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50)
- 2023(13854)
- 2022(11936)
- 2021(11321)
- 2020(9497)
- 2019(21571)
- 2018(21384)
- 2017(40220)
- 2016(22162)
- 2015(24982)
- 2014(24393)
- 2013(24042)
- 2012(21737)
- 2011(19546)
- 2010(19660)
- 2009(17793)
- 2008(17471)
- 2007(15538)
- 2006(13663)
- 2005(11880)
- 学科
- 济(84176)
- 经济(84093)
- 管理(76111)
- 业(68561)
- 企(61092)
- 企业(61092)
- 方法(37715)
- 数学(31170)
- 数学方法(30808)
- 财(22946)
- 中国(22241)
- 业经(20665)
- 农(20577)
- 技术(20341)
- 地方(20158)
- 学(18942)
- 理论(16818)
- 制(15717)
- 和(15651)
- 务(15551)
- 财务(15476)
- 财务管理(15448)
- 企业财务(14660)
- 划(14505)
- 农业(14092)
- 技术管理(13939)
- 银(13585)
- 银行(13546)
- 贸(13483)
- 贸易(13472)
- 机构
- 大学(303194)
- 学院(301544)
- 管理(127586)
- 济(114718)
- 经济(111914)
- 理学(109228)
- 理学院(108008)
- 管理学(106364)
- 管理学院(105770)
- 研究(95884)
- 中国(73198)
- 京(65227)
- 科学(60576)
- 财(53640)
- 所(47019)
- 江(45347)
- 中心(44498)
- 业大(42942)
- 研究所(42844)
- 农(42770)
- 财经(42159)
- 北京(41121)
- 范(41038)
- 师范(40698)
- 经(38278)
- 州(37352)
- 院(35491)
- 农业(33192)
- 师范大学(32792)
- 商学(32741)
- 基金
- 项目(208342)
- 科学(164912)
- 研究(155750)
- 基金(149872)
- 家(129545)
- 国家(128412)
- 科学基金(111724)
- 社会(96954)
- 社会科(91881)
- 社会科学(91857)
- 省(82926)
- 基金项目(80557)
- 自然(72400)
- 教育(71439)
- 自然科(70710)
- 自然科学(70695)
- 自然科学基金(69433)
- 划(68974)
- 编号(64545)
- 资助(60023)
- 成果(52116)
- 创(47225)
- 重点(46055)
- 部(44965)
- 发(44370)
- 课题(44106)
- 创新(43280)
- 项目编号(40545)
- 国家社会(39125)
- 科研(39109)
- 期刊
- 济(127592)
- 经济(127592)
- 研究(87407)
- 中国(61761)
- 管理(50386)
- 学报(44775)
- 科学(42613)
- 财(41810)
- 教育(39484)
- 农(37246)
- 大学(34071)
- 学学(31220)
- 技术(28394)
- 农业(26211)
- 融(25186)
- 金融(25186)
- 图书(21214)
- 业经(21166)
- 财经(19847)
- 经济研究(19137)
- 科技(16952)
- 经(16952)
- 技术经济(15686)
- 业(15646)
- 问题(15503)
- 理论(15425)
- 书馆(14388)
- 图书馆(14388)
- 现代(14332)
- 实践(14324)
共检索到4467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荃 罗爱静
针对知识管理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进我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作用,从区域创新系统内不同主体、不同层面对应于知识管理行为的关键点,以点带面论述知识管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机制,为国家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关键词:
知识管理 创新能力 作用机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吕艳 赵彦云
文章基于创新系统理论、知识生产函数理论以及三重螺旋理论构建了大学对区域创新贡献的理论模型,并以1998年~201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大学对区域创新的贡献是多维的,既包含大学作为创新主体参与区域创新活动而带动的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也包含大学与企业合作、大学与政府合作产生知识溢出而带动的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包含大学通过为区域提供人才提升整个区域的人力资本进而带动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
[期刊] 现代情报
[作者]
郭佳
社交问答平台因满足用户对知识精准化与细分化需求,兼具社交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仍存在活跃用户少,知识贡献积极性不高从而难以激发知识创新等问题,因此研究社交问答平台个人创新行为影响因素,对改善平台服务有重要意义。以社会资本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为理论基础,本研究从知识贡献角度建立了社交问答平台个人创新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研究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乐于助人、知识自我效能和互动强度是影响社交问答平台知识贡献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用户个人创新行为。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增强社交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劲 吕文晶
首先梳理了创新研究的起源和演变,总结了创新研究发展过程中代表性的学术工作和相应研究者。随后从经济学、管理学、政策研究和方法论的视角,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创新研究成果和主要学术贡献进行了总结和整理,最后讨论了创新研究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中国创新研究的未来。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易伟义 余博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围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各个地区都加大了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区域自主创新环境逐步优化,区域自主创新的产出不断提高,但从总体看来,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比较研究(一)利益内驱导向下的"企业自发创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这种路径下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主要依靠企业自发的创新行为,是区域企业在市场利益导向下为追求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成城 李红梅 韦守明
以安徽省16地市连续6年的数据,运用分解后的TW指数进行测算,开创性提出"区域创新极化效应的城市贡献度",并进行空间计量研究。结论认为:安徽省各地市创新能力呈"双核"分布,各城市对区域创新极化贡献度呈"工"字形分布,区域内创新能力高或低的城市并不一定对整体区域的创新极化有重要推动或拉低作用,缓解极化效应以创新能力居中的城市为重点,城市贡献度能更为精确地甄别区域创新极化效应的产生原因;此外,安徽省各城市的创新极化贡献度具有空间负相关特征,空间格局相对稳定,合肥、芜湖、池州组成了安徽省的创新极化中心,皖南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成城 李红梅 韦守明
