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89)
- 2023(19295)
- 2022(16155)
- 2021(15047)
- 2020(12756)
- 2019(29151)
- 2018(29056)
- 2017(55496)
- 2016(29854)
- 2015(33500)
- 2014(32636)
- 2013(32200)
- 2012(29135)
- 2011(25979)
- 2010(25856)
- 2009(23736)
- 2008(23573)
- 2007(20728)
- 2006(18094)
- 2005(15839)
- 学科
- 济(123015)
- 经济(122883)
- 业(107343)
- 管理(100340)
- 企(96201)
- 企业(96201)
- 方法(57061)
- 数学(46644)
- 数学方法(46031)
- 财(36150)
- 业经(35813)
- 农(35649)
- 中国(30975)
- 技术(25995)
- 务(25631)
- 财务(25551)
- 财务管理(25515)
- 农业(24857)
- 企业财务(24191)
- 理论(23812)
- 制(22997)
- 学(22840)
- 地方(22652)
- 贸(21301)
- 贸易(21289)
- 和(21204)
- 易(20639)
- 划(19965)
- 策(19002)
- 环境(17788)
- 机构
- 学院(419507)
- 大学(417210)
- 管理(172990)
- 济(169518)
- 经济(166020)
- 理学(149791)
- 理学院(148252)
- 管理学(145768)
- 管理学院(145001)
- 研究(131616)
- 中国(99863)
- 京(87973)
- 科学(80246)
- 财(78127)
- 农(65423)
- 所(64053)
- 财经(62767)
- 江(61846)
- 业大(60990)
- 中心(60571)
- 研究所(58149)
- 经(57275)
- 北京(54841)
- 范(53175)
- 师范(52707)
- 农业(51058)
- 经济学(50668)
- 州(49767)
- 院(48325)
- 财经大学(46697)
- 基金
- 项目(286046)
- 科学(227281)
- 研究(211720)
- 基金(208497)
- 家(180343)
- 国家(178789)
- 科学基金(156244)
- 社会(134671)
- 社会科(127717)
- 社会科学(127684)
- 省(112339)
- 基金项目(110421)
- 自然(101105)
- 自然科(98890)
- 自然科学(98866)
- 教育(97893)
- 自然科学基金(97144)
- 划(93183)
- 编号(86498)
- 资助(85002)
- 成果(68482)
- 重点(63324)
- 部(63042)
- 创(62869)
- 发(60691)
- 课题(58672)
- 创新(58063)
- 国家社会(55536)
- 教育部(54760)
- 科研(54059)
- 期刊
- 济(184134)
- 经济(184134)
- 研究(120145)
- 中国(79718)
- 管理(68512)
- 财(63258)
- 学报(61068)
- 农(59465)
- 科学(58573)
- 教育(48195)
- 大学(47743)
- 学学(44948)
- 农业(41555)
- 技术(41524)
- 融(33785)
- 金融(33785)
- 业经(32295)
- 财经(30811)
- 经济研究(28972)
- 经(26550)
- 业(24430)
- 问题(23646)
- 技术经济(23100)
- 科技(21120)
- 图书(20939)
- 现代(19922)
- 商业(19708)
- 理论(19037)
- 版(18882)
- 财会(18751)
共检索到6105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晓月 刘莹莹
本文以2011—2017年我国122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企业知识基础宽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影响,同时还探讨了开放式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知识基础广度与深度均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呈显著正相关。知识基础广度与深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交互作用也显著为正。然而,开放式创新在知识基础不同维度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呈现不同的调节效应。不同知识储备的企业,其技术创新绩效也因原始知识积累的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
[期刊] 预测
[作者]
李柏洲 夏文飞
当前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如何提升创新绩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通过对246份企业问卷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知识隐秘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知识复杂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能力在知识属性(知识隐秘性、知识复杂性)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知识属性(知识隐秘性、知识复杂性)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本文最终还检验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即环境动态性调节了技术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本文研究对于企业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泓略 曾德明 陈培帧
本文以1996-2015年我国汽车产业142家整车生产企业为样本,探究知识重组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剖析三种主要知识基础关系特征对知识重组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研发者网络集聚性与平均路径的提高有助于提升知识重组的潜在可能性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研发者网络平均连接数的上升将提升知识重组协作成本,对创新绩效有负向作用;知识基础关系特征对知识重组与创新绩效有显著的调节作用:(1)知识替代性负向调节知识重组潜在可能性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2)知识互补性正向调节知识重组潜在可能性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3)知识多样性负向调节知识重组协作成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研究丰富了现有文献,对企业优化知识管理与提升知识重组效率等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72092)项目负责人:曹勇本项目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曹勇教授(日本东北大学商学院经营学博士、日本立命馆大学技术管理学院客座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企业研发创新管理与知识管理的交叉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管理、创新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于晓艳
技术创新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地集群的发展证明集群提高了企业群体的创新力。本文以集群理论、技术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理论为基础,论述了企业集群与开放式技术创新的关系:相互需求、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理论机制——适应竞争、技术实践、网络外部性、路径依赖。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切实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理念、积极创建有利于形成开放式创新网络的企业集群环境、培育市场创新网络并重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等建议。
关键词:
集群 技术创新 开放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曾德明 唐甜 王泓略
通过构建企业知识连接矩阵描绘企业知识基础,根据两阶段知识元素关系变化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元素类型(现存知识、旧知识、新知识)将企业知识基础演变进行分类,实证检验了现存知识连接变化、新知识与现存知识连接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我国汽车产业19852011年278家企业26124条专利数据,应用负二项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现存知识连接变化、新知识与现存知识连接均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曾德明 唐甜 王泓略
通过构建企业知识连接矩阵描绘企业知识基础,根据两阶段知识元素关系变化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元素类型(现存知识、旧知识、新知识)将企业知识基础演变进行分类,实证检验了现存知识连接变化、新知识与现存知识连接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我国汽车产业1985~2011年278家企业26124条专利数据,应用负二项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现存知识连接变化、新知识与现存知识连接均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魏国宏 闫强
