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24)
2023(7615)
2022(6360)
2021(5833)
2020(4826)
2019(10545)
2018(10374)
2017(18786)
2016(10034)
2015(10866)
2014(10254)
2013(9999)
2012(9380)
2011(8538)
2010(8805)
2009(8071)
2008(7816)
2007(7290)
2006(6546)
2005(5963)
作者
(26606)
(22317)
(22055)
(20938)
(14277)
(10698)
(10001)
(8454)
(8307)
(7862)
(7483)
(7469)
(7164)
(7163)
(6963)
(6716)
(6610)
(6443)
(6406)
(6263)
(5688)
(5297)
(5198)
(5133)
(4959)
(4938)
(4937)
(4825)
(4541)
(4334)
学科
(41632)
经济(41598)
管理(34684)
(32535)
(28919)
企业(28919)
技术(16465)
方法(14377)
地方(13197)
(12807)
贸易(12799)
技术管理(12773)
中国(12569)
(12547)
数学(11745)
数学方法(11606)
(11447)
(10382)
业经(10227)
(10096)
(8437)
(8393)
地方经济(8114)
(7901)
出口(7897)
出口贸易(7897)
理论(7252)
(7201)
银行(7192)
农业(6986)
机构
大学(135985)
学院(135547)
(58340)
经济(57172)
管理(55689)
理学(47315)
理学院(46802)
管理学(46245)
管理学院(45955)
研究(44893)
中国(35328)
(28091)
(27163)
科学(25403)
(23342)
中心(21867)
(20946)
财经(20802)
(19034)
师范(18903)
(18799)
研究所(18700)
(18382)
经济学(18125)
北京(17339)
(16752)
(16335)
经济学院(16323)
业大(15890)
财经大学(15228)
基金
项目(91342)
科学(75025)
研究(71089)
基金(66822)
(57117)
国家(56640)
科学基金(50385)
社会(47629)
社会科(45413)
社会科学(45407)
(37077)
基金项目(35337)
教育(32453)
(30344)
自然(30049)
自然科(29463)
自然科学(29457)
自然科学基金(28967)
编号(28477)
(25731)
资助(25141)
成果(23369)
创新(22971)
(20805)
重点(20420)
国家社会(20322)
(20049)
课题(19876)
(18246)
项目编号(18062)
期刊
(66245)
经济(66245)
研究(43797)
中国(32565)
管理(23567)
(20511)
教育(20264)
科学(17169)
学报(16384)
(14710)
(14512)
金融(14512)
技术(13300)
大学(13072)
学学(11652)
业经(10826)
经济研究(10700)
财经(10132)
图书(10025)
农业(9659)
科技(9441)
(9360)
(8876)
问题(8680)
技术经济(8225)
(7844)
论坛(7844)
国际(7553)
书馆(7216)
图书馆(7216)
共检索到2176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冰  
以创新驱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借以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稳定增长,已成"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文章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对企业衍生和人员流动两种机制下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集群知识溢出和区域创新之间存在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沙文兵  李莹  
文章基于2008~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分别从综合创新能力及其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四个细分维度,检验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和区域知识管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OFDI逆向技术效应存在,但只有在达到吸收门槛之后才会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推动作用;区域知识管理对东部地区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主要表现在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层面;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知识管理的交互作用能够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且在东部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健旋  程中华  
基于2003—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区域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专业化溢出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吸收能力较低是导致专业化溢出效应为负的主要原因;多样化溢出、外商直接投资溢出和国际贸易溢出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影响程度不同。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健旋  程中华  
基于2003—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区域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专业化溢出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吸收能力较低是导致专业化溢出效应为负的主要原因;多样化溢出、外商直接投资溢出和国际贸易溢出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影响程度不同。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峰  刘爽  赵毅  孙佰清  
为促进区域创新空间结构优化与协调发展,基于2007—2018年我国30个省份有关创新数据,构建综合考虑互联网普及和知识溢出的知识生产函数,测度区域创新空间演进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普及与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空间演进的影响。结果表明:30个省份的创新空间存在极大的非平衡性,区域差异以2012年为分界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趋势。其中:互联网普及对本地区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知识存量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知识质量溢出呈现相反的结果;互联网普及放大了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对重塑我国区域创新组织形态可行路径,在互联网普及政策制定、加大知识溢出效应和充分发挥互联网与知识溢出协同等方面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嘉仪  
本文从知识溢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首先,分析了我国创新活动的区域分布格局,计算其空间集聚度,并通过Moran`sI指数检验证实了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确实具有空间相关性;其次,构建含知识溢出的创新知识生产函数,并通过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邻地区之间的知识溢出以及各省市的科技经费、人员投入的差异是引起创新活动集聚的重要原因;其中,知识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衰减,这也从侧面解释了我国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金玉   刘贯春   葛震霆  
以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的瞪羚企业除了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外,还可能对现存企业具有创新溢出效应。本文通过爬取超过2万家我国瞪羚企业的详细信息,系统考察瞪羚企业对上市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上市企业周边瞪羚企业数量和平均创新水平显著提高了上市企业创新绩效。机制检验表明,瞪羚企业的创新溢出效应主要作用渠道如下,第一,通过知识溢出影响上市企业创新;第二,通过促进与瞪羚企业合作研发继而提高了企业创新绩效,表明瞪羚企业的创新溢出具有“合作效应”;第三,通过“竞争驱动效应”影响上市企业创新。异质性检验表明,在知识广度较低的上市企业、非国有性质企业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好的地区中,瞪羚企业的创新溢出效应更为明显。本研究结果为企业如何借助瞪羚企业等新创企业的创新溢出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丽莉  颜锦江  
