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68)
- 2023(8480)
- 2022(7022)
- 2021(6278)
- 2020(5240)
- 2019(11691)
- 2018(11627)
- 2017(21768)
- 2016(11532)
- 2015(13263)
- 2014(13021)
- 2013(13030)
- 2012(12680)
- 2011(11672)
- 2010(11909)
- 2009(10674)
- 2008(10375)
- 2007(9292)
- 2006(8531)
- 2005(7652)
- 学科
- 济(72001)
- 经济(71950)
- 管理(31320)
- 业(28218)
- 企(21744)
- 企业(21744)
- 方法(21480)
- 地方(21105)
- 数学(18789)
- 数学方法(18606)
- 学(16000)
- 农(14524)
- 中国(14017)
- 地方经济(13641)
- 技术(12854)
- 业经(12790)
- 农业(10572)
- 环境(10197)
- 财(9167)
- 贸(8711)
- 贸易(8703)
- 制(8483)
- 经济学(8470)
- 和(8436)
- 易(8260)
- 融(7873)
- 金融(7870)
- 理论(7664)
- 发(7542)
- 产业(7408)
- 机构
- 大学(177895)
- 学院(177388)
- 济(80128)
- 经济(78545)
- 研究(69917)
- 管理(61976)
- 理学(52686)
- 理学院(51881)
- 管理学(50879)
- 中国(50667)
- 管理学院(50523)
- 科学(44291)
- 京(38508)
- 所(36655)
- 研究所(33617)
- 财(32741)
- 农(31022)
- 中心(30728)
- 江(28217)
- 业大(26435)
- 财经(26211)
- 范(25793)
- 经济学(25720)
- 师范(25571)
- 院(25343)
- 北京(24336)
- 农业(24230)
- 经(23553)
- 经济学院(22896)
- 科学院(22102)
- 基金
- 项目(118622)
- 科学(92938)
- 基金(85608)
- 研究(84806)
- 家(76481)
- 国家(75913)
- 科学基金(63274)
- 社会(54640)
- 社会科(51734)
- 社会科学(51719)
- 省(46242)
- 基金项目(45750)
- 自然(40456)
- 自然科(39366)
- 划(39364)
- 自然科学(39353)
- 自然科学基金(38601)
- 教育(37088)
- 资助(33943)
- 编号(32682)
- 发(28165)
- 重点(27846)
- 成果(26349)
- 部(25590)
- 创(24658)
- 课题(23495)
- 创新(23369)
- 国家社会(23324)
- 发展(22261)
- 科研(22167)
共检索到2755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保胜
本文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分析了其经济技术特征、空间分布及地区间协调发展情况,发现淮海经济区各地市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在各自省份中符合核心-边缘区理论,接合区内部各地市之间经济技术水平呈现出绝对发散和相对收敛,而且接合区核心区域的几个城市呈现"低低"水平邻接的空间特征。
关键词:
省际接合区 经济技术特征 淮海经济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振波 朱传耿 徐建刚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典型的省际边界区域。运用Barro回归方程结合重力模型对淮海经济区1995年到2005年间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定量测定,得出苏鲁豫皖4省边界效应存在着一体化边界和疏远型边界2种类型,一体化边界包括苏鲁边界、苏皖边界、豫皖边界;疏远型边界包括鲁豫边界、鲁皖边界和苏豫边界。淮海经济区边界效应产生的机制包括边界的"切变效应"、自然与历史基础、中部崛起政策的提出。
关键词:
省际边界区域 边界效应 重力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洁 徐建斌 刘佳 仇方道
PM_(2.5)对区域环境和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淮海经济区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带的重要支撑部分,剖析其PM_(2.5)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开展区域空气污染的联防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对研究区PM_(2.5)浓度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淮海经济区PM_(2.5)时空特征,最后基于淮海经济区PM_(2.5)空间自相关特征,进一步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PM_(2.5)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淮海经济区逐日PM_(2.5)浓度值呈现出周期性的脉冲型起伏变化规律,整体呈现出冬秋季高、春夏低的"U"型趋势。逐日PM_(2.5)浓度振荡周期短周期为2~3 d,长周期为6~7 d。(2)淮海经济区PM_(2.5)浓度的空间局部相关性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全年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北的菏泽市和西南的徐州市,冷点区则主要集中在沿海区域。(3)淮海经济区PM_(2.5)浓度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平均气温、平均降水、平均风速、林地比例和路网密度等因素,不同因素对PM_(2.5)浓度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吴彪 李小村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兼具城市、郊区和农村特征的城郊接合部在向城市迅速靠拢时,各项配套设施管理体制的转变和磨合,也随之引发了较多的管理矛盾,屡禁不止的违法用地行为即是其中之一也是土地执法监察的重点和难点地处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开街道,作为城乡接合部也曾陷入这一困境。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务院于1984年批准的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包括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善信,李武武
中国的脐部:淮海经济区何去何从中国矿业大学张善信李武武一、中国柔软的“脐部”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国有一个长期被忽视而现在有望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脐部”区域———它就是苏、鲁、豫、皖四省之交的淮海地区,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黄淮海地区”。众所周知,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泓,顾朝林
从共生概念和内涵入手,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在此基础上,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分析了淮海经济区区域背景和旅游竞合条件,对跨行政区域旅游竞合模式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 项怡之
利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一手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开发区居住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开发区居住人口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外来人口已成为开发区后期居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开发区的住房类型构成呈现多样化特点,政策和住房户型原因是影响住宅分化的重要因素;开发区在收入和社会阶层方面存在居住分化现象,具体表现为高收入和低社会阶层两级分化的空间隔离;作为新兴的郊区社区,开发区居民维权意识强烈,但社区联系较弱;上班通勤距离仍是影响居民居住地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改善居住环境、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也是极重要的因素。最后,从居民、开发商、地方政府、企业、母城及周边区域等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角度探讨了开发区居住空间的形成机制。当前,国内开发区大多面临从"产业功能地域"向综合型的"城市化功能地域"转型,但开发区既是"产业集聚区"又被作为"卧城"的复杂状况,也带来其居住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的复杂性。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城市居住空间理论有重要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 项怡之
