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05)
- 2023(2225)
- 2022(1699)
- 2021(1877)
- 2020(1391)
- 2019(3420)
- 2018(3587)
- 2017(4730)
- 2016(3793)
- 2015(4346)
- 2014(4596)
- 2013(3705)
- 2012(3413)
- 2011(3418)
- 2010(3650)
- 2009(2861)
- 2008(2686)
- 2007(2585)
- 2006(2416)
- 2005(2237)
- 学科
- 教育(18214)
- 中国(8257)
- 理论(6091)
- 管理(5775)
- 教学(5434)
- 学(4682)
- 技术(4188)
- 济(3815)
- 经济(3814)
- 企(3695)
- 企业(3695)
- 业(3673)
- 研究(3381)
- 革(3148)
- 发(3130)
- 改革(3118)
- 发展(3070)
- 高等(3043)
- 思想(3005)
- 展(2948)
- 政治(2860)
- 教育改革(2764)
- 思想政治(2752)
- 政治教育(2752)
- 治教(2752)
- 德育(2731)
- 学校(2484)
- 学法(2400)
- 教学法(2400)
- 科学(2373)
- 机构
- 大学(47221)
- 学院(41537)
- 教育(25323)
- 范(17684)
- 研究(17679)
- 师范(17656)
- 师范大学(14893)
- 京(11862)
- 管理(10908)
- 职业(10150)
- 教育学(9919)
- 科学(9681)
- 理学(9246)
- 技术(9162)
- 理学院(9039)
- 管理学(8750)
- 管理学院(8637)
- 北京(8335)
- 所(8310)
- 江(7937)
- 研究所(7633)
- 济(7386)
- 教育学院(7288)
- 职业技术(6935)
- 经济(6896)
- 中心(6724)
- 院(6216)
- 州(6053)
- 技术学院(5840)
- 中国(5653)
共检索到731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文青
<正>随着智能机器人可替人完成简单的、程序性、操作性的工作,很多人指出,教育需要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或素养本位,或者从记忆学习转向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力等高级能力。显然,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这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教育共识。但是,把这种教育共识变为教育现实,需要跨越的鸿沟不小。从知识学习的现状来说,学生学习知识,除了知识本身对工作生活有用外,还源于它有时还是达到高级智慧的必要路径。科学迄今对其中的内在机理了解有限。常言说,“熟能生巧”,即先有“熟”,后才有“巧”;先有知识的背诵记忆,后才有文思泉涌的智慧。但“熟”怎么带来“巧”,“巧”是怎么实现的?其中的原理和奥妙,科学远没有洞悉掌握。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森 郭天奎
知识社会、知识工人与教育李森,郭天奎编译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彼德·F·得拉克尔(PeterF.Drucker)最近在《大西洋月刊》中撰文指出,知识已经成为继“劳动力、原料、资本”三大生产要素之后的第四大关键要素,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将成为知识社会,教...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晓静 朱小蔓
道德是有理性相伴随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理性认知与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正是对人、物、事及其关系有所认知才形成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
关键词:
道德 理性 知识 道德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春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知识、信息、资料的研究日益增多。如何生产知识?如何把生产出来的知识有效地传播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怎样使知识持有者的知识变为所有需要者的知识?信息技术在这些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针对这些问题,20世纪70年代"知识工程"应运而生。本文主要描述"知识工程"的理论含义,综述其形成和开发的全过程,并探讨一些"知识工程"在教育中应用的例子。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白宗新
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是知识的两种不同储存方式,都应受到重视。个人知识具有个人性、内在性和自组织性;社会知识具有公共性、外显性和多样性。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是互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教育对知识的选择应围绕促进个人知识生长的目的,整合社会知识,突显个人知识以及重视社会知识中的内隐知识和个人知识中的缄默知识。
关键词:
个人知识 社会知识 教育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薛晓阳
在知识社会中 ,知识构成人的主要生存处境 ,“知识生存”成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学校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维护知识环境 ,关注知识环境是使教育真正与人的生存相统一的基础。从人的生存处境出发 ,思考人与知识的关系 ,这是知识社会探讨知识观的根本出发点。人如何与知识相处 ,是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涛 陈时见
不管是单纯的认识"他者教育"的活动,还是以"他者视域"反观"我者教育"的活动,都是认识主体从"他者视域"看待教育的认识活动,比较教育由此形成的知识首先具有"他者视域"的特征。人们在认识"他者教育"进而反观"我者教育"的基础上,试图建构全球教育的过程中建构比较教育的知识,这是对"他者教育"的二次建构。比较教育天生具有跨越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性,并进一步解读国际教育关系,因而具有解读全球的特征。
