
26份四川水稻地方矮种品种株高对GA_3反应可分为敏感型和非敏感型。在敏感型中又可根据株高构成因素的反应分为:(1)各部位敏感型;(2)Ⅱ、Ⅲ和Ⅳ节间敏感型;(3)穗长或穗长和部分节间敏感型;(4)各部位均不敏感,但各部位累加结果,株高对GA_3反应敏感。大多数品种的剑叶叶鞘伸长,而穗颈伸出度降低。剑叶长、宽,每穗着粒、实粒,籽粒长、宽等性状对GA_3的反应因品种而异。七十早在所有性状上对GA_3反应不敏感,而其余品种或多或少的性状对GA_3反应敏感。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建丰  唐文帮  肖应辉  袁能胜  
对 2 1个两系法杂交晚稻组合杂种一代株高和穗长的整齐度与其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 ,株高整齐度与穗长整齐度均对单株产量有显著正效应 ,以株高整齐度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 ;在产量构成因素和整齐性性状中 ,对单株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是 :千粒重、单株穗数、株高整齐度、每穗总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穗长、穗长整齐度和株高 .株高整齐度与其他产量因素的相关不显著 ,穗长整齐度与每穗总颖花数和结实率负相关分别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 ,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欧俊梅  王治斌  李生荣  任勇  周强  陶军  
为了深入了解矮秆糯小麦材料的遗传规律,以4个矮秆糯小麦材料为母本,5个高产小麦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小麦13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3个农艺性状的表现都是由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决定的。13个性状遗传力均较高,除倒3节间长、倒4节间长、倒5节间长、退化小穗和千粒质量5个性状外,其余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除结实小穗外,其余各性状的GCV均较大,表明对其选择和改良的潜力较大。株高及各节间长与各产量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指出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协调好穗下节长与株高之间的关系,各节间长度与单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关系,从而实现糯小麦高产稳产的育种目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国郡  章建新  李宏琪  叶凯  郭建富  
【目的】比较不同甜高粱品系灌浆期叶片光合生理指标的差异,揭示甜高粱生物产量和含糖锤度与灌浆期光合生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以9个中熟甜高粱品系为材料,分别测定灌浆期不同品系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等光合参数,并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PEP羧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以及株高、茎秆汁液含糖锤度、产量、叶面积指数等生长性状指标,同时对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9个甜高粱品系的Pn、Tr、Gs、Ci、PEP羧化酶活性、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总叶绿素(Chl)、氮质量分数(LNCa)、总蛋白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书娈  陈秀敏  乔文臣  孟祥海  魏建伟  李丁  
通过对冬小麦品种衡观35灌浆期粒重干物质积累研究,初步发现该品种灌浆前期灌浆速率略低于对照,灌浆中、后期干物质积累明显比对照增长量多,且增长率快。整个灌浆期,平均日增量比对照高0.007g,相对增长率高18.92%。灌浆特点是灌浆前、中期旗叶比对照贡献率大,后期贡献率小,5月30日后的灌浆中后期旗叶贡献率明显比对照低;倒二叶在灌浆中、后期比对照贡献率大,前期与对照接近。除旗叶外,该品种倒二叶不仅灌浆前、中期起很大作用,在灌浆中、后期,对照倒二叶失去功能时,该品种倒二叶功能仍然很强,贡献率达2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