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72)
2023(15824)
2022(12603)
2021(11462)
2020(9477)
2019(21456)
2018(21110)
2017(39794)
2016(21496)
2015(24285)
2014(23986)
2013(23438)
2012(21929)
2011(19699)
2010(20512)
2009(19226)
2008(19124)
2007(17688)
2006(16147)
2005(14829)
作者
(61307)
(50878)
(50711)
(48250)
(32797)
(24068)
(23166)
(19707)
(19304)
(18685)
(17585)
(17024)
(16686)
(16658)
(16012)
(15607)
(15228)
(14924)
(14677)
(14607)
(12885)
(12694)
(12508)
(12070)
(11537)
(11518)
(11482)
(11416)
(10328)
(10121)
学科
(107157)
经济(107032)
(82780)
(76381)
企业(76381)
管理(75217)
方法(34303)
业经(33242)
(28303)
(27798)
中国(26627)
数学(25193)
数学方法(24935)
地方(24210)
农业(20344)
理论(20114)
(19933)
(19662)
财务(19622)
财务管理(19600)
技术(19453)
企业财务(18498)
(18178)
(17873)
(17678)
(16687)
(16076)
(14874)
贸易(14858)
(14417)
机构
学院(307602)
大学(305429)
(132869)
经济(130190)
管理(115451)
研究(106727)
理学(96624)
理学院(95546)
管理学(94069)
管理学院(93481)
中国(83613)
(65794)
(62133)
科学(60930)
(53543)
(51136)
(49121)
中心(47761)
研究所(47589)
财经(47461)
(42891)
北京(42181)
(41138)
业大(40725)
师范(40711)
经济学(40670)
(40044)
(38723)
农业(38217)
经济学院(36154)
基金
项目(189178)
科学(149105)
研究(145519)
基金(133865)
(115233)
国家(114122)
科学基金(98424)
社会(92279)
社会科(87282)
社会科学(87253)
(75904)
基金项目(69135)
教育(67997)
(62105)
自然(60128)
编号(59997)
自然科(58721)
自然科学(58699)
自然科学基金(57703)
资助(54013)
成果(50797)
重点(43087)
课题(42970)
(42705)
(42620)
(41295)
(39524)
创新(39005)
国家社会(37986)
项目编号(37286)
期刊
(165932)
经济(165932)
研究(101439)
中国(74019)
管理(52500)
(52476)
(47057)
教育(46742)
学报(42452)
科学(40693)
大学(34516)
农业(32292)
技术(32152)
(30927)
金融(30927)
学学(30918)
经济研究(26759)
业经(26571)
财经(25178)
(22087)
(20169)
问题(20127)
技术经济(18138)
世界(16991)
图书(16855)
(16800)
现代(15379)
国际(15371)
商业(14320)
经济管理(14312)
共检索到5041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小强  黄知弦  蒋喜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知识与经济的深度"握手"和"联姻"推动知识和经济的双重转型,也推动了中世纪大学继19世纪承担起知识创造使命之后的又一次学术革命。大学的第二次革命不但重塑了大学的未来形态,也为一流大学建设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范式。1990年代末以来,在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提出了"全球知识企业"发展愿景,在走向创业型大学的同时实现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为我国当前一流大学建设提供诸多启示:知识和经济的双重转型要求一流大学建设范式转变,一流大学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一流,创业型大学要高度重视创业精神的培养,一流创业型大学需要进行组织和文化的再造。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卓泽林  王志强  
自2001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始构建全球化知识企业向创业型大学转型以来,通过组织机构的整合,并以创业中心、企业孵化中心、产业联盟办公室以及海外学院等部门为载体推行多样化创新创业举措,在专业技术授权、大学衍生公司、校企合作和吸引世界优秀人才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创新创业举措对我国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如何营造自由、宽容的学术环境,建设专业化创业队伍以及跨国界协同培养学生等有启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盾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是我国当前的重大政策,合作办学是教育行动的关键之一。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教育强国新加坡及其一流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为例,对一流大学合作办学新模式进行探究,发现了较为曲折的办学历程,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综合多元的招生方式、顶点项目,以及严格周密的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等。基于此,建议我国大学拓展并运用联盟关系,与沿线国家一流大学合作办学、促进招生考试机制衔接、扩大学历学位互认范围、重视本科教育教学、合作共建文理学院、全面增强质保建设、完善相关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项仲平  
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开始了由"集结号"迈向"冲锋号"的全新历史阶段。"国际通行标准"建构了一流大学的"形","中国特色"则建构了一流大学的"神"。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着眼于最终建成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吹响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白华  
基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1位现任校长的履历分析发现,校长的群体构成趋于"同质化"倾向,选拔范围主要来自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以学术精英与高端人才为主,校长选任还呈现出"土著"特征,职位的变迁路径比较"唯一化"。我国在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应着重增强校长群体的多元化特征,扩展校长选任的范围与视野,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校长公开选拔机制,注重校长候选人的国际化背景。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冯倬琳  王琪  刘念才  
