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33)
2023(9259)
2022(8399)
2021(7986)
2020(6698)
2019(15611)
2018(15740)
2017(30409)
2016(16587)
2015(18661)
2014(18701)
2013(18553)
2012(16942)
2011(15149)
2010(14921)
2009(13384)
2008(12796)
2007(10832)
2006(9341)
2005(7921)
作者
(48473)
(39809)
(39604)
(37572)
(25534)
(19187)
(18041)
(15847)
(15195)
(14181)
(13903)
(13418)
(12504)
(12449)
(12441)
(12219)
(11996)
(11822)
(11408)
(11339)
(9987)
(9634)
(9621)
(9028)
(8958)
(8934)
(8875)
(8775)
(8068)
(7943)
学科
(62781)
经济(62714)
管理(46873)
(43968)
(37148)
企业(37148)
方法(31809)
数学(27669)
数学方法(27337)
(15775)
中国(15337)
(15299)
(15087)
业经(13805)
地方(13696)
(12146)
理论(10961)
(10875)
贸易(10870)
(10810)
银行(10774)
(10721)
农业(10576)
(10533)
(10424)
金融(10422)
(10271)
技术(10223)
环境(10197)
(10074)
机构
大学(231681)
学院(229354)
管理(95076)
(85401)
经济(83389)
理学(83240)
理学院(82338)
管理学(80873)
管理学院(80490)
研究(74729)
中国(54830)
(49730)
科学(49490)
(38055)
(37966)
(37658)
业大(37428)
研究所(34826)
中心(34022)
(31771)
财经(31320)
北京(31029)
农业(30050)
(29855)
师范(29564)
(28576)
(27603)
(26578)
技术(24597)
经济学(24408)
基金
项目(166479)
科学(129872)
基金(120439)
研究(119426)
(105653)
国家(104806)
科学基金(89807)
社会(72896)
社会科(69015)
社会科学(68996)
基金项目(65295)
(65257)
自然(60827)
自然科(59397)
自然科学(59387)
自然科学基金(58279)
(55194)
教育(54305)
资助(49830)
编号(48818)
成果(38744)
重点(36716)
(36098)
(34555)
(34555)
课题(33146)
科研(32380)
创新(32179)
大学(30787)
计划(30731)
期刊
(88385)
经济(88385)
研究(64327)
学报(39599)
中国(39120)
科学(35905)
(33960)
管理(33522)
大学(29566)
学学(27941)
(26959)
农业(24509)
教育(24285)
技术(19254)
(18544)
金融(18544)
业经(14674)
财经(14177)
经济研究(13675)
图书(13272)
理论(12516)
科技(12339)
(12123)
(11851)
实践(11832)
(11832)
问题(11392)
业大(10800)
技术经济(10781)
(10639)
共检索到3189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锦年  唐淑琴  
以安徽省黄山风景名胜区等为试验基地,应用蛀干类害虫引诱剂,系统地研究了短角幽天牛成虫林间种群分布和种群动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短角幽天牛种群最高可分布于海拔1700 m高山,高密度的分布区为海拔300m以下的低山马尾松地区;林间活动期长达150 d以上,具两个明显的峰期,主峰期为6月上、中旬,次峰期为9月。林间诱获的短角幽天牛成虫种群个体雌、雄性比为1.0∶1.4。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京元  林亲雄  罗治建  宋太伟  王柏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郑光楠  杨秀好  韦曼丽  郑霞林  
【目的】明确广西松褐天牛成虫种群动态规律及其与林分和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其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9—2020年基于松褐天牛APF-I诱芯和ZM-80B型诱捕器,采用动态监测法研究了广西桂东、桂北、桂西、桂南和桂中地区松褐天牛成虫种群动态,并分析其与纬度、林内/林缘、海拔、郁闭度、树龄、坡度和是/非松材线虫病疫区等林分因子及月均气温、月均最高气温、月均最低气温、月均湿度、月均最小相对湿度、月均降雨量和月均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松褐天牛成虫在桂东、桂西、桂南和桂中地区一年中有1~3个发生高峰期,1—2月可诱捕到成虫,而桂北地区一年仅有1个发生高峰期,1—2月份未诱捕到成虫。