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70)
2023(2610)
2022(1989)
2021(1805)
2020(1196)
2019(2813)
2018(2602)
2017(4329)
2016(2195)
2015(2267)
2014(2292)
2013(2413)
2012(2374)
2011(2363)
2010(2581)
2009(2539)
2008(2490)
2007(2442)
2006(2308)
2005(1650)
作者
(6734)
(5879)
(5610)
(5515)
(3404)
(2764)
(2528)
(2202)
(2191)
(2032)
(1966)
(1916)
(1825)
(1679)
(1668)
(1665)
(1578)
(1544)
(1458)
(1455)
(1427)
(1427)
(1397)
(1332)
(1299)
(1294)
(1268)
(1230)
(1209)
(1153)
学科
(18864)
农业(12751)
(12070)
经济(12055)
(8729)
业经(6612)
农业经济(6039)
(4489)
发展(4308)
(4305)
(4115)
农村(4098)
中国(3845)
建设(3657)
地方(3617)
(3531)
收入(3371)
问题(3306)
分配(3132)
经济建设(3099)
土地(3011)
工作(2972)
(2842)
方针(2832)
农民(2800)
人口(2699)
政策(2682)
及其(2646)
(2524)
(2524)
机构
学院(36504)
大学(33860)
(14896)
经济(14456)
研究(12993)
管理(12793)
(12331)
理学(10963)
理学院(10835)
管理学(10642)
管理学院(10569)
中国(10451)
农业(8288)
科学(7078)
中心(6733)
(6600)
业大(6506)
(6169)
(6151)
师范(6146)
(6091)
(5822)
研究所(5440)
农业大学(5273)
(5051)
社会(4836)
(4818)
(4804)
师范大学(4683)
财经(4605)
基金
项目(23341)
研究(19617)
科学(18518)
基金(16496)
社会(13757)
(13742)
国家(13478)
社会科(12669)
社会科学(12668)
科学基金(11571)
(10090)
(8907)
编号(8838)
基金项目(8792)
(8479)
教育(8070)
(7517)
成果(7497)
农村(6004)
(5995)
课题(5915)
资助(5713)
国家社会(5641)
自然(5575)
自然科(5417)
自然科学(5417)
(5360)
自然科学基金(5312)
(5205)
发展(5152)
期刊
(24493)
经济(24493)
(19007)
农业(12221)
研究(10278)
中国(9929)
业经(7684)
农业经济(6537)
科学(6204)
学报(5938)
农村(5927)
(5927)
(5496)
金融(5496)
大学(5350)
学学(5083)
教育(4026)
农村经济(4001)
(3996)
社会(3896)
社会科(3663)
社会科学(3663)
(3548)
(3423)
世界(3161)
问题(3137)
管理(2799)
经济问题(2674)
业大(2538)
农业大学(2459)
共检索到590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颖  
眷村是台湾特殊政治历史背景下的产物,眷村小说中的"外省女性"形象,是眷村小说形象谱系中特为重要的部分,不仅因为其形象的丰富性与典型性,也因眷村特殊性质造就的女性在其中的特殊位置。文章旨在发掘形形色色的"外省女性"作为眷村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所面临的相似的生命困境,即难以真正超越"外省人"身份的局限,她们不仅要承担历史政治所加诸来台"外省人"的流离与苦难,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眷村环境的闭塞压抑,以及家庭内部父权的阴影。文章分别从代际、性别、两岸关系三方面讨论眷村"外省女性"群体的生命困境与精神悖论,从而探寻"外省女性"群体零落精神空间的共性,以深入理解"外省女性"的心灵世界。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美玲  
眷村文学近几十年来得到了两岸学者的热切关注,涌现了很多优秀的眷村文学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作家,他们通过自己真实的眷村经历书写那个时期的历史。苏伟贞就是眷村作家的代表之一,她的两部长篇小说《有缘千里》和《离开同方》都记录了眷村生活。而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都有着不一样的个性魅力,文章主要通过这些不同女性的成长历程和性格特点挖掘那个时代的眷村记忆。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国平  
余华小说致力于剖析人物的精神状态,以揭示出人的真实需求;同时从爱的艺术出发,尝试对其进行救赎。充分了解余华作品中的人物的精神世界、人格状况,把握其在意识形态发生巨变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人格分裂、人性异化等特征,能有效地跳出语言、地域、文化制约等因素,清晰透彻地解读余华作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余闻婧  
学生的精神世界是由学生自身意识主导,由感受、注意、思维、情感、创造等内在能量倾注,存在于个体脑海中,主宰着学生认识外界和自身的神奇世界。然而学生却经常被教师压抑本能、剥夺力量、误解思想。由于教师陷入教学模式的沼泽,过于依赖控制的权力,以及封闭面向自我的理解,从而难以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可以从寻求需要、转化思维、参与合作等角度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是重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式,恢复学生作为人得以存在的根本;而且是在追问教师作为教师的存在意义,唤醒教师自身的精神本质性。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盛开莉  
施叔青小说中的女性群体,与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群体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一面承受着来自家庭和婚姻的精神围困,一面以出走的方式逃离。作者赋予这些女性以丰富的生命质地,改变了父权制话语下沉默的传统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独特的生活经验,对于女性的自我发现与生存拓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尤妤冠  
