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19)
2023(12114)
2022(10764)
2021(10150)
2020(8457)
2019(19046)
2018(19038)
2017(36721)
2016(19927)
2015(22369)
2014(22012)
2013(21659)
2012(19513)
2011(17428)
2010(17270)
2009(15933)
2008(15094)
2007(12903)
2006(11045)
2005(9410)
作者
(55642)
(45873)
(45667)
(43252)
(29196)
(22039)
(20868)
(18104)
(17407)
(16225)
(15849)
(15228)
(14337)
(14256)
(14120)
(13976)
(13828)
(13690)
(13113)
(12873)
(11409)
(11117)
(10926)
(10437)
(10275)
(10257)
(10178)
(9960)
(9190)
(9120)
学科
(77711)
经济(77631)
管理(56719)
(51595)
(44807)
企业(44807)
方法(36144)
数学(30032)
数学方法(29671)
中国(19551)
(19521)
地方(18965)
业经(18222)
(18013)
(17453)
理论(14904)
(14290)
(13245)
贸易(13239)
农业(13172)
(12781)
技术(12777)
环境(12501)
(12136)
教育(12009)
(11415)
财务(11351)
财务管理(11335)
(11187)
企业财务(10688)
机构
学院(273785)
大学(273540)
管理(111029)
(101348)
经济(98918)
理学(96881)
理学院(95791)
管理学(94065)
管理学院(93582)
研究(87528)
中国(63018)
(57948)
科学(57031)
(44715)
(43281)
业大(40520)
(40136)
研究所(39779)
中心(39634)
(38842)
(38692)
师范(38538)
财经(36680)
北京(36139)
(33243)
(32378)
(32249)
农业(31495)
师范大学(31105)
技术(29553)
基金
项目(194353)
科学(152809)
研究(144135)
基金(139451)
(120845)
国家(119812)
科学基金(103316)
社会(89164)
社会科(84369)
社会科学(84350)
(77093)
基金项目(74926)
自然(67369)
教育(66019)
自然科(65752)
自然科学(65739)
(64696)
自然科学基金(64511)
编号(60750)
资助(56358)
成果(48835)
重点(43324)
(41804)
(41714)
课题(40939)
(40696)
项目编号(37775)
创新(37772)
科研(36916)
大学(35932)
期刊
(109638)
经济(109638)
研究(77356)
中国(47709)
学报(42803)
科学(39983)
管理(39350)
(36208)
教育(34524)
(32381)
大学(31886)
学学(29725)
农业(25929)
技术(23564)
业经(19541)
(18822)
金融(18822)
图书(18123)
经济研究(17164)
财经(16591)
科技(14244)
(14059)
问题(13809)
理论(13671)
(13043)
实践(12839)
(12839)
资源(12675)
技术经济(12665)
(12552)
共检索到3842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罗慧   裴心源   赵小旭   赵妮  
[目的/意义]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极其重要的一类题材,通过研究送别诗中涉及的典故及文化意象,可以为唐代的历史文化变迁提供考证。[方法/过程]以《全唐诗》中的送别诗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重组的视角,运用数字人文工具,通过对送别诗中出现的典故及文化意象进行统计分类,结合语义对送别诗想要表达的情感展开研究。[结果/结论 ]梳理送别诗文本中包含的典故及文化意象,直观地展现《全唐诗》送别诗中典故、文化意象等要素,有利于后续对《全唐诗》中的其他知识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及可视化。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罗慧   杨芳芳  
[目的/意义]结合《全唐诗》送别诗的文本特点,抽取送别动因、时间、目的地三类知识单元并进行知识重组,同时对《全唐诗》送别诗时空结构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分析,研究结论与历史、文学领域研究相互印证,有助于相关学者发现新的研究线索同时为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使用计量统计方法与GIS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分析,且对《全唐诗》送别诗时空结构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送别目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从北方向南方移动,与唐代历史、文化变迁相印证,为历史、文学领域研究《全唐诗》送别诗提供依据和理论支撑。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杨芳芳   罗慧  
[目的/意义]立足于知识重组的视角,获取《全唐诗》中战争诗的相关数据,借助数字人文工具绘制《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社会网络图谱,旨在以可视化的方式清晰揭示《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社会关系,为人文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根据从《全唐诗》中筛选出的战争诗,从知识重组的角度出发,基于数字人文分析方法,获取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中战争诗诗人的亲属关系及社会关系,并构建战争诗诗人社会网络,深入挖掘战争诗诗人之间的关系及网络特征。[结果/结论 ]对《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全局社会网络关系、核心群体及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后续学者进行战争诗诗人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霍晓楠  刘寅鹏  邓君  
