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86)
2023(14970)
2022(12802)
2021(11756)
2020(9862)
2019(22315)
2018(21728)
2017(41010)
2016(21931)
2015(24899)
2014(24387)
2013(24332)
2012(22918)
2011(20910)
2010(20811)
2009(19571)
2008(19038)
2007(16827)
2006(14717)
2005(13322)
作者
(63727)
(53468)
(53313)
(50829)
(33949)
(25750)
(24145)
(20835)
(20149)
(18704)
(18483)
(17968)
(16868)
(16834)
(16662)
(16654)
(15824)
(15758)
(15509)
(15224)
(13360)
(13156)
(12834)
(12314)
(12198)
(11964)
(11594)
(11510)
(10636)
(10636)
学科
(111594)
经济(111508)
管理(57350)
(53001)
方法(42665)
(40702)
企业(40702)
数学(37938)
数学方法(37648)
中国(29069)
(27833)
地方(26633)
(22414)
(22338)
业经(21372)
(20303)
贸易(20294)
(19671)
农业(18664)
(17850)
环境(16325)
地方经济(15825)
(15450)
金融(15448)
(15084)
银行(15058)
(14990)
(14535)
(12900)
(12875)
机构
学院(320541)
大学(319918)
(146242)
经济(143520)
管理(118681)
研究(117684)
理学(101956)
理学院(100694)
管理学(99074)
管理学院(98462)
中国(89417)
科学(70528)
(66988)
(63406)
(60005)
研究所(54671)
(53049)
中心(53045)
财经(50843)
(47683)
经济学(47133)
(46216)
业大(45101)
(43094)
师范(42739)
经济学院(42430)
北京(42151)
(42139)
农业(41614)
财经大学(37564)
基金
项目(213089)
科学(169036)
基金(156528)
研究(156228)
(136536)
国家(135504)
科学基金(115496)
社会(102451)
社会科(97140)
社会科学(97114)
(82841)
基金项目(82407)
自然(72231)
自然科(70515)
自然科学(70493)
教育(70279)
(69417)
自然科学基金(69222)
资助(63332)
编号(61809)
成果(50023)
重点(49134)
(48687)
(47999)
(44151)
国家社会(43516)
课题(43067)
创新(41506)
教育部(41115)
科研(40802)
期刊
(165183)
经济(165183)
研究(97963)
中国(60698)
学报(48479)
(48413)
(47652)
科学(46326)
管理(41883)
大学(36200)
学学(34295)
农业(33041)
(29029)
金融(29029)
教育(28777)
经济研究(28240)
技术(26336)
财经(25725)
业经(25229)
(22338)
问题(21632)
(19163)
(18226)
技术经济(17204)
世界(17060)
国际(16727)
统计(16202)
资源(16094)
商业(14601)
(14394)
共检索到4813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一兵   李善同   何建武   周明生  
本文根据最终需求来源渠道将国内、国际双循环进一步扩展为省内循环、省际循环、国外循环和交互循环四部分,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中国省级层面双循环格局的测度指标,系统分析了1987—2017年间各省份的经济循环结构特征和演变趋势,厘清了省级层面双循环格局的表现特征。研究发现:第一,省内循环比重持续下降,但其在地区经济中仍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人口规模大且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的地区,省内循环的经济作用较为突出。第二,随着国内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区域分工的细化,省际循环比重显著上升,且省际循环的经济效益在空间上较分散,受益省份更多。第三,国外循环比重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特点,2008年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国际市场对各省份经济的拉动作用放缓,国外循环整体比重有所下降。第四,交互循环比重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开放程度加深和产业升级,加工贸易比重逐步下降,而需要内外协同、分工合作的生产在增加,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联系越发紧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群慧  倪红福  
本文从经济循环的概念逻辑视角阐述"新发展格局",进而构建了基于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国际国内循环测度指标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内国际循环GDP分解新方法,并利用WIOD数据进行了实证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最终品的国内最终需求率和中间品的本国供给率看,还是从全球价值链GDP分解来看,各方面指标都表明中国国内经济循环的依赖程度在90%上下。从国际比较角度看,依赖于国内循环的GDP占比中国排在第5位,这些都说明了如果单纯基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新增经济流量看,在数量上国内经济循环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但是,并不能由此认为新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内涵是畅通经济循环,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仅仅体现为中国经济国内循环量在整体经济循环量中占比高、中国的GDP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经济循环,而是主要体现为以国内高水平自主创新为主驱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以持续扩大国内需求为主不断做大经济流量、以发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相关政策建议:要着力扩大消费以调整内需结构,实现内需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国内大市场,要积极扩大开放水平、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要加快自主创新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创新驱动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丁晓强  张少军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深入认识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演变规律,将有助于加快建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本文构建了经济双循环的多维测度指标,首次利用中国7年30省的投入产出表,考察了1987—2017年中国经济双循环的分布格局、依存强度、竞争优势以及内卷程度等特征,主要的发现有:(1)中国经济双循环始终保持着较强的集中化趋势,且在外循环中的集中化程度要大于在内循环中的集中化程度。(2)尽管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依赖程度均在增加,但经济内循环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据主体地位。(3)中国经济内循环的竞争优势虽然有所提升,但依然呈现为低竞争劣势;中国经济外循环的竞争优势虽然相对较高,却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4)中国在经济双循环中的内卷程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1997年以来在经济内循环中的内卷程度始终小于在经济外循环中的内卷程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安琪   吴三忙   李善同   李莉  
