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13)
2023(7296)
2022(6011)
2021(5712)
2020(4589)
2019(10393)
2018(10279)
2017(18596)
2016(10097)
2015(11439)
2014(11228)
2013(11197)
2012(10654)
2011(9773)
2010(9868)
2009(8953)
2008(8605)
2007(7782)
2006(6996)
2005(5579)
作者
(30898)
(26156)
(25553)
(24457)
(16265)
(12728)
(11698)
(9933)
(9912)
(9374)
(8879)
(8733)
(8567)
(7926)
(7924)
(7806)
(7605)
(7269)
(7241)
(7241)
(6595)
(6460)
(6161)
(6091)
(5891)
(5868)
(5804)
(5748)
(5580)
(5367)
学科
(38848)
经济(38699)
(27094)
(24832)
管理(22747)
农业(18604)
(16636)
企业(16636)
业经(15402)
地方(13233)
方法(13096)
(12935)
中国(11841)
(10394)
环境(9382)
理论(9078)
(8321)
数学(7954)
农业经济(7913)
数学方法(7853)
(7781)
(7719)
生态(6778)
发展(6742)
(6724)
收入(6362)
(6224)
教育(6147)
工作(6120)
(6070)
机构
学院(143931)
大学(140229)
研究(52082)
管理(50762)
(48422)
经济(46997)
理学(43545)
理学院(42855)
管理学(41997)
管理学院(41734)
(37504)
中国(37279)
科学(37030)
(30324)
农业(28370)
业大(27288)
(27049)
研究所(24956)
中心(24873)
(23700)
(23512)
师范(23475)
(21508)
(20487)
农业大学(18829)
师范大学(18677)
(18518)
北京(18204)
(17920)
科学院(17454)
基金
项目(102499)
科学(80178)
研究(75110)
基金(72438)
(64083)
国家(63383)
科学基金(53326)
社会(48112)
社会科(43958)
社会科学(43944)
(43897)
基金项目(40179)
(35427)
自然(34064)
自然科(33083)
自然科学(33074)
自然科学基金(32454)
教育(32411)
编号(31986)
成果(26493)
资助(26018)
(23699)
重点(23202)
课题(21869)
(21334)
(20799)
(20685)
创新(19685)
计划(19598)
科研(19189)
期刊
(65563)
经济(65563)
(41901)
研究(37568)
中国(34422)
学报(30076)
农业(27682)
科学(26670)
大学(22263)
学学(21023)
教育(17262)
(16017)
业经(14967)
管理(14737)
(12412)
(10882)
(10621)
金融(10621)
资源(10298)
图书(9423)
业大(9392)
技术(9371)
农业经济(8697)
问题(8682)
农村(8554)
(8554)
科技(8300)
社会(8024)
农业大学(8017)
财经(7514)
共检索到2164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艳华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种植转基因作物日益成为当下农村不可回避的事实。本文以福柯的"知识—权力"为参照,通过对湖北潭村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田野调查,来考察其种植结构变迁背后的文化生态。研究发现,转基因作物所具备的效用特性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体系,代表着某种新的、有价值的生产实践,并为村民所普遍接受和信任。村民在种植转基因作物上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其种植的惯习,即种植转基因作物并不完全是"知识与权力"主宰之下的行为,试种以后所能观察到的结果成为转基因作物效用的功能性体现,如果没有其效用的存在,知识与权力能起多大作用是值得怀疑的。只有纳入"效用"的概念时,才不会将村民仅仅看成无知且被动的客体,从而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红  高天跃  
本文以陕西YL现代农业园区西村为典型案例,以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为社会背景,以农业技术为切入点,以文献分析、村民访谈与实地调查的有机融合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农业技术应用的社会基础与运作机制的描述与分析,探讨乡村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产业结构等方面变迁的内在实践和逻辑,以及乡村社会发展变迁的动力与趋势,从而认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寻求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本土化解释。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芬  
[目的]构建湖北省乡村旅游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以期为湖北省乡村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方法]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北省六大乡村旅游发展热点片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情况、生态补偿主体、生态补偿的方式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研究构建湖北省乡村旅游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结果]恩施地区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的是生物环境,其他区域破坏较严重的均是当地的水环境。武汉、宜昌、恩施和鄂东乡村旅游区的生态补偿主体偏向于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而鄂西北和江汉平原乡村旅游区的生态补偿主体偏向于游客,当地居民充当补偿主体的比例普遍偏低。武汉和江汉平原以政策补偿为主,宜昌和恩施地区以资金补偿为主,鄂东和鄂西北以物质补偿为主。[结论]湖北省六大乡村旅游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以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及游客为主的补偿主体和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补偿客体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该补偿机制在不同区域存在主客体和补偿方式选择的差异,这主要与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和方式有关。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中一  
本文透过对一个地区两个时期的婚俗比较,发现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农村改革开启了农村社会婚嫁习俗各个方面的重塑,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农村社会婚嫁习俗形式的更迭和内容的变异。在此意义上,乡村婚姻习俗的变迁过程实际是传统婚姻习俗与现代婚姻理念的互动过程,互动的结果并不是哪一方完全消灭对方,而是由冲突而融合,由融合而再造。农民正对传统婚嫁习俗和现代婚姻文化二者同时进行"扬弃",从而创造了一种包含两者因素又不同于任何一方的婚俗新样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泽龙  