[目的/意义]基于数字人文的视角,对《全唐诗》贬谪诗人时空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分析,与历史、文学领域研究相互印证。有助于相关学者发现新的研究线索,并为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使用计量统计方法与QGIS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分析,对《全唐诗》贬谪诗人时空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对《全唐诗》贬谪诗人时空轨迹的可视化研究有助于探索贬谪诗人相关要素挖掘方法,为历史、文学领域研究《全唐诗》贬谪诗人提供新线索。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兴文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亚敏   李东  
宇文所安是精于译诗的著名汉学家。他对唐诗的译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他采用散文体的译诗形式和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翻译唐诗,重构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形象,并构建了唐诗文学史。然而,其译文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误读误译和过度解读等问题。宇文所安译介唐诗为中国文学典籍英译提供了借鉴,也促进了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相关模式研究。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段晓春  
康熙“御定”《全唐诗》的一个重要工作底本即是钱谦益、季振宜所递辑之《全唐诗》 ,但季振宜《全唐诗》是怎样进入内府的 ?其传本有几 ?然因文献难征 ,仍未得确解。本文利用新发现的史料考证了季氏《全唐诗》流入内府的几个重要环节 ,并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肖瑞峰  
在唐诗璀璨夺目的艺术长廊里,浙江萧山籍诗人贺知章当然不是最具光环的诗国巨擘,所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他都不可能成为研究的热点。但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他曾与李白那样的登峰造极者交往甚密,且有提携、揄扬、奖掖之恩。据现有史料可以认定,在李白扬名立万的过程中,他发挥了重要的推手作用。如果没有他"解金龟换酒"的豪举,并赐予其"谪仙人"的美誉,初入京城、藉藉无名的李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名声大噪,迅速得领诗坛风骚。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潘正芹  
习语是一种文化负载现象,它简洁凝炼,寓意深刻。习语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典故,通过比较英汉习语和典故文化,可以了解到中英民族在宗教、民间寓言和神话、民俗、文学、民族心理、社会认知、价值观、国俗语义等方面的差异在习语上的体现。了解习语文化差异是有效翻译的前提,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传播效果。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周树斌  高劲松  张强  施雨  
[目的/意义]以文化基因视角解构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对诗词资源进行文化内涵的细粒度挖掘,实现诗词资源的知识重组与形式再造,有助于促进诗词资源在数智化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法/过程]设计文化基因视域下诗词资源知识重组研究框架,首先基于茶文化维度,在分析文化基因谱系的基础上构建本体模型完成诗词资源的多维语义知识描述。其次,以苏轼茶诗为具体案例,基于知识图谱分别从微观角度和宏观层面提供诗词资源知识的关联展示。[结果/结论 ]通过将诗词文化解构提取其文化基因,将其与诗词资源相融合完成知识重组,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可视化分析传统诗词资源微观至基因、宏观到时空的知识特征,为人文学者研究诗词提供新的研究方式与研究视角。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苏贤  
本文通过对《道藏》辑录的《蓬莱山西灶还丹歌》一书中所载地名的考述,推断其成书于公元757—763年,或公元861年前后至873年之间,由此断定此书所载172首歌诀全部当为唐五代时期作品,并将这些歌诀辑出,以补《全唐诗》与《全唐诗补编》等未收之缺憾。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袁利杰  
每个人都活在时间的洪流中,对时光的思考也是每个时代的诗人关注的人生主题。文章以《唐诗三百首》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唐代诗人对"时光"意象的思考:"时光"意象是诗人反思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是诗人衡量自我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诗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诗言志”,古典诗教敞开个体成人的基本范型。诗教之意涵乃是在引导个体打开经典诗篇的过程中涵养价值,激发志意,调理性情,变化气质。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乃是契合儿童发展、能够给予儿童以开阔气象的精神资源。唐诗之教,就是从唐诗出发来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审美感知,让个体在潜移默化之中成为世界之人,成为有世界的人,进而让唐诗作为一种生命的文本得到欣赏、体会,能够融入儿童生命之中,滋养个体以开阔的唐诗气象,年少个体也在无形之中进入中华民族活泼不已的生命长河,一点点化入民族文化精神的命脉。由此,唐诗之教乃是作为蒙以养正的教育实践方式之典范。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卫  王昊  李晓敏  Song Min  
[目的/意义]古典诗歌意象善于运用物象(源域)隐喻人物或氛围情感(目标域),然而物象与情感知识目前广泛分布在多源异构的非结构化古诗文本内,尚未组织成具有知识解释体系的文化图式。[方法/过程]针对古诗意象提出一套基于知识本体的文化图式构建模式与技术实现方法。首先,定义基于序列标注的物象术语抽取和基于关系分类的物象与情感关系抽取任务。其次,在无学习语料下,搭建中文领域物象术语知识体系,用于文本内物象术语的自动标注;设计基于结构层面的规则模板与内容层面的概念共现约束,用于文本内意象关系的自动生成,进而通过深度学习实现物象术语与意象知识抽取。[结果/结论]基于古诗鉴赏文本开展实验,利用由5个一级类、12个二级类构成的物象知识体系标注29 765个物象术语,通过触发词与共现频率约束可获得8 977条结构和内容层面的意象关系。基于BE RT-BiLSTM-CNN-CRF的物象术语抽取F1值多在95%以上,基于BERT-SE-FC的物象与情感关系抽取准确率均在94%以上,并泛化出大量新物象术语与新意象关系。将意象知识存储形成知识图谱并展开知识关联可知:“喜爱”类专有意象包括等,构建古诗中将喜爱之情诉诸春日物象的文化图式;“长安”“女子”“明月”等通用物象则能构建多种文化图式来隐喻古诗中的不同情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