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46)
- 2023(18447)
- 2022(15891)
- 2021(14673)
- 2020(11993)
- 2019(27655)
- 2018(27300)
- 2017(52107)
- 2016(28098)
- 2015(31503)
- 2014(31467)
- 2013(30877)
- 2012(28725)
- 2011(25986)
- 2010(25992)
- 2009(23666)
- 2008(22880)
- 2007(20209)
- 2006(17922)
- 2005(15346)
- 学科
- 济(118718)
- 经济(118505)
- 管理(76491)
- 业(76228)
- 企(59360)
- 企业(59360)
- 方法(49951)
- 数学(42513)
- 数学方法(41908)
- 农(40178)
- 中国(36604)
- 地方(30182)
- 业经(29099)
- 财(27220)
- 农业(26900)
- 学(24524)
- 制(21130)
- 理论(19722)
- 和(19006)
- 贸(18844)
- 贸易(18828)
- 环境(18685)
- 易(18154)
- 发(17816)
- 技术(17763)
- 银(17446)
- 银行(17401)
- 融(16814)
- 金融(16811)
- 行(16708)
- 机构
- 学院(395545)
- 大学(394997)
- 济(156645)
- 管理(155700)
- 经济(152992)
- 研究(135510)
- 理学(134621)
- 理学院(133054)
- 管理学(130527)
- 管理学院(129795)
- 中国(100442)
- 京(85157)
- 科学(84425)
- 财(70026)
- 农(68134)
- 所(66999)
- 中心(62410)
- 研究所(60956)
- 业大(60090)
- 江(58960)
- 财经(55822)
- 范(55399)
- 师范(54893)
- 北京(53743)
- 农业(51981)
- 经(50798)
- 院(49921)
- 州(48046)
- 经济学(46641)
- 师范大学(44404)
- 基金
- 项目(274104)
- 科学(215997)
- 研究(201245)
- 基金(197853)
- 家(172086)
- 国家(170551)
- 科学基金(147012)
- 社会(127911)
- 社会科(120434)
- 社会科学(120400)
- 省(107890)
- 基金项目(105384)
- 自然(94883)
- 自然科(92675)
- 自然科学(92651)
- 教育(92443)
- 自然科学基金(90933)
- 划(90661)
- 编号(82781)
- 资助(80413)
- 成果(66691)
- 发(61432)
- 重点(61292)
- 部(59706)
- 课题(57323)
- 创(56411)
- 创新(52575)
- 国家社会(52182)
- 科研(52070)
- 教育部(51185)
- 期刊
- 济(177159)
- 经济(177159)
- 研究(117184)
- 中国(80491)
- 农(65693)
- 学报(62211)
- 科学(58898)
- 管理(56535)
- 财(51995)
- 大学(48219)
- 教育(47498)
- 学学(45292)
- 农业(44577)
- 技术(35586)
- 融(34801)
- 金融(34801)
- 业经(31792)
- 经济研究(26716)
- 财经(26466)
- 问题(24345)
- 经(22689)
- 图书(21296)
- 业(21092)
- 版(19407)
- 科技(19320)
- 技术经济(18567)
- 资源(18310)
- 理论(17999)
- 现代(17772)
- 商业(17281)
共检索到5871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穗平 田健
传统的乡村规划模式采用自上而下的空间规划与功能产业布局,忽视了城市边缘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复杂性,出现了居民点盲目迁并、劳动力析出与就业供给错位、设施配给与实际需求不符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以湘潭城市边缘区——昭山示范区为例,行中索知,通过调研不同村庄农作类型、劳动力析出水平、土地流转条件、居民发展意愿等内容,分析城市边缘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知行耦合,针对性地提出居民点空间建设、就业岗位设置、土地流转模式的分类发展策略,并建立多元实施保障机制,为探索内生需求导向的城市边缘区乡村发展模式提供支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卞广萌 程文
"十三五"期间,建设循环低碳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是加快农村地区改革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本文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存在的功能结构单一、基础设施陈旧、发展特色缺失、生态环境恶化、保障体系不足等问题,创新性指出从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四个维度构建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的多维发展格局。提出产业空间的多维优化策略为:"三产共融"的新型乡村产业空间结构、传承创新的文化发展策略、生态文明导向下的"田园山水式"布局、政府扶持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规模化、网络化与集约化"的乡村产业空间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卞广萌 程文
"十三五"期间,建设循环低碳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是加快农村地区改革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本文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存在的功能结构单一、基础设施陈旧、发展特色缺失、生态环境恶化、保障体系不足等问题,创新性指出从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四个维度构建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的多维发展格局。提出产业空间的多维优化策略为:"三产共融"的新型乡村产业空间结构、传承创新的文化发展策略、生态文明导向下的"田园山水式"布局、政府扶持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规模化、网络化与集约化"的乡村产业空间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晓冬 李鑫 胡睿 KHUONG Manh Ha
城市边缘区乡村多元价值凸显,迫切需以乡村多功能理论为指导划分"三生"空间,以空间重构促进转型发展。论文首先从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方面评价城市边缘区多功能时空变化;其次进行图斑尺度"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两者共同得到基于乡村多功能的"三生"空间适宜性;最后据此设计算法划分"三生"空间。研究发现:①城市边缘区乡村休闲娱乐、观光农业等功能显现,需要重构多功能空间促进转型发展;②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乡村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主要分布在与中心城区较近地区,农业空间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远郊外围,生态功能则表现出高度空间异质性,农业、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在提升,而生态功能则普遍下降;③县域"三生"空间划定需多尺度联合,既要考虑乡镇尺度多功能差异,还要体现图斑尺度适宜性,才能为空间规划提供有意义的借鉴。论文提出的基于乡村多功能评价的"三生"空间划分可为即将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丽
由于城市规模扩张和农业产业升级的双重冲击,位于大城市边缘区的乡村空间发生了重大变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对边缘区村落进行重构势在必行。文章以南京市为例,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边缘区这一特殊区位上,乡村经济与乡村空间的变动特征,以期为郊区城市化和郊区乡村空间重构提供必要的依据。
关键词:
边缘区 乡村空间 变动 重构 南京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瑗
土地、经济、人口、社会和景观犹如几个巨大的齿轮相互契合着,形成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和重要的权衡要素,是研究中国乡村城市化问题的共同关注要素。在城市边缘区这个同时兼具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城市和乡村激烈碰撞的空间地带里,乡村旅游以一种新兴的姿态切入其中,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经济线索将土地、经济和人口社会等要素串联成一部拉动乡村发展的巨大机器。本文以成都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三圣花乡"为对象,通过观察其发展历程中的土地、经济、人口和景观变革来透视旅游经济作用下的乡村城市化进程。变革的结果表明,在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带发生的乡村旅游并非是乡村抵御城市的有力防线,而是通过一种非工业化的路径创建了乡村向城...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世峰
