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07)
2023(4284)
2022(3439)
2021(3587)
2020(2804)
2019(6558)
2018(6672)
2017(10267)
2016(7044)
2015(8070)
2014(8236)
2013(7307)
2012(7104)
2011(6803)
2010(7239)
2009(6114)
2008(6151)
2007(5657)
2006(5114)
2005(4674)
作者
(19742)
(16468)
(16397)
(15605)
(10628)
(7878)
(7478)
(6568)
(6289)
(6071)
(5814)
(5752)
(5447)
(5366)
(5344)
(5339)
(5162)
(4979)
(4971)
(4752)
(4576)
(4346)
(4050)
(3996)
(3974)
(3894)
(3633)
(3614)
(3609)
(3385)
学科
教育(19287)
(15350)
经济(15331)
管理(12608)
中国(11348)
(10583)
(10423)
(8949)
企业(8949)
理论(8586)
方法(6325)
教学(6212)
技术(5488)
数学(4610)
(4589)
研究(4538)
(4515)
数学方法(4443)
发展(4005)
(3882)
(3734)
业经(3716)
思想(3627)
(3512)
(3423)
政治(3358)
高等(3284)
(3283)
改革(3235)
思想政治(3136)
机构
大学(100610)
学院(93492)
研究(40123)
教育(29553)
科学(26734)
管理(26416)
(25644)
师范(25477)
(23912)
(23864)
经济(23008)
理学(22430)
理学院(21962)
(21723)
中国(21311)
师范大学(21304)
管理学(21218)
管理学院(21014)
研究所(20217)
(17193)
(16912)
北京(15715)
中心(15626)
技术(15386)
(14298)
业大(14220)
农业(13771)
(12766)
职业(12728)
(11965)
基金
项目(61194)
研究(49265)
科学(48841)
基金(40475)
(36652)
国家(36200)
教育(31451)
科学基金(28618)
社会(27011)
社会科(25179)
社会科学(25172)
(25073)
(24485)
编号(22831)
成果(22543)
基金项目(20714)
课题(19217)
自然(18260)
自然科(17805)
自然科学(17794)
自然科学基金(17463)
(16137)
重点(16001)
资助(15721)
(15004)
(14073)
规划(14058)
项目编号(13908)
(13047)
教育部(12964)
期刊
教育(47891)
研究(36803)
中国(29365)
(26466)
经济(26466)
学报(19018)
科学(16197)
(15001)
大学(14324)
学学(11670)
职业(11438)
技术(11130)
农业(10387)
管理(8832)
(8412)
技术教育(7520)
职业技术(7520)
职业技术教育(7520)
图书(7413)
(6753)
论坛(6753)
(5917)
(5681)
高等(5589)
(5393)
书馆(5200)
图书馆(5200)
高等教育(4959)
业大(4883)
成人(4857)
共检索到1511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薛晓阳  
大道之知的信仰,表达了古典教育叩问天命、追求卓越、通达世道人文的大道精神。古典教育为教育确立了高贵的性格,追求不带私人目的的公共精神。近代以后,知识转型演绎了"大道知识"的退场,将知识局限于科学和专业的范畴,人类的广博眼界被有限的技术世界所支配和主导。在失去大道知识的信仰之后,教育开始向"识记之学"退化,最终导致现代教育的价值变迁。古典教育的启示不在于是科学知识重要还是人文知识重要,而在于大道之知的教育信仰。处于知识社会中的教育,必须重新定义知识的性质和意义。面对知识社会的知识爆炸,教育需要的不是愈加强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国坛   郭秋晨  
以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德国古典哲学遗产主要是指黑格尔的辩证法,但也有一条贯穿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线索,即自身关系思想。这一思想既是反映事物本质内涵的思想内容,又是一种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它是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理论及其应用的内在机理,应作为遗产加以挖掘。自身关系作为问题是在康德哲学中提出来的,其实质是如何解决物自体的不可知问题。费希特通过自我设定行动,在自我与非我之间建立了意识的自身关系,才实现了自我本质认识。谢林则以绝对自我的能动性建立了纯粹意识的自身关系,进而达到对绝对本质的直观。黑格尔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把意识的自身关系改造为概念或实体的自身关系;于是概念或实体便在自身关系的框架中以自身分化和自身扬弃、自身规定和自身否定、自身联系和自身转化等方式建立了庞大的逻辑学体系,以达到绝对理念的认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俊  陈荻  张青萍  
近年来,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和自然环境不断的变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日益广泛的更加复杂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中国城市古典园林遗产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个特例,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原真性是相对的,它与城市的生产生活都具有某种"现代的"联系,同时也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有关研究工作正逐渐向综合化、动态化和长效化发展,需要结合我国城市古典园林遗产资源的特点,在保护理论和实践方法上,尤其在目标框架、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刚平  夏永庚  
我国古代课程评价制度是以学业考试为主导而建立起来的课程评价系统,历经三代时期"小成"与"大成"的学业评价思想萌芽、两汉时期以"射策"和"对策"为考试形式的"岁课"制度建立、隋唐时期以"通经"和"科举"为核心的学业评价制度发展、宋明时期"誊录封弥"和"八股文"等公平客观评价措施等重要发展阶段,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学业考试文化。特别是通过考试促进学习、提高教育质量、选拔人才以及重视考试公平的传统,成为我国课程评价制度现代转型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需要在当代课程评价制度建设过程中予以充分的尊重和合理的扬弃。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侯沛芸  李光中  王鑫  
世界遗产促进了旅游,旅游带来了发展。然而,不当的旅游行为也破坏和污染了遗产地独特的环境,对当地的资源构成了威胁,降低了遗产地的特色。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是世界遗产旅游的必需选择。世界遗产教育有助于促使人们保护世界遗产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尊重当地社区的文化,并使当地居民积极分享社会和经济利益。本文将生态旅游作为世界遗产旅游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方式,并将生态旅游计划制定的相关权益关系人,依照其影响力和重要性分群,根据每一个分群的特性,拟定生态旅游与世界遗产教育策略,让这些权益关系人了解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和保护世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沈文钦  陈洪捷  