文章拓展增加值分解框架,利用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嵌入中国省份的世界投入产出表,考察省内、省际与国际循环对我国省域发展的作用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第一,在国内循环中,我国各省份通过省内循环获得的增加值较多,而通过省际循环获得的增加值不足,且2012年后呈下降趋势。第二,中西部省份主要依赖省内循环,通过参与省际循环与国际循环获得增加值的能力明显不足。第三,东南沿海省份融入国际循环的程度明显较高,但2007年后呈下降趋势。第四,农业与食品烟草业依赖省内循环,资源密集型行业依赖省际循环,而制成品行业更多依赖国际循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丽  
文章基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建立我国经济双循环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先测算其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评价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再根据障碍度模型分析制约经济双循环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全国特征上,我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整体的耦合协调水平仍较低,耦合协调模式逐步由“内外循环并列”演变为“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在地区特征上,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变化速度和协调类型存在不均衡性;在省份特征上,同一地区不同省份的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关系也存在区域差异,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差异较大;在障碍因素上,阻碍我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现代物流体系不健全、高端技术引进和对外投资受限、创新能力不足、商品流通规模增速放缓和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过快而导致的消费不足。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   刘宝琦  
依据单一GDP分解方法测度双循环存在多种缺陷。本文从增加值流转视角比较分析三种GDP分解方法下的直接指标,构建一种以间接指标测度双循环的新框架,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经济双循环格局演化分析和国际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995—2018年,中国制造业国内循环比例呈逐渐下降又大幅回调过程,本质上是对中国双循环格局“大内循环倾向”特征的回归,并不代表“国内大循环为主”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不同经济体双循环格局具有明显异质性,即具有“大内循环倾向”或“小内循环倾向”。这种异质性相对稳定,经济体双循环格局的演变进程主要表现为国内外市场关联和上下游产业关联两种结构力量作用下,在双循环类型空间的局部调整。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出发,反映国内国际循环比例的直接指标不是合适的政策目标,中国应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根据间接指标所反映的双循环格局类型和结构特征,聚焦产业链整合和治理挖掘增长潜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晓婷  陈闻君  
借助窗口分析法,运用DEAP 2.1软件测算出中国各省域环境—能源效率。运用Arc GIS 9.3空间统计软件,采用ESDA与标准差椭圆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省域环境—能源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环境—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自2001年以来,中国环境—能源效率热点、次热点区域范围逐渐扩大,冷点、次冷点区域则不断缩小。2000—2012年,中国省域环境—能源效率的标准差椭圆呈现东北—西南方向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逐渐向东—西方向移动,总体上以河南省和湖北省的交界处为中心,范围包括了我国经济和技术相对发达的省域,环境—能源效率重心呈现东北—西北—西南方向的变动趋势。中国省域环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葛阳琴   何晓风   谢建国  
通过构建区域“国内国际双循环”测算模型,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和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嵌入式投入产出表,本文研究了2002~2017年中国区域参与双循环的路径和特征,并分析了基于价值链分工视角的中国区域双循环联动。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本地偏好”特征,国内循环起主导作用,国内循环中以区域内分工和贸易为主,国际循环中以最终品出口和简单GVC为主,整体上嵌入复杂NVC和复杂GVC的程度不够;(2)各区域参与双循环均以国内循环为主,但具体循环路径差异明显,且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国内循环份额呈现出从中心向四周散射减弱的特征,国际循环份额呈现出从四周向中心集中减弱的特征;(3)制造业相对更多参与国际循环,以最终品出口和简单GVC为主,各区域部门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存在一定的分离;(4)从NVC和GVC的耦合协调水平来看,除少数省份外,多数省份仍未实现双循环联动发展,但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向双循环联动不断演进。文章的结果表明,如何进一步形成阶梯式区域分工、加强NVC和GVC的链接、促进内外有效联动仍然是中国政府构建新发展格局亟需解决的问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少军  方玉文  李善同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贸易利得是一国内外循环态势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多部门投入产出联系的贸易利得量化模型,结合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测算了1987—2017年中国经济双循环的贸易利得,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内循环的贸易利得呈下降趋势,中国外循环的贸易利得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中国内循环的贸易利得依然大于外循环的贸易利得;第二,相对于外循环,中国内循环贸易利得的持续能力、空间关联效应和升级潜力都更大;第三,中国内循环贸易利得和外循环贸易利得之间,不存在正向的空间关联效应。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统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打通双循环之间的堵点,有助于实现双循环贸易利得的良性互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丽  原彤  闫浩琳  李恺  
