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85)
2023(6530)
2022(5450)
2021(4805)
2020(3995)
2019(8798)
2018(8205)
2017(15491)
2016(8521)
2015(9005)
2014(8531)
2013(8306)
2012(7361)
2011(6585)
2010(6331)
2009(5614)
2008(5501)
2007(4649)
2006(3891)
2005(3137)
作者
(26958)
(22535)
(22453)
(21136)
(14124)
(11012)
(10058)
(8930)
(8501)
(7762)
(7640)
(7452)
(7149)
(7133)
(6971)
(6913)
(6806)
(6736)
(6445)
(6432)
(5847)
(5375)
(5185)
(5167)
(5069)
(4923)
(4863)
(4798)
(4643)
(4465)
学科
(32693)
经济(32653)
(22912)
管理(22627)
(17081)
企业(17081)
方法(16827)
数学(15566)
数学方法(15440)
中国(9763)
(9626)
(8408)
(7907)
(7488)
贸易(7486)
(7281)
业经(7210)
农业(7002)
人口(6140)
环境(5706)
技术(5627)
地方(5534)
(5177)
财务(5174)
财务管理(5168)
(5040)
产业(5006)
企业财务(4960)
(4649)
银行(4607)
机构
大学(121550)
学院(120029)
(49756)
经济(49000)
管理(45339)
研究(43198)
理学(40992)
理学院(40474)
管理学(39634)
管理学院(39429)
中国(30058)
(29903)
科学(29633)
业大(24630)
(24628)
农业(24205)
(23210)
研究所(21857)
(19771)
中心(19054)
财经(17053)
农业大学(16705)
(16134)
经济学(15946)
(15773)
(15179)
经济学院(14768)
北京(14657)
(14570)
师范(14257)
基金
项目(93014)
科学(73258)
基金(70119)
(65258)
国家(64740)
研究(58706)
科学基金(54526)
社会(40097)
社会科(38183)
社会科学(38173)
基金项目(37898)
自然(37869)
自然科(37090)
自然科学(37077)
自然科学基金(36464)
(35829)
(31310)
资助(27513)
教育(26601)
重点(21412)
编号(20589)
(20109)
计划(19885)
(19778)
(19568)
科研(18838)
创新(18601)
国家社会(17774)
科技(17489)
(17455)
期刊
(44193)
经济(44193)
研究(30042)
学报(28317)
(25360)
科学(24146)
大学(20156)
中国(19828)
学学(19613)
农业(17236)
管理(13855)
(13760)
(9498)
经济研究(8556)
业大(8452)
财经(8125)
(8090)
金融(8090)
业经(7680)
技术(7388)
农业大学(7248)
(7220)
教育(7058)
(6962)
科技(6733)
问题(6323)
资源(5994)
商业(5925)
统计(5875)
(5802)
共检索到1581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荣彬  王国辉  
使用VAR模型和QAP分析法对人口省际迁移与省内迁移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人口省际迁移和省内迁移的流动性均较频繁,而省内迁移的人口集中趋势更加明显;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的主要流入地,河南、安徽两省是流动人口省际迁移的重要迁出地;省际人口迁移呈扇形分布,而省内迁移则呈同心圆形分布;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人口流动的决定性因素,户籍制度和迁移距离会阻碍人口的省际迁移,公共服务水平能够促进人口的省内迁移。据此,建议优化城市结构,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各省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袁青川  易定红  
基于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再中心化影响函数最小二乘法估计,并结合Blinder-Oaxaca分解方法,系统研究了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工资收入分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人口流动尚属于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工转移,以提高工作匹配质量为目的的人口流动还未形成规模;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市流动人口生产率禀赋回报最高,但农业户口等非生产率禀赋也给流动人口带来了明显的工资劣势;京津冀地区省际人口流动在行业优势工资引导下优化了就业结构。为实现以就业匹配为目的的京津冀地区人口有序流动,须消除三地间人口流动的行政障碍,减弱户籍与附加福利的关联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对生产率禀赋的回报机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超  焦华富  耿慧  
利用2000年和2010年安徽省人口普查区县层面的数据,对安徽省流动人口分布格局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00—2010年安徽省总流动人口增长迅速,市级区划单元成为人口流入的主要地区,尤其是合肥市市区成为总流动人口集聚的高地。安徽省省内流动人口在合肥市市区及其周边区县和皖江以南城市带地区存在集聚化的趋势,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真正的集聚区还未形成;而省外流动人口则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高值集聚区,均位于靠近江浙的安徽省域东部省际边缘区。就地域类型分布格局而言,2000—2010年安徽省省内流入型活跃区和平衡型活跃区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平衡型活跃区变化最为明显,出现集中分布在安徽省域东南部区域的趋势。影响安徽省人口流动的因素在不同行政等级单元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流动人口存在显著的影响。未来,随着安徽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流动人口的区域化集聚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桂新  潘泽瀚  
根据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流动人口已形成省内为主、省际为辅的分布特征,省内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人口大省,省际流动人口的迁入地主要分布在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迁出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人口大省,省际流动人口的迁出分布较为分散,而迁入分布较为集中,省内流动人口多的省份省际迁移人口也会较多。这些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省内人口迁移主要受人口规模因素的影响,省际人口迁移则主要受迁入省的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迁出省的人口规模,以及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健  
文章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实证分析了流入地流动人口与同时期流出地留守人口两个人群的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流动人口的职业呈现出鲜明的"非农化"和地缘性特征,单位依附性增强,但职业地位并未提高。除了地域和个人特征变量之外,就业时间与就业渠道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的职业选择;出人意料的是,尽管超过半数的留守人口有过外出务工经历,但控制其他变量之后,外出经历对于留守人口的职业选择并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文章对这些结论的社会意义进行了讨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向球  苗长虹  麻永建  吕可文  
