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72)
2023(13138)
2022(10905)
2021(9967)
2020(8000)
2019(18063)
2018(17536)
2017(33038)
2016(17500)
2015(19089)
2014(18573)
2013(18293)
2012(16936)
2011(15595)
2010(15423)
2009(13941)
2008(13551)
2007(11808)
2006(10550)
2005(9529)
作者
(52341)
(43850)
(43704)
(40999)
(27859)
(21079)
(19538)
(17147)
(16643)
(15312)
(14942)
(14548)
(14117)
(13621)
(13466)
(13334)
(13179)
(12974)
(12721)
(12654)
(11115)
(10850)
(10542)
(10084)
(9960)
(9692)
(9634)
(9563)
(8768)
(8754)
学科
(74316)
经济(74234)
管理(50317)
(49917)
(39742)
企业(39742)
方法(26898)
中国(22751)
数学(22414)
数学方法(22208)
(21859)
地方(20511)
业经(19267)
(16724)
(16474)
(15289)
贸易(15277)
农业(15268)
(14783)
技术(13625)
(13057)
(12834)
银行(12792)
(12598)
金融(12597)
(12384)
环境(12226)
(11777)
(11493)
地方经济(11229)
机构
学院(250305)
大学(249645)
(102030)
经济(100047)
管理(97458)
研究(88505)
理学(84383)
理学院(83393)
管理学(82038)
管理学院(81594)
中国(66467)
科学(56106)
(52546)
(47821)
(45380)
(44906)
研究所(41135)
中心(40979)
业大(39889)
农业(37715)
(37475)
财经(36328)
(34491)
师范(34036)
(33204)
北京(32666)
(31924)
经济学(30555)
(30208)
(27752)
基金
项目(174306)
科学(139062)
基金(128546)
研究(122846)
(114772)
国家(113800)
科学基金(97605)
社会(80796)
社会科(76729)
社会科学(76715)
基金项目(68986)
(67963)
自然(64101)
自然科(62715)
自然科学(62699)
自然科学基金(61597)
(58050)
教育(54955)
资助(49956)
编号(48446)
(42273)
重点(39560)
成果(38129)
(37528)
(37421)
创新(34908)
国家社会(34131)
科研(33651)
发展(32741)
课题(32710)
期刊
(113613)
经济(113613)
研究(70888)
中国(51417)
学报(43522)
(43451)
科学(40081)
管理(35742)
(32401)
大学(32146)
学学(30532)
农业(29586)
教育(25541)
(23899)
金融(23899)
业经(21314)
技术(18866)
经济研究(18758)
财经(17346)
(15818)
(14941)
问题(14914)
科技(13138)
商业(12989)
图书(12860)
(12126)
资源(11802)
技术经济(11751)
(11399)
现代(11064)
共检索到371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萍萍  王毅  
发明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过程和质量的影响因素的探究一直是创新领域的热点话题。知识组合领域的学者认为,一项发明本质上是一组彼此连接的知识单元,发明过程的微观机制表现为知识单元之间连接关系的建立和改变。现有的研究通常以个人或组织为单位,检验"特征—行为—绩效"之间的关系。但是以个人或组织为单位的分析假定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发明活动是同质化的,忽略了不同发明活动之间的差异。本文结合知识组合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以发明活动为分析单位,推导了影响发明者行为的微观机制,提出了知识多样性、知识嵌入性影响发明者创造性知识组合行为的理论框架。并以纳米技术专利为样本,通过Probit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知识多样性和知识嵌入性对发明者创造性知识组合行为分别有正向和倒U型的影响,且知识多样性会调节知识嵌入性对创造性知识组合行为的倒U型影响。本文的重要贡献在于揭示了发明过程的微观规律,对现有的创新研究是重要的补充,同时为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姜秀娟  梁亚琪  高玉峰  张胜平  
将中间人划分为内部联系中间人和外部联系中间人,基于2010-2018年华为公司与中兴通讯发明专利数据,研究发明者中间人角色对二元创新的影响机理。利用Stata软件,对移动面板数据进行零膨胀负二项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部联系中间人角色与相关知识多样化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知识多样化与利用式创新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知识多样化具有中介效应;外部联系中间人角色与非相关知识多样化具有正相关关系,非相关知识多样化与探索式创新呈倒U型关系,非相关知识多样化对外部联系中间人角色与探索式创新关系发挥中介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毛荐其  郝存浩  刘娜  
