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03)
2023(17249)
2022(14757)
2021(13597)
2020(11292)
2019(25539)
2018(25236)
2017(47855)
2016(26396)
2015(29560)
2014(29502)
2013(29328)
2012(26881)
2011(24357)
2010(24294)
2009(22002)
2008(21309)
2007(18631)
2006(16472)
2005(14508)
作者
(79995)
(66452)
(66002)
(62434)
(42107)
(31957)
(29750)
(26149)
(25383)
(23566)
(22616)
(22472)
(21205)
(20932)
(20446)
(20400)
(20062)
(19736)
(18995)
(18956)
(16861)
(16282)
(16101)
(15132)
(14983)
(14785)
(14698)
(14654)
(13386)
(13238)
学科
(109622)
经济(109517)
管理(71096)
(68504)
(53863)
企业(53863)
方法(45211)
数学(39248)
数学方法(38854)
中国(32237)
(31833)
地方(30173)
业经(25503)
(24905)
(23741)
农业(21838)
(19923)
贸易(19908)
(19240)
环境(18401)
(17910)
技术(17256)
(16635)
(16331)
银行(16254)
理论(16229)
地方经济(16143)
(16043)
金融(16041)
(15625)
机构
学院(373488)
大学(372277)
(145707)
管理(143977)
经济(142504)
研究(132641)
理学(124822)
理学院(123275)
管理学(121049)
管理学院(120389)
中国(96493)
科学(87105)
(80553)
(72686)
(68842)
研究所(63355)
(63104)
业大(62646)
中心(59636)
农业(57298)
(56031)
(51482)
师范(50871)
北京(50721)
财经(50613)
(48127)
(46049)
(45245)
(42714)
经济学(42532)
基金
项目(262044)
科学(204378)
基金(187394)
研究(185648)
(166563)
国家(165144)
科学基金(139859)
社会(115628)
社会科(109475)
社会科学(109443)
(105673)
基金项目(100521)
自然(93138)
自然科(90919)
自然科学(90893)
自然科学基金(89213)
(88729)
教育(84605)
资助(76272)
编号(74939)
(60072)
重点(59616)
成果(59229)
(55938)
(54443)
课题(52882)
创新(50867)
科研(50528)
计划(49969)
国家社会(46869)
期刊
(161439)
经济(161439)
研究(106873)
中国(75033)
学报(67639)
(66091)
科学(60264)
管理(50995)
大学(49456)
学学(46754)
农业(45831)
(44453)
教育(42615)
技术(33110)
(31244)
金融(31244)
业经(28761)
经济研究(25547)
(23623)
财经(23441)
问题(21110)
(20077)
科技(20007)
图书(19448)
资源(18802)
(18476)
业大(18177)
技术经济(17684)
商业(17449)
理论(16864)
共检索到5482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桂预风  周冰蕾  
本文对30个省域2005-2016年的物流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构造了基于物流的引力模型空间权重矩阵,建立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物流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区域经济、物流基础设施、劳动力供给和城镇化水平对物流发展水平影响显著,省域物流业的发展存在动态连续性,应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能够更好地揭示物流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琴梅  郭哲宇  
依据我国30个省(区、市)2015—2020年乡村物流相关面板数据,使用熵权法、泰尔指数、莫兰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整体及各区域乡村物流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四大板块间的整体性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但各板块内的差异逐渐扩大并成为发展差距变动的主导因素。(2)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低—低集聚和高—高集聚态势,地理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发展具有显著影响。(3)城镇化水平的正向影响最强,市场开放度主要对中、西部产生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够明显,他们与政府支持度和信息化程度一起影响着我国乡村物流的时空格局形成与演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毕斗斗  方远平  Bryson John  谢蔓  唐瑶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我国31个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空间常系数模型和首次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地区发展集聚性,总体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地区逐渐降低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信息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经济开放度、地理位置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生正向相关。与理论假设相反的是,工业化、人力资本、市场化、产权变迁与生产性服务业有负相关关系。并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随着空间位置的移动而变化。研究也发现地区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竞争和极化效应,低梯度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被高梯度地区"极化"的趋势。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安康  
在区域金融研究中,不能回避区域金融资源集聚特征和空间差异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为此,本文纳入地理空间因素,依据2000~2013年较完整的时间样本尺度,以广东地市区域划分空间尺度,采用空间统计学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广东各地市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分布格局,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各解释变量因素对金融发展水平的空间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旨从金融资源在地理上的集群角度解释广东省金融水平不平衡现象,以期为广东金融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韧  黄渊基  刘莹  潘攀  
基于我国31个省域对象,从农业保险规模水平、渗透度水平及供给水平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刻画了2008—2016年我国农业保险综合发展水平,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其发展格局进行了探索性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长迅速,但区域差异明显,农业保险模式较为成熟的省份优势突出,空间聚集特征较为显著。省域农业保险综合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性呈上升趋势。通过比较,运用空间误差滞后模型分析得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明显空间溢出效应,农户收入、补贴水平及产业结构等对其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从"点、线、面"着手优化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政策,促进要素合理流动,有助于促进区域农业保险均衡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吕晶  樊世清  
区域物流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通过对江苏省区域物流的研究,利用主成分回归的方法,构建了影响区域物流综合发展水平的回归模型。经回归分析得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布局、物资需求流通的加速、物流基础设施的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及时跟进对区域物流的发展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尤其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布局、物资流通的加速、公路设施的完善、邮政服务水平的提升,更是对区域物流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舒琪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该行业的总营业额已超过13万亿元。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物流产业区域布局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大量的物流资源都集中在江浙沪、珠三角和京津等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物流业发展较为滞后,其水平明显偏低。一般而言,物流发达的省市往往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物流相对落后的地区基本上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的区域。物流的不均衡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经济发展差距。在区域经济差异日益加剧的社会大环境中,文章从区域物流入手,分析了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差异性的驱动因素,旨在为缩小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差异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区域物流以加快产业分工与集聚,以及升级产业结构的方式来提高区域经济水平;第二,我国区域物流的差异性显示出总体降低的发展趋势,与区域经济差异形式几乎吻合;第三,物流的发展受到多类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由高到低的次序为相邻效应、城市化水平、物联网建设、区域坐标、相关政策、政府干预、人力资本以及市场规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建飞  程迪  丁志伟  李燕菲  张浩  
