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19)
- 2023(12569)
- 2022(10132)
- 2021(9474)
- 2020(7464)
- 2019(16334)
- 2018(15632)
- 2017(28501)
- 2016(15597)
- 2015(17152)
- 2014(16446)
- 2013(15315)
- 2012(13559)
- 2011(12455)
- 2010(12411)
- 2009(11021)
- 2008(10071)
- 2007(8979)
- 2006(7916)
- 2005(6858)
- 学科
- 济(56588)
- 经济(56536)
- 管理(48313)
- 业(45997)
- 企(38669)
- 企业(38669)
- 技术(19007)
- 方法(18686)
- 农(17944)
- 中国(17258)
- 业经(16721)
- 地方(15656)
- 数学(14834)
- 数学方法(14566)
- 技术管理(13067)
- 理论(13040)
- 农业(12696)
- 财(11585)
- 学(11065)
- 制(10717)
- 贸(9891)
- 贸易(9882)
- 划(9722)
- 教学(9675)
- 易(9573)
- 教育(9523)
- 和(9398)
- 地方经济(9217)
- 环境(9129)
- 产业(8882)
- 机构
- 学院(207836)
- 大学(195338)
- 济(78968)
- 管理(78674)
- 经济(77259)
- 理学(67829)
- 理学院(67074)
- 管理学(65985)
- 管理学院(65587)
- 研究(65034)
- 中国(47703)
- 京(39604)
- 科学(39100)
- 财(34417)
- 江(32238)
- 所(30540)
- 中心(30244)
- 范(29567)
- 技术(29364)
- 师范(29315)
- 农(28509)
- 研究所(27753)
- 财经(27300)
- 业大(26855)
- 职业(26773)
- 州(26535)
- 经(24718)
- 院(24259)
- 北京(23942)
- 经济学(23508)
- 基金
- 项目(142529)
- 科学(115010)
- 研究(113423)
- 基金(99625)
- 家(85750)
- 国家(84962)
- 科学基金(74631)
- 社会(71262)
- 社会科(67539)
- 社会科学(67526)
- 省(61203)
- 教育(55275)
- 基金项目(52422)
- 划(49675)
- 编号(49426)
- 自然(45000)
- 自然科(44047)
- 自然科学(44041)
- 自然科学基金(43272)
- 成果(38831)
- 资助(37347)
- 创(36365)
- 课题(35377)
- 发(33362)
- 创新(32912)
- 重点(32899)
- 年(30583)
- 部(30033)
- 项目编号(29524)
- 国家社会(29288)
- 期刊
- 济(89967)
- 经济(89967)
- 研究(58128)
- 中国(46711)
- 教育(38869)
- 管理(32116)
- 农(27656)
- 科学(26489)
- 学报(25772)
- 财(25206)
- 技术(24480)
- 大学(20421)
- 农业(19107)
- 学学(18874)
- 业经(17587)
- 融(16622)
- 金融(16622)
- 职业(16119)
- 经济研究(14819)
- 财经(12534)
- 科技(12276)
- 坛(12274)
- 论坛(12274)
- 经(11114)
- 问题(10696)
- 图书(10560)
- 技术经济(10480)
- 业(10305)
- 技术教育(10135)
- 职业技术(10135)
共检索到304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胥郁 雷世平 乐乐
为服务国家和区域技术创新,高职院校应构建多元、跨界协作的跨专业组织。当前,内在的知识生产诉求与外在利益主体的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现代社会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也促使高职院校组织变革与跨专业组织的生成。然而,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知识生产面临知识创新成色不足、知识交互效果欠佳、知识运转机制不畅及知识评价体系滞后等现实困境。为此,高职院校需要从跨专业组织的科学功能定位、知识平台搭建、内部关系协同、评价体系改革等维度优化完善,协同驱动高职院校的知识创新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胥郁 曾娅妮
在科教融汇理念下,高职院校构建助推科研和教育质量双向提升的跨专业组织已是必然。通过对四种类型跨专业组织特征的分析可知,目前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多为矩阵结构,本身有向网状结构、无边界结构发展演变的趋势。由此,进一步提出“自上而下”的整合式推进“、自下而上”的聚合式带动“、由内而外”的外延式发展等跨专业组织运行策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胥郁 曾娅妮
构建跨专业组织是高职院校回应社会现实问题重大关切,推进有组织科研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结构化访谈和跨专业行为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跨专业研究仍处在创建和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障碍是管理体制不合理等问题。跨专业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跨专业活动文化氛围和产学政研合作关系等特征要素对科研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高特征水平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显著高于低特征水平院校。据此,高职院校应精准定位组织目标,科学布局跨专业组织发展;加快组织结构变革,构建高效的跨专业组织运行机制;营造支持性组织环境,激发跨专业组织创新活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跨专业组织 科研创新能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胥郁
跨专业组织已成为国家优质校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通过深入分析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的内涵与特征,归纳出关键技术突破型、产业聚集服务型、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型和跨校(战略)联盟构建型四种跨专业组织发展模式。同时,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的实施策略,包括明确跨专业组织的目标定位、探索跨专业组织的可行模式及构建跨专业组织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跨专业组织 基本模式 实施策略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申琦 石伟平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跨界融合、协同合作的新型跨边界组织形态,不同主体在相互作用下形成不同的“场”,包括跨文化的“对话互动场”、跨部门合作的“资源融合场”和跨专业领域的“知识管理场”。当前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主体协同性不强、知识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可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促进场内主体的契合性、交互性、复合性,提升团队整体效能。在路径选择上,以树立共同目标愿景为观念,以打造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举措,赋能团队高质量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硕硕 江春华 宋子齐
高职院校专业群是适应和引领现代职业教育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型学习平台和组织模式。共生理论为研究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新的依据、视角和范式。从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三个视角建构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共生体系的要素,并从共生单元异化、共生环境困扰、共生模式失调、共生界面阻碍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共生发展的现实困境。未来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的共生路径为:提高共生单元的合作效能;营造相互促进的共生环境;深化互惠共生的共生模式;创新开放协同的共生界面。
关键词:
共生理论 高职院校 专业群 共生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豫 巩有奎 王作鹏
