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88)
2023(6993)
2022(5146)
2021(4889)
2020(3770)
2019(8618)
2018(8942)
2017(15158)
2016(9626)
2015(11156)
2014(11580)
2013(10236)
2012(9464)
2011(8841)
2010(9200)
2009(8009)
2008(7977)
2007(7430)
2006(6865)
2005(6403)
作者
(26256)
(21772)
(21671)
(20764)
(13975)
(10141)
(9968)
(8661)
(8278)
(7914)
(7523)
(7442)
(7090)
(7074)
(6911)
(6841)
(6684)
(6456)
(6454)
(6277)
(5930)
(5471)
(5322)
(5149)
(5094)
(5047)
(4929)
(4831)
(4532)
(4432)
学科
(29656)
经济(29622)
管理(21507)
教育(19367)
(17777)
中国(16974)
(13937)
企业(13937)
(11177)
(10345)
理论(10048)
方法(9631)
业经(8534)
(8057)
数学(7376)
发展(7227)
数学方法(7199)
(7105)
教学(7075)
技术(6979)
(6864)
农业(6786)
地方(6392)
(5647)
(5600)
(5097)
(5008)
贸易(5004)
研究(4995)
工作(4839)
机构
大学(136883)
学院(130565)
研究(50949)
(42408)
管理(42336)
经济(41179)
理学(35991)
理学院(35404)
管理学(34485)
管理学院(34211)
科学(31452)
(31381)
教育(30421)
中国(30398)
(29867)
师范(29680)
(26171)
师范大学(24577)
研究所(24000)
(22416)
(21005)
中心(20861)
(20584)
北京(20351)
(18002)
业大(17935)
技术(17911)
(17340)
农业(16372)
财经(15953)
基金
项目(84298)
研究(68495)
科学(67924)
基金(57972)
(50653)
国家(50122)
科学基金(41507)
社会(41127)
教育(38914)
社会科(38568)
社会科学(38558)
(33695)
编号(31250)
(30826)
基金项目(29791)
成果(29595)
自然(24523)
课题(24168)
自然科(23993)
自然科学(23983)
自然科学基金(23556)
资助(21843)
重点(20799)
(20276)
(19745)
(19488)
项目编号(19085)
规划(18412)
(17578)
(17561)
期刊
教育(49961)
(48874)
经济(48874)
研究(48860)
中国(35997)
学报(21455)
(20092)
科学(19494)
大学(17038)
(15070)
管理(14607)
技术(14300)
学学(14174)
农业(13776)
职业(12133)
图书(11782)
(8762)
论坛(8762)
书馆(8735)
图书馆(8735)
(8311)
金融(8311)
财经(8102)
技术教育(7969)
职业技术(7969)
职业技术教育(7969)
业经(7648)
经济研究(7386)
(7212)
(7068)
共检索到2092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蒋凯  
知识是组织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材料和学术生活的基础。传统上作为公共产品的知识正在发生转向,其商品属性和交换价值趋于增强,成为兼具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性质的一种混合型产品。在高等教育领域,知识商品化具有多种表征形式,侵蚀了高等教育的公共性。本文结合哈贝马斯和布迪厄的理论框架,阐述了以下观点:知识的公共产品性质是高等教育的公益性、高校的公共形象和学术人的公共身份的基础,也是基础研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坚持知识的公共产品性质,抵制知识商品化的消极影响,既是知识的内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罗杰·盖格  盛晓明  
本文重点分析了私立大学的公共控制问题和私立机构利用公共资源的问题。私立学院和大学将政府提供的资助转换为学费,取得空前的繁荣。不同私立大学在市场化机制下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优秀私立大学带动了学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利性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部分。成功商业模式的复制和学生资助政策,是营利性大学快速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私立大学的出现也带来了教育质量等一系列问题。新的政策走向似乎更有利于营利性大学,使之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公共资源。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拉亚妮·奈杜  乔安娜·威廉斯  许心  
不同国家依据市场准则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整,这些调整导致了新的社会阶层——学生消费者的产生,从而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性质、目的和价值观。政府支持学生消费者权利的重要尝试体现在高校与学生的合约中,这些合约规定了学生期望获得服务的水平以及他们为之应尽的义务。作者运用布迪厄的理论框架分析了高校的组织特征和运作机制,关注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学术行为的影响。高校为提高市场运作而提供了很多生产和服务信息,通过研究这些信息,作者发现高校常常营造一种特殊形象向即将升学的学生进行宣传,这种形象同时也调整着在校生的预期。这说明信息并非中立,而往往能构建起学生体验的独特概念,影响着学生的身份并强化了学生作为消费者的地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若辰  代莹  李宁汀  宋峰  
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其意义不局限于一时一地,具有公共性。然而,遗产也是一种能够吸引大量消费者的稀缺性社会经济资源,遗产经济对遗产公共性的侵蚀严重威胁着遗产价值的认知与传承。我国已成为了遗产大国,有效地保护和管理遗产地是我国遗产事业的重要工作,而如何维护遗产的公共性正日益成为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首先从遗产事业发展历程的角度对遗产公共性的来源、内涵和表征进行了梳理分析;然后,对遗产经济侵蚀遗产公共性问题产生的背景进行了讨论;最后,以西湖文化景观为例,对遗产经济与公共性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并初步提出了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若辰  代莹  李宁汀  宋峰  
