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78)
- 2023(12702)
- 2022(11317)
- 2021(10556)
- 2020(9046)
- 2019(20772)
- 2018(20433)
- 2017(39180)
- 2016(21640)
- 2015(24563)
- 2014(24424)
- 2013(24192)
- 2012(22124)
- 2011(20096)
- 2010(19915)
- 2009(18187)
- 2008(17618)
- 2007(15326)
- 2006(13591)
- 2005(12014)
- 学科
- 济(82106)
- 经济(81976)
- 管理(61959)
- 业(58370)
- 企(49128)
- 企业(49128)
- 方法(39511)
- 数学(33833)
- 数学方法(33378)
- 农(22343)
- 学(21527)
- 财(20951)
- 中国(20930)
- 业经(18617)
- 地方(15933)
- 制(15679)
- 理论(15280)
- 农业(15002)
- 技术(14629)
- 和(14183)
- 贸(13954)
- 贸易(13948)
- 易(13527)
- 环境(12773)
- 务(12530)
- 财务(12455)
- 财务管理(12430)
- 划(12028)
- 教育(11902)
- 企业财务(11808)
- 机构
- 大学(311468)
- 学院(306789)
- 管理(121345)
- 济(115679)
- 经济(113027)
- 理学(105741)
- 理学院(104533)
- 研究(104489)
- 管理学(102519)
- 管理学院(101993)
- 中国(74791)
- 科学(68786)
- 京(67024)
- 农(55370)
- 所(53659)
- 财(53613)
- 业大(50814)
- 研究所(49315)
- 中心(46455)
- 江(44478)
- 农业(43858)
- 财经(42936)
- 北京(42118)
- 范(41346)
- 师范(40842)
- 经(39036)
- 院(37899)
- 州(36017)
- 经济学(33770)
- 师范大学(33244)
- 基金
- 项目(216654)
- 科学(168993)
- 基金(156587)
- 研究(154293)
- 家(138797)
- 国家(137656)
- 科学基金(116789)
- 社会(94936)
- 社会科(89776)
- 社会科学(89752)
- 省(84839)
- 基金项目(83747)
- 自然(78492)
- 自然科(76620)
- 自然科学(76597)
- 自然科学基金(75250)
- 划(72480)
- 教育(70915)
- 资助(64442)
- 编号(62684)
- 成果(51374)
- 重点(48746)
- 部(47107)
- 发(45337)
- 创(45228)
- 课题(43224)
- 创新(42164)
- 科研(41893)
- 计划(40873)
- 大学(39919)
- 期刊
- 济(124231)
- 经济(124231)
- 研究(89452)
- 中国(58684)
- 学报(55931)
- 科学(49657)
- 农(49324)
- 管理(43777)
- 大学(41384)
- 学学(38865)
- 财(38550)
- 教育(36331)
- 农业(34375)
- 技术(25783)
- 融(21988)
- 金融(21988)
- 财经(20357)
- 业经(19783)
- 经济研究(19157)
- 图书(17988)
- 业(17617)
- 经(17273)
- 科技(16316)
- 问题(16151)
- 版(15069)
- 理论(15032)
- 业大(14932)
- 技术经济(14537)
- 实践(13906)
- 践(13906)
共检索到4419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叶春森 梁雯
基于组织学习机制和知识资源价值创新导向两条主线回顾吸收能力研究文献,反演知识吸收能力概念延异过程,发现知识吸收能力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反演和解构知识吸收能力得到要素链接机制和维度,构建基于认知、执行和提升3个层面的知识吸收能力维度框架。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永清 张庆普
知识吸收能力自1990年提出以来,其定义、内涵与构成维度等内容一直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并没有形成共识。从人体消化吸收的视角来探讨和分析知识吸收能力,对其重新进行定义,在Zahra和George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吸收能力的5个维度,即知识获取能力、消化能力、转化能力、利用能力和知识清除能力,并构建了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模型。
关键词:
知识吸收能力 内涵 构成维度 消化吸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二明 陈茵
本文在分析目前理论界研究知识转移模式的三类模型(即知识转移的螺旋模式、交流模型和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以交流模型为框架,借鉴其他两类模型的主要观点,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构成维度进行划分,并绘制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矩阵,从而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企业知识吸收的过程特性,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参与技术合作的中国企业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知识管理 吸收能力 知识转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志玮 陈劲
基于251家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将吸收能力划分为探索性学习、转化性学习、挖掘性学习三个维度具有较高的构念效度,并建议后续研究延续并采纳此构念,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考察吸收能力的动态性及与其相对应的解吸能力。
关键词:
吸收能力 维度划分 组织学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石芝玲 和金生 张丽杰
知识结合是联结知识吸收能力四大要素的桥梁,知识结合决定了企业知识吸收的效果。文章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知识结合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促进知识结合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知识结合度从而有效提高知识吸收能力。
关键词:
知识 吸收能力 知识结合 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小兵
