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28)
- 2023(18336)
- 2022(15369)
- 2021(14197)
- 2020(11917)
- 2019(26692)
- 2018(26159)
- 2017(50009)
- 2016(27236)
- 2015(30316)
- 2014(29682)
- 2013(29556)
- 2012(26802)
- 2011(23929)
- 2010(23711)
- 2009(21787)
- 2008(21474)
- 2007(18936)
- 2006(16615)
- 2005(14741)
- 学科
- 济(111648)
- 经济(111523)
- 业(101230)
- 管理(91084)
- 企(90406)
- 企业(90406)
- 方法(51318)
- 数学(41305)
- 数学方法(40905)
- 农(34737)
- 业经(34496)
- 财(34090)
- 中国(27483)
- 农业(24561)
- 技术(24379)
- 务(24063)
- 财务(23989)
- 财务管理(23962)
- 贸(23520)
- 贸易(23513)
- 易(22934)
- 企业财务(22717)
- 学(21829)
- 理论(20497)
- 制(20421)
- 地方(20011)
- 和(19578)
- 划(18626)
- 策(17204)
- 环境(17014)
- 机构
- 学院(391316)
- 大学(386773)
- 管理(157919)
- 济(156434)
- 经济(153293)
- 理学(136919)
- 理学院(135499)
- 管理学(133369)
- 管理学院(132679)
- 研究(126211)
- 中国(94309)
- 京(81850)
- 科学(80240)
- 农(71394)
- 财(70667)
- 所(63587)
- 业大(62764)
- 研究所(58132)
- 江(57358)
- 财经(57234)
- 中心(56965)
- 农业(56478)
- 经(52264)
- 北京(50813)
- 范(48107)
- 师范(47546)
- 经济学(46413)
- 州(46029)
- 院(45724)
- 技术(42568)
- 基金
- 项目(270322)
- 科学(212291)
- 基金(195862)
- 研究(194969)
- 家(172354)
- 国家(170832)
- 科学基金(146855)
- 社会(123243)
- 社会科(116932)
- 社会科学(116902)
- 省(107115)
- 基金项目(104404)
- 自然(96498)
- 自然科(94291)
- 自然科学(94265)
- 自然科学基金(92618)
- 划(89266)
- 教育(88731)
- 资助(79320)
- 编号(78991)
- 成果(61816)
- 重点(60443)
- 创(58812)
- 部(58462)
- 发(57898)
- 创新(54359)
- 课题(53746)
- 业(52090)
- 科研(51694)
- 国家社会(50868)
- 期刊
- 济(169646)
- 经济(169646)
- 研究(109329)
- 中国(71127)
- 农(65679)
- 学报(65361)
- 管理(60313)
- 科学(58931)
- 财(55926)
- 大学(48918)
- 学学(46607)
- 农业(45529)
- 教育(39935)
- 技术(36067)
- 融(30615)
- 金融(30615)
- 业经(30479)
- 财经(27959)
- 经济研究(26813)
- 业(25932)
- 经(24030)
- 问题(22444)
- 技术经济(21582)
- 科技(20882)
- 版(18909)
- 现代(18530)
- 贸(18313)
- 商业(18135)
- 图书(18077)
- 理论(17590)
共检索到563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学军 杨帆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把握技术变化过程并不断发展新技术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因素,具有更高技术能力并据其来提供新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才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通过使用、适应、改变现有技术以达到技术的有效利用和通过创造新技术来开发新产品或者新工艺的能力。文章将企业技术能力分解为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利用能力,并以二者为因变量,知识溢出各个效应为自变量,研究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路径。文章通过实证调查共获得132个有效样本,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源效应和竞争效应有利于技术开发能力成长
关键词:
企业技术 技术开发 技术利用 知识溢出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赵增耀
国际直接投资可在东道国产生溢出效应,包括行业内的竞争、示范效应,行业间的产业关联效应,以及人才流动效益。这些效应对东道国企业技术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即选择、获取、吸收学习和改进国外技术,经过模仿、跟随进而达到创新或超越。然而,溢出效应不会自动产生,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道国企业的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又受企业自身的技术基础、学习、研发和行业内外资企业间能力差距的影响。在市场换技术的行业或地区,如果内资企业学习和研发强度大,行业内外资企业能力差距适中,外资的溢出效应就可能大,在此状态下,内资企业就可基于溢出效应和吸收能力加速其技术发展,反之,就会形成技术依赖甚至被逐出市场。汽车行业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石琳娜 石娟 顾新
基于知识溢出的视角,对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溢出对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进一步提出了提高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四种途径。
关键词:
知识溢出 自主创新能力 高技术企业 途径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生延超
溢出效应是影响企业技术联盟稳定运行的重要决定因素,是企业技术联盟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技术能力是溢出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技术能力的内生溢出效应能够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状况。通过A-J模型的拓展,对技术能力的互补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内生溢出效应对技术联盟运作方式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的技术能力决定着溢出效应,决定着企业参加技术联盟的创新结果,当企业具有同质的技术能力时,成本共享型联盟方式显得更有效率;当企业的技术能力较高并互补时,企业倾向于组建技术共享联盟;当企业的技术能力比较低并互补时,企业倾向于组建成本共享型联盟。
关键词:
技术联盟 溢出效应 技术能力 联盟方式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杰 张少军 刘志彪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空间动态博弈模型,考察了集聚视角下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间的多维技术溢出效应对双方企业创新动力的影响,发现在单向溢出效应和双向溢出效应不同情形下,对企业创新动力的激励有着根本不同的表现。由此引申到对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两种基本形态——"小企业群生型"和"主企业领导型"企业网络模式的不同创新绩效及产业升级动力模式差异的解释。指出,主企业领导型的集群分工模式对于改变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普遍模仿和跟随行为盛行所导致的"集体创新动力缺失"困境以及产业升级动力不足,可能具有内生推动机制与中国现实制度环境约束条件下的重大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龙 丁志国 丁垣竹 张宇晴