桂东、桂北、桂西、桂南、桂中成虫的始见期分别为1月上旬、4月上旬、2月上旬、1月上旬和2月下旬,年发生盛期分别为3月中旬至9月中下旬、4月中旬至7月下旬、3月下旬至8月上旬、3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和4月上旬至8月中下旬,终见期分别为12月下旬、11月上旬、12月下旬、12月下旬和11月下旬。桂中地区诱捕到的雌虫数量显著高于其他4个地区,桂东、桂西和桂中地区诱捕到的雄虫数量显著高于桂南和桂北。除桂西地区外,其他4个不同地理区域诱捕到的松褐天牛雌虫数量均显著多于雄虫。位于林内的诱捕器诱捕到的雌虫和雄虫数量均显著高于林缘地带。纬度、海拔、树龄和是否为松材线虫病疫区与诱捕量间无显著相关性;郁闭度与雄虫及坡度与雌虫年诱捕量呈显著负相关性。广西松褐天牛成虫种群动态规律与月均气温、月均最高气温、月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广西松褐天牛成虫一年中有1~3个发生高峰期,其中桂东地区一年中有2个成虫发生高峰期,桂北、桂南和桂中地区一年中有1个成虫发生高峰期,桂西地区一年中有3个成虫发生高峰期;林间成虫发生期较长;林分因子对其种群发生量的影响均较小,但气象因子中的气温显著影响其种群发生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高瑞桐  李国宏  王克东  孙金钟  
本文对利用诱饵树法预测光肩星天牛成虫发生期进行了研究。光肩星天牛种群发生数量与杨树品种、树龄及天气积分指数有密切关系。露伊莎杨上的卵量分别为I-214杨和I-69杨的2.7倍和14.5倍。I-69杨3年生树上的卵量为5年生树的8倍。低龄幼虫越冬前的存活率与6~9月份的天气积分指数呈正相关。光肩星天牛种群数量的消长规律,初步认为为5a一个周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柴希民  何志华  李春才  唐陆法  程圣富  
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在浙江省杭州地区每年6月下旬开始产卵,9月初结束。产卵最多时间是7月20日至8月20日.产卵高峰出现在一年中最炎热干旱的时间。不同产卵开始期的成虫产卵量不同,以6月30日开始产卵的成虫产卵量高,产卵历期长,有卵的刻槽比例高,成虫咬啮的刻槽卵粒主要分布在树干的中部或中部偏上。树皮厚度在0.2~0.4cm内刻槽卵粒数量最多。松墨天牛成虫能在生长健康的雪松树干和树枝上咬啮刻槽和产卵,但是幼虫不能蛀食树皮,对雪松生长没有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锦年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daily mean temperature that M.alternatus adult's eclosion and leave host trees was 25~26 ℃.Monochamus alternatus adult carring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both the longevity and feeding numerical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n-carrier.The phototactic ...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德家  所雅彦  中岛忠一  
为弄清光肩星天牛成虫在繁殖交配过程中如何判断和寻找配偶,该文进行了雌、雄成虫对两性个体气味、味迹的感应趋性和行为反应,成虫的自然交配行为表现等研究.认为光肩星天牛成虫在配偶寻找过程中,非接触性的嗅觉识别判断不起主导作用;成虫的交配行为一般是在雌虫对雄虫的视觉刺激作用下起动的;雌性成虫的性信息素为接触性信息素,雄虫依靠触角、下唇须和下颚须上化感器的接触感应来接收这种信号的刺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金水  何学友  丁珌  许东辉  高美玲  
星天牛是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的主要害虫。该虫以老熟幼虫在木麻黄主干木质部内越冬 ,化蛹集中于 4月中、下旬 ,蛹期 2 1~ 2 6d。日平均温度 1 9 5℃时蛹期 2 5d,2 1 5℃时蛹期 2 1d,蛹的发育起始温度为( 1 3 91± 0 69)℃ ,有效积温为 ( 1 44 0 4± 1 5 96)日度。羽化盛期为 5月中、下旬。根据蛹的形态和颜色的变化 ,整个蛹期可分为 4个时期 ,每一时期都具备各阶段蛹的形态特征。野外调查和室内外人工饲养表明成虫期补充营养最喜欢取食苦楝树。取食苦楝树的雌虫每头产卵在 1 5 6~ 1 98粒 ,平均 1 76 4粒 ,是取食木麻黄的 3 ...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林长春  周成枚  赵锦年  陆高  
对不同来源虫害木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出孔特性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来源虫害木松褐天牛羽化出孔在时间动态上有一定差异 ,但其雌、雄成虫在各地种群中出孔动态基本相同。松褐天牛成虫出孔具有明显的时段性 ,高峰时段为 18:0 0~ 2 0 :0 0 ,占总数的 2 8% ,且雌、雄成虫同步。不同来源虫害木松褐天牛出孔率有一定差异 ,松材线虫病区虫害木中 ,松褐天牛出孔率随单位木材松材线虫含量的增加而明显降低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高瑞桐  李国宏  宋宏伟  申富永  黄维正  刘俊垒  