发明者的创新活动同时嵌入在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中,从多层次网络视角出发,利用华为公司和苹果公司2002-2017年在美专利申请数据,就跨层次网络结构特征对发明者二元式创新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并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加以实证。结果表明:发明者的跨层凝聚性和跨层连通性均与二元式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发明者隶属点度加强了跨层凝聚性和跨层连通性与二元式创新之间的倒U型关系。结论弥补了当前单一层面的网络功能机制研究,对指导创新主体构建创新网络具有一定意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林润辉   季泽  
聚焦探讨不同因素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发明者合作网络形成,基于2004—2021年华为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数据,构建发明者合作网络,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探讨行动者属性和内生结构效应对发明者合作网络形成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发明者合作网络是稀疏网络,呈现星形结构和闭合三角形结构共存的网络结构模式;发明者协同创新能力抑制新合作关系的形成,但发明者合作伙伴多样性和合作深度均促进新合作关系的形成,且具有相同水平合作伙伴多样性或合作深度的发明者之间更容易建立合作关系;发明者倾向于与处于中心位置的发明者建立合作关系以及与具有共同合作伙伴的直接合作伙伴建立新合作关系。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朱容辉  刘树林  林军  
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备受关注。在挖掘专利数据中的发明者信息、界定发明者流动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发明者流动的相应因素,探讨了发明者流动导致的技术创新绩效变化。最后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小丽  陈蕾  
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对2015—2020年中国内地107家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基于军民融合企业专利数据构建技术多元化、发明者网络嵌入(结构洞和网络密度)等指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实证分析技术多元化、发明者网络嵌入及两者交互作用、结构洞与网络密度的互补关系/平衡关系对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多元化、结构洞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网络密度及其与技术多元化的交互作用对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网络密度和结构洞的互补关系会抑制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但两者在军民融合企业内部的平衡关系能够促进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朱晋伟  原梦  
发明人网络是组织内部知识转移与交互的核心渠道,探究发明人网络特征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重组理论,构建发明人网络特征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利用2012-2021年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专利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明人网络整体聚类系数与平均路径长度均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知识重组再利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发明人网络特征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中发挥双重中介作用;协作研发深度会强化知识重组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上述研究揭示了知识重组能力与协作研发在发明人网络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对企业内部网络构建和知识资源优化等具有指导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孙笑明  刘偲  苏屹  王雅兰  向锐  
立足于通信行业技术迭代的预研情境,本文基于知识基础和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了关键研发者的知识网络与合作网络组合模式对其创新绩效提升的影响,并对不同组合模式的效应进行了比较。实证分析表明:对关键研发者创新绩效提升的积极影响强度依次为组合模式1(分解性较强+结构洞较多)、组合模式2(分解性较强+结构洞较少)、组合模式3(分解性较弱+结构洞较多)。通过对合作网络与知识网络的组合特征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影响关键研发者创新绩效的新机制,对关键研发者构建和“修剪”合理的创新网络结构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欣悦  王凤姣  汤勇力  周小林  
