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07)
- 2023(14836)
- 2022(12164)
- 2021(11025)
- 2020(9137)
- 2019(20725)
- 2018(20560)
- 2017(39193)
- 2016(20926)
- 2015(23586)
- 2014(23576)
- 2013(23122)
- 2012(21293)
- 2011(19114)
- 2010(19915)
- 2009(18540)
- 2008(18645)
- 2007(16835)
- 2006(15222)
- 2005(14273)
- 学科
- 济(101801)
- 经济(101698)
- 业(89925)
- 企(82269)
- 企业(82269)
- 管理(76957)
- 方法(40855)
- 业经(33033)
- 数学(31455)
- 数学方法(30872)
- 农(28981)
- 财(27693)
- 中国(26729)
- 技术(23962)
- 地方(22434)
- 农业(21068)
- 理论(20507)
- 务(20208)
- 财务(20150)
- 财务管理(20129)
- 企业财务(19032)
- 制(18112)
- 和(18059)
- 策(17026)
- 贸(16483)
- 贸易(16467)
- 划(16324)
- 学(16262)
- 易(15936)
- 银(14384)
- 机构
- 学院(310933)
- 大学(302640)
- 济(130507)
- 经济(127907)
- 管理(124854)
- 理学(106258)
- 理学院(105225)
- 管理学(103385)
- 管理学院(102817)
- 研究(100552)
- 中国(78930)
- 京(64678)
- 财(61118)
- 科学(59703)
- 所(50677)
- 江(49327)
- 农(49252)
- 财经(47480)
- 中心(45607)
- 研究所(45227)
- 经(42878)
- 业大(42832)
- 北京(41109)
- 州(39640)
- 范(38876)
- 经济学(38555)
- 师范(38487)
- 农业(38233)
- 院(36093)
- 技术(34948)
- 基金
- 项目(197184)
- 科学(157556)
- 研究(148092)
- 基金(141760)
- 家(122147)
- 国家(121016)
- 科学基金(106240)
- 社会(94519)
- 社会科(89788)
- 社会科学(89766)
- 省(80663)
- 基金项目(73768)
- 教育(68368)
- 自然(67325)
- 自然科(65887)
- 自然科学(65876)
- 划(65502)
- 自然科学基金(64730)
- 编号(60844)
- 资助(57978)
- 成果(48517)
- 发(46964)
- 创(45452)
- 重点(44504)
- 部(42580)
- 课题(42525)
- 创新(41693)
- 业(41107)
- 国家社会(38832)
- 发展(37960)
- 期刊
- 济(154156)
- 经济(154156)
- 研究(93759)
- 中国(67315)
- 管理(54001)
- 财(49783)
- 农(46714)
- 科学(41460)
- 学报(41186)
- 教育(37723)
- 技术(34619)
- 农业(32390)
- 大学(32311)
- 学学(30443)
- 融(28568)
- 金融(28568)
- 业经(27561)
- 经济研究(24139)
- 财经(23857)
- 经(20728)
- 业(19713)
- 技术经济(19680)
- 问题(19426)
- 科技(15716)
- 统计(15596)
- 商业(15493)
- 现代(15474)
- 策(15385)
- 贸(15204)
- 世界(14427)
共检索到4836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艳艳 王国顺
技术能力、吸收能力都与企业研发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论文结合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和现有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的观点,分析了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的差异,提出了企业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型,初始技术能力构成了吸收能力的基础,吸收能力的不断增强,是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支撑,双方的互动协调增长是两种能力发展的保证,企业长期持续的研发活动是技术能力和吸收能力互动增长的发生机制。
关键词:
吸收能力 技术能力 企业创新 研发投入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二明 陈茵
本文在分析目前理论界研究知识转移模式的三类模型(即知识转移的螺旋模式、交流模型和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以交流模型为框架,借鉴其他两类模型的主要观点,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构成维度进行划分,并绘制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矩阵,从而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企业知识吸收的过程特性,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参与技术合作的中国企业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知识管理 吸收能力 知识转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耀吾 常逢梅
基于联盟框架构建的企业知识整合风景模型,揭示基于吸收能力的知识整合机理和规律,以TD-SCDMA联盟企业为样本的实证检验表明,吸收能力对知识整合的作用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在一个周期内,随着吸收能力的增强,知识整合水平逐渐提高,当知识整合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吸收能力的增强知识整合水平出现递减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金生 王晓云
随着用户帝国和用户赋权时代的来临,吸收用户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选择。将用户参与划分为用户参与的信息资源维度和用户参与的合作伙伴维度,深入阐述了用户参与各维度内涵,探讨了用户参与各维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模型,以及用户参与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内在影响机理,揭示了企业吸收能力对用户参与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并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实践进行案例分析,进而对企业技术创新实践提出了管理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茅宁莹
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不断创新、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知识吸收能力是一个企业用于获取、吸纳、转化和开发利用外部知识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可以从企业成员个人以及企业整体吸收能力来分析,因此企业的吸收能力也取决于影响个人吸收能力和企业成员间知识相互交流、整合的因素和机制。关于企业吸收能力的研究朝动态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企业吸收能力也与其他领域不断交叉,为企业战略、企业理论方面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冉渝 闻碧凝