过去的十多年中,"世界一流大学"逐渐成为热门词汇,在全球各类教育政策议程里频频出现。在全球高等教育金字塔顶端占有一席之地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或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一。如何建设一流大学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而世界一流大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英杰  
本文主要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必须研究的几个问题:首先要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有深刻的认识;其次要把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作为大学的核心价值与制度;第三要选好校长;第四要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民主管理大学。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子实  平雪花  
本文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标准问题探讨,以美国斯坦福大学成功经验作为个案研究,立足我国国情,从坚守"中国特色"一流理念、加强师资建设和管理、完善高校内、外部管理机制以及打造一流学科品牌等视角,提出对策,以期推动我国一流大学建设有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国梦。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乘  
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尺度之一。世界主要国家均深谙一流大学的价值,自始至终将建设一流大学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进入新世纪,这一国家战略推陈出新,精彩纷呈,例如澳大利亚打造"G8联盟",整合国内优秀研究型大学,以保持澳大利亚大学的一流水准;韩国实施"BK21计划"("智慧韩国21世纪计划")积极尝试把一批大学建设成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承波  
在"双一流"建设中,世界一流大学排行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分析世界一流大学排行评估存在的方法论缺陷,需要确立大学学术品质是世界一流大学评估排行的共同基石,回归世界一流大学排行学术品质导向。这对于我国"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大学的一些外在可操作性测量指标达到世界前列,较易实现,但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品质,则是大学的长期追求。学术品质评估导向有助于大学在推进学校整体或学科建设中清楚地看到自身的质量进展和在世界一流大学方阵中的位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尤玉军  
富有远见的捐赠战略设计和沟通策略为美国大学的持久卓越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提高募款主体人员的业务水平,是高校基金会高效运作的基石。一所大学只有让校友和社会满意,才有可能获得更多来自校友和社会的捐赠。在世界的一流大学评估体系中,筹款能力已成为一项重要指标。高校基金会作为高校筹募社会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方守恩  曹文泽  谢辉  蔡三发  
上海市启动高原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率先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开展部市共建部属高校计划与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双管齐下推进"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应该进一步细化相关建设管理办法,全面贯彻落实建设任务和改革任务。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殷朝晖  郑雅匀  
学科是系统化、逻辑化的知识集合体,学科建设的本质是促进知识的发展。知识发展的逻辑是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知识可以被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者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是知识创新的关键。而隐性知识由于具有高度个性化而难以格式化的特点,其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一流学科建设存在着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这将会影响隐性知识的转化效率,阻碍知识创新。美国哈佛大学在重视显性知识发展的同时,兼顾隐性知识的生产和转化,成功地抓住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机遇发展学科,为我国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因此,在我国"双一流"建设进程中,我们应关注知识生产模式2和3对于学科建设的影响,从关注促进学科隐性知识的转化、加强学科回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提高学科组织知识管理的能力等方面加强学科建设,以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进而推动"双一流"的建设步伐。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伍红林  
认为尊重学术的传统,与时俱进的改革,吸引与培养一流人才,追求个性与卓越,先进办学理念与使命的导引,激烈的竞争,缜密的制度及优秀的校长等因素造就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辉煌。这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供了诸多启示,如必须尊重大学的学术逻辑与相对独立性,提倡"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构建公平竞争的大学生态环境及改革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宋永华  伍宸  朱雪莉  
对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5所英美顶尖大学的战略规划进行分析后发现,世界一流大学为保持既有竞争力,在制定战略时会做出高瞻远瞩的战略承诺,并拥有兼具共性与个性的战略选择,同时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周全、具体的战略行动。战略承诺、战略选择与战略行动三者有机结合,各司其职而形成一个集价值坚守与实践导向的开放循环系统。英美顶尖大学的基本经验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制定战略规划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