白先勇在其小说中,对女性采取了一种既赞美又拒斥的态度,因此,其作品中的许多女性,虽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但都无一例外地拥有共同的悲剧命运。需要注意的是,白先勇的小说,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情怀,但这一情怀,并没有投注到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身上。这使得白先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书写,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复杂的色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仲建维  
"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代的几大人性启蒙发现之一,它与我国教育的近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启蒙依然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题,因此,"儿童的发现"依然是引导我国教育前进的向标。当前我国教育的儿童观困局是儿童意识的低落和成人生活本位的价值观。它对儿童自然人性成长的障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将来的教育叙事和教育实践必须让儿童和学生进入中心位置,运用生态学的精神,对儿童的精神世界重新进行深层理解和研究。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风琴  
20世纪80年代,台湾本土意识高涨,资本主义及全球化加剧,朱天心的作品不再是之前浪漫的、无忧无虑的书写,呈现的是对过去自由、亲密的生活方式的怀旧,对后现代台北都市人际关系的批判及对未来都市生活的期盼。藉由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等概念,分析了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各个作品。一方面,朱天心通过不同的叙述者,跨越不同的族群、性别,呈现台北都市各弱势族群的惯习、都市想象以及失落感、孤离感;另一方面,作者运用第二人称、互文等写作技巧召唤读者理解都市各族群,帮助都市群体建构一个对话交流空间,表达作者对建构一个更为广泛的都市社群之家的渴望。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吕佳琪  
女性成长是张翎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她笔下的女性书写展现出了女性心灵成长的内在发展路径,写出了年少懵懂的女性在他者境遇中的困惑与挣扎,将女性置于逃离的空间位移之中,展现女性在挫折中的反抗与成长。但是张翎笔下的女性成长并没有囿于两性视域之中,而是在普遍人性的立场上书写女性的觉“心”与回归,探求女性成长的日常生活空间与生存价值。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项秉健  汪国新  
社区学习共同体最深刻的革命在于,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是精神世界的一次自我去蔽,他们是一群自主的成人学习者。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就是一种邻里间的协作学习,一种带着特定的情绪和感情温度的共同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保证了其成员在群体中的每一时刻、每一行为都处于自主和自愿的状态之下,因为他随时可以零成本离开。"自主和自愿正是善和道德的前提"。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华玲  
施托姆的小说总是和复杂叵测的社会现实保持一定距离,他将人物置于一种单纯、平和、温馨的环境中,平静而略带感伤地叙事,他在小说中营造了纯净感伤的爱情空间,并且对女性命运给予了极大关注,从而试图在小说中建立起一个充满永恒人性美的世界,谱写一曲优美的人性之歌。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姜含笑  马莉  
2003年诺奖得主J. M.库切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饱受迫害与摧残的女性身体形象,借以审视南非殖民统治、父权体制对女性身体的压迫与规训。面对权力机制加诸女性身体的种种规训,库切小说中的女性以身体为僭越工具,通过沉默的身体、疯癫的身体、拒绝凝视的身体和张扬欲望的身体等身体反抗策略,冲破种族、性别的藩篱,开启寻求自我主体的建构之旅。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钰铮  
毛姆因其塑造了诸多在婚恋关系中不忠的女性形象而被认为有厌女情结,但实际上,在经历了时代变迁和个人成长之后,毛姆笔下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从蒙昧到觉醒并最终走向自觉的嬗变。这反映了毛姆本人态度的变化,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毛姆在写作中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处在世纪之交的女性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并对此表示理解与同情。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静  石云龙  
在塑造和表现权力关系时,性别往往成为后殖民作家们热衷描写的对象。在后殖民文学中,两性关系往往成为前殖民地与西方宗主国关系的隐喻。作为流散作家的拉什迪,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也采取了这一策略。在他的作品中,男性丧失了两性关系中的核心地位,从中心退缩到边缘,而女性则大多摆脱传统文学中被动、柔弱、依赖、失语的模式,从边缘走向中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欣  孙天胜  
晚明时期,旅游风气盛极一时,尤其士人阶层好游成癖,他们置身山水,荡涤心灵,其动因在于追求性灵复归和个性解放。旅游本身的价值在晚明旅游者的精神世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大量游记文体的出版,则是他们对中华旅游文化的最大贡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