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88)
2023(2942)
2022(2570)
2021(2724)
2020(2358)
2019(5117)
2018(5309)
2017(9270)
2016(5524)
2015(6700)
2014(6806)
2013(6253)
2012(5983)
2011(5645)
2010(5843)
2009(5499)
2008(5630)
2007(5567)
2006(5145)
2005(4393)
作者
(15370)
(13021)
(12731)
(12286)
(8262)
(6334)
(6089)
(5055)
(5009)
(4773)
(4507)
(4335)
(4124)
(4048)
(3998)
(3872)
(3862)
(3810)
(3804)
(3760)
(3450)
(3219)
(3114)
(3076)
(3035)
(2923)
(2884)
(2882)
(2722)
(2715)
学科
(18224)
经济(18083)
管理(16115)
(13163)
企业(13163)
(12757)
方法(8629)
理论(8448)
教育(7506)
中国(7409)
(6505)
(6332)
业经(6089)
(5268)
数学(4560)
教学(4440)
数学方法(4403)
(4317)
技术(4079)
经济理论(4073)
企业经济(3988)
工作(3932)
社会(3918)
(3906)
(3845)
(3159)
研究(3115)
政治(3023)
农业(2904)
思想(2821)
机构
大学(84624)
学院(76735)
管理(27693)
研究(26530)
(24552)
经济(23713)
理学(23332)
理学院(22989)
管理学(22285)
管理学院(22139)
(18671)
中国(18201)
科学(16668)
(14503)
师范(14401)
(13340)
(13134)
(12650)
中心(12122)
教育(12014)
北京(11991)
研究所(11824)
师范大学(11594)
(11495)
业大(10710)
(10300)
财经(9739)
(9157)
农业(8875)
(8682)
基金
项目(46443)
研究(36837)
科学(36640)
基金(32222)
(27047)
国家(26730)
社会(23757)
科学基金(22955)
社会科(21083)
社会科学(21072)
教育(19323)
(18236)
基金项目(16774)
成果(16709)
编号(16694)
(15596)
自然(13764)
自然科(13510)
自然科学(13507)
自然科学基金(13269)
资助(13042)
课题(11597)
大学(11561)
项目编号(11060)
(10610)
重点(10147)
(10013)
(9682)
教育部(9449)
(9151)
期刊
(32432)
经济(32432)
研究(27908)
教育(23344)
中国(23074)
学报(14387)
大学(12385)
科学(12072)
(11640)
管理(11131)
(10799)
学学(9803)
图书(9052)
农业(7947)
技术(6558)
书馆(6386)
图书馆(6386)
财经(5682)
情报(5184)
高等(5005)
(4991)
(4844)
金融(4844)
(4828)
业经(4374)
高等教育(4269)
科技(4213)
(4207)
论坛(4207)
经济研究(4188)
共检索到1307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建华  
知识社会是一个知识高度丰富、知识价值大大提高的社会。在知识社会中,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大学将不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再是主要的知识机构。为了适应这种新情境,现代大学要么转型,要么被淘汰。在知识社会,办好大学理念、办学制度,需要更新组织边界需要重构,组织功能,需要精简在与其他知识机构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建华  
受进步主义观念、技术加速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性原则。在加速社会中,一方面大学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新兴的"加速大学"可能会取代那些变革缓慢的旧大学成为时代的宠儿;另一方面大学的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挑战,速度文化与学术文化的冲突将会阻碍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其实现人的卓越和追求真理的理想。现代大学发展无法逃避社会加速的事实,唯一的选择就是通过组织结构与决策机制的重构,努力在社会加速中保持一种动态的稳定,使大学的革新与技术环境及制度环境的变化保持大致相同的速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许慧清  
探讨大学外部治理视野中的社会监督,提出通过政府部门逐步放权,积极培育教育中介组织,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董事会或理事会制度,为社会参与者提供话语和监督平台;不断扩大社会合作,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建;实质性地提升高校信息公开度,主动加强与公共媒体的合作等途径,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关心、支持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耀臻  
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视野去审视大学德育建设,提出应重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环境教育建设,实现和谐心灵、和谐人际、和谐校园与和谐生命的完美构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德祥在《高等教育研究》第6期撰文认为,高水平大学要有学科视野,主要体现在:高水平大学每个学科必须始终关注自身的发展,对现状及未来有清醒的认识,并对发展做出明确的判断和决策;高水平大学必须关注学科整体发展的前景,看到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趋势。要分析我们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严冰  何菁  
