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63)
- 2023(13234)
- 2022(11745)
- 2021(10926)
- 2020(9183)
- 2019(21311)
- 2018(21035)
- 2017(41038)
- 2016(22396)
- 2015(25168)
- 2014(25112)
- 2013(24956)
- 2012(23159)
- 2011(20745)
- 2010(20428)
- 2009(18550)
- 2008(17795)
- 2007(15404)
- 2006(13405)
- 2005(11377)
- 学科
- 济(95193)
- 经济(95098)
- 管理(61767)
- 业(58191)
- 企(46834)
- 企业(46834)
- 方法(45319)
- 数学(40288)
- 数学方法(39876)
- 农(25679)
- 地方(25233)
- 中国(22124)
- 财(21207)
- 学(20224)
- 业经(19519)
- 农业(17751)
- 环境(15347)
- 贸(14904)
- 贸易(14897)
- 和(14401)
- 易(14287)
- 制(14064)
- 理论(13815)
- 技术(13679)
- 务(13458)
- 财务(13396)
- 财务管理(13368)
- 地方经济(13070)
- 企业财务(12638)
- 划(12182)
- 机构
- 大学(313262)
- 学院(311555)
- 管理(127110)
- 济(120583)
- 经济(117807)
- 理学(110998)
- 理学院(109743)
- 管理学(107875)
- 管理学院(107340)
- 研究(102754)
- 中国(74934)
- 京(67011)
- 科学(66541)
- 财(53042)
- 农(52486)
- 所(51079)
- 业大(49592)
- 中心(47696)
- 研究所(47021)
- 江(45420)
- 财经(43551)
- 范(42988)
- 师范(42638)
- 北京(41995)
- 农业(41125)
- 经(39680)
- 院(38052)
- 州(37280)
- 经济学(35354)
- 师范大学(34787)
- 基金
- 项目(224407)
- 科学(176251)
- 研究(162966)
- 基金(161917)
- 家(141250)
- 国家(140099)
- 科学基金(120589)
- 社会(101692)
- 社会科(96291)
- 社会科学(96262)
- 省(88941)
- 基金项目(87491)
- 自然(79862)
- 自然科(77920)
- 自然科学(77902)
- 自然科学基金(76464)
- 划(74725)
- 教育(74338)
- 编号(67012)
- 资助(66508)
- 成果(52598)
- 重点(50151)
- 部(49120)
- 发(48168)
- 创(46060)
- 课题(45758)
- 创新(43002)
- 科研(42984)
- 教育部(41686)
- 大学(41317)
- 期刊
- 济(127673)
- 经济(127673)
- 研究(87288)
- 中国(57910)
- 学报(50133)
- 科学(46723)
- 农(46095)
- 管理(42181)
- 财(38306)
- 大学(37338)
- 学学(34967)
- 教育(33885)
- 农业(32459)
- 技术(27094)
- 融(23677)
- 金融(23677)
- 业经(21612)
- 财经(19988)
- 经济研究(19124)
- 资源(18012)
- 图书(17855)
- 问题(17049)
- 经(16871)
- 业(16782)
- 科技(15522)
- 理论(15321)
- 技术经济(15177)
- 实践(14226)
- 践(14226)
- 版(14165)
共检索到4428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涛
本文构建了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运用构建的评价体系分析了重庆市2000—2010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变化规律。从评价结果来看,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表现为不断提高。针对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现状和变化规律,本文从提高土地质量、鼓励和优化投入、挖掘农业生产价值、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耕地 集约利用 评价体系 变化规律 省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骆东奇 李乐 郭英 赵伟
土地集约利用是国家确定的土地利用新要求,耕地集约利用是国家实现粮食和建设保障的条件。利用规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构建了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分析了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耕地集约利用受人均耕地面积、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投入等因素直接影响,在区域分异上表现为渝西片区低于渝东南片区、渝东北片区低于渝东南片区。针对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及变化规律,从树立耕地集约利用综合评判观念、认清耕地集约利用短板、优化耕地集约利用空间、挖掘耕地农业利用价值等方面提出对策,为农用地和其他地区耕地集约利用研究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
耕地 集约利用 评价 空间分异 重庆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炜
[目的]分析城镇化与耕地利用之间的动态关系,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方法]在综合选取城镇化与耕地利用集约化代表性指标的基础上,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检验城镇化与耕地利用集约化之间的协整关系,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检验两者之间的互馈关系。[结果]2000—2016年重庆市城镇化与耕地利用集约化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复种指数对城镇化人口比例由最初的负向效应逐渐转变为正向影响,对其余指标表现为正向影响,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其对上述指标在第八期总贡献率达70%,复种指数对自身影响较大,解释水平较高;化肥对二、三产业比例、土地城镇化表现为负向影响,对其他指标影响较小;农业机械总动力对人口城镇化表现为正向影响,对二、三产业比例、土地城镇化及自身有负向影响。二、三产业比例的冲击对化肥投入冲击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11%~14%之间,城镇人口比例、二、三产业比例及土地城镇化总贡献率不断上升。城镇人口比例、二、三产业比例及土地城镇化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冲击的贡献率差异较大,其中城镇人口比例对其贡献率基本保持在20%左右,后期变化较小。[结论]综合来看,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高能够正向推动耕地利用集约化,而耕地利用集约化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仅具有较小的正向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唐建 沈田华 彭珏