以成渝城市群高校R&D知识溢出为研究对象,从科研投入中的教学与科研人员投入、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科研产出中的专著、学术论文、技术转让合同数及转让收入等方面出发,考察高校R&D知识溢出现状,并对各类高校R &D知识溢出变量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均衡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成渝城市群高校R&D知识溢出增速较为平缓,在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科研经费投入方面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高校差距较大,而在科研产出方面增速明显,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高校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协整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赖于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技术转让合同数的增长,且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力相对更大,而其他间接科研成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误差修正项系数表明,当区域创新能力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教学与科研人员、研究与发展人员、技术转让合同将分别以显著不同的调整力度从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马茹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引入空间计量概念,实证考察了社会资本是否通过作用于空间知识溢出效果而对我国区域创新产生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积累是地区有效利用空间知识溢出促进自身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其中社会资本信息交流特征的正向推动作用强于信任特征;分地区来看,相较于东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省份更加依赖于当地社会资本积累去吸收利用空间知识溢出效益。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雪  吴福象  竺李乐  
基于中国2006—201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发展水平、知识溢出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显示,全国样本中,互联网发展水平和知识溢出均能显著促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这说明互联网发展水平和省份之间的知识溢出都是地区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推动知识溢出的创新促进作用。分样本中,一方面,互联网发展水平和知识溢出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东部地区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和知识溢出对其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而中西部地区的这种效应却不明显。另一方面,互联网通过知识溢出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效应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却不存在。为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在推进互联网发展时,也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禀赋条件实行差异化的互联网创新战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清正  
以内生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为基础,文章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理论分析和探讨了知识溢出、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间的作用机制,认为我国各省域的科研投入是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的主体,知识的多种溢出机制中产学研合作可有效促进创新知识溢出,各省域通过知识积累促进了在区域间的溢出;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果显示,创新溢出与经济增长显示了正相关。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马茹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引入空间计量概念,实证考察了社会资本是否通过作用于空间知识溢出效果而对我国区域创新产生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积累是地区有效利用空间知识溢出促进自身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其中社会资本信息交流特征的正向推动作用强于信任特征;分地区来看,相较于东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省份更加依赖于当地社会资本积累去吸收利用空间知识溢出效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立平  鲍鹏程  
文章从地理邻接、空间距离和信息空间距离三个维度构建创新驱动的空间溢出模型,采用2006—2019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创新驱动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创新驱动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显著为正,且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为正;(2)创新驱动能够通过国内消费、产业升级和金融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增长;(3)创新驱动显著缩小城市间经济增长差距。经验结论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先锋  惠宁  宋文飞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政府R&D资助效果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打造"有为政府"的重要内容。与以往研究不同,基于环境规制的新视角再考察了政府R&D资助对企业创新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1)政府R&D资助有利于企业创新效率提升,但资助效果的有效实现具有一定的环境规制约束;(2)在环境规制门槛下,政府R&D资助效果表现出明显的"U"型非线性特征,只有当环境规制水平超过一定限度时,政府R&D资助才会有效,也只有在更为严厉的环境规制强度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资助效果;(3)环境规制约束下的政府R&D资助效果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一是环境规制对东部地区资助效果的约束性最强,只有在相对更高的环境规制水平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的创新溢出。二是过低的环境规制水平会负向调节中部地区的政府R&D资助效果,较高的环境规制水平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负面影响。三是西部地区环境规制正向调节政府R&D资助效果,但只有当环境规制水平超越一定限度时,资助效果才能实现最优。因此,充分注重环境规制的约束,推动政府资助政策和环境规制政策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有机融合,可能是新时代有效提升政府R&D资助效果的重要着力点。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华  杜丹阳  吴爱萍  
合理利用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和价值链溢出效应,有助于区域创新发展与创新效率提升,而对区域创新溢出效应的利用程度则受其吸收能力影响。将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创新阶段和产品创新阶段,利用Network 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计算全国内地30个省域两阶段创新效率,将吸收能力引入空间溢出效应和价值链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影响的研究中,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空间溢出效应在部分年份显著,省域间没有形成稳定的空间关联关系;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时,提升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均有促进作用;价值链溢出效应不显著或者存在负向影响,创新过程两阶段相对独立,此时提高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提高没有显著作用,甚至具有负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