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83)
2023(4373)
2022(3373)
2021(3479)
2020(2703)
2019(6475)
2018(6465)
2017(10093)
2016(6834)
2015(7779)
2014(7963)
2013(7022)
2012(6807)
2011(6584)
2010(7005)
2009(6000)
2008(6061)
2007(5598)
2006(5118)
2005(4775)
作者
(18170)
(15252)
(15139)
(14609)
(9887)
(7156)
(6964)
(6088)
(5826)
(5619)
(5405)
(5230)
(5015)
(4982)
(4937)
(4843)
(4692)
(4601)
(4465)
(4421)
(4238)
(4017)
(3672)
(3647)
(3641)
(3537)
(3473)
(3326)
(3262)
(3095)
学科
教育(19185)
(18131)
经济(18112)
管理(13776)
中国(11573)
(10181)
(9688)
(8784)
企业(8784)
理论(8601)
方法(7116)
教学(6029)
技术(5478)
数学(5336)
数学方法(5182)
(4740)
(4644)
发展(4183)
研究(4169)
(4061)
业经(3872)
(3748)
(3653)
思想(3606)
(3470)
(3443)
政治(3340)
高等(3291)
(3247)
改革(3238)
机构
大学(99314)
学院(92104)
研究(38682)
教育(29024)
管理(27320)
(26991)
经济(26104)
(25568)
师范(25446)
科学(23970)
(23558)
理学(23384)
理学院(22898)
管理学(22196)
管理学院(21998)
师范大学(21397)
中国(20848)
(19838)
研究所(18389)
(15874)
北京(15611)
中心(15459)
技术(13954)
(13600)
(13440)
(12742)
职业(12287)
业大(12263)
(12121)
教育学(11087)
基金
项目(59138)
研究(49465)
科学(48734)
基金(40444)
(35463)
国家(35041)
教育(31556)
科学基金(28723)
社会(28406)
社会科(26559)
社会科学(26553)
(23445)
(22959)
编号(22730)
成果(22409)
基金项目(20707)
课题(18999)
自然(17572)
自然科(17201)
自然科学(17193)
自然科学基金(16889)
(15922)
资助(15525)
重点(15392)
(14978)
规划(14219)
项目编号(13827)
(13588)
教育部(13404)
(12916)
期刊
教育(47692)
研究(38174)
(29745)
经济(29745)
中国(27865)
学报(15029)
科学(13973)
大学(12123)
(11529)
职业(11260)
技术(11115)
学学(9603)
管理(9151)
(8620)
农业(8103)
技术教育(7342)
职业技术(7342)
职业技术教育(7342)
(6718)
论坛(6718)
图书(6480)
(5774)
高等(5582)
财经(5187)
(4970)
金融(4970)
高等教育(4946)
成人(4881)
成人教育(4881)
(4588)
共检索到147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翟楠  
知识与知识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然而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二者总是被等同。对"知识是什么"最具代表性的回答从应然的"知识即德性"到实然的"知识即权力",充分表露了知识探究方式的转变以及知识观与知识关系的扭曲。尤其是在后现代的解构浪潮中,多样化的知识观变成了知识本身,获得了各自的合法性。各种知识观合法性的泛滥不仅表明了知识本身的认识危机,也给教育变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后者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刚  
自 2 0世纪 90年代“脑的十年”计划以来 ,脑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试图 :(1)说明脑的总体工作原理 ;(2 )依据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分析所谓“右脑开发”之不可能性 ;(3)结合多元智能理论 ,提出一些激发脑神经生长的建议 ;(4 )总结脑科学或认知神经科学的十项成果 ,包括早期经验建构的重要性、大脑与年龄的关系、内隐记忆、语言获取、多种工作记忆的存在、演绎推理的心理模型的存在、意识、思维模式、人脑加工的独特性、智力等 ,分析其对教育活动产生的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建文  许蕊  
叙事不仅是人们的生存方式、艺术方式和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叙事的教育意涵表现在于,叙事教育在传统的"言传身教"教育过程中发挥基本的教育功能,也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叙事发挥教育功能具有明确的认知、动机和记忆等心理学理论基础,叙事教育功能的有效实现有赖于对深入人心的叙事加工心理机制的把握和对叙事传输影响因素的控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云生  
教育尺度既不是教育的眼光、视角和一般意义上的参照系,也不完全等同于教育标尺。概括地讲,教育尺度是教育质与量的规定性。发展尺度与教育尺度具有交叉关系,二者既有重叠部分,也有各自独特的部分。教育尺度把能否通过教育这一途径促进并实现人的生命发展和幸福生存作为基本标准,主要看是否让所有人都接受公平的教育,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每一个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所提供的教育是否在人的健康发展和幸福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教育学尺度围绕并指导教育尺度的实践和研究,又接受教育尺度的检验和挑战。在社会多尺度中,教育尺度是人类总体社会实践的内生性尺度、基础性尺度、泛在性尺度,是与所有人一生相伴的尺度,个体和...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刚  
情境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重大问题——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其实质在于通过优化学习境脉,唤起学生情感以激发"学习投入";以情境为中介,通过互动与活动重构学生与社会生活及世界意义的关联,以增进学科理解。由于情境本身的时空特性,情境教育还显示了一种教学介入社会空间的生产关系。有关课堂空间的情境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前景。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吕狂飚  
