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7)
2023(1744)
2022(1455)
2021(1486)
2020(1364)
2019(2924)
2018(2815)
2017(5182)
2016(3023)
2015(3735)
2014(3775)
2013(3354)
2012(2988)
2011(2991)
2010(3007)
2009(2558)
2008(2418)
2007(2307)
2006(2083)
2005(1911)
作者
(7887)
(6532)
(6424)
(6319)
(4218)
(3120)
(3096)
(2532)
(2393)
(2353)
(2244)
(2114)
(2086)
(2085)
(2041)
(2017)
(1970)
(1926)
(1914)
(1861)
(1672)
(1636)
(1614)
(1585)
(1475)
(1445)
(1429)
(1407)
(1405)
(1364)
学科
管理(10958)
(9084)
企业(9084)
(8860)
(8016)
经济(7946)
教育(4736)
方法(4325)
理论(3699)
技术(3044)
(3005)
数学(2919)
数学方法(2825)
教学(2716)
业经(2601)
思想(2591)
政治(2581)
思想政治(2513)
政治教育(2513)
治教(2513)
德育(2499)
(2389)
技术管理(2386)
中国(2283)
(2218)
(2192)
(2149)
经营(1986)
计划(1923)
决策(1898)
机构
大学(43906)
学院(42535)
管理(17636)
理学(15538)
理学院(15324)
管理学(14951)
管理学院(14876)
(12854)
经济(12446)
研究(11091)
(9213)
(8268)
师范(8231)
中国(7948)
科学(6773)
师范大学(6585)
(6484)
教育(6327)
(6195)
北京(5753)
中心(5602)
(5455)
财经(5052)
技术(5050)
(5029)
业大(4889)
商学(4793)
商学院(4728)
(4592)
研究所(4522)
基金
项目(27520)
科学(22772)
研究(22367)
基金(19806)
(16237)
国家(16041)
科学基金(14743)
社会(13817)
社会科(13013)
社会科学(13012)
教育(12446)
(10816)
编号(10793)
基金项目(10738)
成果(9980)
自然(9450)
自然科(9295)
自然科学(9294)
(9154)
自然科学基金(9139)
资助(7520)
项目编号(7488)
课题(6959)
大学(6936)
(6353)
(6264)
(6154)
教育部(5909)
人文(5843)
规划(5762)
期刊
教育(14202)
(14163)
经济(14163)
研究(12030)
中国(11995)
管理(7064)
科学(5407)
学报(5314)
(5014)
图书(4835)
大学(4477)
技术(3725)
学学(3723)
职业(3599)
情报(3573)
(3169)
书馆(3146)
图书馆(3146)
财经(2794)
(2733)
金融(2733)
理论(2489)
(2440)
(2363)
论坛(2363)
实践(2345)
(2345)
成人(2343)
成人教育(2343)
业经(2281)
共检索到64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元发  
出于意志薄弱的校园欺凌者,明知欺凌是错的,却由于强烈的情感和欲望阻断了理性的运用,从而无法使自己的实际行为与其理智判断相一致。欺凌者意志薄弱实质上是由于不明确的实践之知与不完善的品格导致的。具体表现为既知又无知,知善而不为善,在内在选择与外化行动之间出现链条断裂。化解意志薄弱所导致的欺凌行为应从理由化、品格化、德性与德行化入手。即培育实践之知,涵养品格之优,辅以情感和欲望的引导,使实践之知与品格和情感完全融合以使德性驻扎灵魂,通过习惯养成使道德原则被学生"持有并运用",从而在习惯化的教导中走向德行。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卜建华  潘云梦  张宗伟  
当前,我国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发生,且呈现出欺凌类型多样化、欺凌对象弱势性、欺凌行为残暴化、欺凌影响广泛化以及欺凌原因日益多元化等态势,给涉事学生及其所在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是引发校园欺凌现象的个体因素,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是引发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的家庭因素,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是引发学校校园欺凌的社会因素。预防学校校园欺凌现象应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建立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给予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积极开展学校安全教育,着力净化社会整体风气。通过学生自身、家庭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邹红军  柳海民  
本文以"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为分析样本,采用话语分析法,以沉默的螺旋理论、博弈论等理论思想对该欺凌事件作"还原"分析。结果发现:欺凌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演化强力表现了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机制内涵,是一个以舆论为载体的社会心理聚合、意见表达螺旋上升、大众媒体推波助澜、具有负面诱导与潜藏网络欺凌危机的多主体动态博弈过程。有效应对校园欺凌中的舆情演化,防止其带来次生伤害的可行之法在于构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及社会媒体协同治理校园欺凌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诗雅  黄甫全  
运用"多前因变量—多结果变量"框架,探讨积极心理资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调节效应与抑制效应,以及消极情绪(压力、焦虑、倦怠、抑郁)在积极心理资本与欺凌问题之间的完全或部分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心理资本水平来减少消极情绪,进而降低其欺凌行为。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基础教育具有重要启示:通过拓展和建构学生的积极情绪能够发展其积极心理资本,进而抑制校园欺凌,同时增强教育满意度。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林克松  沈家乐  杨磊  
全面而深入地调查我国中职校园欺凌问题对于营造安全稳定的中职校园环境、保障广大中职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全国12个省48所中职学校8208名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的实证调查,揭示了我国中职校园欺凌的实然状况,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和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使用广义阶层线性模型的方法,分析了学生及学校层面主要因素对中职学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频率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中职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属于正常水平,中职校园欺凌以"隐性欺凌"行为为主,中职校园欺凌主要受学生因素影响,班级氛围对中职校园欺凌有较强的干预作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纯槿  郅庭瑾  
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也是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5年调查数据,本文重点考察我国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四省市校园欺凌状况,并与经合组织国家进行比较,进而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校园欺凌的主要因素,并引入结构方程模型探查校园欺凌防治的长效机制。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耿申  王薇  
