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36)
2023(4542)
2022(3092)
2021(2779)
2020(2164)
2019(4746)
2018(4969)
2017(9040)
2016(5387)
2015(6378)
2014(6658)
2013(5911)
2012(5001)
2011(4600)
2010(4555)
2009(3888)
2008(3787)
2007(3406)
2006(3197)
2005(3103)
作者
(14366)
(11818)
(11787)
(11263)
(7504)
(5470)
(5458)
(4683)
(4628)
(4190)
(3989)
(3929)
(3882)
(3795)
(3664)
(3661)
(3597)
(3556)
(3520)
(3332)
(3173)
(2957)
(2915)
(2855)
(2781)
(2682)
(2669)
(2647)
(2443)
(2441)
学科
(19848)
经济(19830)
管理(13753)
(13690)
(11333)
企业(11333)
中国(7917)
(6912)
业经(6786)
理论(5893)
方法(5359)
教学(5162)
技术(4789)
农业(4719)
(4526)
(4502)
地方(4398)
发展(4085)
(4071)
(4035)
产业(3891)
数学(3769)
教育(3761)
数学方法(3710)
(3663)
信息(3582)
(3544)
(3363)
(3297)
学法(3257)
机构
学院(73806)
大学(72244)
管理(26030)
(25973)
经济(25286)
研究(24412)
理学(22083)
理学院(21823)
管理学(21333)
管理学院(21193)
中国(16445)
(15482)
科学(14903)
(14120)
师范(14028)
(12346)
(11795)
(11382)
师范大学(11141)
中心(10966)
教育(10965)
(10905)
研究所(10754)
技术(10383)
(9917)
北京(9629)
业大(9570)
职业(9124)
财经(9021)
(8651)
基金
项目(48440)
研究(40043)
科学(38632)
基金(32767)
(27988)
国家(27700)
科学基金(23980)
社会(23943)
社会科(22620)
社会科学(22616)
教育(21075)
(20505)
编号(18710)
基金项目(17252)
(16905)
成果(16274)
自然(13812)
自然科(13543)
自然科学(13540)
课题(13351)
自然科学基金(13311)
资助(12029)
(11433)
项目编号(11385)
重点(11330)
(11286)
(10601)
(10511)
规划(10362)
国家社会(9902)
期刊
(30725)
经济(30725)
研究(23033)
教育(20266)
中国(18345)
(11430)
管理(10072)
学报(10005)
科学(9822)
技术(8933)
(8561)
大学(7912)
农业(7646)
学学(6968)
职业(6370)
图书(5934)
业经(5755)
(5725)
金融(5725)
经济研究(4711)
(4508)
论坛(4508)
财经(4503)
问题(4485)
技术教育(4263)
职业技术(4263)
职业技术教育(4263)
(4140)
情报(4136)
书馆(3971)
共检索到1127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颜雪梅  袁爱玲  
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旨趣在于共享共生共创知识的知识民主化进程,从中彰显出教师与儿童作为生产与创造知识的主体地位。但由于身处不确定的学习情境中,教师创造知识能力的丧失,致使教师陷入专业成长的危机之中,主要表现为身份认同危机、持续成长危机。为了应对这些危机,除了重视现有的常规的专业发展途径外,还应重点关注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危机学习,帮助教师提升危机评估能力,成为危机评估的自觉学习者,从而度过专业成长危机,达成专业持续发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徐冰  姜勇  
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提出,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加立足于教师的个体实践之中,而在实践中萌发的教师个人理论很长一段时间都只停留于教师个人的反复试误和教师间的口耳相传的层面上,表现出"隐性"和"零散性"的特点。本文从生活史叙述与学习型组织两个渠道来探讨教师的个人理论管理,使之显性化、系统化。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朱宁波  
我国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及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实施、评价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教师应以怎样的心理准备和专业准备来回应和适应改革等 ,这些关乎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以新课程改革理念及实施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为出发点 ,帮助教师提高认识 ,以积极的心态抓住机遇 ,形成自主的、持续的专业成长意识。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向守万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过,一只贝壳,经受痛苦、磨难、忍耐可以成长为一种永恒的美丽。同理,一节课,因用心研磨而散发出无限的魅力;一位教师,因丰富的磨砺而让生命绽放绚丽的光彩;一群执着的教育人,因追求与坚守信念而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研课磨课是集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及团队成员的智慧,在上课之前反复推敲试讲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于磨砺,磨课,尤其是赛课视域下的磨课,是有效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一、做好前期准备,提升磨课的针对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龙宝新  
从"现象描述"走向"深层动力学探究"是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的客观要求。教师专业成长力是一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的合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势头及其应对教育实践的专业潜能。教师专业成长力由生发层、操作层和实践层构成,成长驱策力、成长操作力和成长聚合力是其具体表现。教师专业成长力具有累积性与延展性、波动性与高峰期、持续性与阶段性、潜隐性与综合性等特征。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周叶平  邝伟乐  
本文探讨教育行动研究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为什么教师专业成长有必要推行教育行动研究 ,并针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困难 ,探讨如何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推行教育行动研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邓建玲  
注重教师自我反思,成为教师职业成长模式的鲜明特色。教师反思的内容可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得失等方面入手。反思、整理知识,能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的增长和专业的发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任友军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的人生之志和人生之路。我不敢和古圣贤比,但回顾自己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经历,却是感慨良多的。其中的酸甜苦辣并不值得絮絮不止。我想记述的仅是自己的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上最深的几点感受。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宁  
教师专业成长数字化档案的建立和使用会使教师原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变化,利用数字化档案管理平台,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能够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发展,自主地寻求更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和路径。学校应积极构建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规范信息采集过程和内容,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民选  
在教学专业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 ,然而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比较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差异 ,探寻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策略 ,运用隐性专业知识显性化的方法 ,将大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孟宪乐  
教师专业化知识基础问题是近几年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试图从实践知识论视野研究教师专业化新的知识基础和新的理论依据,并从教师教育的目标、课程、形式与方法等方面提出教师专业化的具体"实践"策略。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洪富  
知识曾经与民主无关,作为知识中心的大学以其高深知识居于社会之上。随着知识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非大学知识生产者出现,大学被迫为了民主迎合大众,其知识也从高深转向普通,大学因此而面临独特性的危机。在知识遭遇民主的知识社会中,如果大学把交往作为核心理念,其重要性非但不会下降,反而会更加凸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宋刚  张楠  
知识社会的流体特性推动了创新民主化,催生了创新2.0。本文从创新理论沿革及创新双螺旋作用下的创新生态培育的角度对创新2.0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结合对LivingLab模式、FabLab模式和AIP应用创新园区模式的比较研究,分析了ICT融合背景下伴随传统实验室及科技创新活动边界消融的创新民主化进程,总结了知识社会条件下以用户为中心的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趋势,挖掘了创新2.0模式共性和内在的特点。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苑林娅  
重大决策民主化体现了现代决策理论的基本要求,重大决策自身的特点和内容客观上也决定了必须在决策过程中走民主化的道路。重大决策违反民主原则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决策理念落后,决策机制中有违反民主的弊端,领导、专家学者理性的有限。对策性建议主要是:建立决策机关、专家学者、公众三者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在重大决策中的职能作用;实施重大决策公开制度;健全和完善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要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切实强化舆论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