20世纪40、5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分别从教育哲学、学术史、教育史(包括教育思想史)的维度对博雅教育进行了大量研究。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研究以大量教育思想史原典、英语辞典、学者文集为基础,重点选择若干代表人物的经典文本,以思想史的关键人物为线索,以语义分析为基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祺午  
1866年6月,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于福建福州设立求是堂艺局,次年"求是堂艺局"搬至马尾,并改称船政学堂,由清廷船政大臣沈葆桢亲自督办。福建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创办被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性质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轫。为何会把150年前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作为我国近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起点,综合学术界的各方观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策三  
胡克英同志是一位杰出的中国学者知识分子 ,他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胡克英同志学术成果最突出之处乃是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的追求 ,他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特别是其变化、走向和主题 ,都密切关注 ,把握得及时准确。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教育学遗产 ,值得很好地继承并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衍  
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致力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团体,我国近现代第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我国第一本职业教育专门刊物,我国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我国第一届职业学校出品展览会……这些永载史册的"第一"都和一个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耀华  秦芳  
与其他世界遗产相比,我国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体现出显著的文化与自然相融合的特点。源于我国自然条件的丰富多样性和历史文化的久远连续性,“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人格化的自然审美为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哲学基础。自然为文化提供源泉和素材,文化为自然提供保护和影响力,自然与文化资源相互融合、渗透,使双遗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特殊的精神文化功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思想的载体、精神的家园、文明的史诗,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生态伦理和文化智慧。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双遗产应作为美丽中国的窗口、和谐发展的典范、文化自信的载体、文明互鉴的使者,担负起新的时代功能。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朱宇  邬大光  
1997年~2007年是英国工党执政史无前例的黄金10年,该党领袖布莱尔更是得以在此期间将其教育改革的抱负付诸实践。在布莱尔离任后,《牛津教育评论》于2008年12月特地出版专辑讨论"布莱尔教育遗产",引起研究英国教育或教育政策的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英国教育研究学报》和《牛津教育评论》1997至2009年专门评论布莱尔新工党政府教育改革的19篇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了英国这10年的教育改革经验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普丽春  袁飞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个人、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构成文化传承的教育主体,共同传承和创造着一个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特色和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思想遗产,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永恒的宝藏,人类生活的各种问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或启发,教育也不例外。古典作家眼中的教育,通常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与政治、人性、德性、艺术这些人生社会的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古典作家似乎很少专门讨论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德华  
自由教育的根本精神源于西方古典自由教育。目前人们对古典自由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存在模糊认识,原因是未能深入理解古希腊的自由观念和古希腊人对待自由的态度。古希腊有三种自由观念,分别是欲望的自由、德性的自由和沉思的自由;古希腊人对三种自由的态度大相径庭:抑制欲望的自由,倡导德性的自由,限制沉思的自由。他们对待自由的态度规定了古典自由教育的特征:非实用性,公共性和闲暇性。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小枫  
晚近30年来,英语学界兴起一种名为"全球史"(global history)的新史学,如今已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美国以及其他英语国家大学和中学的世界史教学内容,我国学界和教育界也奋力追赶这股史学新潮。任何文明大国的教育都离不了史学,民主化的"全球史"学让我们看到史学也最容易败坏一个文明大国的教育品质,真正的历史教育应该以悉心研读历代有"极敏之眼光,极高之学识"之人写下的作品为前提。历史本身并不能给人真正的德性教育,必须经过灵魂高贵之人的咀嚼和反哺,历史(叙事)才会成为对生活有益的东西;否则,面对永远混乱的人世,一个人永远看不到"智慧以及一切称之为美的人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