开放式创新战略对企业超越组织边界从外部获取创新知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知识管理视角构建以知识场活性为调节变量、以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的开放式创新绩效影响模型,探讨不同知识场活性情境下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差异。以250家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吸收能力对双向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显著,知识场活性会正向调节内向开放式创新对吸收能力的提升作用。另外,通过丰富开放式创新管理理论为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提供有效指导。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罗琼
利用2007~2012年上市公司数据,考量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开放式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开放式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存在差异,其中,吸收能力在成长期与成熟期对企业创新绩效国有显著正效应,在衰退期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效应;连接能力在成长期与成熟期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效应,在衰退期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但不显著;解吸能力仅在衰退期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积极效应,在成长期与成熟期与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但不显著。结果表明,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在创新模式上更注重从外部获得新知识,然后通过自身的吸收能力将新知识内化为企业自身的知识,但未意识到保留知识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梅强 戴园园
近年来,开放式创新以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通过内部和外部两条市场路径获取额外利润的模式受到企业界热捧,但同时在以自主创新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企业自身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开放式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双重战略选择下如何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展开案例研究。从大量调查案例中选取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展开探索性案例研究,通过案例内分析和跨案例对比分析,探讨基于开放式创新和自主创新协同的企业创新战略构建过程,以及企业创新绩效提升机理,发现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可能通过相互协同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研
关键词:
开放式创新 自主创新 创新绩效 企业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董豪 曾剑秋 沈孟茹 Zulfiqar Hussain Pathan
论文基于信息通信产业的调查数据探讨了隐性知识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内向与外向开放式创新均对创新绩效起到正向影响作用;组织的隐性知识在两种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均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根据实证结果,建议企业从外部获取创意的同时积极通过授权等途径将技术、专利外部商业化,并注重隐性知识的获取与积累,从而放大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及建议同样适用于其他知识密集型产业。
关键词:
隐性知识 开放式创新 创新绩效 调节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董豪 曾剑秋 沈孟茹 Zulfiqar Hussain Pathan
论文基于信息通信产业的调查数据探讨了隐性知识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内向与外向开放式创新均对创新绩效起到正向影响作用;组织的隐性知识在两种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均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根据实证结果,建议企业从外部获取创意的同时积极通过授权等途径将技术、专利外部商业化,并注重隐性知识的获取与积累,从而放大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及建议同样适用于其他知识密集型产业。
关键词:
隐性知识 开放式创新 创新绩效 调节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何彬源 李莉 吕一博 朱雨晴
企业对创新网络位置的规划和治理能够有效促进其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行为;同时,当前产业技术发展演化所形成的技术群体分化现象已经成为企业创新网络规划与治理所必须考虑的重要环境特征。因此,探讨技术群体分化影响下企业的创新网络位置与其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行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VR&AR、3D打印、混合动力汽车以及无人机四个新兴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各产业1997—2017年间主要专利权人的专利数据,引入产业技术集中度指标判别产业技术发展阶段,应用专利引用网络分析与层次回归分析,分阶段实证研究创新网络位置、技术群体分化对企业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技术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萌发、涌现、稳定等不同阶段始终存在着明显的技术群体分化现象;企业在创新网络内的中心性和连通性水平正向影响其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行为;技术群体分化会强化网络位置对企业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行为的作用。本研究指出,通过主动性与前瞻性的技术预测、开发和应用进入内外部交流活跃的技术群体,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行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金杰 郭树龙 张龙鹏
本文将宏观互联网环境及微观企业创新纳入考量,验证了互联网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机理。理论上看,互联网带来了企业创新资源的组合方式及连接方式的变化,降低了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交易与契约成本、代理与治理成本及创新认知差异,从而提高了企业创新绩效。这也导致企业创新资源发生跨界重组聚合,形成扁平化的治理方式及"开放、共享和平等"的互联网思维,从而形成了一个全面的企业开放式创新框架,改变了企业创新方式。实证结果显示,互联网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影响。就创新方式来看,互联网放大了技术人员与研发资金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减弱了传统的公司治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遗憾的是,互联网不能显著地影响企业文化与创新绩效关系。上述结论在考虑稳健性、内生性后依然成立。进一步,本文还发现在资金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互联网对企业创新更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因此,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应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电商平台等互联网工具,利用互联网实施全面的开放式创新战略,同时也应构建与之匹配的扁平化治理制度与开放式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
互联网 创新绩效 开放式创新
[期刊] 预测
[作者]
金昕 陈松 徐劲松
企业知识管理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究竟何种知识管理方式方法对技术创新更为有效?本文首先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四种典型方式,即知识内容积累、人际网络构建、业务流程融合和核心能力培育。然后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方式—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绩效"理论框架。通过调研数据收集,运用结构方程检验了相关假设。结果表明企业采用人际网络构建的知识管理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概念构想活动显著正向影响最大;基于业务流程融合和知识内容积累的方式对研发生产活动表现出显著贡献;采用人际网络构建和核心能力培育对验证上市活动相对有效。最后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践可行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