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60)
2023(15066)
2022(12873)
2021(12328)
2020(9945)
2019(22952)
2018(22638)
2017(43095)
2016(23296)
2015(26241)
2014(25729)
2013(25388)
2012(23009)
2011(20882)
2010(20468)
2009(18741)
2008(17692)
2007(15086)
2006(13149)
2005(11435)
作者
(64422)
(53336)
(53089)
(50580)
(33947)
(25469)
(24074)
(21009)
(20313)
(18858)
(18159)
(18095)
(16767)
(16533)
(16433)
(16298)
(15928)
(15726)
(15138)
(15064)
(13150)
(13139)
(12726)
(12036)
(11959)
(11819)
(11753)
(11671)
(10619)
(10464)
学科
(91793)
经济(91695)
管理(65520)
(59524)
(48846)
企业(48846)
方法(41582)
数学(36304)
数学方法(35911)
中国(27351)
(25311)
(21640)
业经(20352)
(19581)
(19143)
贸易(19132)
(18684)
环境(17632)
地方(17225)
农业(16708)
(16386)
(15419)
理论(14670)
(13916)
银行(13880)
(13803)
技术(13535)
(13316)
(13287)
财务(13216)
机构
大学(323136)
学院(322358)
(131850)
经济(129228)
管理(127412)
理学(110812)
研究(110234)
理学院(109632)
管理学(107825)
管理学院(107268)
中国(82133)
(68777)
科学(67476)
(57776)
(54302)
研究所(49860)
中心(48872)
(48618)
财经(47163)
业大(46648)
(43979)
北京(43742)
(43134)
(43078)
师范(42725)
(40324)
经济学(40073)
农业(37997)
经济学院(36141)
(36018)
基金
项目(225198)
科学(177597)
研究(167976)
基金(163799)
(142471)
国家(141317)
科学基金(121106)
社会(105957)
社会科(100343)
社会科学(100318)
基金项目(86475)
(86102)
自然(77435)
教育(77154)
自然科(75594)
自然科学(75577)
自然科学基金(74208)
(73290)
编号(68847)
资助(67239)
成果(55861)
重点(50586)
(50312)
(48637)
课题(47391)
(46960)
国家社会(43780)
创新(43756)
教育部(43488)
科研(42883)
期刊
(140696)
经济(140696)
研究(95987)
中国(58402)
学报(49330)
科学(46697)
管理(45853)
(44961)
(41682)
教育(38132)
大学(37509)
学学(35150)
农业(31925)
技术(27425)
(25338)
金融(25338)
经济研究(23822)
业经(23152)
财经(22306)
(19133)
问题(18297)
图书(17079)
(16583)
(15653)
科技(15360)
理论(15112)
技术经济(15012)
(14209)
现代(14098)
世界(14040)
共检索到4625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谷方杰  张文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彰显了中国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绿色技术创新和制度质量被认为是减缓碳排放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然而少有研究从我国省际的角度分析技术创新和制度在减少排放方面的作用。因此,考察2000—2018年间我国省际的绿色技术创新、制度质量、可再生能源、化石燃料能源和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的长期影响。考虑到残余横截面依赖和异质性的潜在发生,使用增广均值组(AMG)和共同相关效应均值组(CCEMG)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和可再生能源消耗对二氧化碳排放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相比之下,制度质量、经济增长和化石燃料能源消耗对二氧化碳排放有正向影响。基于此,为了找准“双碳”目标实现路径,本文提出了重塑国家创新体系、稳步推进制度创新以及全面统筹不同行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建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刘跃  付世敏  
在运输中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在传统路径研究中由于正逆向物流分离,其路径优化结果不能满足低碳化社会的需要。在传统路径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同时取送"、"环境成本"约束条件,建立"双成本"视阈下双向物流车辆路径选择模型并设计相应的遗传算法,通过案例证明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分析表明,综合考虑环境成本和运输成本的车辆路径问题在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能实现绿色物流。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彭翔  刘娣  徐毅敏  
分析超低能耗建筑被动式及主动式技术,结合项目平面功能、立面效果,建议选择适宜该项目的遮阳措施、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光伏技术等手段实现降低建筑自身能耗、提升用能效率的需求。通过对超低能耗建筑的探索与应用,旨在为我国建筑行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献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勇  高岚  
围绕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与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了一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治理模式,即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国家为核心,在一定时期和内外环境约束下,通过减排和增汇路径,对中国境内由人类活动造成的CO_2排放与人为CO_2吸收量之间关系进行调整和平衡的过程;其内部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结构组成,每层结构各不相同。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的提出,拓展和完善了气候变化整体治理理论,为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机制借鉴。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龙环  黄晓勇  
在极端气候频繁出现的背景下,积极构建碳金融的创新机制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首先阐述了碳金融的内涵与特征,然后梳理了我国碳金融的演进过程及成效,并分析了碳金融的国际经验与借鉴,最后提出了双碳目标下碳金融创新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加强碳金融创新的顶层设计,完善碳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碳金融市场的交易平台,创造较为稳定的制度环境;积极培育中介机构,进一步拓展碳金融市场的创新机制。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友国  白羽洁  
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各区域的积极努力。不过,与国际社会不同国别或地区碳达峰所呈现的差异性类似,中国各省份碳排放态势的显著差异性也已经显现,并将在长期内持续。因此,各区域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的"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从而以较低代价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为此,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所处碳排放阶段明确碳减排目标和步骤,根据碳排放驱动因素特征及变化趋势制定低碳发展水平提升策略,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谋求产业低碳转型,并将自身"双碳"目标实现路径深度融入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中。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胡熠  靳曙畅  