欺凌行为的形成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轻到重的酝酿、发生和发展过程。欺凌"先兆"是欺凌种子—欺凌初发—欺凌萌芽的欺凌行为生发过程,这一过程是防止产生严重后果的标准欺凌事件的关键。经过北京市朝阳区三轮实验研究,形成"识别要素"+"消解策略"的欺凌"先兆"应对框架。在学校预防实践视角下,认识到欺凌"先兆"的普遍性和欺凌是可防可控的基本观点,并在实践中加以细化和操作化,是预防欺凌应当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准则。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郭成岳  
青年人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建设者,对其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培养造就高素质的青年人才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但近年来,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常有发生,让人触目惊心。这种暴力倾向严重影响和削弱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成果,应当引起家长、老师、社会、学校高度的重视。文章在多角度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人才培养的校园环境中欺凌现象存在的程度,分析了其危害。从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探索校园欺凌事件的有效预防、妥善处理应对的方法,以期营造一个培养造就青春人才的良好环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任海涛  
政府、社会、学术界对于校园欺凌的关注度与日俱增,而治理校园欺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法治化"治理,法治化治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法律责任的设定。但是国内学术界对"校园欺凌"法律责任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域外经验的介绍和对宏观治理策略的讨论层面,深入研究校园欺凌"应然法律责任"体系的成果鲜见。从我国立法和社会实践来看,现行立法对校园欺凌的责任追究呈现出"要么太重、要么太轻"的"两极化"趋势,这不利于对校园欺凌的有效治理。因此应当立足我国实际,探索构建校园欺凌"中间性罚则"的立法原则以及欺凌者及监护人的"中间性处罚"内容体系。这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也可以为未来立法提供有益参酌。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晓  郑海啸  
当前影响我国校园欺凌防治的一个主要困境在于"校园欺凌"认定过程中的概念模糊。美国以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的行为作为认定标准,并进一步将主动攻击他人的意愿、持续性的攻击行为及双方实力的悬殊作为构成校园欺凌行为认定的基本特性,为我国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结合我国校园欺凌认定方面的现实困境,借鉴美国认定方式,应完善校园欺凌的认定标准,推动相关法律的惩治措施;明确校园欺凌的基本特性,细化欺凌的角色划分。发挥法律、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作用共同完善校园欺凌的认定,促进校园欺凌的防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顾彬彬  
校园欺凌干预政策长期受正义论的支配,伸张正义的干预措施要么是报应性的惩罚,要么是修复性的调解。零容忍打击和刚性治理取向主导着当前各国反校园欺凌政策。无论是以学校为基地的全方位防治还是法制化的社会综合治理,都牵涉面广、代价昂贵,效果却令人怀疑,还充满风险。以不追究责任、不伸张正义的共同关切法为代表的校园欺凌调解,不但给校园欺凌干预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理论,还有可能使我们找到一种涉及面小、有效而廉价的、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校园欺凌干预对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明  郭瑞迎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两个子库(SCI-E,SSCI)收录的2007-2016年有关校园欺凌研究的文献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 Ⅲ、HistCite和Excel软件,采用引文分析和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对境外校园欺凌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研究机构和作者的地区分布、载文期刊名称与核心文献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校园欺凌研究以美国为主,欧美国家占据研究的主导地位;校园欺凌领域的研究者主要分布在美国和荷兰的大学,分别形成了以伊利诺伊大学等3所大学为中心的凝聚子群;研究热点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玥  
校园欺凌是国内外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考察其成因、探索相应干预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有关欺凌事件直接参与者的研究表明:部分欺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或认知特征,欺凌行为也是青春期个体获取、维护社会支配地位的一种手段;某些"另类"特征、情绪和社会交往问题会让儿童青少年成为易受欺凌的对象;欺凌和受欺凌都可能导致个体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适应障碍,其不良影响甚至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欺凌-受欺凌者是最不稳定的一类角色,兼具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两者的缺点,适应状况通常最差。班级内的同伴生态、旁观者的行为和朋友关系都会影响欺凌事件的发生几率及所导致的后果。某些家庭和父母特征也是与欺凌行为联系密切的危险性或保护性因素。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也能对其后果起到缓冲作用。但缺乏培训的父母和教师,通常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欺凌事件并做出有效应对。当前教育实践中,可以有效防控校园欺凌的措施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面向特定相关群体的单水平干预,二是要求学生、家长、教职员工等都要参与其中的多水平干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宝书  
英国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是英国政府为了遏制与破解中小学普遍存在的校园欺凌难题,通过立法、行政干预、技术支持等手段,促使全国中小学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治理措施与方案。该政策实施多年后成效显著,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欺凌行为骤降"。该成效的取得得益于政府立法先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技术支持、各校政策制定的因地制宜以及政策内容课程化实施等。但是,就反校园欺凌政策本身而言,尚存一些问题与不足,譬如部分学校的政策内容简单、缺乏激励措施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俞凌云  马早明  
"校园欺凌"作为社会焦点性问题,其概念的界定一直众说纷纭,国内对"校园欺凌"概念的认知尚未明晰,相关概念的辨析与使用仍存在混淆不清的状况。相较于我国的情况,美、英、日等多个国家对"校园欺凌"的界定较为完善。各国在界定"校园欺凌"的原则中基本遵循了欧维斯的三大要素,并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本国校园欺凌的具体特征对"校园欺凌"概念进行扩充。"校园欺凌"概念的认知须将其与"校园暴力"、"学生欺凌"的概念进行区别,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从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对"校园欺凌"概念做出重新界定,希望以此为相关政策法规细则的出台带来启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