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65)
2023(11829)
2022(9825)
2021(8925)
2020(7367)
2019(16353)
2018(16094)
2017(29108)
2016(15590)
2015(16711)
2014(16429)
2013(15822)
2012(14292)
2011(12912)
2010(12734)
2009(11676)
2008(11209)
2007(9995)
2006(8448)
2005(7240)
作者
(46091)
(38817)
(38225)
(36187)
(24297)
(18537)
(17047)
(15039)
(14663)
(13366)
(13081)
(12837)
(12469)
(12085)
(11903)
(11773)
(11676)
(11403)
(11118)
(11053)
(9706)
(9467)
(9223)
(8811)
(8797)
(8474)
(8428)
(8345)
(7784)
(7773)
学科
(57241)
经济(57171)
管理(50491)
(48976)
(41572)
企业(41572)
方法(25405)
数学(21472)
数学方法(21302)
技术(17963)
中国(16960)
(15801)
(15316)
业经(14731)
(13991)
技术管理(13396)
(12479)
贸易(12471)
(12438)
(12142)
地方(10749)
农业(10683)
理论(10431)
(10289)
银行(10237)
(10017)
(9819)
(9814)
(9724)
金融(9716)
机构
学院(218455)
大学(218043)
(89156)
经济(87536)
管理(86662)
理学(76096)
理学院(75280)
管理学(74026)
管理学院(73630)
研究(73413)
中国(53732)
科学(47135)
(44468)
(42406)
(38956)
(36817)
业大(36737)
研究所(34112)
农业(33679)
中心(33504)
(32368)
财经(31558)
(28857)
经济学(27427)
(26911)
(26891)
北京(26788)
师范(26435)
(25203)
经济学院(24985)
基金
项目(158898)
科学(126326)
基金(116516)
研究(111280)
(104907)
国家(104034)
科学基金(89244)
社会(73202)
社会科(69650)
社会科学(69638)
(63534)
基金项目(62376)
自然(58628)
自然科(57461)
自然科学(57440)
自然科学基金(56496)
(53578)
教育(50508)
资助(44815)
编号(42560)
(39402)
创新(35905)
重点(35844)
(34011)
(33850)
成果(32895)
(31537)
国家社会(31487)
计划(30823)
科研(30512)
期刊
(90097)
经济(90097)
研究(58798)
中国(44667)
学报(41045)
(36868)
科学(35984)
管理(33686)
大学(30129)
(29383)
学学(28621)
农业(24704)
教育(23542)
技术(18394)
(17345)
金融(17345)
业经(16018)
经济研究(15817)
财经(15281)
(14464)
科技(14304)
(13326)
问题(11944)
(11348)
技术经济(11240)
业大(10959)
商业(10635)
图书(10519)
(10165)
(9914)
共检索到3127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天力  郭宇红  
面对日益变化的环境,组织只有提高创造力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力;作为组织创造力的基础,个体创造力受知识隐藏的影响。根据知识联结理论,个体创造力产生于知识的联结与互动,知识的联结与互动又存在于信任的人际关系中。社会交换理论解释了知识隐藏通过产生不信任环,使个体缺少了组织知识资源的网络联结,从而个体的联结知识形成受阻,进而导致创造力下降,这种知识隐藏的"回飞棒效应"降低了个体的创造力,最终影响组织整体的创造力。管理者应在工作氛围、组织文化、管理模式以及技术平台等方面加强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知识隐藏行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士健  孙专专  刘新民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构建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检验员工社会网络对知识隐藏和个体创造力的影响机理及知识势差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员工社会网络对其创造力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隐藏在社会网络与个体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知识势差在社会网络与个体创造力之间、社会网络与知识隐藏之间起调节效应,并且在社会网络与知识隐藏之间的调节效应完全通过知识隐藏实现。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黄爱华  黎子森  
本文从资源保存理论出发,以180名企业员工为样本探讨了知识隐藏在工作不安全感与员工创造力之间关系的中介机制及任务互赖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创造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工作不安全感通过正向影响知识隐藏间接对员工创造力产生负向影响;(3)任务互赖调节了工作安全感与知识隐藏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任务互赖程度越高,工作不安全感对知识隐藏的影响越弱,反之越强;(4)任务互赖对工作不安全感与员工创造力的负向影响体现为第一阶段被调节的中介作用,即任务互赖程度越高,工作不安全感通过知识隐藏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越弱。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梁祺  雷星晖  苏涛永  
通过企业问卷调查,利用多层线性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个体层面的知识共享四个维度对员工创造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组织层面的知识共享三个维度则单独或两两合并对上述关系起调节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解志韬  
从来源角度探讨组织公平,是对现有多维度公平理论框架的重要补充。基于动机理论中的自我决定理论,以来自20个组织55个团队的250份团队领导与成员配对问卷为样本,探索中国情境下多源程序公平气氛对个体创造力的跨层次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来源(来源于领导和来源于组织)的程序公平气氛均对个体创造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心理授权在来源于领导的程序公平气氛和来源于组织的程序公平气氛对个体创造力的跨层次影响中均发挥中介作用;权力距离在来源于组织的程序公平气氛与员工心理授权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即权力距离越高,来源于组织的程序公平气氛对员工心理授权的影响越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华斌  魏巍  
文章通过多渠道、分时段对96个团队的327名员工及其领导的相关数据,采用跨层次法,验证个体目标导向对员工创造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个体学习目标导向和个体绩效趋近目标导向与员工创造力正相关,而个体目标避免导向与员工创造力负相关。引入团队层面的谦卑型领导作为调节变量,当谦卑型领导水平较高,个体学习目标导向和个体绩效趋近目标导向对员工创造力的间接正向作用加强,而个体绩效避免目标导向对员工创造力的间接负向作用减弱。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磊  李翠霞  
通过对73个高校科研团队的432名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的问卷调查,运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跨层次分析,得出实证研究结果:团队任务创新性、团队创新氛围对高校科研团队个体创造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团队变革型领导、团队成员异质性对高校科研团队个体创造力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团队内、外部知识整合能力对高校科研团队个体创造力的正向影响显著;团队内、外部知识整合能力在团队特征因素对高校科研团队个体创造力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最后提出了对提升高校科研团队个体创造力的启示以及研究局限。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士健  孙专专  刘新民  
