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25)
- 2023(9030)
- 2022(7434)
- 2021(6973)
- 2020(5610)
- 2019(11983)
- 2018(11872)
- 2017(21654)
- 2016(11653)
- 2015(12809)
- 2014(12255)
- 2013(11525)
- 2012(10246)
- 2011(9467)
- 2010(9652)
- 2009(8986)
- 2008(8318)
- 2007(7499)
- 2006(6634)
- 2005(5886)
- 学科
- 济(39134)
- 经济(39085)
- 管理(35666)
- 业(32111)
- 企(26559)
- 企业(26559)
- 农(14097)
- 方法(13875)
- 中国(12821)
- 业经(11275)
- 财(10914)
- 学(10911)
- 数学(10715)
- 制(10695)
- 数学方法(10564)
- 技术(9581)
- 体(9239)
- 理论(9225)
- 农业(9212)
- 地方(7990)
- 银(7455)
- 银行(7438)
- 和(7392)
- 行(7186)
- 融(7114)
- 金融(7106)
- 划(7077)
- 环境(6901)
- 教育(6884)
- 贸(6602)
- 机构
- 学院(158486)
- 大学(155871)
- 管理(59200)
- 济(58081)
- 经济(56598)
- 研究(55419)
- 理学(50385)
- 理学院(49840)
- 管理学(48923)
- 管理学院(48646)
- 中国(41074)
- 科学(34963)
- 京(33524)
- 农(28972)
- 财(28079)
- 所(27572)
- 中心(25649)
- 研究所(25093)
- 江(24818)
- 业大(24336)
- 农业(22714)
- 范(22007)
- 师范(21717)
- 财经(21667)
- 院(20577)
- 技术(20476)
- 北京(20386)
- 州(19717)
- 经(19586)
- 师范大学(17157)
- 基金
- 项目(108800)
- 科学(85631)
- 研究(82883)
- 基金(76345)
- 家(67661)
- 国家(67083)
- 科学基金(56717)
- 社会(51136)
- 社会科(48316)
- 社会科学(48308)
- 省(44171)
- 基金项目(39456)
- 教育(37694)
- 划(36936)
- 编号(35392)
- 自然(35012)
- 自然科(34199)
- 自然科学(34188)
- 自然科学基金(33552)
- 成果(29617)
- 资助(29374)
- 重点(24946)
- 课题(24660)
- 创(24229)
- 发(24101)
- 部(22892)
- 创新(22630)
- 项目编号(22190)
- 国家社会(21372)
- 制(20956)
共检索到2409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磊
发达的经济不仅为科技创新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伦理方面的隐患。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科技伦理治理挑战时,政府、专家和公众等主体如何达成合作来共同打开科技伦理治理的“黑箱”,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选择科技伦理治理中政府、专家和公众这3类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主体,基于科技伦理治理的内容,对“知识共生产”的概念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构科技伦理治理主体的知识共生产研究框架,分析科技伦理治理主体的基础性功能与其对应的实现方式。研究认为,政府(治理知识型生产者)、专家(专业知识型生产者)和公众(助力知识型生产者)共同参与到科技伦理风险问题的治理过程,分别具有政策架构支持、知识储备运用和外在助力推动的基础性功能,并分别通过政策支持实现方式与宏观架构治理方式、知识储备作用方式与知识实践运用方式、现实动因推动方式与外在助力参与方式来发挥政府知识的治理作用、专家知识的专业作用和公众知识的辅助作用,从而实现知识共生产,进而推动科技伦理风险问题的有效解决。进一步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可以从框架、视角和理念三方面深入展开。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正风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科学技术进步法》)是我国科技领域具有基本法性质的法律,由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21年12月24日修订通过,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二次全面修订,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促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基础法律制度保障,意义深远。值此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本刊特组织相关科技、法律专家,重点从中国特色科技发展道路、科技伦理治理、学风作风建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学技术普及高质量发展等角度,阐释其核心要义和深刻内涵,为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研究人员、决策部门乃至全社会理解认识和贯彻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伦理治理 《科学技术进步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龙耘 王雪倩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研活动的开展伴随着多种伦理风险,高校需积极落实主体责任,从健全制度体系、加强伦理教育、建立预警机制、参与全球合作等方面切实提升师生伦理素养,防范科技伦理风险,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开展合乎伦理道德的研究,进一步推动科技向善,实现高水平科技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娜 陈君
负责任创新(RRI)旨在科学和技术创新过程中社会行动者和创新者彼此负责,同时会考虑创新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及创新产品的可接受性、可持续性和社会需求。其内涵分为行政定义和学术定义。在预期、反思、协商、反应、可持续性、关怀这6种负责任创新框架的基础上引入无私利性,基于负责任创新这7种框架理念解析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安全、隐私、结果等三方面主要伦理问题,探讨嵌入RRI框架来解决人工智能(AI)在产生、应用和发展等过程中滋生的伦理问题的路径,使AI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侯亚丁
HRM伦理的道德框架,首先应明确HRM过程中所涉及的伦理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HRM伦理原则与伦理导向,从而寻求组织公正的产生与组织员工普遍认同,促使组织成员个体伦理行为的产生。HRM伦理的实践框架,是在HRM伦理的道德框架基础上,通过对具体管理实践中HRM伦理结构的分析,进一步发现HRM伦理冲突的原由及表现形式,以及由此产生的HRM伦理困境的状态,并由此寻找HRM伦理实践的方法,用以克服组织伦理冲突及困境,最终向伦理型组织发展。个体行为与组织形态的伦理化,也即为HRM伦理的最终实现。
关键词:
HRM伦理 道德框架 实践框架 伦理实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国根
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适应行政民主化潮流和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而协同学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推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形成机制应着力于从主体互动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监督惩罚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并从理念、机制和行动三个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实现路径进行系统设计,即通过培育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理念,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绿色绩效考核机制和全面推进多元主体环境信息公开共享等路径来推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国根
