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42)
2023(16198)
2022(13987)
2021(13063)
2020(10959)
2019(24600)
2018(24624)
2017(46566)
2016(24994)
2015(28024)
2014(27264)
2013(26770)
2012(24278)
2011(21783)
2010(21917)
2009(20234)
2008(19263)
2007(16950)
2006(14745)
2005(12673)
作者
(70392)
(58285)
(58146)
(55159)
(37019)
(27966)
(26293)
(22871)
(22140)
(20769)
(19901)
(19439)
(18518)
(18359)
(17920)
(17718)
(17401)
(17349)
(16866)
(16691)
(14407)
(14287)
(14042)
(13358)
(13092)
(12944)
(12901)
(12851)
(11640)
(11527)
学科
(99205)
经济(99101)
管理(77202)
(73857)
(63758)
企业(63758)
方法(44957)
数学(37628)
数学方法(37081)
中国(26069)
(25892)
业经(24676)
技术(24204)
(23524)
(22270)
地方(20352)
理论(19079)
(17965)
贸易(17952)
农业(17503)
(17394)
(17304)
(16604)
产业(15113)
(15082)
财务(15007)
财务管理(14980)
技术管理(14892)
环境(14879)
(14412)
机构
大学(349937)
学院(349361)
管理(142459)
(135988)
经济(132979)
理学(123919)
理学院(122569)
管理学(120311)
管理学院(119689)
研究(112419)
中国(81777)
(74152)
科学(70975)
(60388)
(55025)
(51922)
业大(51429)
中心(51140)
(50687)
研究所(50270)
财经(48999)
(47387)
师范(46998)
北京(46507)
(44499)
(41525)
(41281)
农业(40531)
经济学(40131)
技术(38891)
基金
项目(243515)
科学(193325)
研究(180323)
基金(176191)
(152783)
国家(151535)
科学基金(131687)
社会(113791)
社会科(107887)
社会科学(107863)
(96396)
基金项目(93450)
自然(85321)
自然科(83419)
自然科学(83403)
教育(83092)
自然科学基金(81925)
(80393)
编号(73987)
资助(71480)
成果(59328)
(54406)
重点(54163)
(52710)
(52038)
课题(50644)
创新(50045)
项目编号(46399)
国家社会(46391)
科研(45809)
期刊
(146715)
经济(146715)
研究(99573)
中国(67657)
管理(53731)
学报(53261)
科学(50393)
(46567)
(44863)
教育(44684)
大学(40614)
学学(37851)
技术(33542)
农业(33077)
业经(25910)
(25268)
金融(25268)
经济研究(23686)
财经(23008)
图书(21379)
科技(19867)
(19812)
技术经济(18816)
问题(18353)
(17591)
理论(16636)
商业(16120)
现代(15942)
(15792)
论坛(15792)
共检索到5027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王超   许海云   齐砚翠   武华维  
开展科学、技术、产业之间创新驱动关系研究,对于实现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与产业的深度有效融合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知识网络视角展开科学、技术、产业间创新驱动关系识别方法研究。首先,通过构建时效知识网络,利用社区网络结构熵来表征知识网络结构特征;其次,利用网络结构特征信息间的传递熵探究创新过程中科学、技术、产业三个系统相互驱动的关系;再其次,采用互信息探测主要驱动关系下知识传递路径的变化特点;最后,以再生医学(干细胞)领域作为实证对象,实证研究发现不同时间阶段,科学、技术、产业之间的相互驱动关系会发生转变,三者知识传递路径上知识内容前后继承关系也不同,科学驱动技术过程中的知识传递路径继承性特征持续增强,而技术驱动科学过程中的知识传递路径继承性呈现不稳定、非连续性特征。此外,通过多种方式论证了本文方法的科学有效性,可以用于其他创新领域科学、技术、产业间创新驱动关系的识别。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巩永强  王超  许海云  刘明慧  方曙  
[目的/意义]核心专利的识别对于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具备重大意义,专利对于基础研究的支撑和产业应用的推动是测度专利价值的必要因素。[方法/过程]立足创新链的相关理论重新界定核心专利,根据专利对于创新链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应用3个创新环节的推动或支撑作用构建相应的测度指标及筛选方法,并以白血病相关药物为实证对象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结果/结论]识别出对白血病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应用具备支撑和推动作用的核心专利,相关专利药物在产业领域内具备高度创新性和价值性。结果表明,在创新链视角下基于专利对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的作用可用于产业核心专利的识别。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祥  冯佳  穆晓敏  王桐  车宏鑫  吴可凡  王伟  
[目的/意义]分析核心专利的特点与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尝试以技术知识扩散理论解释并构建领域核心专利识别模型,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完善专利价值评价与核心专利识别的方法。[方法/过程]以技术发展规律为基础,构建专利进化模型,并以此构建专利技术知识扩散视角下领域核心专利识别模型,选取疫苗制备技术领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依据模型识别出的专利既包含了大量的高被引专利,也包含了虽然直接被引频词不高但却具备基础性质的部分重要专利,核心专利的分布存在“双峰”分布特点。实验证明从技术知识扩散视角构建的领域核心专利识别模型是可行且有效的。[局限]外部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以及更长引证链中专利技术知识前后的一致性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朱卫杰  韩武成  鲁若愚  雷家骕  李天柱  