组织保持对外部知识的开放和不断吸收的能力对组织或企业获取内部独特的资源至关重要。知识吸收能力已逐渐成为组织战略潜在能力的标志。知识吸收能力概念的特征是其多层次性,分析层面从个体、组织内经营单位、组织、组织间到国家。由于对知识吸收能力理解的不同,已有研究呈现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和测量的差异。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受组织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表明组织可以从组织内外部因素来提升和加强知识吸收能力,也说明了知识吸收能力研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层次与维度、影响因素、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绩效
关键词:
知识吸收能力 研究 评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霞 何健文
基于社会学方法论中二元对立相消的思想,本文认为,作为整体层面的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与作为个体层面的个人知识吸收能力之间是内在连通的,而不是简单的单向替代或互不等同的关系。通过构建两者的连通模型,本文尝试理清它们的内在"经络"的联动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蒋再文 江积海
吸收能力是后发企业技术学习和知识转移以实现创新的重要能力。本文着重探讨吸收能力的组件及形成过程,研究影响提升后发企业吸收能力的内外部知识特征、企业间的关系、企业内员工的心智模式、运作流程和组织结构、企业发展战略等结构性因素,结合吸收能力的形成过程详细分析了各种因素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向,从而为进一步设计促进后发企业吸收能力的不同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后发企业 吸收能力 知识传导 结构性因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艾志红
本文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视角,实证研究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知识距离、吸收能力与合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知识深度距离对潜在吸收能力有负向影响作用,知识宽度距离对潜在吸收能力有正向影响作用,潜在吸收能力有利于实际吸收能力的提升,组织学习在吸收能力的两个维度间起调节作用,实际吸收能力的提升最终有利于合作绩效的提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国庆 孙婧 贺胜德
文章基于权变的观点围绕着知识基础与企业吸收能力(潜在吸收能力与现实吸收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知识基础对获取、消化、转化及利用能力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知识基础 潜在吸收能力 现实吸收能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秦佳良,张玉臣
以往文献对于吸收能力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组织层面,缺乏个人层次的探讨。回归吸收能力概念本质,从个人层面出发,将知识吸收分为识别、同化和应用3个阶段,通过采集与分析上海、重庆、西安、广州、长沙等地的113份技术主管有效问卷数据,探讨个人知识吸收对双元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知识识别有助于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的实现;个人知识同化导致了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之间的差别,探索式创新需要个人同化能力,挖掘式创新则不需要;个人知识应用对双元创新均无作用。结论为企业管理者以鼓励员工正确定位知识吸收,促进企业双元创新提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公广 施杰
为探讨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在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组织惰性、吸收能力、市场知识转移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层次回归法,通过SPSS19.0和AMOS17.0两种统计分析软件,对165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惰性对吸收能力及其维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吸收能力及其各维度在组织惰性与市场知识转移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促进战略联盟企业间的市场知识转移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魏守华 顾佳佳 姜悦
知识溢出源自知识的半公共物品和半流动属性,为经济主体(如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供了潜在的技术机会窗口;吸收能力则是经济主体对外部知识的实际利用程度,受知识溢出特性、经济主体特性及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影响。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对立统一,通过正外部性和要素边际报酬递增提升经济绩效。通过回顾知识溢出的起源与作用机制、吸收能力的涵义与影响因素,本文在解析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综述有关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将有助于厘清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的基本关系、实证研究的分析框架及其主要观点。
关键词:
知识溢出 吸收能力 经济绩效 研究述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魏守华 顾佳佳 姜悦
知识溢出源自知识的半公共物品和半流动属性,为经济主体(如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供了潜在的技术机会窗口;吸收能力则是经济主体对外部知识的实际利用程度,受知识溢出特性、经济主体特性及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影响。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对立统一,通过正外部性和要素边际报酬递增提升经济绩效。通过回顾知识溢出的起源与作用机制、吸收能力的涵义与影响因素,本文在解析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综述有关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将有助于厘清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的基本关系、实证研究的分析框架及其主要观
关键词:
知识溢出 吸收能力 经济绩效 研究述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