探究跨国研发网络中,研发单元不同程度跨组织边界和国家边界建立知识连接对研发单元双元创新的差异化作用,为研发单元的知识获取策略提供参考。基于华为1999—2019年的国际专利分类(PCT)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组织边界和国家边界存在相互作用,跨边界来源知识新颖性收益更高,而内部知识连接和本地知识连接有助于减少研发单元跨边界知识获取的障碍与成本,增强跨国内部知识连接和本地外部知识连接对挖掘性创新的促进作用;跨国知识连接和外部知识连接组合能最大化知识新颖性收益,使得跨国外部知识连接对探索性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大。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企业可以通过跨国研发网络实现对全球技术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整合,以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为目标的研发项目应选择与自身已有知识库重叠度更低的合作伙伴建立知识连接等相关管理建议。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刘中文  
1878年,意大利圣塞波尔克罗镇的居民为卢卡·帕乔利树立了一座纪念碑,碑文曰:"他创立了复式簿记"。但是,有些人却不买这个账:《巴其阿勒会计论》英文版序作者A·R·詹宁斯(Alvin·R·jennings)说,"人们往往误认为卢卡·帕乔利是复式簿记的创始人。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复式簿记的真正创始者。"葛家澍教授在《巴其阿勒会计论》中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笑明   向锐   王雅兰   任若冰   李娜  
基于“概念识别—类型划分—影响效应探析”的研究思路,归纳和总结了发明者流动的影响效应及与创新绩效的关系。首先,基于“机会(opportunity)”与“代理(agency)”微观基础理论,从发明者流动的驱动因素出发,将发明者流动界定为自主流动和被动流动两种类型。其次,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为切入点,分别评述了两类发明者流动对企业和个人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从研究理论、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与组织情境四个方面对发明者流动与创新绩效的未来研究做出展望。结果表明,发明者流动的研究具备着丰富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吴超鹏  蒋骄亮  
本文研究并购交易中的业绩对赌条款对并购后目标公司技术创新和发明者流动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于未签订对赌条款的目标公司,签订业绩对赌条款的目标公司在被并购后,其创新数量和质量均发生显著的降低,这一效应随着业绩对赌所施加的业绩压力的增加而增加。进一步研究业绩对赌抑制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后发现,并购业绩对赌导致目标公司削减研发投入,并致使发明者离职人数增加和新聘人数减少,这些都削弱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别于以往研究普遍强调业绩对赌契约对管理层的激励作用和对业绩的提升作用,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对赌契约的弊端,从而为并购双方设计更为合理的契约条款提供决策借鉴,也为监管部门通过加强并购市场监管推动企业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朱容辉  刘树林  涂文杰  
追踪人才流动轨迹、探究人才流动规律备受关注,专利发明者可为人才流动研究奠定数据基础。基于中国知识产权局2000—2009年公开的发明申请专利,设计了发明者姓名消歧算法,挖掘了流动发明者信息,探讨了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四大区域的发明者流动现状及趋势。研究表明,文章中使用的算法具有合理性,可有效提取中国专利的流动发明者。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俞荣建  胡峰  陈力田  项丽瑶  
基于新兴技术创新的生态特征,整合知识资源基础与知识网络结构两个知识生态系统的理论维度,探索新兴技术创新来自企业组织内部的知识动力机制:知识多样性与知识网络结构,影响新兴技术创新绩效的独立效应与交互效应。基于负二项分布回归模型、采用221家中国企业的新兴技术发明专利数据实证研究表明:知识丰富性与新兴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而知识异质性与知识动态性和新兴技术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知识网络结构洞与新兴技术创新绩效负相关,知识网络中心势与新兴技术绩效呈倒U型关系;知识网络结构洞与知识丰富性,在新兴技术创新中具有负向交互效应,而知识网络中心势与知识丰富性和动态性存在正向交互效应。创新组织需要通过跨界知识探索,构建丰富、异质、动态的组织内部知识生态,同时采取低结构洞、适度中心势的知识网络结构策略,来促进新兴技术创新。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杜智涛  
网络知识社区的"知识化"过程是知识生产与利用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协同转化,碎片化知识向结构化知识升级。网络知识社区中的用户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他们在网络社区中的行为包括知识贡献、知识获取两个方面。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这两类用户的知识贡献行为和知识获取行为进行了对照分析。研究发现,在知识贡献行为上,主动型用户主要基于个人因素,表现出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诉求的内生性,而被动型用户表现出一种对外部环境反应的外生性特质;在知识获取行为上,主动型用户的动力不仅仅来源于知识的质量、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