利用产业科学关联度指标清晰界定科学驱动的产业与创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其在整个产业中的网络地位及其作用,并挖掘产业创新生态参与主体的网络关系。研究发现:科学驱动的创新成果处于网络中心位置,更容易被频繁的引用,能够为其他创新成果提供经验输出和知识依赖,成为驱动创新发展的基石,同时科学驱动的创新成果审查周期和技术覆盖广度在数值上显著大于“技术驱动的创新”,表明其能够产生高价值技术的可能性更大;科学驱动的产业是科学驱动的创新大量汇聚的产业,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具备取得、协调及配置资源的能力,能够整合内外部信息和知识资源,通过频繁的交流、协作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为产业的形成演化奠定基础;在科学驱动的产业中,创新主体之间网络结构紧密,产学研协同融合体系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占据主体地位成为创新的主体和参与科学研究的主体,而大学等公共机构的创新成果传播速度更快,在创新网络中的中心性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常鏐鏐  高继平  师丽娟  
技术创新人才作为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合理和准确的评价与发现有助于为相关领域的人才配置、创新发展和战略布局提供参考。研究选择发明人专利数据,结合发明人履历信息,从发明人合作署名维度,综合专利生产力与影响力对发明人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实证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从发明人贡献度视角对技术创新人才加以分类识别,识别结果可为领域人才培养与管理提供参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兰剑  
文献表明,有关网络嵌入性作用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揭示,建立了网络嵌入性———跨组织学习———两类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模型。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发现了网络嵌入性、跨组织学习以及技术创新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嵌入性通过跨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结果的确有显著影响;现有研究结论的不尽统一,是因为没有对技术创新等变量进行分类而形成,本文用分类研究的方法,将涉及的变量细分为关系嵌入性、结构嵌入性、渐进性技术创新与突破性技术创新等,实证研究后发现,不同的网络嵌入性特征具有不同作用途径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陈文杰   曲建升   黄珂敏  
[目的 /意义]对特定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进行识别与分析,可以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前沿技术研发和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参考与建议。[方法 /过程]引入超网络结构表征技术实体间的多元共现关系,利用超网络嵌入技术自动生成融合结构特征和属性特征的技术节点向量并通过模糊聚类得到技术集群,构建基于超网络结构的局部中心性、半局部中心性和全局中心性等度量指标,以识别每个技术集群中的核心技术节点。[结果 /结论 ]以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领域为例,验证此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结果显示化学吸收、膜分离、固体吸附和低温分离等技术是该领域的核心技术,有助于我国合理配置资源、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以获取竞争优势。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姚占雷   樊亚鑫   许鑫  
[目的 /意义]技术产业化所处阶段的不同,对社会资源配置要求不一。技术产业化阶段的智能识别是精准施策的一个前提,能够助力相关部门及时调配社会各方资源,通过科学布局、持续改进等,以加速技术产业化进程。[方法 /过程]首先,基于互联网公开数据,建立全面刻画技术产业化进程中技术与社会交互行为的路径;然后,在此基础上,建构一套事件驱动的技术产业化阶段智能识别方法;最后,选取我国光伏产业中的单晶硅技术产业化案例为实证对象,在验证方法可信的基础上,基于这一典型案例揭示技术产业化各个阶段中技术与社会互动的典型特征,以精细指导做好各类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结果 /结论 ]该智能识别方法能够改变既往识别活动的重事后评价等现状,可辅助科技工作者灵敏捕捉不同技术产业化策略的实施时机,进而统筹做好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助力加速技术产业化进程。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旭升  王欣  吴雪梅  
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知识整合是不同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协同作用的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知识整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是在分析企业、市场、政府影响创新网络知识整合的内在机理并应用2005—2012年统计数据而构建的。该模型经过运行得出:创新网络不同影响因素在知识整合过程中的作用有明显差异。知识整合单导向内部协同中其效果由强到弱为政府导向、企业导向、市场导向;双导向协同中企业与市场导向共同作用时能很好地发挥协同效应;政府与企业或市场共同作用时反而削弱了创新网络知识整合能力;三者整体协同时创新网络知识整合效果最佳。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邬金鸣   姚茹   吴俣   林巧   张学福  
