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81)
2023(15536)
2022(13107)
2021(11865)
2020(9684)
2019(21639)
2018(21255)
2017(39376)
2016(21311)
2015(23390)
2014(22343)
2013(21841)
2012(20481)
2011(18625)
2010(18666)
2009(16602)
2008(16130)
2007(14309)
2006(12780)
2005(11264)
作者
(62822)
(52624)
(52207)
(49203)
(33361)
(25499)
(23420)
(20398)
(20007)
(18588)
(17905)
(17805)
(17157)
(16470)
(16163)
(16048)
(15754)
(15436)
(15161)
(15078)
(13299)
(13075)
(12569)
(12139)
(11909)
(11651)
(11635)
(11606)
(10510)
(10449)
学科
(85569)
经济(85492)
(57754)
管理(57602)
(45217)
企业(45217)
方法(29090)
中国(27336)
地方(26865)
(26082)
数学(24482)
数学方法(24222)
业经(21783)
技术(20972)
(20187)
农业(18376)
(17373)
(16229)
贸易(16210)
(15597)
环境(14860)
(14702)
技术管理(14261)
(14233)
银行(14176)
地方经济(14141)
(13924)
金融(13920)
(13718)
(13617)
机构
学院(292988)
大学(290523)
(115522)
经济(113072)
管理(108564)
研究(108031)
理学(93367)
理学院(92069)
管理学(90353)
管理学院(89769)
中国(79878)
科学(70553)
(63024)
(58362)
(55563)
研究所(50979)
(50065)
中心(49164)
业大(48532)
(46280)
农业(45821)
(42199)
师范(41677)
(39756)
财经(39400)
北京(39376)
(36952)
(35749)
(35273)
经济学(34180)
基金
项目(204886)
科学(161529)
基金(146739)
研究(145251)
(131813)
国家(130663)
科学基金(110719)
社会(92358)
社会科(87622)
社会科学(87603)
(83240)
基金项目(79449)
自然(72831)
自然科(71144)
自然科学(71121)
(70323)
自然科学基金(69837)
教育(65171)
编号(57420)
资助(56601)
(50097)
(47783)
重点(47187)
成果(45128)
创新(43931)
(42673)
课题(40957)
计划(39600)
科研(39127)
发展(38864)
期刊
(131816)
经济(131816)
研究(85535)
中国(65779)
(52876)
学报(52310)
科学(48569)
管理(40793)
大学(38364)
(36224)
农业(36185)
学学(36122)
教育(35060)
(26368)
金融(26368)
技术(24461)
业经(23818)
经济研究(21032)
(20527)
财经(18287)
科技(17711)
问题(17403)
资源(16007)
(15916)
图书(15403)
(14688)
技术经济(14342)
业大(13644)
商业(13623)
现代(13394)
共检索到4456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聂晶鑫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促进知识创新活动集聚是提升城市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必要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为此,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为例,采用科技论文发表数据,基于HDBSCAN空间聚类算法识别出知识创新集聚区,分析其类型、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武汉都市发展区存在多个知识创新集聚区,按创新功能可分为生产型、知识型、孵化型3类,各集聚区均呈显著的集聚分布,总体形成纺锤体型的层级结构与“一核两翼”的组合格局。各集聚区的形成受到建成环境、产业环境、创新环境、社会环境与政策环境的综合影响,且不同类型集聚区形成的显著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生产型集聚区主要受内部交通、游憩休闲服务与就医服务等因素的影响,知识型集聚区主要受上级扶持政策、科创服务与高校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孵化型集聚区主要受土地成本、孵化服务、产业准入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新发展阶段,知识创新集聚区是城市集聚知识创新主体的重要空间,可从生产型集聚区的产城融合发展、知识型集聚区的产业基础升级与孵化型集聚区的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等方面予以优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菁  刘耀林  刘格格  刘子靖  
居民对居住区的选择是决定其通勤距离的主要因素。从就业者的生命周期角度,对比分析了武汉都市发展区内19-29岁、30-49岁和50-60岁三个年龄段人群的居住空间特征,并且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各年龄段人群的居住偏好对其通勤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武汉都市发展区内,年龄层越低的就业者居住区分布范围越广;居民对居住区的房价、建筑年份、建筑混合类型、绿化率、公共设施条件的偏好显著影响其通勤距离;19-29岁和30-49岁就业者的通勤距离受房价因素影响更大,而50-60岁的就业者则对良好的养老环境更为偏好;教育设施空间分布的不均衡也会增加居民的通勤距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红友  周生路  赵其国  廖启林  华明  
研究了农田土壤有效态镉含量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壤有效态Cd含量总体较高,平均值为0.092 mg/kg,最大值高达0.354 mg/kg,且土壤Cd的平均活化率高达53%,Cd是该区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②土壤表层有效态Cd含量与全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该区农田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主要受全Cd含量的影响;③在不同经济功能区,有效态Cd和土壤Cd的活化率均以化工区为高,在不同地貌区,二者均以中部平原区最高,中部平原区Cd的活化率显著高于北部洼区;④在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土壤Cd的活化率均以表层为高,表明土壤Cd的环境风险主要集中在表层20 cm。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懿  廉倩文  丁玲  李哲  
