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79)
- 2023(16176)
- 2022(13852)
- 2021(12775)
- 2020(10661)
- 2019(24201)
- 2018(23975)
- 2017(45282)
- 2016(24446)
- 2015(27280)
- 2014(27170)
- 2013(26789)
- 2012(24465)
- 2011(21923)
- 2010(21878)
- 2009(19879)
- 2008(19194)
- 2007(16855)
- 2006(14694)
- 2005(12739)
- 学科
- 济(102278)
- 经济(102183)
- 管理(75093)
- 业(71421)
- 企(61064)
- 企业(61064)
- 方法(45330)
- 数学(38419)
- 数学方法(37861)
- 中国(26328)
- 农(25910)
- 业经(24498)
- 地方(24363)
- 技术(24196)
- 财(22337)
- 学(21936)
- 理论(18162)
- 农业(17837)
- 和(16778)
- 制(16613)
- 贸(16317)
- 贸易(16303)
- 环境(16028)
- 易(15781)
- 产业(14857)
- 技术管理(14844)
- 划(14685)
- 务(14187)
- 财务(14113)
- 财务管理(14084)
- 机构
- 大学(345340)
- 学院(344850)
- 管理(141117)
- 济(135068)
- 经济(132099)
- 理学(122948)
- 理学院(121595)
- 管理学(119479)
- 管理学院(118843)
- 研究(112924)
- 中国(82133)
- 京(73665)
- 科学(72140)
- 财(58708)
- 所(55541)
- 农(52284)
- 业大(51422)
- 中心(51355)
- 研究所(50939)
- 江(49978)
- 财经(47779)
- 范(47102)
- 师范(46711)
- 北京(46208)
- 经(43410)
- 院(41865)
- 农业(40866)
- 州(40863)
- 经济学(39663)
- 技术(38387)
- 基金
- 项目(244036)
- 科学(193530)
- 研究(180215)
- 基金(175832)
- 家(152988)
- 国家(151743)
- 科学基金(131498)
- 社会(113647)
- 社会科(107826)
- 社会科学(107801)
- 省(97334)
- 基金项目(93539)
- 自然(84945)
- 自然科(83002)
- 自然科学(82986)
- 教育(82753)
- 自然科学基金(81486)
- 划(81300)
- 编号(73286)
- 资助(71202)
- 成果(58459)
- 重点(54745)
- 创(54080)
- 发(53160)
- 部(52948)
- 课题(50985)
- 创新(49844)
- 国家社会(46548)
- 科研(45943)
- 项目编号(45384)
- 期刊
- 济(144020)
- 经济(144020)
- 研究(97861)
- 中国(67620)
- 管理(52413)
- 学报(52367)
- 科学(50138)
- 农(46172)
- 教育(43591)
- 财(42741)
- 大学(39824)
- 学学(37185)
- 技术(34123)
- 农业(33118)
- 业经(24804)
- 融(23955)
- 金融(23955)
- 经济研究(22677)
- 财经(21984)
- 科技(20067)
- 图书(19601)
- 技术经济(19044)
- 经(18941)
- 问题(18482)
- 业(17894)
- 统计(16397)
- 理论(16178)
- 策(15921)
- 资源(15800)
- 现代(15501)
共检索到4947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武华维 王超 许海云 巩永强 夏冬 董振飞
[目的/意义]有效评价区域科学—技术—产业(STI)协同创新水平对于制定针对性的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在知识耦合理论的基础上,以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活动为知识主体,三类创新活动中的知识内容为耦合对象,主题词为表征的知识元素作为知识内容的特征交集载体,通过量化的知识元素交集来评价区域STI协同创新的水平,以中医药领域31个省(市)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STI彼此之间的知识关联水平不高;进一步利用耦合系数计算发现大部分省市STI三者整体的知识耦合度高,但是各省市知识内容宽度分布在很低的水平;因此,利用协同创新水平函数测度发现中医药领域STI协同创新水平不高,而且多数的省市的协同创新水平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文静 张卫
本文从产学合作知识耦合视角出发,首次将产学合作与内部研发纳入统一的知识生产函数框架以考察区域创新系统中产学合作的创新效应。本文利用200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学合作知识存量显著提升了所在区域企业的创新产出,但同时对企业内部研发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若干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研发强度高的区域产学合作的协同创新效应更强,反映了企业吸收能力对产学合作创新效应的重要影响;随着产学合作程度的加深,其对内部研发的"挤出效应"表现出增强趋势。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浚锋
参透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加快形成研究生教育新发展格局。通过测算2001—2020年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的基础上,借助空间效应的β收敛模型,分析了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之间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及其收敛性。考察期内,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且伴随着研究生扩招的规模效应丧失,耦合协调水平增幅较慢,并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阶段性。受地方性特征的影响,其空间差异持续扩大;然而,四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过程,意味着其空间差异将收敛至稳态。“十四五”期间,应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耦合度,充分发挥其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卓 刘一新 谷静
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评是了解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工具。从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创造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和资源协同配置能力4个维度,构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评体系,并用耦合协同度模型进行测量,最终以江苏省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省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正处于中度协同向高度协同过度的阶段,且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环境支撑能力都处于较好的发展水平,而资源协同配置能力是影响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增长提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协同创新能力 耦合协同度模型 测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岑晓腾 苏竣 黄萃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是一个多样化、复杂化的复合系统,其主要包含支持子系统内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效果,以及发展子系统内的创新投入和协同能力,兼具线性、非线性和自组织性等复杂系统特征。本研究基于系统论和协同论,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从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来看,沪嘉杭三地绩效均呈现上升趋势,嘉兴增长率最高,且区域内子系统中支持子系统和发展子系统绩效跟上一级系统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从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关系来看,三地之间协同程度也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总体协同程度较高,嘉兴协同发展成绩突出,其中上海子系统协同基础良好,增长缓慢,嘉兴子系统协同基础较差,但增长迅速。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永周 贺海涛 刘旸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共享与扩散,实现资源的互补与优化配置,产生创新的非线性效应。本文在阐述协同创新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产学研知识资源的特性,提出知识势差是知识转移的内生动力,知识耦合是知识创造的自然基础,构建以知识资源匹配、知识转移与创造、知识协同创新为主要阶段的过程模型。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宗国 丁晨辉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新动能,为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基于"一带一路"视角,构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表明:政府政策的作用、经济的开放程度、东中西的区域发展差异等是制约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建议实施跨区域规划、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等,以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强伟纲 承剑芬