实现“双碳”目标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由之路。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和经济低碳转型的双重背景下,探究数字技术助力“双碳”目标的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理论方面,数字技术可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碳排放的外部不经济等机制降低碳排放。实践方面,数字技术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主要聚焦五条路径:基于数字技术构建碳排放计量监测体系、发展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低碳生产生活体系、完善碳排放市场交易体系以及优化碳排放行政管理体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聂子勋  
我国提高了“双碳”目标的战略地位,积极实行对抗气候变化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对于“双碳”策略的分步目标和实施路线有深度的研究需求,这需要积极追寻科技创新,提供适当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并研究如何强化能源支持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阶段性“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深度管理、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企业参与,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深刻推动经济、社会变革和进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蓝海涛  
早在20世纪70年代,气候变化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首次提出了气候变化问题,但彼时还缺乏研究和确凿的数据来支撑科学家们提出的这一危机。随着研究的推进,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种极端天气让世界各国无法忽视和回避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尽管科学界一直有反对的声音,认为气候变化的提法是一个伪命题,但持续暖化的气候环境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当下人类社会的发展。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试图解决气候变化的最主要手段。温室气体减排包括技术减排和制度减排两个层面。在自然科学领域,碳捕捉、碳封存等技术层出不穷,而从制度安排层面探索温室气体减排之道,成为了人文社会科学家的主要任务。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王文熹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碳标识制度的功能在于通过碳信息披露实现对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有效引导。本文基于“双碳”目标背景,从理论上厘清碳标识制度的功能定位、从实践上考察其“碳信息披露”功能实现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实现碳标识制度功能的基本逻辑和具体路径,以期为完善相关政策和立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代勤  
数字经济正成为推动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引擎。农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农牧业产业数字经济以数据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本质是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化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促进新科技在农业产业领域广泛应用,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供有力支撑。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樊一麟所著的《新农经济:产业互联网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升级路径研究》一书围绕农业产业升级路径展开讨论,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鞠斐  袁野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中国碳价格历经了多次调整,国内碳交易环境也发生了极大变化。碳价格的涨跌,对中国经济转型、贸易格局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影响。笔者对碳价格与中国“双碳”目标实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对当前中国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从政策、碳价优化及产业调整等角度,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励汀郁  王明利  
畜牧业固碳减排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之举。鉴于国内缺乏成熟的畜牧业固碳减排模式,本文通过梳理美国、日本、欧洲、亚非拉等国家和地区的畜牧业固碳减排战略和典型模式,对比总结国内畜牧业减排工作的不足之处,提出适合中国的畜牧业固碳减排路径。研究发现: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畜牧业已度过数量发展型阶段,正分别迈向气候智慧型、科技驱动型、低碳型畜牧业,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发展出了草畜结合、林下放牧、家庭牧场等形式多样的管理模式,研发应用了畜禽消化器、畜种饲草改良等畜牧业低碳技术。借鉴国际经验,本文提出中国畜牧业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在牧区畜牧业中,应重视草地改良和放牧管理,发展林下放牧等模式;在农区畜牧业中,应循环利用粪污资源、优化畜禽日粮搭配、改进畜禽饲养方法、减少饲养环节耗能。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浦华  鲁帆  马莹  
畜牧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其中奶牛产业是畜牧业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如何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推动中国奶业温室气体减排降碳,成为制约奶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中国奶牛养殖特点,采用IPCC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法,测算了2011—2020年中国奶牛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分析了西欧奶业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措施和成效,为中国奶业低碳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并且结合中国奶业低碳化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了2025年和2030年奶牛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碳”背景下的中国奶业低碳发展路径,即以保供给、降排放为核心,加强奶牛减碳育种、推行适度规模和精准饲喂、保障优质牧草有效供给、加快粪污减量减排技术研发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庄贵阳  王思博  
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双碳”目标不仅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实现“双碳”目标是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只有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才能正确认识其中含义并有效推动相关实践,进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据此,有必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双碳”目标特征及要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从而丰富并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内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