利用全国与河南省六普数据,对河南省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1)流动人口省内空间格局具有很强的不均衡性,具有向重要热点、重要轴带、重点区域集聚的特征,呈现出"一心多点、一区四带"的空间格局,形成"多点+弓箭"的空间迁移模式;(2)河南省迁出人口具有较强的沿海指向性与地域临近性的特征,而省外外来人口具有明显的地域临近特征;(3)在全国人口流动的趋势与流动人口空间集聚影响下,河南省成为全国的重要人口输出大省与人口净流出区域,人户的空间分离现象日益突出,并且人口规模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格局逐渐改变,人口分布与空间格局正发生重组。基于此,提出了河南省实现未来一系列的空间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和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夏伦  
文章对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分析,利用国家计生委2011年对湖北省流动人口的动态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以及多元logistic模型分别对影响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个人特征因素、经济因素、福利政策因素、业余生活因素和社会认同因素进行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倩  
文章基于2012年国家计生委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数据建立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我国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不仅与个体因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社区文体活动、对现居城市喜爱程度、家庭月总收入等)有关,还与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部分潜在因素公共安全有关。因此,根据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为了提高流动人口的幸福感应该使尽可能多的流动人口享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积极参加社区文体活动;美化城市环境,使流动人口更喜爱这座城市;给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月总收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在宏观层面应该加大公共安全方面的投入,提升流动人口在安全方面的幸福感。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冯桂平  屈楚博  乔楠  张媛媛  
本文利用在大连市区随机抽取850名流动人口进行的问卷调查,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医疗机构选择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流动人口患病后大多数都会选择就医,且首选综合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疗机构的选择行为上表现出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不同的特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苏丽锋  
文章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测算中国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并利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四类特征因素对市民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流动人口总体的市民化水平很低,区域间差异并不明显,但不同省份之间的收入、社会保障等差异较大;本地家庭规模较大、独生子女身份、子女在本地居住对市民化具有明显的提升效应,而子女数量、年龄、家庭再生育意愿会对市民化产生负向影响;务工经商是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途径,流动时间越长市民化水平越高,但流动范围跨度过大不利于市民化;来自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更高,而且流入地第三产业发展能有效促进市民化进程。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郑研辉  郝晓宁  
目的:分析老年流动人口就医流向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升流动老人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利用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及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流动老人就医流向选择存在不均衡性,选择不理会或自行买药的比例最高,其次依次是本地医院、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个体诊所。除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个体特质外,家庭月均收入、是否独自流动、社会交往以及参保情况对流动老人就医流向选择作用明显。结论:应通过强化健康教育、引导合理就医、完善流动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等途径,优化流动老人就医流向,促进健康服务均等化,提升流动老人健康水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苏丽锋  
文章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测算中国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并利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四类特征因素对市民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流动人口总体的市民化水平很低,区域间差异并不明显,但不同省份之间的收入、社会保障等差异较大;本地家庭规模较大、独生子女身份、子女在本地居住对市民化具有明显的提升效应,而子女数量、年龄、家庭再生育意愿会对市民化产生负向影响;务工经商是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途径,流动时间越长市民化水平越高,但流动范围跨度过大不利于市民化;来自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市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颐  
本研究利用厦门市流动人口和全国各地市流动人口在择偶、婚姻建立、婚姻生活以及生育方面的一些个人看法和实际情况进行的调查资料,用流动人口在调查当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涛  陈思创  曹广忠  
文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的居留落户意愿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远低于居留意愿,二者影响因素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体生命历程、流出地资产和流入地社会融合等方面。40岁以上的流动人口对城市公共服务的迫切需求导致其落户意愿强烈,落户无望将导致其快速返乡;承包地的收入保障功能使流动人口能够安心在城市工作生活,城市购房的困难则迫使其为保留农村宅基地而不愿落户城镇;社会融合特征对居留和落户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经济层面的融合显著提升居留意愿,社会心理层面的融合则对落户意愿的提升作用更强。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离开家乡外出从事各类务工经商活动,使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以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显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成为雇主和自营劳动者的可能性显著低于汉族流动人口,而成为雇员和失业的概率均显著高于汉族;并且不同的少数民族在就业状况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进一步的计量检验表明:女性、来自城镇、年轻或年龄偏大、受教育水平较高、跨省流动、流入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更可能从事雇员工作,而不是成为雇主或自营劳动者;而男性、中年、受教育程度较高、跨省流动、流入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失业的概率显著更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