以安徽省16地市连续6年的数据,运用分解后的TW指数进行测算,开创性提出"区域创新极化效应的城市贡献度",并进行空间计量研究。结论认为:安徽省各地市创新能力呈"双核"分布,各城市对区域创新极化贡献度呈"工"字形分布,区域内创新能力高或低的城市并不一定对整体区域的创新极化有重要推动或拉低作用,缓解极化效应以创新能力居中的城市为重点,城市贡献度能更为精确地甄别区域创新极化效应的产生原因;此外,安徽省各城市的创新极化贡献度具有空间负相关特征,空间格局相对稳定,合肥、芜湖、池州组成了安徽省的创新极化中心,皖南创新极化贡献度分布具有交错性,皖北缺少创新增长极,安徽省创新极化贡献度由空间离散向空间集聚演变。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崔新健 郭子枫 刘轶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流动是创新主体间联动关系的核心表现之一,知识水平也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本质反映。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知识管理流程的系统梳理,明确知识创造、知识扩散、知识选择、知识应用四个部分组成的知识管理流程;在分析各部分流程逻辑及联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流动模型;并结合对知识管理各流程的分类讨论,依次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各级评价框架,创新性的将知识流动升级演进过程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纳入评价范畴;最后,通过郑州市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应用,表明所构建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依据及适用条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娜 隋静
本文以我国创业板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方法检验了风险投资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通过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度并不高,风险投资并未有效地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然而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风险投资环境不够完善、风险投资机构短期逐利等原因造成的。同时,文章还提出风险投资机构应更多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促使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政府也应加大引导作用完善投资环境等建议。
关键词:
风险投资 创新能力 创业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成城 周杰 李佳轩
厘清如何协同知识主体、辨析创新贡献路径是提高中国创新水平和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对案例进行研究和过程追踪的基础上,利用模糊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2004—2019年中国29个省份的知识主体组合和时间演化进行分析;同时,对多个省份的不同知识主体进行动态定性比较分析,以寻求不同时期条件组态的贡献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多元协同治理型的均衡知识主体贡献是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相对合理组态,而在2004—2019年期间,29个省份知识主体的创新贡献存在要素波动,并且不同时段的组态贡献存在不均衡的情况,以企业知识主体为主导的理论市场推动型呈现整合主导轨迹、以高校知识主体为主导的基础研发支柱型呈现缓冲主导轨迹;企业和高校在创新贡献中长期占重要地位,知识主体贡献结构较为稳固集中,但逐渐呈现出散点趋势。因此,需要根据区域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在优化创新环境的基础上有效发挥知识主体的组合效能,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谭清美 冯凌云 葛云
从1956~2001年,物流能力W对江苏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6.77%。在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合理调整物流系统结构,加强物流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尽快建成现代化的物流系统,是江苏面临的重要任务。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迎春 李萍
企业家资源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本文在已有企业家创新理论及理论模型基础上,以辽宁省为例建立了经济数学模型,并借鉴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经验,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家资源的多寡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提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培养企业家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企业家 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曾婧婧 温永林 毕超
高校和企业作为技术转移的两大主体,在技术转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如何?二者贡献度有何差异?以2010―2017年中国内地27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相较于高校,企业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更高;技术转移中心在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技术转移中心显著强化了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结论不仅丰富了不同技术转移形式的区域创新绩效方面的研究,同时有助于明晰不同主体技术转移效果,为政府制定针对性帮扶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冯兆奎 郭彬
为厘清区域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两个层面协同助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复杂作用机制,并克服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倾向于关注单个要素净效应的问题,基于组态视角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整合创新网络层面与知识流动层面的6个要素,以我国29个省份为案例样本探索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的组态构型与发展路径。结果发现,单个要素并不构成驱动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高知识扩散在解释区域创新驱动原理时扮演更为普遍的角色;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驱动组态路径有3条,即高知识流动下的创新网络均衡型、高知识流动下的网络链接主导型和知识扩散-网络规模主导型;创新网络四要素在解释区域创新驱动机制时存在替代关系,产生非高区域创新能力的组态路径有4条,且与产生高区域创新能力的组态之间为非对称性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