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适应行政民主化潮流和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而协同学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推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形成机制应着力于从主体互动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监督惩罚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并从理念、机制和行动三个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实现路径进行系统设计,即通过培育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理念,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绿色绩效考核机制和全面推进多元主体环境信息公开共享等路径来推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郗春梅
生态伦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构架的根据,主要体现在:从自然内在价值论与自然权利论的角度出发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提供了合理性证明;通过对人与自然间伦理关系的确定、道德原则规范的制定及对人类道德境界的全新诠释,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道德观支持;通过对“环境公正”理论的深入阐发,丰富和完善了“公正”这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周作宇
大学治理不能忽视伦理基础。《大学》中所提出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时代价值。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和止于至善的理想高度契合。在科技迅猛发展、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至善"的内涵不断丰富,也需要理论和实践来关注和丰富。在知识转移、知识创价和知识价值革命成为大学新兴话语的背景下,大学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大学治理现代化不是外在于大学目的的工具性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依靠人的现代化来推动。人的现代化和"止于至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大学治理要检讨现实问题和症候,需树立和强化"从善治到至善"的理念。
关键词:
大学治理 治理伦理 善治 至善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天平
经济伦理实现的主体机制,是指经济伦理主体自身的内部调控机制,即主体内部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调节形式,主要包括:第一,价值牵引机制,即经济伦理主体以经济伦理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经济活动、驱动经济行为,以使自身经济行为合乎伦理价值的机制,包括价值群化和准则制定环节;第二,宣教机制,即经济伦理主体为把组织核心价值观传播给组织成员而构建的宣传、沟通、教育、培训机制,包括宣传沟通、教育培训和领导示范环节;第三,自律机制,即经济伦理主体自觉地以经济良心来约束自己的经济活动的道德机制,包括选择命令、引导监控和奖励惩罚等环节;第四,校正机制,即经济伦理主体在践履经济伦理过程中对实施效果的...
关键词:
经济伦理 主体机制 经济伦理实现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林钟高 韩立军
伦理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伦理是会计准则存在的依据和评价的标准。会计准则应当以公正为伦理基础,准则的公正性表现为分配公正。然而,由于属于结果公正范畴的分配公正往往难以客观地评价和衡量,准则的分配公正只能通过程序公正来实现。在此基础上,我们试图从准则制定的价值观、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认定和赔偿(矫正正义)、准则制定程序三个方面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公正性进行初步评价。
关键词:
公正 伦理 会计准则 程序公正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纪年 白红菊
本刊编发一组经济伦理方面的论文,是为迎接全国经济伦理学研讨会在河南财经学院召开所做的理论准备。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生活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伦理文化、伦理理念和规则体系。这就是经济伦理学之所以在我国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从而成为一门蓬勃发展的新兴学科的深层原因。专家们分别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就中国经济伦理学面临的新问题、新任务以及建构新的经济伦理理念和规则,经济与伦理的内在关联,市场经济秩序整治中道德的特殊作用,市场性竞争主体与市场道德秩序,企业合力文化建设的伦理基础等方面,作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有利于学界同仁打开思路。同时,也有抛砖引玉之功效,...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苏娜
责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责任教育的伦理基础看,当前责任教育主要以信念伦理为主导,导致了责任行动的普遍欠缺。欲改变这种状况,有必要扩展责任教育的伦理基础,以责任伦理弥补信念伦理不足,使得青少年行为既出于责任又符合责任。加强责任伦理教育是未来青少年责任教育改进的重要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责任水平,从而使其产生履行责任的内驱力;指导学生在持续练习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断增进承担责任的行为;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日常社会生活情境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炬航 林影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无法确立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确立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有赖于人的定义的更新。启蒙运动把人定义为"理性的人",只有这一定义转化为"诗性的人",生态文明的建立才具备前提。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杜剑涛 唐雯谦 贺文杰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为审视我国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和路向提供了新方向。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表现;也是高职院校促进多种文化融合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要求;还是高职院校与科技协同创新,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面临着教育地位边缘化,受制于功利主义的市场导向;教育底蕴薄弱化,难以体现科技伦理教育价值;教育方式浅表化,难以具现科技伦理教学效果;教育内容碎片化,难以反映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等问题。为了推动科教融汇,高职院校要提高科技伦理教育战略地位,增设相关政策和保障机制;涵育科技伦理教育底蕴,营造尊重伦理价值的氛围;丰富科技伦理教学方案,健全政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科技伦理教育内容,打造特色引领的综合课程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