评价耕地生态价值有利于了解耕地生态外部性大小,为政府制订合理的耕地补偿政策提供依据,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以重庆市为例,采用双边界二分式CVM法的Logistic模型,从城镇居民的支付意愿和农民的受偿意愿两个角度评价耕地生态价值。研究结果显示:①按5%的折现率计算,在WTP和WTA法下重庆耕地生态总价值分别为876亿元和2132亿元;②耕地资源具有重大的生态价值;③城镇总体支付意愿和农民总体受偿意愿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情况下政府应采取农业补贴等形式解决耕地生态外部性问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邵晓梅 王静
以浙江省慈溪市小城镇耕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以20个镇(街道)为评价单元,建立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综合评价法和人工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四级评价标准对其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为区域土地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小城镇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可包括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率和持续状况4个准则层;②小城镇耕地集约利用是以资金的大量投入为重要表征的,因而其重要程度最高,而粮食稳定性指数在气候条件、水分条件较好的南方,其重要性最低;③慈溪市小城镇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异较大,多数小城镇耕地利用处于Ⅱ级较集约和Ⅲ级基本集约水平;④采用的两种评价方法均能较好地反映小城镇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杰 杨达源 李爱英 舒肖明
在分析忠县近55年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基础上,着重对三峡二期施工以来1996~2003年忠县耕地资源数量增减状况及构成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揭示了忠县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耕地保护开发的对策。分析表明,忠县耕地数量变化有一定增减波动,但整体呈明显减少之势。农业结构调整占地占耕地总减少量的82.25%,是忠县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非农建设占地和水域淹没,分别占总减少量的4.32%和13.22%;新增加的耕地构成中,开荒仍是目前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农业结构调整,二者分别占耕地总增加量的71.92%和21.88%。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提高耕地的比较经济效益,加强耕地的整理、复垦和...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忠县 耕地利用变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尹希果 周庆行 谭志雄
农业资源综合生产条件对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农业资源综合生产条件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认为土地因素和非土地因素两个主成份是最为重要的。对重庆市粮食生产能力的预测和需求分析表明粮食的供给能力呈现逐年攀升 ,而且供需缺口有越来越小的趋势。但从另一方面来看 ,如果粮食综合生产条件没有根本改善 ,那么未来粮食将会出现缺口 ,因此 ,为了确保粮食安全 ,应当建立粮食安全的预警系统。重庆市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是地区之间粮食生产的不均衡性 ;二是低收入人口的粮食供应水平低。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廖和平 王玄德 沈燕 邓健
研究目的:应用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设计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其测算方法,定量测算重庆市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研究方法:定量评估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2007年重庆市耕地资源价值为94.45元/m~2,其中经济产出价值5.33元/m~2,社会保障价值7.35元/m~2,发展权价值34.01元/m~2,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价值35.63元/m~2,生态环境价值12.13元/m~2。重庆市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应为3.92元/m~2·a。研究结论:耕地资源价值涉及个人与社会2个权利主体,包括经济产出价值、社会保障价值、发展权价值、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价值和生态安全价值5个方面。制定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曾国平 许西猛
文章在深入研究产业梯度转移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重庆市为例,运用主成份分析方法研究了重庆市第二产业产业梯度的决定因素,得出:重庆第二产业总体梯度是不断上升的,产能梯度指标对提升第二产业总体梯度的作用不断弱化,而重庆的区位优势在提高重庆第二产业产业梯度方面,作用更加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杜峰
