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82)
- 2023(12398)
- 2022(10399)
- 2021(9774)
- 2020(8390)
- 2019(19066)
- 2018(18659)
- 2017(35435)
- 2016(19033)
- 2015(21556)
- 2014(21199)
- 2013(20406)
- 2012(18512)
- 2011(16492)
- 2010(16111)
- 2009(14477)
- 2008(13732)
- 2007(11859)
- 2006(10094)
- 2005(8771)
- 学科
- 济(69185)
- 经济(69063)
- 管理(55934)
- 业(50629)
- 企(42937)
- 企业(42937)
- 方法(33421)
- 数学(28978)
- 数学方法(28512)
- 财(20382)
- 农(19163)
- 中国(18815)
- 学(17028)
- 制(15886)
- 业经(15569)
- 理论(13385)
- 技术(12980)
- 农业(12494)
- 体(12423)
- 地方(12134)
- 务(11849)
- 财务(11785)
- 财务管理(11752)
- 和(11674)
- 贸(11614)
- 贸易(11610)
- 易(11314)
- 企业财务(11143)
- 银(11090)
- 银行(11051)
- 机构
- 大学(260641)
- 学院(258600)
- 济(100734)
- 管理(100278)
- 经济(98632)
- 理学(87221)
- 理学院(86319)
- 研究(85744)
- 管理学(84555)
- 管理学院(84103)
- 中国(63333)
- 京(54124)
- 科学(53932)
- 财(48840)
- 农(45470)
- 所(42239)
- 业大(41072)
- 中心(40495)
- 研究所(38685)
- 财经(38600)
- 江(38368)
- 农业(36017)
- 经(35273)
- 范(33497)
- 师范(32996)
- 北京(32919)
- 院(31884)
- 经济学(31094)
- 州(29940)
- 技术(29027)
- 基金
- 项目(185287)
- 科学(146472)
- 基金(135457)
- 研究(133713)
- 家(120090)
- 国家(119135)
- 科学基金(101980)
- 社会(84621)
- 社会科(80085)
- 社会科学(80068)
- 省(72271)
- 基金项目(71464)
- 自然(67081)
- 自然科(65596)
- 自然科学(65570)
- 自然科学基金(64392)
- 教育(62779)
- 划(62066)
- 资助(54442)
- 编号(53706)
- 成果(43683)
- 重点(42261)
- 部(41254)
- 创(39815)
- 发(38997)
- 创新(37239)
- 课题(37140)
- 科研(36287)
- 国家社会(35615)
- 教育部(35473)
- 期刊
- 济(104765)
- 经济(104765)
- 研究(72830)
- 中国(51784)
- 学报(45306)
- 农(40422)
- 科学(40141)
- 财(38152)
- 管理(37361)
- 大学(34727)
- 学学(32874)
- 教育(31169)
- 农业(27325)
- 技术(23724)
- 融(20263)
- 金融(20263)
- 财经(19090)
- 业经(17481)
- 经济研究(17067)
- 经(16441)
- 业(14232)
- 问题(13853)
- 版(13289)
- 科技(12926)
- 图书(12188)
- 业大(11941)
- 理论(11551)
- 技术经济(11355)
- 统计(10947)
- 实践(10467)
共检索到373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永清 张庆普
知识吸收能力自1990年提出以来,其定义、内涵与构成维度等内容一直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并没有形成共识。从人体消化吸收的视角来探讨和分析知识吸收能力,对其重新进行定义,在Zahra和George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吸收能力的5个维度,即知识获取能力、消化能力、转化能力、利用能力和知识清除能力,并构建了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模型。
关键词:
知识吸收能力 内涵 构成维度 消化吸收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叶春森 梁雯
基于组织学习机制和知识资源价值创新导向两条主线回顾吸收能力研究文献,反演知识吸收能力概念延异过程,发现知识吸收能力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反演和解构知识吸收能力得到要素链接机制和维度,构建基于认知、执行和提升3个层面的知识吸收能力维度框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二明 陈茵
本文在分析目前理论界研究知识转移模式的三类模型(即知识转移的螺旋模式、交流模型和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以交流模型为框架,借鉴其他两类模型的主要观点,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构成维度进行划分,并绘制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矩阵,从而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企业知识吸收的过程特性,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参与技术合作的中国企业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知识管理 吸收能力 知识转移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石芝玲 和金生 张丽杰
知识结合是联结知识吸收能力四大要素的桥梁,知识结合决定了企业知识吸收的效果。文章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知识结合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促进知识结合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知识结合度从而有效提高知识吸收能力。
关键词:
知识 吸收能力 知识结合 创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安琪 李春保 赵凡 王冲 张广红 徐幸莲 周光宏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短期分别摄入以牛肉和鸡肉为主的膳食对中国汉族男性青年的消化吸收、体质量和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45名汉族男性青年志愿者摄食以牛肉为主的膳食2周,再摄食以鸡肉为主的膳食2周,测定各膳食阶段志愿者蛋白质消化、体质量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膳食阶段人体粪便蛋白质及其酶解产物不同。牛肉膳食阶段人体粪便样品酶解肽段中极性较大的肽段更多,更容易被酶解。牛肉膳食阶段志愿者的体质量变化显著高于鸡肉膳食阶段,血液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葡萄糖、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变化显著低于鸡肉膳食阶段,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巨大不成熟细胞、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的变化显著高于鸡肉膳食阶段。牛肉膳食阶段与鸡肉膳食阶段志愿者血压及血液中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淋巴细胞等指标变化不明显。[结论]分别摄入以牛肉和鸡肉为主的膳食会对人体消化吸收、体质量和血液指标产生不同的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素平 吴志岩