[目的/意义]技术创新是一项涉及多种技术创新要素协同作用的复杂系统工程。从技术文本中识别出技术创新要素及其关联,进而分析要素及其关联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以及要素的跨领域相互作用等,可在微观层面揭示技术创新过程与规律,为预测融合创新机会奠定基础。其中首要问题是如何从技术文本中识别出技术创新要素及其关联。[方法/过程]为解决识别对象的问题,在先前研究中构建面向技术创新过程表征和描述的要素关联概念模型;为解决识别方法的问题,以合成生物学领域为例,面向概念模型中要素及其关联的文本特征,构建以专利为主、论文为辅,综合文本内容挖掘和引用分析的技术创新要素及其关联识别方法,以揭示技术创新过程中来源于相同或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不同技术创新要素在不同技术创新事件中作用等。[结果/结论 ]在6 435篇专利及其参考论文中,识别7 633个技术对象要素、3 420个技术方法要素、3 919个技术应用要素、5 393个技术理论要素及其领域、时间属性信息,以及25 647条6种不同要素关联。该方法可以为基于要素关联揭示技术创新过程和规律(特别是交叉融合领域技术创新过程与规律)、进而预测融合创新机会奠定基础。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贾卫峰  楼旭明  党兴华  
随着研发网络化环境的形成,技术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知识流动对网络结构演变的影响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技术创新网络的本质体现为其自身就是一种知识流动的复杂适应系统。因此,从复杂适应系统(CAS)视角分析知识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节点间的不同流动方式,以及在技术扩散过程中知识流动特征与核心节点形成过程,从节点的初始状态、节点间知识流动和节点状态变化等3个方面构建了技术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知识流动规则,分析了网络中企业间知识流动过程对节点企业核心地位形成的影响,为下一步的仿真研究奠定了基础。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超   许海云   武华维   齐砚翠   陈亮  
[目的/意义]利用动态结构熵探究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并识别网络结构变化过程中的突变状态,以此发现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特征,为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提供方法借鉴。[方法/过程]首先,构建颠覆性技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应用创新过程环节中的3种动态知识子网络;其次,利用动态结构熵探究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特征;之后,通过突变函数模型分析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过程中的结构突变特征;最后,利用动态时间规整法探析颠覆性技术各知识子网络间扩散的相关性及其与渐进性技术扩散特征的差异性。[结果/结论 ]实证研究表明利用提出的动态结构熵开展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特征识别,能够发现颠覆性技术分别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应用知识子网络的微观结构、介观结构、微观与介观结构关系与网络结构突变等方面知识网络扩散特征,并通过3种网络扩散特征的综合分析,解析出颠覆性技术显著区别于渐进性技术的网络扩散特征。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林春培  
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对实证研究网络特征与技术创新间关系的14篇文献进行分类综述,从研究的时间、对象、数据、变量、方法、结论等方面分析和讨论其共同点、差异以及不足之处。最后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兆刚  
文章对我国重点省份的产业集群进行调研,采用研发投入、产品种类、名牌数量、销售额、利润等指标来衡量产业集群创新优势,选取网络中心度、网络规模、网络异质性、网络开放度、关系强度、关系稳定性、关系质量、网络共享8个要素表征产业集群知识网络,拟将知识转移、知识整合、知识开发作为中间变量,样本企业的规模分布及基本产能分布作为控制变量,基于开放问卷的数据等,采用结构模型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探讨了创新优势与知识网络的关系问题。研究结果显示,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对创新优势形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产业集群本地网络作为知识的活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乾瑞  郭俊芳  朱东华  
世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兴技术大量涌现。如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快速捕捉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演化路径,分析未来技术创新机会等成为实现技术问题突破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基于SAO(subject-action-object)语义分析的技术机会分析方法模型。该方法是在通过提取文献标题及摘要中的SAO结构的基础上,识别解决新兴技术产业重大研究问题的技术方案,并构建技术路线图,追踪技术演化路径,进而识别有潜力的技术方案及技术机会。最后,选取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领域开展实证研究,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结论对提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