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24)
2023(7144)
2022(5767)
2021(5395)
2020(4249)
2019(9304)
2018(9138)
2017(16956)
2016(8858)
2015(9529)
2014(8853)
2013(8421)
2012(7373)
2011(6690)
2010(6589)
2009(6069)
2008(5533)
2007(4930)
2006(4288)
2005(3253)
作者
(21662)
(18197)
(18097)
(17005)
(11355)
(8486)
(8189)
(6827)
(6823)
(6252)
(6048)
(5998)
(5566)
(5565)
(5424)
(5393)
(5379)
(5316)
(5202)
(5063)
(4380)
(4296)
(4266)
(4141)
(4130)
(4055)
(3998)
(3950)
(3602)
(3557)
学科
(29846)
经济(29819)
管理(27002)
(23321)
(19113)
企业(19113)
(10888)
方法(10815)
中国(10052)
业经(9432)
数学(8365)
数学方法(8255)
(7583)
农业(7204)
地方(6889)
理论(6616)
技术(6598)
(6283)
(6050)
贸易(6046)
(6001)
(5891)
环境(5446)
(5394)
(5296)
教育(5221)
(5030)
(4769)
(4539)
银行(4537)
机构
学院(112639)
大学(109925)
管理(44387)
(43747)
经济(42803)
理学(38055)
理学院(37700)
管理学(37095)
管理学院(36892)
研究(34798)
中国(26056)
(22297)
科学(20127)
(19906)
中心(17123)
(16974)
(16054)
师范(15918)
(15883)
财经(15748)
(15479)
业大(15206)
(14394)
(13965)
研究所(13939)
经济学(13343)
技术(13207)
北京(13103)
(13053)
师范大学(12506)
基金
项目(78653)
研究(63208)
科学(62956)
基金(55736)
(47788)
国家(47359)
科学基金(41566)
社会(40507)
社会科(38368)
社会科学(38364)
(31769)
教育(29470)
基金项目(29268)
编号(27999)
(25966)
自然(24633)
自然科(24086)
自然科学(24083)
自然科学基金(23637)
成果(22549)
资助(20689)
课题(18394)
(17859)
(17687)
重点(17636)
项目编号(17582)
国家社会(16924)
(16870)
创新(16543)
(16388)
期刊
(50155)
经济(50155)
研究(32414)
中国(24133)
教育(18634)
管理(16590)
(15583)
(15204)
学报(14062)
科学(13605)
技术(11366)
大学(11244)
农业(11212)
业经(10580)
学学(9990)
图书(9670)
经济研究(8423)
(8261)
金融(8261)
财经(7276)
书馆(6730)
图书馆(6730)
(6468)
职业(6235)
问题(6012)
(5885)
论坛(5885)
情报(5879)
(5789)
科技(5542)
共检索到1667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瞿振元  
从知识生产的视角来看,学科作为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是知识简单再生产过程;作为科学研究的知识体系,是知识扩大再生产过程;作为社会服务的知识体系,是大学知识生产的外延过程。与此对应,"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建设首先要注意三种知识体系的区别和联系:简单再生产的知识体系需不断维护、更新与发展;对知识的扩大再生产而言,学科方向、人才队伍和工作平台至关重要;知识生产过程的外延要不断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同时,在知识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要打破全面知识再创新的壁垒,实现从跨学科到超学科;学科建设与学校建设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建立鼓励变革的机制,推动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辉  陈鹏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模式Ⅰ"要求加强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模式Ⅱ"要求学科建设应注重对于实践情境的应用;"模式Ⅲ"则要求公民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创新网络和知识集群,最大限度地增加受益族群。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现实问题也在于学科内涵建设迷离、实践应用匮乏以及社会认可低微等方面。基于此,未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需要坚守学科阵地,加强内涵建设;需要注重社会实践,跨学科融合发展;需要加强公民社会参与,提高社会认可。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达人  王旭初  
以学科为基础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原则,高校要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体现组织的价值。组织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组织建设的视角,探讨高校如何通过组织决策、组织架构、组织制度和组织文化等各个环节的改变来实现学科建设的目标。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建华  
学科发展受内部与外部双重因素的影响。在智识层面,学科的演进与知识的积累密切相关,伴随着知识的进步,学科不断从初创走向成熟。在制度层面,学科的发展与知识生产体制密切相关,伴随着社会对知识的规划,新兴学科不断在大学里产生,并逐一被制度化。随着知识规划时代的来临,大学的学科建设面临着双重的挑战,大学既要避免学术的保守主义可能导致的知识孤岛现象,又要警惕知识规划主义可能带来的学术泡沫。学科建设需要大学或政府对知识进行重新规划,但一定要避免权力对于知识的任意宰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殷朝晖  郑雅匀  