夜间文旅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文旅经济形态,逐渐成为新时代推动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地理叠加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省域尺度的分布较为集中。(2)在空间分布结构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南北分布不均,整体呈现南多北少、南密北疏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在三大经济地带上呈现东部较多、西部次之、中部较少的“凹字形”分异规律。(3)在空间分布密度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两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核密度分布特征较为相似,在空间上均形成了长三角地区的1个高密度核心区、京津冀地区和川渝交界处的2个次密度核心区,以及以3个密度核心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散所形成的核心集聚片区。(4)在影响因素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受到经济水平、社会基础、旅游市场、文化环境、公共服务等人文因素以及海拔高度、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思洁   李稷   刘科伟   赵丹  
基于陕西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区位熵、人口集聚度、空间自相关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西安都市圈人户分离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西安都市圈人户分离群体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向都市圈核心圈层集聚的特征,经济和交通是主要影响因素,住房、公共服务和制度是次要影响因素,其原因主要有中心外围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性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稳  詹庆明  黄正东  周俊  周海燕  
中国许多大城市处于制度转型与空间重构的背景下,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关系正发生明显变化职住空间的合理布局成为城市规划考虑的重要课题。研究利用武汉市大样本政务数据进行数据集成与空间化,得到居民个体精细空间数据,对武汉都市发展区的通勤特征、职住空间匹配关系进行分析与测度,发现:武汉都市发展区居民平均通勤距离处于合理范围;都市发展区职住空间总体匹配较好,但不同区域职住空间匹配差异明显;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与职住空间失配现象密切相关;"武汉三镇"之间、新城组群与邻近主城区之间显著的交叉通勤是影响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怡洁   刘亚男   杨晓霞  
夜间旅游是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发展夜间经济的重要形式。本文基于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组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空间上呈现凝聚型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第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密度呈“三高密度核中心,多次中心零散分布”态势,冷热分区由北向南呈梯度分布格局;第三,影响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因素之间是复杂组合关系,单个条件变量并不能构成夜间文旅消费繁荣的必要条件,5个条件变量产生了3条高分布组态影响因素结果;第四,实现高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模式是差异化的,其中“高经济发展和市场潜力引领夜间文旅模式”是最优模式,“公共服务与政策支持双驱夜间文旅模式”和“公共服务完善助推夜间文旅模式”是实现高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重要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森林  周亮  滕堂伟  庄良  
开发区作为塑造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力量,其空间布局的外部特征和内在机理亟待研究。运用最邻近点距离指数、核密度估计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中国2 5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开发区总体上呈"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胡焕庸线"和三大自然区划高度耦合。(2)开发区在空间上具有以"城市群—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多核心连片集聚特征,且存在着显著的级别、类型异质性。(3)开发区整体空间分布是自然本底、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开发区空间分布的因子因开发区级别、类型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性。城市劳动力资源和行政级别是影响开发区分布最为重要的因素;城市经济实力、信息化、地方政府竞争是次级核心因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殿超  刘毅  
科技创新人才空间分布是科研实力、技术分布、发展潜力的表征。洞悉科技创新人才分布规律,从而科学制定人才战略,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高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论文通过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人才的规模、密度、聚集指数、空间自相关性刻画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如下:(1)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规模发展迅速,从约43万人增长到114万余人,但空间分布不均衡。(2)深圳科技创新人才密度居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之首,单位人口人才密度约是最小值的7倍,单位面积人才密度约是最小值的190倍;江门、肇庆等地科技创新人才密度相对较低,低于大湾区平均水平。(3)深圳、东莞、广州有相对较强的科技创新人才聚集能力,而惠州、江门、肇庆聚集能力相对为弱。“十三五”期间,深圳、东莞、香港、珠海的聚集能力增强,澳门、中山、广州、佛山科技创新人才集聚能力有所下降。(4)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科技创新人才分布特征与空间位置的关联性不强,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各城市未有效联动形成合力。(5)城市生活基础保障的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氛围的营造和科技投入力度的增大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影响科技创新人才的分布特征。因此,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做法,提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分布格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单卓然  安月辉  袁满  黄亚平  