[目的]探析耕地流转影响因素,以期为推进研究区耕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及践行精准扶贫,实现耕地增产,农民增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重庆市江津区6个行政村438户为例,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耕地流转影响因素。[结果]总人口、劳动力人数、农业收入占比、文化程度、了解耕地流转占比与流转规模的比分别为1:0.482、1:0.669、1:0.932、1:821、1:0.769。总人口最小;劳均年龄、距道路距离、距乡镇距离、耕作半径、坡度与流转规模呈负相关,比分别为1:-0.693、1:-0.592、1:-0.175、1:-0.725、1:-0.481。[结论]模型显示农业收入占比的正向相关性最大,耕作半径的负向相关性最大。针对影响因素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宣传耕地流转政策,鼓励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耕地流转等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成 梁鑫 豆浩健 黄宇航
文章在解析乡村多元价值内涵和理清其与耕地“非粮化”关联逻辑的基础上,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通过空间特征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进一步探讨了2010—2020年重庆市耕地“非粮化”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表明:(1)在乡村价值转型的不同阶段,乡村多元价值实现与耕地“非粮化”存在一定的互馈关系。(2)重庆市耕地“非粮化”率从2010年36.87%上升到2020年42.87%,各区县“非粮化”率空间分布趋于均衡,并呈现“西高东低、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高高集聚区集中在主城都市区并在长时间保持稳定。(3)耕地“非粮化”是在乡村多元价值实现进程中各价值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乡村要素发挥的多元功能引导下,乡村多元主体对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为响应最终驱动耕地利用的“非粮化”或“趋粮化”行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龙拥军 杨庆媛 陈琳琳 洪辉
省域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估是当前进行国土规划的必要环节,它旨在探明省域国土开发程度的空间差异,对于合理规划国土空间、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以重庆市的研究为例,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GIS的空间聚类方法,对包括人口、经济、社会、土地等领域的共计30个指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重庆市当前国土开发利用效率以主城区最高,十四区县次之,渝东北和渝东南为低效率区域,巫溪、酉阳一带为土地利用效率最低的区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永康 刘学录 张一达 任君 王全喜 李晓丹
为了准确把握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空间差异特征以及不同区域间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K-mean聚类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甘肃省东部四市的耕地集约利用度的变化情况及空间水平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内部因素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2016年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度整体处于较粗放利用水平(均值0.377 2),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其中Ⅲ、Ⅳ级位于研究区东北部和西南部,Ⅰ、Ⅱ级位于研究区中部,整体呈"哑铃"状结构;2)全局莫兰指数为0.142 2,表明研究区各县(区)耕地集约利用度存在显著为正的全局自相关,呈现空间集聚特征,LISA聚集图空间特征与集约度等级图基本吻合;3)劳动力指数、地均机械总动力和部分区域农业科技发展率、有效灌溉率与耕地利用集约度成正相关关系,由于空间的辐射性和依赖性,各回归系数值分布具有明显的"片"或"带"状区域特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孙男男 郑华伟 张兰 刘友兆
本文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四个层面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了1994-2008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1994-2008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994-1999年为波动阶段;2000-2003年为平稳阶段;2004-2008年为上升阶段;(2)1994-2008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障碍因子主要为人均耕地、劳力投入、复种指数、地均产量、劳均产值和非农指数。从长远来看,人均耕地和劳力投入的障碍度呈上升趋势,非农指数的障碍度呈下降趋势。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提高耕地资源集约...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婧鸣 侯现慧 王占岐 夏楚瑜 孟琦
研究目的:探索耕地细碎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方法:采用Jenks自然断点法分析耕地细碎化程度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空间聚集状态并对其进行空间耦合分析。研究结果:(1)耕地细碎化的空间聚集状态与耕地集约利用呈现相反分布趋势;(2)斑块面积指数、形状指数与耕地集约利用的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的耦合关系,而斑块分散指数与集约利用指标的耦合相关性不强;(3)耕地细碎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在不同区域表现不同:西南山区集约利用受细碎化影响较大,而中部江汉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