关键词:
比较教育 他者视域 二次建构 解读全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文健
一、知识经济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劳动者素质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知识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只能由知识经济的性质来确定,它有别于工业经济形态对劳动者的要求。知识经济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有以下特点:(一)要求劳动者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纯熟的劳动技能。在工业经济...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叔子 张福润 吴昌林
首先论述了知识的重要性及知识在社会进步中所起的基础作用;其次,指出了知识是文化的载体,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还要由此而了解其所蕴含的思维、方法与精神;第三,指出了要处理好学、思、行三者的关系,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第四,详细分析了在教育中,由于受教育者年龄的不同、经历的不同,由于教育层次的不同、类型的不同,必须正确处理做人与做事、情感与智力、人性与灵性的关系,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应针对受教育者不同的特点而有不同的要求;第五,在教育中,着重指明了鉴于我国教育情况,必须大力加强中华文化教育,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关键词:
知识 素质 教育 做人 做事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翟楠
知识与知识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然而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二者总是被等同。对"知识是什么"最具代表性的回答从应然的"知识即德性"到实然的"知识即权力",充分表露了知识探究方式的转变以及知识观与知识关系的扭曲。尤其是在后现代的解构浪潮中,多样化的知识观变成了知识本身,获得了各自的合法性。各种知识观合法性的泛滥不仅表明了知识本身的认识危机,也给教育变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后者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哲学 知识 知识观 德性 权力 教育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陈振华
教师研究是教师为了解决自己面临的教育与教学问题,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在自己工作的中小学校里进行的系统探究活动。教师研究具有内在性、系统思考性、教育取向性等基本特征。教师研究不仅具有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等多方面的意义,而且对教育知识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教育知识发展的教师研究主要有理论检验与完善式、问题解决式、教育创新式、经验培育式等四种。
关键词:
教师研究 教育知识 教师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龙宝新
核心教育知识是教育实践中通用性与迁移力较强、教师使用频繁且富有效能、在专业社群中认同度高的教育知识,是在教育知识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的理论概念与实践知识的统称。从内涵上看,它是教育领域中的通用知识、成长型知识,是教师工作取向型的知识,是在教师身上现实运转的行动性知识。核心教育知识的六个关键特征是:必需性、阶段性、层级性、主题性、多效性与统领性。
关键词:
核心教育知识 内涵 特征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黄启兵 毛亚庆
高等教育质量应该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概念的扩展、知识特性的变化、知识生产模式的转换、知识传播与分配方式的变革影响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需要树立新的知识质量观。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 知识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唐未兵
“知识经济”这个词现在说的人很多。究竟什么是知识经济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年科学、技术与产业展望》报告中有一个专题《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中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该报告还将知识经济的特征...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政涛
中国教育研究的本土论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教育研究的知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教育研究中的“中国研究”,即强调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及中国教育自主性的教育研究,“中国人及其文化传统”成为中国教育经验与教育知识的可能性的基本前提,也是其存在的根基所在。中国经验与中国知识的存在形态,主要包括文本性存在、生命性存在和过程性存在。提出“教育研究的中国经验与中国知识”的命题,其宗旨和意义,一是追寻以“中国人”为基点的教育研究;二是为人类教育学界作出中国人的贡献。当代中国教育知识界对人类教育学界的贡献,体现在基础理论、基本实践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双向构成等方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