建成环境与公众情绪的关系是健康城市建设所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社交媒体大数据及语义分析方法为量度公众情绪提供了新的渠道。通过采集微博用户文本数据,借助腾讯云NLP情感分析模块测度情感概率,并将其转译为居民情绪值,用以反映情绪的积极或消极程度。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剖析了武汉市主城区居民情绪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究了建成环境要素对居民情绪的影响。研究发现,居民情绪的时间分布具有较鲜明差异性,空间分布具有较显著集聚性。大部分建成环境要素对情绪影响较稳健,其中户外休闲场所密度、娱乐设施密度及交通设施密度对居民积极情绪的正向效应最为强烈,其影响呈现出时间上的一致性和空间上的异质性。研究可以为优化大城市建成环境要素布局补充一种居民情感视角的新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怡萍   陈晓键  
文章以专利申请数据表征创新活动,将其分为知识型、生产型创新活动两类,通过核密度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标准差椭圆、DBSCAN聚类等方法从总体和分类别两大层面分析和探究西安市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其创新活动空间分布具有规律性分异、差异化集聚、选择性依赖三大特征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选取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异特征,最终得出创新主体驱动创新活动、环境配置吸引创新活动、知识借用激励创新活动的结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蕾  田玲玲  罗静  
通过对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进行分类,调研整理武汉市中心城区现有创意企业的基本情况,利用Arc GIS10建立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7大类创意企业的空间数据库,运用栅格法分别计算绘制武汉市中心城区各类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机构密度图,并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揭示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规律和各类型创意企业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1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企业在中心城区商圈附近高密度面状集聚;2沿河与沿交通干线次密度带状扩散;3高校与高科技园区周边地区低密度点状蔓延;4各类型创意企业中心城区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表现为三种形态、三种密度和三种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后,总结武汉市创意产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武汉市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策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经南  李丹哲  韩笋生  
目前国内外对家庭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经济属性、居民出行特征等方面,对家庭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的认识较少。本文以低碳武汉问卷调查为基础,以GIS为平台,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武汉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家庭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并且生活碳排放较高的家庭更容易出现在城市中心区,而日常出行碳排放较高的家庭出现在郊区的几率更高一些。最后,依据研究结果,从空间规划方面,提出旨在降低武汉居民日常家庭碳排放的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巫细波  
以1 069家广州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GIS和HDBSCAN空间聚类方法分析其空间布局变化及特征,并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影响汽车制造业企业分布的因素,研究发现:(1)广州汽车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空间布局演变由近郊区往外围区域扩张;(2)由于长期过于依赖外资整车企业,导致广州汽车制造业产业链存在过于封闭的特征,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不足;(3)外资和内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明显差异,外资企业偏向围绕外资整车企业布局,而内资企业偏向沿交通干线布局;(4)广汽传祺、广汽客车等中国品牌对广州汽车零部件企业更具有辐射带动效应,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5)负二项回归模型显示整车带动、区位因素、集聚经济、人口密度等因素对汽车制造业企业空间布局有重要影响,而交通因素对广州汽车制造业企业布局影响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婧  甄峰  张姗琪  孔宇  李智轩  
利用天眼查企业数据,以南京市中心城区1 km×1 km格网为基本研究单元,分析2010、2015、2019年南京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并采用MGWR模型探讨企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近十年,南京市中心城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集聚与扩散作用并存,空间分布特征变化明显,由中心城区向外围转移;(2)用地成本、产业基础、劳动力资源、生产服务、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因素对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影响显著且对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旨在通过实证分析为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空间的布局优化提供支撑,以期为南京未来的产业规划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