农业技术与乡村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华村是中国农村社会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村庄,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晋祠泉水是华村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在稻田灌溉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华村逐渐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乡村社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华村实现了农业生产由传统"依水而作"到"技术种田"方式的转变。在新农业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华村原有的社会要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曹海林  
本文在对村落公共空间作出概念界定与理想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对苏北窑村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的实地考察,提出了乡村社会变迁中村落公共空间的演变呈现正式公共空间趋于萎缩与非正式公共空间日益凸现的大致趋势。村落公共空间在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演变趋势正折射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及其性质所发生着的巨大变化,正式公共空间的萎缩引发乡村“捆绑式社会关联”的解体,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凸现则带来乡村“自治性社会关联”发生的可能,乡村社会的整合不再主要是建立在外部的“建构性秩序”基础之上,而是更多的依靠乡村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建国  张锦鹏  
唐宋时期,农村投资与消费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土地和耕牛投资增长很快,成为农村投资热点,乡村富民积极主动进行地方性公共产品投资;农村总体消费水平增长,奢侈性消费较为突出,货币性消费也出现增长状况。这些新特点,是唐宋社会变革在乡村社会的折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性变革引起了农村投资结构的变化,加速了农村社会分化。新财富力量——富民阶层崛起于乡村,他们通过地方性公共产品投资和炫耀性消费,谋求在乡村的社会话语权。商品经济作为一种革命性经济因素在农村的渗透,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农村自然经济,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了农村总体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小康  华虹  王晓鸣  何南均  
以湖北省堰河村为例,分析了堰河村2008—2016年用地变化对土地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经济协调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林地和耕地长期是堰河村的主要用地,二者占总面积的90%以上,造成土地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较低的均衡性与稳定性。(2)研究期内因用地变化堰河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153万元,堰河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呈现不协调现象。(3)提出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可持续用地评价方法适用于乡村地区,可用于指导和调整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土地利用决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天洁  徐秋寅  祝采朋  
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中,中国乡村社会的社会资源配置逻辑发生了巨大转变,蓝图式的规划编制在实施中面临诸多难题。基于文献梳理,指出良好的乡村治理依赖于丰富的社会资本,而乡村社会资本的缺失是当前制约乡村建设的重要障碍,乡村建设与社会资本重构之间应相辅相成;并提出以行动规划为手段,增进信任、形成规范、搭建网络,以此推动乡村地区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选取堰河村实践为案例,总结其行动规划分三阶段,即整治家园环境、培育生态产业、重塑地方认同;采用了研讨、培训、众劳众筹等方式嵌入地方性知识、培养集体精神,促进了当地社会资本的产生。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乡村规划中专业规划者应与规划对象形成双向学习,保障村委的编制主体地位,并提高治理能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双良  
近40多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乡村社会是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空间场域,以当前乡村社会在人口结构、职业分化、乡风习俗、乡土文化、价值伦理、利益关系、治理组织、村庄治理等方面变迁的演进趋势与主要表征为研究出发点,揭示乡村社会变迁与宅基地“三权分置”、乡村振兴的关系指向,阐释社会变迁对宅基地“三权分置”与乡村振兴的冲击影响,提出宅基地“三权分置”与乡村振兴对社会变迁的响应之策,从而为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胡重明  马飞炜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真实写照,桃园村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愈益呈现出"离散"型特征,与此同时又在"聚合"中形成了一种新乡村文化。和与世隔绝的古"桃源文化"不同的是,桃园村的新乡村文化展现了传统乡土文化在现代多元文化冲击之下形成的"形散而神聚"的特征,表明了"传统"在文化整合过程中的适应性和延续性。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从根本上反映的是人内心的和谐,因而,"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发挥农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敬桂  王增敏  
本文依据湖北省乡村旅游实地调查,运用在旅游业广泛应用的重要性——绩效分析方法(即IPA),对影响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因子的IPA分析,得出了湖北省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喜忧参半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朋  
本文调查表明,中国农村村民的政治参与状况在不同区域、不同村庄有不同的表征。乡村政治参与同乡村政治文化有关,乡村政治文化在不同的村域场景中有不同的表征。乡村政治文化的迥异源于乡村社会的精英政治化和政治社会化的不发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明国  朱启臻  
目前,我国农村能源结构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而农村能源利用及变迁却受到乡村人口、家庭结构、生产方式及民众观念等农村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农村经济发展是能源利用变化的根本动因,人口变迁、家庭结构小型化是导致能源利用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则是农村能源利用变迁的直接因素,农民观念体系的变革也为农村能源变迁奠定了主观基础。笔者建议:我国农村能源结构在适应能源供应、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应该走改造、拓展、多元化的建设道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