为落实军委关于科技强军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加速推进人才战略工程的指示精神,提高部队士官队伍的整体素质,经教育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中央电大从2001年起,先后成立了中央电大八一学院、总参学院、空军学院,面向全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根据军队特点依托军队建制、军事院校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章兢  何祖健  
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整体论视野对素质教育进行考察,其知识、能力、素质不是并列的,而是部分与综合效应(全面发展的人)的关系。文化育人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其实质是在知识教育中,通过文化价值等因素的介入,以文化的有机整体,实现"文而化之"。在教育内容上,文化育人意味着以文化整体观来认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并贯穿于教育过程,在教育途径的选择上,文化育人注重知识内化,强调通过内化和升华,使之成为教育对象的一种文化自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艳辉   王伟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建华  
作为现代性的重要象征,资本主义既可以用来指某种特定的政治、经济或社会制度,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理性主义的代名词。大学和资本主义都在西方而且仅在西方兴起,这绝非某种巧合而是西方文明中理性主义发展的自然结果。一方面大学作为资本主义体制的一部分,为资本主义精神和制度形式提供了合法性来源,并培养了资本主义人;另一方面作为理性资本主义的延伸,从学术管理资本主义到学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逻辑也深刻影响了大学的发展方向,并型塑了现代大学的存在方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振天  
历史上,大学社会批判曾经历了道德主义、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立场的顺序发展。当代中国,大学社会批判立场趋于多样化,但批判意识趋向淡化。重树大学社会批判立场,必须直面社会的现实生活,直面现代社会的发展。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潘巧明  何义珠  
本文在引入中国知识管理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知识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结合知识转化SECI模型,设计调查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分析现有网络自主学习中有关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的情境创设情况,提出了网络自主学习情境设计的四点建议:加强包含隐性知识的学习资源的建设;加强学习伙伴的稳定性,促进相互间的交流;注重隐性知识的积累与存储;提供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馈。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折延东  
全新的教学观发端于对知识观的反思和创构,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全面付诸实践离不开教师知识观的革故鼎新。基于该教育逻辑,本文认为知识观的革命是"新课改"持续深化的重要着力点。打破本位论的知识观、唯真的知识确证观,自觉抵制自然科学知识观、单向度学习观的侵蚀,重建教学的价值观、生态观、生成观和传媒观是教学改革的应然路向。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波兰尼、舍恩等人的理论推动下,实践性知识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议题。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开阔了我们对于知识概念、知识传承与人才培养、知识生产与知识应用的视野,教育系统对于这些问题尤其关注。在各种以职业为取向的高校专业、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职业教育和教师职业发展等领域,实践性知识成为一个核心性话题。最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学界发表了大量的有关研究成果。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琳琳  曾艳  
团队已经成为当代知识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如何达到高绩效的理想结果是学术和实践共同关注的议题。以"维果斯基空间"对知识创生过程的分析为研究框架,呈现了在三个具有不同团队绩效的案例中个体知识创新与团队知识生产相互促进或影响的过程。研究发现,共同目标、领导风格、评核机制和文化氛围是影响团队绩效的关键因素。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志坚  
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应运而生,顺势而动,横空出世,创新发展,已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历史视域中的广播电视大学是啥个样?它的历史功绩、基本经验有哪些?往后的发展方向和新路径又怎样?本刊将联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对上述问题陆续作若干解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