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其意义不局限于一时一地,具有公共性。然而,遗产也是一种能够吸引大量消费者的稀缺性社会经济资源,遗产经济对遗产公共性的侵蚀严重威胁着遗产价值的认知与传承。我国已成为了遗产大国,有效地保护和管理遗产地是我国遗产事业的重要工作,而如何维护遗产的公共性正日益成为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首先从遗产事业发展历程的角度对遗产公共性的来源、内涵和表征进行了梳理分析;然后,对遗产经济侵蚀遗产公共性问题产生的背景进行了讨论;最后,以西湖文化景观为例,对遗产经济与公共性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并初步提出了维护遗产公共性的策略。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双重背景下,受新自由主义这一管理全球经济和构建世界新秩序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波及,世界各国"竞争型政府"强调知识的经济价值,导致知识的公共产品性质弱化,私人产品和商品性质增强,知识逐渐演变成兼具公共与私有性质的混合产品,乃至成为可在市场上交换的国内商品和可贸易的国际商品。在过去二三十年间,高等教育商品化、商业化和市场化趋势,均可看做是知识商品化的体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耀宗  
中国高等教育财政危机丛生,政府财政性拨款总量不足,比例持续下降;学费收入占总经费比例持续增长,影响入学机会公平;高校贷款危机凸显,影响加剧;财政分权导致高校财政出现系统化差异。市场机制过度引发高等教育财政危机,带来大学公共性缺失,体现在高等教育财政规模不足、教育机会不均等、教育质量遭受质疑、教育腐败、大学功能窄化。从2002年始,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政策整体取向发生转变,政府职能强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财政制度从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过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知识经济形态以及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质量提升的吁求,要求高等教育财政把彰显公共性作为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价值标杆。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卡洛斯·阿尔伯托·托里斯  许心  
"常识"的概念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构建霸权主义、并将霸权主义作为道德与智力领导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在事实上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彻底失败,与新自由主义相关的文化政治仍然盛行于世,并在塑造现代政府和教育角色的理念中变成了新的常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是全球化中最突出的模式,以市场相对于政府的主导地位和放松管制的治理模式为前提,在"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深深地影响了高校。由此带来的改革通常以促进国际竞争力为合理借口,也被称为"竞争型改革"。市场力量日益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围绕学术资本主义"游戏"展开的大学治理模式的重构,均显示了新自由主义对高校影响的四个主要方面,即效率与...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冯永刚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双重功效,以满足民众文化需求与共享社会公共利益为旨归,葆有显著的公共性品格。公共性是教育的内在属性与本质特征,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始终。公益、平等、共享是教育公共性的内在意蕴。在当今时代培植、护卫与拓展教育的公共性,需做到以下几方面,即提升意识:大力倡导与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以强化教育的公益性;强化责任:健全与完善教育公共财政制度以提升教育的平等性;统筹协调:统整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共同治理以延拓教育的共享性,从而有效促进教育公共性的延伸与扩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吕苹  
对学前教育公共性的认识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具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学前教育公共性的肇始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学前教育公共性的内涵:普及、均衡、参与,针对学前教育公共性缺失的现状,提出保障学前教育公共性实现的三个途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茂聪  
教育公共性的彰显,不仅是教育特性的一种时代变化,而且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诉求。当前,研究教育公共性,要溯源于公共性理论特别是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观念和实践,探索教育公共性命题的思路和架构,为优化教育领域中人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以及"第三部门(非营利性组织)"的关系提供吁求和价值引导。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汪琼  
公共性是知识的基本属性。知识的公共性决定了图书馆权利的目标与性质、内涵与作用。知识公共性视角中的图书馆权利,代表了社会公众自由、平等、共享知识并获得知识保障的权利。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潘希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教育公共治理改革的主要策略,即教育多元中心治理和教育择校的有限尝试,是在学生学业"失败"上升为一个公共问题的条件下,因教育官僚制自身缺陷而必然采取的策略。它并不想整体突破教育官僚制和实现完全的择校自由,而是在持守教育公共性的前提下对教育官僚制缺陷的自我调整和弥补;它不仅仅体现为治理结构的改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卢梭式的追问中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公共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公共治理实现了公共性的转型。对教育公共性的内涵我们需要重新理解。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孟明义  
教育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商品,尽管市场对教育有调节作用,并不必然导致教育商品化。教育商品化,不仅不符合教育的规律,而且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危害极大,必须坚决反对。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国清  李相敏  常鹏  
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针对财政预算凭借的国家权力,在梳理与归纳"零权力说"、"单元权力说"和"双元权力说"的基础上,提出"政治权力、财产权力、行政权力和信用权力"这一政府预算分类管理的依据的"四元权力说"。政府预算及其对象具有公共性,政府预算是广义的公共财政预算,而狭义的公共财政预算则是政府预算体系之下的"一般预算"的又一称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