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26)
2023(16057)
2022(13344)
2021(12283)
2020(10644)
2019(24494)
2018(24315)
2017(47004)
2016(25270)
2015(28392)
2014(28266)
2013(28177)
2012(25557)
2011(22967)
2010(22924)
2009(21635)
2008(21650)
2007(19614)
2006(16929)
2005(15378)
作者
(71881)
(60448)
(60259)
(57300)
(38465)
(28830)
(27414)
(23522)
(22732)
(21451)
(20405)
(20326)
(19213)
(18986)
(18645)
(18569)
(18234)
(17932)
(17444)
(17285)
(14777)
(14732)
(14669)
(13861)
(13558)
(13456)
(13423)
(13363)
(12113)
(11952)
学科
(110160)
经济(110004)
(98826)
管理(91093)
(87830)
企业(87830)
方法(52893)
数学(43607)
数学方法(43115)
(37567)
(33945)
业经(31921)
(25554)
财务(25499)
财务管理(25450)
中国(25365)
(25011)
企业财务(24127)
农业(23346)
(22359)
贸易(22352)
(21821)
技术(21226)
(18852)
理论(18505)
地方(18215)
(18075)
(18041)
(17943)
(17102)
机构
学院(368996)
大学(365944)
(157218)
经济(154235)
管理(150775)
理学(130141)
理学院(128918)
管理学(126979)
管理学院(126293)
研究(113261)
中国(89374)
(76135)
(74949)
科学(67058)
(60951)
财经(60254)
(56245)
(55754)
(54637)
中心(54104)
业大(53238)
研究所(50019)
经济学(48384)
农业(47891)
北京(45914)
财经大学(44570)
经济学院(43992)
(43624)
(42948)
师范(42513)
基金
项目(244121)
科学(195063)
基金(180872)
研究(178519)
(155734)
国家(154423)
科学基金(135571)
社会(116459)
社会科(110692)
社会科学(110664)
基金项目(96270)
(95744)
自然(87655)
自然科(85731)
自然科学(85707)
自然科学基金(84233)
教育(82168)
(79137)
资助(73507)
编号(71652)
成果(56877)
(55093)
重点(54070)
(53505)
(51291)
创新(49419)
(48967)
国家社会(48847)
教育部(48000)
课题(47876)
期刊
(171987)
经济(171987)
研究(104091)
中国(67263)
(63992)
管理(58827)
(56305)
学报(51909)
科学(49992)
大学(40729)
学学(38725)
农业(38159)
技术(34342)
(33479)
金融(33479)
教育(30602)
财经(30498)
业经(29727)
经济研究(26703)
(26174)
问题(23260)
(22490)
技术经济(20839)
(19331)
财会(18649)
统计(18235)
现代(17559)
理论(17470)
商业(17387)
(17344)
共检索到5408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斯敖  柴春来  
本文以1990—2008年的省域空间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制造业集聚、R&D投入与知识溢出效应分析模型。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与R&D投入存在显著的知识空间溢出效应,不同的产业集聚方式的知识溢出效应不同,专业化集聚比较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但是不利于区域创新,而多样化的产业集聚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但更有利于区域创新。R&D资本投入和区域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创新的影响较大,而R&D人员投入-产出绩效低下。社会距离与技术距离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开放的社会更有利于知识溢出与消化、吸收及创新,而技术差距阻碍了区域创新。最后,本文给出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程中华  刘军  
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从制造业整体来看,专业化(MAR外部性)对制造业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多样化(Jacobs外部性)和产业内竞争(Porter外部性)有利于制造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从分技术层面来看,低技术行业创新更多受益于MAR外部性,中高技术行业创新更多受益于Jacobs外部性。从分企业规模来看,小型企业能从多样化集聚中获得更多创新收益,大中型企业能从专业化集聚中获得更多的创新收益。从分企业生命周期来看,新生和年轻企业创新更多受益于Jacobs外部性,成熟企业创新更多受益...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邓明  钱争鸣  
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数据,对影响FDI行业分布的原因进行了研究。除了分析行业自身因素的影响之外,本文还重点研究了FDI的行业集聚产生的FDI行业分布溢出。研究结果表明,行业的产品出口比重对吸收FDI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行业内的国有企业集聚对外资企业进入有显著的"壁垒"效应,而行业的工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等对外资进入没有显著影响。此外,FDI的行业集聚对吸收FDI有正向的行业内溢出,而FDI的行业集聚产生的行业间分布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后向溢出方面,但没有产生前向溢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本文基于环渤海44个城市数据,采用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二者间的关系受经济发展水平、运输成本和空间集聚影响和制约。在中等经济发展水平、中等运输成本条件下空间集聚有利于经济增长极的形成,突破一定临界值后集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制造业适度集聚有利于经济增长,制造业过度集聚引发拥挤效应会抑制经济增长。环渤海地区各城市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集群发展政策,并通过区域产业整合和空间布局优化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靳光涛  唐荣  黄抒田  
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化和集聚化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本文基于集聚经济理论,结合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特性,从知识溢出视角阐述了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理,并综合运用微观企业数据和宏观城市数据经验分析了二者间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能直接推进制造业升级,还能通过内含的知识溢出效应间接推进制造业升级,上述结论在大中型城市样本和高技术制造业样本更明显;(2)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具有倒U型的动态非线性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各地政府加强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同时,应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策略,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和集聚政策的动态化调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曹希广  
本文采用2005—2014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面板数据,运用Arellano-Bond GMM估计方法,考察了MAR、Jacobs与Porter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1)目前制造业的MAR、Jacobs与Porter溢出效应均缩小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而服务业的MAR和Porter溢出效应有扩大该差距的作用。(2)制造业与服务业的MAR、Jacobs与Porter溢出效应均与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存在非线性关系,当跨越门槛临界值后,知识溢出会产生相反的影响作用。(3)与沿海地区相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贾兴梅  贾伟  