从组织学习和知识治理相互促进的视角,引入知识共享和创新型文化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构建了一个被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提出并验证了组织学习和知识治理影响组织创造力的路径。基于401个有效样本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回归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检验发现:组织学习既能直接作用于组织创造力,也能通过知识治理与知识共享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对组织创造力产生积极影响;知识治理既能直接作用于组织创造力,也能通过组织学习与知识共享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对组织创造力产生积极影响;创新型文化在组织学习与知识共享间、知识治理与知识共享间,以及知识共享的中介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但并未调节组织学习与组织创造力的关系以及知识治理与组织创造力间的关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士健  孙专专  刘新民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旭  刘新梅  
从组织制度安排的视角系统地研究了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对组织创造力的影响。通过对239份有效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对组织创造力都有正向作用;而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的交互作用对组织创造力的正向作用不显著。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申传刚  杨璟  李海燕  
创新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新生代员工作为组织内的主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新生代员工创业意向,推进新生代员工创业活动的开展,有必要探索影响新生代员工创业意向的具体因素。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以创业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以创业环境为调节变量,构建个体创造力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模型。对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福建地区352名新生代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代员工创造力对其创业意向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造力与创业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创业环境中的市场资源环境调节创造力与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并且市场资源环境与创造力之间的交互项通过创业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员工创业意向。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海  熊娟  朱金强  
基于阴阳观的视角,本文探索了情绪影响个体创造力的机制——认知机制和动机机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研究假设。结果表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均对个体创造力同时具有正向和负向两种影响,但路径不同:(1)积极情绪一方面会提高人的认知灵活性,进而提高问题识别能力,从而促进个体创造力;另一方面,积极情绪会使人容易满足,情绪会更加稳定,反而妨碍了个体创造力。(2)消极情绪一方面会限制人的认知灵活性,进而阻碍了问题识别能力,最终妨碍了个体创造力;另一方面,消极情绪使人对现状不满,进而带来情绪的波动,最终促进了个体创造力。因此,作为一对阴阳要素,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对创造力有利有弊,个...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夏杰长  徐紫嫣  王鹏飞  
创新理论和创新精神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不过,由于微观基础数据缺乏,微观个体的创新同质性假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新理论的研究进展。鉴于此,可基于创新异质理论和闲暇时间经济效应理论,借鉴管理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解释闲暇时间作用于个体创造力的价值"黑箱",从时间配置角度研究闲暇时间配置对个体创造力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微观个体在闲暇时间内积极的休闲活动可以通过释放压力、激发右脑活力、提高耐心程度三种途径提高个体创造力。这意味着,培养创新型人才,既要关注其在知识型学习上的教育方式与实施效果,更要关注闲暇时间在培养个体创造力、非认知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家选择积极的休闲活动、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全民族休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与工作绩效。由此,为更好地打开闲暇时间作用于经济系统的创新通道,提高个体创造力,需要增加闲暇时间,优化工作与闲暇时间配置;需要推行弹性工作制,营造宽松工作环境;需要发挥闲暇教育对个体创造力的促进作用,适应创新型社会需要;需要关注个体性格特征,重视闲暇时间对非认知能力培养的作用;需要弱化个体社会时间偏好,提高个体耐心程度。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勇  朱卫东  
团队创造力是维持组织竞争优势的关键,团队创造力的提升有赖于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和学习能力。本研究融合知识基础观与团队学习观,在分析知识共享方式对于团队创造力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团队学习能力在知识共享方式与团队创造力关系间所产生的调节效果,并以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10家企业63个项目团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其他调节因素的情形下,"人际互动"式知识共享是影响团队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团队学习能力中的知识吸收能力对"科技/文件"、"实际体验"两种知识共享方式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效果。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谷传华  韩梅  薛雨康  沐小琳  
数字创造力是在数字化背景下,个体、团队或组织利用或通过数字技术表现出来的新颖而适用的能力。数字创造力研究的主题包括设计环境、创造性艺术和学习、人—技术—环境的关系、支持和政策等。近年来,数字技术在创造力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创造性的社交活动、创造力训练工具的开发以及提高创造力的辅助工具的应用等方面。数字技术的个体使用者和团体使用者的特征、工作环境的特征均会影响人们的数字创造力。未来应注意加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改善研究设计,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对数字创造力的领域特殊性以及数字技术对创造力的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