本文在分析城市边缘区集聚与扩散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成果,重点从人口和工业两个层面,剖析了城市边缘区发展的集聚扩散规律,并以北京市为例做了实证分析,为北京城市边缘区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关键词:
北京 城市边缘区 集聚 扩散
[期刊] 技术经济 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瑗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兴起和发展是当前中国城市推进统筹城乡战略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实践产物。旅游经济顺应大城市休闲消费经济发展,以一种新兴的姿态切入乡村,打破了传统乡村的封闭格局,并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经济线索将乡村土地、产业、社会和自然文化景观等要素串联成一部拉动地区发展的巨大机器,不仅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更被主动地运用成为统筹城乡的战略手段。本文选择成都统筹城乡建设中最具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地———三圣花乡作为研究案例,从经济视角出发,通过观察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前后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艳 刘传龙
城市边缘区处于城乡之间,区域内的廊道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并能够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景观空间。基于这个主题,以滁州市城市边缘区为例,分析了廊道的形态,探讨了廊道的网络结构,阐述了廊道的形成因素,指出了廊道连通作用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廊道的三种规划与发展模式:绿色生态模式、多节点沿轴线分布模式和有机生长模式。欲使城市边缘区廊道成为连接城市建成区与乡村的桥梁,让城市融入广阔的乡村自然环境之中。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廊道 景观 网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世巧 熊静 滕容梅 欧开航 杨昕
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融共促有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西南喀斯特地区8个省份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强,且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总体呈四周高、中部低,且以“U”字型由四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初期为乡村旅游滞后型,后期逐步实现同步,并向更好的协调类型发展;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是受文化作用力、经济驱动力、产业聚集力、政府推动力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世巧 熊静 滕容梅 欧开航 杨昕
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融共促有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西南喀斯特地区8个省份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强,且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总体呈四周高、中部低,且以“U”字型由四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初期为乡村旅游滞后型,后期逐步实现同步,并向更好的协调类型发展;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是受文化作用力、经济驱动力、产业聚集力、政府推动力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志钢 保继刚
城市发展空间外拓对其边缘区乡村影响较大,旅游化是乡村发展过程中有别于工业化的一种形式。在对山东省日照市王家皂村农户问卷调研所得数据基础上对旅游化的效应进行评价,得出:旅游化使得村民旅游经济收入得以迅速增加;村民就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农村劳动力向单部门经济转移;村民旅游参与意识增强,对旅游经济前景普遍看好;生活环境与质量发生改变,社区问题开始显现;正、负旅游示范效应影响并存,社区社会生态平衡面临挑战等结论,并对旅游化效应的社会意义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黎明 李振鹏 马俊伟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和乡村的交错结合带,是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冲突的区域,科学地规划好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和乡村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论述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分析了该区域乡村景观功能的科学定位问题,探讨了乡村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应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景观生态建设:①以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推进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建设,并注重地方特色景观的保护;②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与建设的合理模式,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③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推动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建设;④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景观生态建设 乡村景观规划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亚娟 陈田 王婧 王昊
大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由于其特殊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区域,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北京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进行土地、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乡村景观分析,透视旅游经济作用下乡村旅游地城市化进程。研究发现北京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在以旅游用地的递增、耕地面积的缩减和宅基地的流转为特征的土地非农化,以旅游经济上升、外来经营者成为主体以及村民就业形式多元化为特征的经济结构多元化,以乡村人口的外流和乡村聚落的社区化为特征的社会结构解体化以及以现代建筑的入侵和乡村风光的质变为特征的乡村景观破碎化四个方面;北京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乡村嵌入型、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万辉 李九全
城市边缘社会区域社区的地理现象和空间分化与构成及其规律研究,是国际城市(社会)地理学界的基本研究属性和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自19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学术界已对城市边缘社区从经济、土地和社会空间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有益的实践应用,国内学术界结合相关案例从城市边缘社会区域空间演化、居住流动等方面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大城市边缘社会区域社区正面临生态、公平、经济、交通和社会压力的多重挑战。文章以近年来西安城市边缘正在形成的典型社区为例,从多元化视角研究其现实发展,构建多样化、包容性和充满选择空间的城市边缘社会区域社区发展理论。
关键词:
多元化 城市边缘 社区 西安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