本文以2008—201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企业社会网络对研发溢出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对于企业研发溢出吸收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社会网络都有体现;高管持股数量和区域市场化水平是社会网络作用企业研发溢出吸收能力的内外部重要渠道,当高管持股数量越多,市场化水平越高,社会网络对企业研发溢出吸收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强;当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同一个人或者企业并非属于高科技行业时,社会网络对于研发溢出吸收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强。
关键词:
社会网络 吸收能力 研发溢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叶传盛 陈传明
通过问卷调查获得325个一手有效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印证研究假设,结论表明环境动荡性、战略一致性和结构正式化正向调节产学研协同与知识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知识吸收能力在产学研协同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研究成果为推动企业大力实施产学研协同与促进知识吸收能力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志强 鲁达非
本文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区域产业与前沿技术差距、区域产业自身发展条件和前沿技术吸收能力的整合空间面板实证分析框架,量化分析了前沿技术、吸收能力和空间外部性引致的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机制。研究结论表明:区域产业与前沿技术的差距对于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收敛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在短期体现为能够显著的促进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长期则表现为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前沿技术的吸收能力能够显著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效应。因此,提升区域产业自身对前沿技术的吸收能力,合理协调区域基础设施、研发创新等空间发展规划,是实现中国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国庆 孙婧 贺胜德
文章基于权变的观点围绕着知识基础与企业吸收能力(潜在吸收能力与现实吸收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知识基础对获取、消化、转化及利用能力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知识基础 潜在吸收能力 现实吸收能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韦小柯
企业多角化的过程,是知识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过程,较强的知识吸收能力便于企业开展多角化经营。企业的吸收能力有路径依赖的特性,因此受吸收能力影响的多角化也是路径依赖的和演进的,多角化目标业务与核心业务的距离、多角化的速度和模式都与吸收能力密切相关。
关键词:
吸收能力 多角化 知识 演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许小虎 项保华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它可分为信息搜寻、知识吸收、创新与应用三阶段,不仅取决于内部的知识积累还取决于外在的社会网络环境。社会网络通过关系要素、结构要素、社会资本等对吸收能力的搜寻、吸收和应用阶段都产生影响。
关键词:
社会网络 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转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董勋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组织惯例构成,组织惯例是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支持和保障,吸收能力是企业执行组织惯例的结果体现。本文根据知识吸收能力的作用结果不同对与之关联的组织惯例进行划分,构建基于吸收能力的组织惯例内容框架,分析基于吸收能力的组织惯例作用机理及惯例间作用关系。
关键词:
吸收能力 组织惯例 组织学习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王娟茹
建立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基于模糊AHP和TOPSIS的评价方法。借助模糊AHP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三角模糊权重,并用重心法对模糊权重进行反模糊化;运用模糊TOPSIS方法构建模糊加权评价矩阵,计算各企业方案与理想解之间的相对贴近度,从而比较出各企业吸收能力强弱。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吸收能力 模糊AHP 模糊TOPSIS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潘士远 林毅夫
本文的研究表明,如果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那么知识吸收能力较高,发展中国家可以实现向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超过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如果实行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且违背的程度比较严重,那么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吸收能力会逐渐下降趋于零,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关键词:
发展战略 知识吸收能力 经济收敛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蒋再文 江积海
吸收能力是后发企业技术学习和知识转移以实现创新的重要能力。本文着重探讨吸收能力的组件及形成过程,研究影响提升后发企业吸收能力的内外部知识特征、企业间的关系、企业内员工的心智模式、运作流程和组织结构、企业发展战略等结构性因素,结合吸收能力的形成过程详细分析了各种因素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向,从而为进一步设计促进后发企业吸收能力的不同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后发企业 吸收能力 知识传导 结构性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