学科是系统化、逻辑化的知识集合体,学科建设的本质是促进知识的发展。知识发展的逻辑是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知识可以被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者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是知识创新的关键。而隐性知识由于具有高度个性化而难以格式化的特点,其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一流学科建设存在着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这将会影响隐性知识的转化效率,阻碍知识创新。美国哈佛大学在重视显性知识发展的同时,兼顾隐性知识的生产和转化,成功地抓住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机遇发展学科,为我国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因此,在我国"双一流"建设进程中,我们应关注知识生产模式2和3对于学科建设的影响,从关注促进学科隐性知识的转化、加强学科回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提高学科组织知识管理的能力等方面加强学科建设,以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进而推动"双一流"的建设步伐。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赵忠升  
提出了评价学科的"立、学、深、厚"四项标准,以及建设学科的"铸魂、循法、深论、厚积"四项举措;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分析方法阐述了学科建设组织工作的思路,提出了"校管科研、系管教学"的体制机制设想;着重探讨了交叉学科建设,特别强调了战略规划对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朱九思  文辅相  
本文从确立正确的教育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与面临的问题,说明了学科建设的紧迫形势,并对新形势下的学科建设与改革作了探讨。笔者指出,人类科学知识的传授、智能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陶冶,不能完全跟着市场走,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有着与经济不相同的目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剑萍  
商务英语是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推动之下由英语学科与商科交叉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应用学科。该学科的发展水平和其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需求的程度深受其学科建设的影响。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是否并且如何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对学科交叉发展的要求,决定了该学科能否变挑战为机遇从而获得跨越式发展。本研究尝试从交叉学科发展,学科身份构建,以及学科战略管理等三个角度来讨论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笔者认为,商务英语的学科交叉性质决定了跳出英语学科的既有模式,为其跨学科发展提供制度与组织支持,是其学科建设的关键;多方面协调构建以及强化商务英语学科身份,并在学科发展战略上做出正确选择是其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朱冰莹  董维春  
转型社会中技术治理模式渗透至中国大学学科建设的制度构建及其运行机制,使一流学科建设带有显著的政府驱动特性。其核心制度逻辑是以行政动员、项目制及二者相互渗透为核心向路,形成以行政权力为轴心,以频繁性政策指令为驱动,以层级化项目为依托,以问责评估为合法性依据的一元化技术治理体系。一流学科建设的技术化治理实践存在着固有困境,即非对称性评价及"制度化"与"去制度化"的内在张力。必须以变革大学制度为基点,通过转变政府支配地位、建立对等性问责体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以及转变文化—认知基础为行动策略,实现一流学科建设制度的深层次变革。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小强  潘懋元  
本文从元学科、元科学层次视角来研究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今天的科学已经或正在进行转型,科学转型带来了学科框架的转变。学科框架的转变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目标和策略。学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把一门不成熟的学科建设成成熟的学科。但是关于"什么是成熟学科"、"成熟学科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是受学科框架制约的。学科框架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段红云  
从大学学科建设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学科建设与组织人事、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的内在关系,阐述了学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几大误区,认为学科建设是一个涉及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围绕学科建设的需要开展工作,形成学科建设的合力。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献君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龙头 ,十分重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 ,在当前有着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学科建设的意义 ,学科建设的基本环节 ,新形势下学科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俞涛  曾令奇  
在"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理念基础上,按照从知识到工作的逻辑,分析基于职业导向的学科知识观:逻辑起点是应用性高深专门知识,逻辑路线是从知识到工作,逻辑终点是专业性职业;其次从学科范式构建的角度认为,基于职业导向的学科建设必须瞄准专业应用型学科,并在传统学术型学科建设范式与专业应用型学科建设范式比较的基础上,构建专业应用型学科范式,进而提出由专业应用型学科范式转换成职业导向型学科范式的设想。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孙中才  
本文以社会活动层面划分为基础,讨论学科建设、学科和科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学科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问题。讨论集中于常规科学学科。结果认为,学科建设、学科和科学,是处于社会活动不同层面上的结构,有自身特定的规定性;同时,它们又是有内在联系的网络结构,统一于社会活动的整体之中。自身特定的规定性,决定了它们各自的相对独立性;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决定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发展性。在学科建设的考虑中,应充分顾及到这两个方面,力戒片面,避免偏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