基于1 244个镇域研究单元的人均财政收入数据,采用多种空间方法分析安徽省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论如下:(1)从不平衡度指数看,该值在研究时序变化上先升后降,表明近期研究区内部差异程度有所减小;空间序列上南北差异较大,黄山、宣城等市内部差异较小,阜阳、亳州等市内部差异较大。(2)从Zip指数来看,虽然经济发展水平集中的力量逐渐减弱,但实力强劲乡镇的发展速度依然较快且其垄断性较强。(3)从空间分异格局看,高值区主要有两大组团,一处在皖南区集聚且逐渐向北扩展,但2016年有所缩减;另一处则贯穿南北形成条带状"串珠",呈现先逐渐扩大后几乎消失的变化特征。中值区呈基底状分布在皖中区域。低值区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其中西北区逐渐向南扩大,东北区逐渐减小。(4)从空间集聚状态看,4种显著类型区均存在且以显著HH区和显著LL区为主。显著HH区在黄山市周围集聚,并逐渐向池州、宣城扩展;显著LL区在阜阳、亳州等市集聚,并逐渐向南延伸;显著HL区和显著LH区数量较少且集聚现象不明显。(5)从影响因素来看,基于回归系数的平均值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建成区人口/总人口>常住人口>从业人员>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从业人员>行政面积>建成区面积/总面积>工业增加值>人均工业产值>地均工业产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江彪  王亚娟  马静  
文章通过构建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GI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考察2010—2018年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经济总量增长与规模扩张仍是流域推进绿色发展的主要方面;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其变化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环境治理水平是影响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的主要方面,其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和财政科技支出占比是影响流域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青松   祝学军  
文章构建省域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省域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研究发现: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上升较慢,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基尼系数持续下降,表明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差异呈缩小趋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但贡献率逐渐降低;西部地区差异下降较快,逐渐逼近东部地区;东-西、中-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最大,但均有所降低。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随邻域水平的增加,低水平向高一级水平转移的概率上升,高水平向中高水平转移的概率下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蕴喆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推行可持续发展。构建碳金融评价体系及验证影响因素,有助于定量评估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和潜力。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背景下,本文构造了碳金融发展指数,发现中国部分省份的碳金融水平还很低,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中国碳金融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区域差异明显;实证进一步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创新能力、清洁技术水平和政策激励对中国碳金融发展有正向影响,结合中国碳金融发展实际分析了区域的异质性,提出了中国碳金融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玉彬   石福安  
文章运用熵权法-TOPSIS组合权重模型对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双循环”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描述性统计、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灰色关联模型对其时序演变、空间格局与外部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且在30个省份之间差异较大。(2)研究期内,各省份“双循环”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增长缓慢;时序上,呈现向坐标轴正向扩张的演进趋势,正随时间推移逐步提升;空间上,“双循环”发展水平演变非均衡性特征明显,呈现由东向西渐次降低的梯度分布特征。(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施效果的外部驱动因素地区差异明显,其驱动因素的作用程度(即关联度)按金融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地区法治化水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依次递减。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程翔  王曼怡  田昕  康萌萌  
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技术对2005-2015年中国31个省区市研究影响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因素及其特性。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依旧存在,金融超前区和滞后区的极差明显,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在空间计量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中均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业化水平在上述两个模型成为金融发展的反向制约因素,对外开放水平、基础设施水平、政府规制水平在空间计量模型中是正向因素,但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中双向变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苏建军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为基础,运用测度区域差异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统计指标,采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等指标,分析了1992—2006年山西省11个地市的旅游经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总体水平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在波动起伏中缓慢下降的总体趋势,并存在局部两极分化的现象。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正确看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确定旅游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方向和任务,构建合理的区域旅游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范式框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利江   李永宁   李前锦   高杉   张晓龙   张殷波   高峰  
文章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治理三方面构建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了2010—2019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10年以来,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各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波动中呈现下降的趋势;从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来看,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波动减小,晋北、晋中和晋南三大区域内各地级市绿色发展均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明显,形成了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其中太原和晋中成为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的核心区,而阳泉、临汾和运城成为绿色发展的边缘区,核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均不显著,尚未形成明显的绿色发展空间集聚,溢出效应不明显。(3)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是诸多因素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人口素质、科技创新、外商投资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等因素通过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成为影响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山西省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