桑天牛成虫昼夜活动分为白天取食和晚上繁殖两个阶段。 1头雌虫一生可产卵 2 3~ 2 34粒 ,平均 130 .3粒 ;平均每天 1.6粒。经过交配的雌虫不再交配后 ,在 13~ 144d内仍能产生授精卵 ,每头 9~ 176粒 ,平均 89.7粒。成虫在构树上喜欢栖息于西北方向的枝条上取食 ,其数量占总数的4 9.4 % ,高度在 1.1~ 2 .0m的占总数的 75.4 %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史先慧  马涛  陆雪雷  沈婧  孙朝辉  温秀军  邓培雄  
[目的]通过对松材线虫的媒介松墨天牛的防控以达到控制松材线虫病的目的。[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松墨天牛成虫行为与化学生态学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松墨天牛成虫活动范围较小,当食物短缺时会远距离迁飞。大部分成虫补充营养10 d后才开始交配,交配分为三个阶段:雌雄成虫共同受寄主植物挥发物吸引,雄虫通过短距离信息素吸引雌虫,再通过接触信息素识别雌虫。植物挥发物如α-蒎烯和乙醇等可以引起松墨天牛成虫的反应,樟子松墨天牛雄虫分泌的聚集信息素2-undecyloxy-1-ethanol能同时引诱雄虫和雌虫,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章玉苹  曾玲  陆永跃  梁广文  
在2005年对华南地区桔小实蝇抗药性动态监测的基础上,2006年继续采用药膜法测定了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5个省11个地区桔小实蝇种群对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的抗性。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对敌百虫的抗性有9个种群已达到中等水平抗性,分别为10.01~38.84倍,仅海口与河源2个种群为低水平抗性,分别为7.89倍和8.70倍;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有4个种群达到中等水平抗性,分别为10.62~33.89倍,有6个种群为低水平抗性,分别为4.71~9.96倍,元江种群仍为敏感水平,为2.14倍;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广州种群已达到高水平抗性,为42.51倍,其余有9个种群达中等水平抗性,为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锦年  张常青  戴建昌  蒋平  孙胜利  周关校  
松墨天牛成虫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研究其成虫羽化逸出规律及其携带松材线虫能力,在松墨天牛和松材线虫的监测和综合治理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松墨天牛成虫羽化逸出期和高峰期,平均每年分别为83 d 和12.3 d。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成虫平均寿命为29.8d。松墨天牛成虫全身均能携带松材线虫,其数量比率顺序为胸> 头> 腹> 触角> 足> 翅。在浙江省富阳市,林间采用引诱剂诱获的松墨天牛成虫,平均每头携带2 900条松材线虫,雌成虫携带的数量是雄成虫的2.6倍。在诱捕期,松墨天牛成虫携带的松材线虫数量比率,出现两个明显的峰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金凤  嵇保中  刘曙雯  田铃  高洁  
桑天牛刻槽产卵行为主要包括刻槽位置选择、咬槽、产卵、封槽4个阶段。制作刻槽时头部向下,先咬“川”字形浅槽,再于浅槽下方咬椭圆形深槽,然后产卵器伸入深槽底部翘起的木缝并产卵于木质部中,封好的刻槽呈“U”字形,且中部突起。产卵器长14.28±1.91 mm,其上分布多数毛状感器。刻槽长13.78±1.75 mm,宽6.94±0.99 mm。在2年生枝条上,刻槽宽与枝条直径、木质部厚度相关极显著;刻槽深度与木质部厚度相关极显著。空槽与有效刻槽在长度与宽度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但空槽深槽较浅,难以形成木缝。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德家  刘益宁  所雅彦  中岛忠一  
为掌握光肩星天牛成虫对寄生树种如何进行识别选择,作者进行了对比、分析成虫栖息、取食和产卵过程中在不同树种间的活动行为表现,以及成虫对寄主树木气味或味迹的嗅觉和味觉测定等项研究.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成虫在寄主选择过程中,非接触性的嗅觉识别判断不起主导作用;成虫对寄主的选择是在不断的活动过程中,主要通过触角和口须上的化感器接触感应,在味觉和嗅觉等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