本文通过中国经济“双循环”协同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发现,内循环和外循环通过人才培养机制、市场竞争机制、政策引导机制、创新机制、文化建设机制、贸易交流机制六大机制实现协同发展。要实现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协同发展,需要持续加强六大机制建设和发展,因此可通过明确政府职责定位、完善基础服务体系,打造“双循环”协同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优化区域内发展不均衡状态、转变对外发展模式,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少军  方玉文  
研究目标:考察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比较优势。研究方法:构建基于贸易增加值口径的比较优势指数并结合核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尽管中国省际调出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且在2017年首次突破了1,但中国经济内循环的比较优势仍然不强。第二,尽管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但始终未突破1,这说明中国经济在外循环中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第三,中国各省份在内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强于在外循环中的比较优势;中国各部门在内循环与外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则基本持平。研究创新:首次构建了增加值口径的省际调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将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研究价值: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宝琪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运用ESDA空间分析技术,对河南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规律进行定量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空间分布非均衡性,以京广、陇海铁路为轴线形成了发达区俱乐部和不发达区俱乐部;经济热点分布表现为以郑州、洛阳、焦作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京广线以西、陇海线以北形成全省经济发展的热点极,京广线以东、陇海线以南形成全省经济发展的冷点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惯性难以突破;核心区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仍然较弱。据此提出优化全省经济空间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侯俊军  岳有福  叶家柏  
本文基于新发展格局“经济循环”的内涵特征构建了一个理解双循环的分析框架,从企业间中间产品供给循环和对企业的最终产品需求循环视角测度了我国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循环,并通过结构分解分析(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方法探究了双循环视角下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显著特征,国内循环占比超过74%。供给端双循环中,内资企业间循环和内外资企业间循环占比在上升,而国内外企业间循环占比在下降,但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需求端双循环中,国外对国外企业的最终产品需求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仅次于我国对内资企业的最终产品需求。SDA结果表明,国内循环发挥了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作用,国内循环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始终保持在76%以上,尤其是需求端我国对内资企业的最终产品需求和供给端内资企业间循环的贡献度表现突出。和内资企业一样,外资企业也在促进内外经济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为内外资企业间循环不仅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更是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也为解释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仁全  李村璞  
研究目标:为揭示我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理,围绕构建什么样的新发展格局怎么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方法: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动力的异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国内依存度呈现“U”形结构特征,均值为80.71%,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在GDP占比较低是主要原因。中国经济虽已融入全球价值链,但对其他国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未来与欧盟、东盟和金砖国家的贸易潜力巨大。中国的增加值率,效应为正,中间品消耗呈上升趋势;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导致各国反馈效应为负。消费、投资和出口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投资的依赖相对较高,消费拉动作用有待提升。研究创新:基于OECD编制的2021版世界投入产出表,全面测度与分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依存度、关联度和感应度测度,并从增加值率变化效应、结构变化效应(国内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最终品产出变化效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探索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价值:有利于从定量角度深入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点和规律,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秀玲  陈燃  刘晓静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中国工业产品双循环指数测算体系,测算了201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工业产品双循环指数并研究工业产品双循环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各省份工业产品双循环指数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工业产品双循环以内循环为主,以外循环为辅,内循环在波动中趋于加强;各地区工业产品内循环指数呈现东北高、西北和东南低的特征,外循环指数呈现东北低、西北和东南高的特征;各省份双循环指数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