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78)
- 2023(7903)
- 2022(6253)
- 2021(6203)
- 2020(5002)
- 2019(11605)
- 2018(11658)
- 2017(20782)
- 2016(12082)
- 2015(13778)
- 2014(13343)
- 2013(12063)
- 2012(10680)
- 2011(9953)
- 2010(10369)
- 2009(9145)
- 2008(8801)
- 2007(8023)
- 2006(7055)
- 2005(6258)
- 学科
- 济(40948)
- 经济(40924)
- 管理(34159)
- 业(32088)
- 企(27850)
- 企业(27850)
- 方法(21726)
- 教育(19957)
- 数学(19332)
- 数学方法(18778)
- 中国(16461)
- 技术(15858)
- 理论(12505)
- 技术管理(10860)
- 学(10291)
- 农(10026)
- 业经(9442)
- 教学(9289)
- 财(7621)
- 发(6833)
- 农业(6441)
- 贸(6404)
- 贸易(6399)
- 制(6362)
- 易(6234)
- 划(6221)
- 和(6146)
- 地方(6099)
- 策(5946)
- 银(5803)
- 机构
- 大学(160287)
- 学院(156678)
- 管理(60076)
- 济(57610)
- 经济(56252)
- 理学(52275)
- 研究(52161)
- 理学院(51689)
- 管理学(50414)
- 管理学院(50101)
- 京(35017)
- 中国(33192)
- 科学(30475)
- 教育(30405)
- 范(30125)
- 师范(29973)
- 所(24575)
- 师范大学(24557)
- 财(24345)
- 江(24283)
- 中心(23023)
- 北京(22539)
- 研究所(22503)
- 技术(21108)
- 业大(20472)
- 财经(19562)
- 州(19421)
- 农(19244)
- 院(18906)
- 职业(18268)
- 基金
- 项目(104932)
- 科学(86023)
- 研究(83795)
- 基金(73667)
- 家(63255)
- 国家(62636)
- 科学基金(54874)
- 社会(51715)
- 社会科(49009)
- 社会科学(48999)
- 教育(47096)
- 省(43102)
- 划(37688)
- 基金项目(37352)
- 编号(36563)
- 自然(33947)
- 自然科(33318)
- 自然科学(33313)
- 自然科学基金(32714)
- 成果(31277)
- 资助(29994)
- 课题(27735)
- 创(25329)
- 重点(24720)
- 部(24326)
- 创新(23561)
- 发(23352)
- 年(22858)
- 项目编号(22810)
- 规划(22452)
共检索到2357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晓珊 戚万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迅速改变人类的知识生产方式,催生一种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智能机器从知识生产的辅助者进化为与人类并驾齐驱的“新生产者”。智能机器对割裂的学科知识进行跨界跨域整合,凭借一维的语言打通和聚合各种形态的知识,知识第一次以“非人”的方式被生产出来。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知识观,摒弃知识只能“由人”来生产的理念,树立一种知识必须“为人”而生产的新理念。人类需要发展新的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生产方式,为了人的发展、以人的方式生产知识,而不是以机器为目的、以机器的方式生产知识。知识的机器生产模式对人类的知识产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对于知识生产机器的驾驭能力要与智能机器的生产能力同步成长。教育中的知识生产本质上是人的再生产,智能机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要素将参与到人的再生产流程之中。知识的机器生产作为人的再生产的新隐喻,启示我们从机器的视角重新认识教育过程中“人”的生成。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彭振川
教育不仅在内容上服务于社会的物质生产,而且在形式上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方式的特征。“隐喻”一词概括了二者在特征上的相似性:在自然经济和工业经济时期,教育模式分别是手工劳动生产和机械化生产的隐喻;在信息经济时期,它将是新的生产方式的隐喻并将呈现出全新的特征。
关键词:
教育 教育模式 生产方式 隐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征
许多文章说隐喻是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分析它们提出的主要证据,并探讨隐喻的逻辑原理,试图回答:隐喻导致的认知是谁的认知,怎样判断隐喻的真伪,隐喻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有什么实际作用。
关键词:
隐喻 逻辑 类比 教育研究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钟启泉
从知识隐喻的角度考察知识论历史演进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不过,这些知识的隐喻尽管凸现了“认知活动”的关系性,但依然没有从近代批判哲学所固有的认识论中解放出来。因此,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论固然是不可取的,现代的“主观主义”知识轮的局限性也不可轻视。立足于种种知识说给出的若干指标,考察我国的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克服两种片面性:既不能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单向地灌输知识;也不能走向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关键词:
知识隐喻 知识特质 教学转型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常越 杨栋
如何通过实施EVA考核提升企业整体绩效管理水平,是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在借鉴现有EVA实施模式分类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企业绩效水平提升潜力、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基础等两方面因素,提出双维度的企业EVA实施新模式分类思路,并进一步构建出企业选择具体EVA实施模式的四种决策模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祥云
隐喻对人文教育而言 ,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 ,更具有本体论价值。如果说语言是精神的家园 ,那么隐喻而非逻辑则是人心—精神的主要和基本的存在方式。当隐喻的绿洲荒芜或遭受破坏 ,不及物的人文精神世界就失去了存活的机缘和语言的土地。当人文学科变成了知识化、概念化、形式化、精确化、记号化的“零度语态”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的人文之师日益失去隐喻的能力 ,而把人文教育误当科学教育来操持时 ,人文教育必然祛魅。古典人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智慧便是隐喻的教育智慧 ,现代人文教育必须承继这一智慧性语码 ,复兴隐喻的价值和功能 ,以使我们的人文教育变成人性化教育而非机械化教育