高职产业学院是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产物。高职产业学院建设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逻辑起点。文章在明晰高职产业学院天然属性和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知识生产模式视域下高职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明确企业办学主体地位,形成多元共治的产业学院治理模式;采取切实措施激发企业参与热情,健全质量管理与评价机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舒刚
高校智库具备学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独特优势,在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数据是把双刃剑,在对高校智库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智库治理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智库需要克服数据共享意识缺乏、战略定位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成果转化和对外合作机制、激励机制不足等突出问题,并从发展理念、战略定位、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和变革,才能有效推动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路径转型,实现高校智库的良性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贾文龙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关怀,是达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途径。文章系统分析了韧性治理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多重价值,结合韧性治理理论相关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理念韧性”“结构韧性”“技术韧性”“机制韧性”等四个维度组成的农村人居环境韧性治理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当前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治理理念的“碎片化”;治理结构的“失衡化”;治理技术的“趋弱化”;治理机制的“约束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视理念韧性,强化农村人居环境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注重结构韧性,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结构有序转型;强化技术韧性,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与精准化;完善机制韧性,共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保障机制等优化农村人居环境韧性治理的策略安排,以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
关键词:
农村 人居环境 韧性治理 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迪 苏兆斌 蔡璇
文章从政策推动、院校发展和成人教育发展三个角度,分析了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成人教育面临的学校资源、现实招生、分类培养和高质量就业等四大现实困境。对此,文章提出以下优化路径:成立资源共享的合作联盟,实现师资、物资、专业课程和市场信息的互通共享;开展宣教并举的招生动员,逐级宣传贯彻并融入社区教育服务;针对特殊人群设计分类培养、专项培养终身教育模式,推进提质培优;以教促业实现高质量就业,构建教育培养体系和就业体系,以期优化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发展。
关键词:
成人教育 高职院校 扩招 分类培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郑玥 瞿才新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计划”的核心和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面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链对接不够紧密、双主体育人机制不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不健全等困境,建议以产教深度融合作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主线,从“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创新利益内循环运行模式,打造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协同重构结构化课程体系,完善产教融合育人过程“”校企协同深化‘双师双能’建设,共建产业教授工作站”四个方面进行突破。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金东
教学团队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高职院校团队建构进程中存在团队构成“陌路人”、团队教学“两张皮”、团队管理“平行线”等现实困境。为了能够使课程思政真正落地到课堂教学一线,高职院校需从四个维度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发展:优化团队协作,建立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育人意识能力;完善教师管理,激发团队发展持久动力;健全考核机制,构建团队建设评价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教学团队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卞观宇
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课程建设,建立适应生态文明发展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我国高职生态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面临缺乏统筹管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的开发缺乏开放性、评价体系不科学等问题,文章提出了明确生态教育课程的统筹方向、开展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实践、组织与开发课程网络资源、优化课程评价等发展路径,以期推进高职院校生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生态教育 课程建设 跨学科融合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璇
产教融合是国家政策导向,是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优质化、特色化发展的需要。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金课"建设逐步陷入符号式"金课"陷阱,存在产教融合度低、利益主体缺乏动力机制等一系列问题。为突破当前困境,可尝试构建"四位一体"的"金课"评价体系,多方联动,共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激发"金课"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关键词:
产教融合 高职“金课” 校企合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晓军 孙睿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激发高职院校办学活力、促进社会资源高效整合、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探索。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过程中依然面临的政策法规不完善、治理模式不成熟、产权界定不清晰等困境,应以完善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不断夯实多元主体合作基础;以健全治理体系为关键点,不断激发多元主体办学活力;以加强产权保护为核心点,不断实现多元主体利益共享;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发力点,不断抓实多元主体联合育人;以推动混改试点为突破点,不断探索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混合所有制 协同治理 路径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