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2011计划",认定一批"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的协同创新中心已成为国家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重要结合点的高校,要积极探索结合自身优势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协同创新平台。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为高职教育开展协同创新提供了有效载体。高职院校需要在基地建设的全过程贯彻协同创新理念、兼顾多方利益、创新体制机制、汇聚创新要素和资源,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有益的研究与实践。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瑜康 李国平
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本文从缩小京津冀三地间创新水平差距和推动跨地区、跨主体的创新协作两个视角构建了协同创新指数,对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进行测度评价。测度结果为:2010-2014年期间,京津冀整体的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不同地区间、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水平仍然较低。从综合创新水平来看,北京在创新的投入、产出和环境方面都遥遥领先,天津在创新投入和产业创新产出方面进步很快,河北在产业创新产出方面也有较快增长,但创新环境进步缓慢。从主体间协同创新水平来看,企业的主体地位较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创新 创新指数 创新政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瑜康 李国平
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本文从缩小京津冀三地间创新水平差距和推动跨地区、跨主体的创新协作两个视角构建了协同创新指数,对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进行测度评价。测度结果为:2010-2014年期间,京津冀整体的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不同地区间、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水平仍然较低。从综合创新水平来看,北京在创新的投入、产出和环境方面都遥遥领先,天津在创新投入和产业创新产出方面进步很快,河北在产业创新产出方面也有较快增长,但创新环境进步缓慢。从主体间协同创新水平来看,企业的主体地位较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识创新产出丰富但产业化程度较低。从区域间的协同创新水平来看,北京技术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呈现"跳跃式"扩散特征,但对津冀主要产业的创新带动贡献不大。最后,提出了促进创新要素特别是人才要素的流动、构建官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模式、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创新 创新指数 创新政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林 贾佳仪 章宜
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相配套的基于综合云模型的评价方法。并以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协同创新项目为例,说明了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实用性。为政府科学客观地选择出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主导项目群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方法;也为企业申报协同创新项目时,提供判断项目合规性的评价标准。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翟华云 胡娟 张献武
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协同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本文通过对区域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构建了二者之间耦合协同度模型,并利用2013年30个省市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效率数据,对二者之间的耦合协同度进行了测量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耦合协同度较低,而且呈现出科技创新滞后于节能减排发展的状况,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耦合协同度呈现由西到东逐渐递增的趋势,地区差距明显。因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节能减排效率的提高,各地区指定差异化发展战略,才是提高区域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耦合协同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科技创新 节能减排效率 耦合协同度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蔺鹏 孟娜娜 马丽斌 马英杰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描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互动机理,并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和2006-2016年数据实证检验金融创新子系统与科技创新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及协同联动效果。主要研究结论 :2006-2016年京津冀区域金融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则在整个阶段呈现良好的上升态势;但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仍处于低水平并且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区域金融与科技协同创新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推动京津冀区域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联动和协同演进,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注重区域金融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有效整合区域金融资源和科技资源,健全金融和科技协同创新联动机制;二是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的融资结构,增强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科创型企业的能力,提升金融创新支撑科技创新的效率;三是推动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应用金融科技,促进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和有机联动,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科技要素流动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袁旭梅 张旭 王亚娜
本文结合云模型与概率优势关系,提出基于云概率优势关系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对2010—2015年中国6个区域18个省(直辖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探索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水平及波动情况,分别以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综合能力水平-波动、创新环境水平-波动以及投入-产出为维度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各区域和省(直辖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水平和波动方面差异显著,各区域和省(直辖市)可针对所属类型特点,采取有力措施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苗婷 曹建巍 包文
通过构建宁夏与东部省份的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系统性地评估2017—2021年间宁夏与东部10个省份的科技协同创新水平。通过对综合创新水平和协同创新水平这两个一级指标的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宁夏与东部地区科技协同创新水平明显提高,但宁夏在综合创新水平上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显著差距;东西部主体间和区域间的协同创新极大地促进宁夏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凸显区域协同创新在提升西部省份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地区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要从增强资源配置的强度、促进人才要素流动、驱动有效创新产出和加强主体间与区域间协同4个方面实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研究结果不仅为宁夏与东部地区省份之间的科技协同创新提供了实证支持,也为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促进技术和知识交流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
宁夏 东西部 协同创新 科技合作 熵值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