改革30年来,中国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推进速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点,为更好地分析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的空间效应,本文将1980—2011年制造业集聚过程与城市化地域变动分为三个不同阶段,运用面板数据计量检验三阶段两者之间的空间效应关系。研究表明,制造业集中度与城市化水平在经济增长的不同环境背景下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东部沿海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吸引力正在减弱,制造业集聚度开始下降,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由正转负,而中西部通过承接东部的制造业,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的相关性由负转正。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文翌  安同良  
通过拓展资产—价值模型,构建企业价值、创新投入和知识溢出的分析框架,以2003~201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考察对象,研究区域内微观主体知识溢出影响产业集聚与创新的机理。研究发现:(1)专业化知识溢出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2)随地理距离衰减的专业化知识溢出使上市公司R&D绩效高于未接受知识溢出的上市公司;(3)多种距离衰减模式下的知识溢出对市场价值和R&D绩效的影响相差无几。研究结果支持了知识溢出促进创新,进而形成产业集聚的理论,拓展了对产业集聚、创新与知识溢出的认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蓉  
为了对产业集聚、技术交易与二氧化碳排放效应进行分析,对中国30个省份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上,制造业集聚会导致地区碳排放量增加,但是技术交易与制造业集聚的交互项有利于碳排放量减少。(2)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技术交易促进了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从而有助于碳减排效应;中部地区二氧化排放与制造业集聚和技术交易的关系并不显著;西部地区仅仅符合传统EKC假说,未发挥出技术交易的重要作用。以上结论表明:对于我国这样处于后发优势的国家,初始技术水平不高,内生创新动力有限,基于技术交易的异质性技术流动作用非常重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蓉  
为了对产业集聚、技术交易与二氧化碳排放效应进行分析,对中国30个省份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上,制造业集聚会导致地区碳排放量增加,但是技术交易与制造业集聚的交互项有利于碳排放量减少。(2)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技术交易促进了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从而有助于碳减排效应;中部地区二氧化排放与制造业集聚和技术交易的关系并不显著;西部地区仅仅符合传统EKC假说,未发挥出技术交易的重要作用。以上结论表明:对于我国这样处于后发优势的国家,初始技术水平不高,内生创新动力有限,基于技术交易的异质性技术流动作用非常重要。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阳  唐晓华  
通过梳理制造业集聚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机制,利用中国285个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考虑制造业内外部地位的情况下,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呈现"先扬后抑"的趋势,同时由于行政等级城市的调节能力更强,使得制造业城市要比行政等级城市更容易出现拥挤效应;制造业、服务业、以及两产业不同组成部分形成的协同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表现出相同的"U型"关系,但制造业与低端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桑佳嘉  
推动产业更高层次的融合发展是提升我国产业绩效、实现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在评估我国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水平的基础上,从空间角度检验了两业融合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水平逐渐提升,但两业深度融合的水平则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两业融合发展能够提升本地产业发展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在扩大贸易开放的同时能够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空间计量回归结果显示,两业融合具有明显的经济和产业溢出效应,随着交通可达性的提升,两业融合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将更为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云岭  吴传清  张力伟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文章基于2009—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空间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创新绩效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曲线关系;分区域来看,制造业集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绩效存在非线性的促进作用,与非创新型城市创新绩效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曲线关系;无论是创新型城市还是非创新型城市,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绩效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即制造业集聚不仅会对本地区城市创新绩效产生影响,而且会通过知识空间溢出影响周围其他城市创新绩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少叶  
本文利用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基于Hansen的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赋能效应。结果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在经济水平的约束条件下,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赋能效应呈现出“倒V”型变化趋势;分地区来看,东部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整体上呈现出负面影响作用;而中部地区的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作用整体上不显著;西部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赋能效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在逐步增强。研究提出要推进流通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分步骤促进流通业集聚水平的提升,优先推进西部流通资源的空间集聚。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本文基于日本47个行政区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了日本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制造业的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当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显著的正向效应转变为显著的负向效应。当地区运输成本较高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显著的正向效应转变为显著的负向效应。当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较低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随着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提高,制造业空间集聚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