关键词:
人文教育 隐喻 本体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俞俏燕
语言流变不是一种简单的纯语言现象,它所反映的不只是语言要素和语言系统整体性存在的发展变化,而且还反映着某种新旧观念或思想的进入或消失。同样,高等教育语言流变不只是作为一种简单的教育语言现象而存在,其背后隐藏的是高等教育理念、属性、结构、功能、形式等的变化或变革。高等教育语言流变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在不断变化,因而描绘高等教育变化的语言也自然要变。本刊发表这组笔谈,目的就是从语言流变的视角审视高等教育变革和高等教育研究,并欢迎大家参与此问题的讨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敏
灌输式教育在今天的教育发展中已经上升到"范式"的高度。方法论意义上的灌输式教育对应着一种"社会"隐喻,在现实中表现为强制性和封闭性,这使得它陷入自身的合理性危机中。"存在"隐喻作为一种回应,引导人们关注教育中的个体存在,它通过游戏式教育的构想补充、制衡、证伪既有的灌输式教育。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范玥
《关中传统民居及其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一书是诸多理论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本书结合对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自然、人文和技术三个方面分别分析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深入挖掘和分析关中传统民居的核心特征,即在外在上质朴务实,在独有的地域技术范式方面具有窄长院落、单坡屋顶和厚重的墙体等。这些都与关中地区人民的民族特质与地域文化脱不开干系。在对关中传统民居地域特质分析与解读的基础之上,本书更调查了现
关键词:
关中传统民居 创作模式 地域性 建筑创作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范玥
《关中传统民居及其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一书是诸多理论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本书结合对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自然、人文和技术三个方面分别分析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深入挖掘和分析关中传统民居的核心特征,即在外在上质朴务实,在独有的地域技术范式方面具有窄长院落、单坡屋顶和厚重的墙体等。这些都与关中地区人民的民族特质与地域文化脱不开干系。在对关中传统民居地域特质分析与解读的基础之上,本书更调查了现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燕
隐喻是西方文学理论传统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文学基本问题之一。隐喻在认知和语言之外的被当代隐喻研究所忽略的文学层面的价值理应受到关注:作为一种艺术,文学是充满隐喻性的创作。作家的整个思维运作方式和创作过程都是隐喻性的。隐喻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表现形式或修辞方式,而是作为一种人类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个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文学意义的隐喻研究以认知隐喻研究为理论参照,并以自身的理论与之相互观照,而不仅仅是认知隐喻研究的补充。注重文学意义的隐喻研究,有利于促成相得益彰且均衡有序的隐喻理论发展态势。
关键词:
隐喻 文学 修辞 思维 认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立新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是在具体语境下进行的,离开了语境,隐喻也就无从辨别和理解,因此隐喻的识别与理解要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借助语境来推导话语喻义。文章试图通过对会话含义与关联理论的分析以期对隐喻做出合理解读。
关键词:
隐喻 认知语境 语用 会话含义 关联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毛毛 宋改敏
隐喻性实践性知识是实践性知识的一类表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采用隐喻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的知识。本研究通过对职业院校Z老师进行课堂跟踪和采访,深描在教学过程中有关教学信念、课堂管理以及教学策略的隐喻性实践性知识,发现教师的个人生活经历、个人爱好、教学经验以及同行观摩学习,是影响教师隐喻性实践性知识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师对隐喻性实践性知识的运用是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师在运用隐喻过程中,需要把握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度,要丰富教师自我的知识库,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生长环境,才能更有效地传达教学内容,使学生更能理解和吸收。
关键词:
隐喻 实践性知识 隐喻性实践性知识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姜美玲
一个时代知识状况的变化必然会推动这个时代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深层变革。传统的以客观主义为基本取向的课程知识观,秉持"知识的水桶论"视野中的"灌输中心教学",这在早期虽有一定合理性,但随着对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与价值中立性的批判和解构,其实践解释能力和课程形态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真正实现课程知识观的重建,强调知识的文化性、境域性、价值性与建构性,建立以"知识的探照灯论"为导向的"对话中心教学",倡导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关注知识对于学生人格成长、思维发展与生活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期待着让学生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田良斌 李雪
本文选取了习近平主席2014和2015年在国际场合发表的关于经济类主题的六篇演讲作为语料,运用MIP隐喻识别方法,从语篇中识别出12种概念隐喻类型,并引入文化维度对其中的"耕种隐喻"、"疾病隐喻"和"引擎隐喻"进行了分析解读。研究表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和中医文化深刻地影响和构建着我们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因此习主席演讲中大量使用"耕种隐喻"和"疾病隐喻"探讨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问题;而随着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原本来自西方工业文明的"引擎"概念也逐渐深入到中国人的经验知识领域,也被用来理解和建构经济等抽象概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