将教育爱理解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无条件的爱,似乎否定了教育爱之于教育的必要性,因为在经验的意义上"无条件"是不可能的。然而教育爱作为一种价值事务,本就不能通过经验论证来证明其可能性和规范性意涵,而需诉诸于先验论证。先验论证表明,自由体间的关系是使无条件的教育爱得以可能的先验条件;其规范性的意涵是教育者对作为自由体的受教育者的绝对尊重和维护,它要求作为爱者的教育者在意识之中隐去受教育者的一切功能性角色并承认受教育者作为自由意志存在的无限性和不可被理解。这一无条件的教育爱对于教育具有构成性的意义:因为正是在无条件的教育爱中,受教育者才能生成位格,进而使其自身所承载的理念性价值得以浮现,并由此学会"自爱"。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常晟  欧阳广敏  
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严格管理、集约有限、封闭单一为特征的传统教学空间表现出对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压制、对多样化教与学方式的抑制以及对构建多元课程体系的限制等多重弊端。而学习空间以“以学为中心”为其最主要的设计理念,呈现出更注重对话协作、开放连续和学生体验等特点,成为学校空间建构的新方向。就其建构路径而言,既要树立整体思维,统筹变革教学组织、课程体系与学习路径,又要坚持创新思维,勇于实践,在注重学习空间的灵活性与情境性的同时,积极拓展非正式学习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开放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并为学生提供差异化学习资源。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良  
生成主义课程知识观将知识理解为个人参与生活世界过程中,创造与生成的过程及其产物。这一课程知识观缘起于对我国课程实践深陷知识观困境的省思、对课程理论学术史中知识观传统的反思与改造以及对传统哲学知识观的重建与超越。理解生成主义课程知识观的基本内涵有必要基于知识与自然、知识与社会以及知识与自我等知识论维度,剖析其教育意义有必要基于个人与知识、教学与知识以及课程与知识等关系层面。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薛晓阳  
在知识社会中 ,知识构成人的主要生存处境 ,“知识生存”成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学校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维护知识环境 ,关注知识环境是使教育真正与人的生存相统一的基础。从人的生存处境出发 ,思考人与知识的关系 ,这是知识社会探讨知识观的根本出发点。人如何与知识相处 ,是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白宗新  
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是知识的两种不同储存方式,都应受到重视。个人知识具有个人性、内在性和自组织性;社会知识具有公共性、外显性和多样性。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是互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教育对知识的选择应围绕促进个人知识生长的目的,整合社会知识,突显个人知识以及重视社会知识中的内隐知识和个人知识中的缄默知识。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文庭孝  
知识单元的发展经历了从文献单元到信息单元既而到知识单元的演变过程。文献单元、信息单元和知识单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知识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知识单元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知识单元是在知识管理中可以对知识进行独立、自由、有效识别、处理与组合的基本知识单位,即知识元。但直接利用知识单元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还有很大的困难,需要进一步研究文献单元、信息单元和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并借助知识管理技术推进知识单元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谭维智  
目前,我们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基本上是一种知识论立场,把知识视为道德的基础和必要前提,走的是一种通过知识教学促进道德提升的知识化路径。庄子区分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知识类型,一种是关于道德的知识,一种是关于自然的知识。针对两种知识类型的差异,老庄提出为学与为道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逐渐积累、不断增加的路径,它遵循的是"学"的规律;道德修养则是一种逐渐减损的路径,它遵循的是"不学"的规律。道德修养不能是"学"的方式,只能是"不学"的方式,要通过非知识化的路径进行。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兴芳  
劳动教育有着独特的意涵,在我国不同形态的历史发展中,彰显出不同的气质:从原始阶段将教育寓于劳动之中,到先秦时期"劳心者"的教养教育与"劳力者"的劳动教育并存,再到封建社会建立在"劳力者"之上的"教养"教育,最后到近代社会劳动补习学校、勤工俭学等的别样形态。从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我国劳动教育在阶级社会有着鲜明的阶级性,与职业技术教育息息相关,继承与发扬着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新时代我国的劳动教育,应在其历史演进逻辑的基础上,焕发出独具生命特质的价值与内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峻杉  张敏  武枫智  
我国古代思想语境下的"文—化"与当代汉语中使用的"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差别。追溯先秦时期"化"的思想,有助于"唤醒记忆"式地激活其本源力量并启发当代本土"文化"的教育意涵。先秦典籍中对"化"的使用主要可以归纳为天道化生万物以及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这两类,这是《说文》所谓教行之"化"的形上学观念背景。而先秦时期教行之"化"的思想则以《易传》中的顺天应人之"化成"、儒家经典中的仁义礼乐之"教化"、道家经典中的道德无为之"自化"等为代表。与当代"文化"之教育意涵相联系,这项先秦"化"思想的梳理和挖掘,展现了早期"化"的创造性动态所拓展的"文化"意义空间,以及"化"的深刻性效果所内蕴的深度教学的旨趣。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孟瑞华  
中华传统家风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表征,通常以家训、家规、家教方式呈现出来,其深邃的文化意涵体现为:以修身为第一要务的家庭学风;以齐家为目的的家庭美德;以报国为主要内容的家庭仕风。启迪我们,在家风建设中:建立以家庭德育为核心的社会道德教育体系,以家风带动民风;树立优良的家庭学风,建设学习型家庭;研修高效的家教方法,涵育教育家型家长;引领人们的精神家园,增强其文化自信和获得感;滋养国人的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