本文对近22年的有关吸收能力的研究进行回顾,以了解吸收能力的内涵、操作化以及具体的应用情境,为后期更好地运用吸收能力来开展研究做一个铺垫。基于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视角,本文认为认知外部信息的价值是构成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其次,在测量吸收能力的时候应该体现吸收能力的过程性特征并需关注微观层面的研究。最后,吸收能力的应用情境除了研发情境外,还应考虑非研发情境,如管理技能、市场营销专长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志玮 陈劲
基于251家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将吸收能力划分为探索性学习、转化性学习、挖掘性学习三个维度具有较高的构念效度,并建议后续研究延续并采纳此构念,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考察吸收能力的动态性及与其相对应的解吸能力。
关键词:
吸收能力 维度划分 组织学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傅利平 张出兰
文章在对我国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现状进行分析基础上,结合企业技术能力及知识演化相关理论,对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机理进行研究,并针对如何提高我国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技术能力 知识演化 消化吸收再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小兵
组织保持对外部知识的开放和不断吸收的能力对组织或企业获取内部独特的资源至关重要。知识吸收能力已逐渐成为组织战略潜在能力的标志。知识吸收能力概念的特征是其多层次性,分析层面从个体、组织内经营单位、组织、组织间到国家。由于对知识吸收能力理解的不同,已有研究呈现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和测量的差异。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受组织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表明组织可以从组织内外部因素来提升和加强知识吸收能力,也说明了知识吸收能力研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层次与维度、影响因素、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绩效
关键词:
知识吸收能力 研究 评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霞 何健文
基于社会学方法论中二元对立相消的思想,本文认为,作为整体层面的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与作为个体层面的个人知识吸收能力之间是内在连通的,而不是简单的单向替代或互不等同的关系。通过构建两者的连通模型,本文尝试理清它们的内在"经络"的联动性。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王娟茹
建立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基于模糊AHP和TOPSIS的评价方法。借助模糊AHP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三角模糊权重,并用重心法对模糊权重进行反模糊化;运用模糊TOPSIS方法构建模糊加权评价矩阵,计算各企业方案与理想解之间的相对贴近度,从而比较出各企业吸收能力强弱。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吸收能力 模糊AHP 模糊TOPSIS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俊杰 徐承红
基于基于2001—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从多维度构建了吸收能力综合指数,并通过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过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吸收能力是一种多维动态能力是一种多维动态能力,它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中吸收能力对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效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吸收能力强度只有低于门槛值时,吸收能力的提升才有助于本地实现技术突破破;吸收能力对区域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复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俊杰 徐承红
基于基于2001—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从多维度构建了吸收能力综合指数,并通过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过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吸收能力是一种多维动态能力是一种多维动态能力,它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中吸收能力对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效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吸收能力强度只有低于门槛值时,吸收能力的提升才有助于本地实现技术突破破;吸收能力对区域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复杂的双重门槛效应且存在最佳的吸收能力强度区间,当吸收能力提升到大于第一个门槛值小于第二个门槛值这一区间时吸收能力提升到大于第一个门槛值小于第二个门槛值这一区间时,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十分明显;从区域层面来看,相比于产品创新,当前吸收能力对于东、中、西部各地区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作用更为明显,落后地区通过吸收能力的逐步培育能够实现技术追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周天一
根据企业自身创新和技术的外部性,结合吸收能力和FDI溢出效应,将技术进步路径分为技术研发、技术的转移与扩散、技术的转让合作与援助。本文利用我国2005-2011年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 M M估计法,发现三种技术进步路径对内涵经济增长均有正向作用。另外根据分组检验,发现不同类型的行业技术进步路径对内涵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吸收能力、价值链类型与创新绩效——基于国际代工联盟知识溢出的视角
技术结构视角下吸收能力与知识溢出效应——基于中国省际1995~2009年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
我国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评价研究——基于区域知识吸收能力视角的分析
企业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互动研究——基于能力互补和吸收能力的视角
吸收能力视角的顾客品牌知识管理模型构建——基于回族老字号的多案例分析
城市规模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基于区域知识吸收能力视角的分析
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网络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吸收能力和进入方式的交互模型
基于模糊一致偏好关系的知识吸收能力评价研究
基于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
实践共同体支持下个人知识吸收能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