利用2003—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地理溢出效应是否以及如何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质量和投资决策相似度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地理溢出效应会提高投资决策质量,但这种影响仅在过度投资的企业中有效;地理溢出效应会增加投资决策相似度,并且这种影响对于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的企业均能表现出显著的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对投资决策质量的影响方面,同地区不同行业溢出效应的作用更强,在对投资决策相似度的影响方面,同地区同行业与同地区不同行业两种溢出效应的作用相近。最后,不同地区特征下地理溢出效应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地理溢出效应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主要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制度环境较好地区。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玮倩 方军雄
同行业或同地区的公司债务违约,是否会损害企业创新投资值得研究。本文研究发现,债务违约存在行业内的溢出效应,但地区内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债务违约溢出效应会损害企业的创新投资,同时,债务违约溢出效应对企业创新投资的损害在声誉较差、高科技行业、民营企业和行业集中度较低时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现金持有和分析师关注,是债务违约溢出效应损害企业创新投资的两条路径。本文拓展了债务违约溢出效应对创新投资的经济后果研究,同时厘清了债务违约溢出效应损害企业创新投资的路径机理。
关键词:
债务违约 溢出效应 创新投资 路径分析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腾 张钟元 郑飞
非核心企业反向知识溢出效应推动了创新生态系统演进,但影响非核心企业反向知识溢出效应的机制尚未清晰。针对该研究缺口,应用295家高技术企业调查问卷数据,构建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探究创新生态系统影响反向知识溢出效应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创新生态系统的三个特征维度可通过知识集成能力影响反向知识溢出,且外部竞争程度在创新生态系统影响反向知识溢出的多个路径中发挥调节作用。基于此,政府应扩大创新开放程度,促使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分别向行业探路者和技术试验场进行转型;根据本地创新生态系统现状,设定合理的系统惯例程度,协调系统内二元学习行为;打造“外紧—内松”的系统竞争环境,构建“核心—非核心”共生型集群网络。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于江鹏 吴翠花
本文在归纳国内外有关集群中知识溢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知识溢出、高技术产业集群和研发三个研究要素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提出了这三个要素之间作用关系的研究框架,分别探讨了显性知识溢出和隐性知识溢出对高技术集群企业研发产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无论是隐性知识还是显性知识,都可通过研发合作互动实现溢出、提高集群企业的研发产出水平,并最终导致其竞争能力的提升。最后,确定了三个研究要素的测量指标,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集群 知识溢出 研发产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诗韵 李文韬 贺灿飞
企业比较优势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理解跨国投资的核心观点,但不能完全解释企业对外投资的跨行业行为。文章基于FDI Markets绿地投资数据,在企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补充考虑企业潜在比较优势和本地相关知识溢出的双重影响,从认知邻近的视角探究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行业选择问题。主要结论:①中国跨国企业同时存在行业内投资和跨行业投资行为,投资行业与自身知识库联系紧密但又不完全一致;②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行业选择同时受到企业潜在比较优势和城市相关知识溢出的显著影响;③企业异质性显示,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跨国投资仅依赖自身能力,而民营企业的本地嵌入性更强,更加依赖城市知识库。小规模企业和首次跨国投资企业因自身缺乏经验,因此更依赖城市知识库;④城市异质性显示,企业所在城市经济复杂度越高、创新能力越强,其跨国投资行业决策越可能受到城市知识库的影响。文章有助于认识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行业演替的微观过程及其机理,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来军 魏守华
针对技术溢出程度的不确定,建立了三阶段研发博弈模型,研究了企业最优研发路径的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利润最大化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一致性以及政府的财税政策在纠正两目标差距上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技术溢出较小时,企业选择的最优研发路径能使两者目标一致;当技术溢出较大时,企业的最优研发路径会使两者目标不一致,此时政府需要对企业进行引导以促进协同创新,其中差异化补贴政策能有效纠正目标差距,政府减免企业所得税能有效缩小目标差距。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元旭 谭云清
国际服务外包可在东道国产生知识或技术溢出效应,这些效应为东道国接包企业从一些低附加价值环节入手而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取新的知识进而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机会。然而,溢出效应不会自动产生,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道国接包企业的吸收能力,接包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于国际服务外包知识溢出及其技术提升起着关键影响作用。本文基于不同国际服务外包模式不同的知识溢出内容,提出了接包企业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以及学习吸收的路径,并结合国际服务外包中不同知识外溢和接包企业的吸收能力,有区别、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接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贺灿飞 胡绪千 罗芊
出口增长是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新出口企业进入是出口增长的微观体现。新贸易理论认为集聚外部性带来的知识溢出是影响企业出口决策的关键因素。出口地、目的国维度的知识溢出均有利于企业获取必要的出口知识,降低进入出口市场的难度。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强调认知邻近是出口溢出发挥作用的前提,出口地、目的国维度的出口经验、产品关联是出口溢出的主要内容。论文利用2002—2011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分析出口地、目的国溢出对新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作用。结果发现:①出口溢出可以显著提升新出口企业进入概率,私营企业更倾向于进入出口溢出更强的出口地、目的国市场;②出口溢出对跟随型企业,特别是本土跟随型企业进入的促进作用更强,国有集体企业更强调整体出口经验溢出,私营企业更强调产品知识溢出;③出口地溢出有利于新出口企业拓展到新目的国,目的国溢出有利于新出口企业拓展到新产品。论文完善了出口企业空间动态研究,拓展了出口溢出对出口决策作用的空间维度,也有助于深化对中国贸易空间的理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