利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一手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开发区居住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开发区居住人口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外来人口已成为开发区后期居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开发区的住房类型构成呈现多样化特点,政策和住房户型原因是影响住宅分化的重要因素;开发区在收入和社会阶层方面存在居住分化现象,具体表现为高收入和低社会阶层两级分化的空间隔离;作为新兴的郊区社区,开发区居民维权意识强烈,但社区联系较弱;上班通勤距离仍是影响居民居住地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改善居住环境、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也是极重要的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宗刚 方磊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各项曼奎斯特指数,并对开发区公共交通网络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3—2013年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术进步指数在快速滑落后呈现出缓慢回升的趋势,这与当地公交网络的潜在承载能力存在相关关系;在开发区近十年的发展建设中,开发区公交网络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小世界特性,即节点度分布趋近于对数分布,平均最短路径较短。从公交网络的演化过程来看,乘车需求的增长对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公交网络造成的压力持续增加,间接对园区技术进步造成影响,虽然公交网络正不断扩大和优化升级,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开发区快速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何宜庆 吴铮波 吴涛
采用我国30个省(区、市)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区视角对区域间的金融空间特征、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进行测度和比较,研究了这三者的耦合关系和空间效应。然后通过空间面板模型,分析金融空间特征和技术创新能力及二者交互项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金融空间特征、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的测度中,东部沿海经济区评分最高,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次之,随后是东北地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大西北经济区位列最后,各区域三者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且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金融空间特征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化因为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率,所以会对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并且有空间溢出效应,而金融空间特征优化却因为会将低端产业转移到周边地区,所以导致对区域外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抑制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车冰清 朱传耿 杜艳 沈正平
淮海经济区为典型的欠发达省际边界区,研究其产业合作潜力,对推动跨省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三次产业相似系数、区位熵灰色关联和产业合作潜力模型,得出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四大板块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各城市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各城市不同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和徐州与其他19个城市产业合作潜力系数等结果。通过以上结果对该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性、产业分工、产业合作潜力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三次产业结构趋同、行业分工逐渐深化、产业合作开始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合作潜力最大等问题和特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沈正平 安宇 顾晓波
本文从都市圈与经济区相互作用原理出发,在分析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徐州都市圈与淮海经济区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认为无论是徐州都市圈还是淮海经济区,其进一步建设均应当以特大城市———徐州为中心,实施整合及协调发展,以推动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促进两者的联动与共进。最后,文章还就加强这一区域与长三角、特别是江苏沿江等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联系提出了一些设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姗姗 朱传耿 李志江
以淮海经济区12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锡尔系数分析方法对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的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定量测度,发现省际差异对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大于省内差异和市内差异的影响,是构成淮海经济区整体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唐娟 马晓冬 朱传耿 钱程
运用重力模型和综合客运模型,对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及经济联系流强度进行测度,据此分析该区的城市经济辐射与经济隶属情况。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结构表现为以徐州、商丘、临沂、淮安为重要节点呈放射状分布。经济联系流强度的空间分异格局以徐州为中枢,形成徐州、济宁、临沂、阜阳、蚌埠五大网络结点,构成"开"字型架构。经济联系势能和经济联系流强度在徐州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最终将淮海经济区划分为核心、汴商、莱泰、临照、盐淮5个城市经济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余凤鸣 张阳生 周杜辉 杜忠潮
省际边缘区是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本文基于县(区)尺度,选取衡量经济水平的14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和ESDA-GIS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呼包鄂榆经济区的经济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①数量上呈非均衡发展格局,趋于强者日趋极化,弱者日趋边缘化;②空间分布上呈现东—西递增,南—北递减的分异趋势;③全局Moran’s I指数得分为0.3215,表明区县经济发展有"趋同俱乐部"特征;④扩散型、极化型、"塌陷"型和"传染"型4类空间关联类型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中心—外围式等级特征,但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投入、经济效率、人力资本和经济结构4因子的空间集中程度差异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