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91)
2023(15982)
2022(13950)
2021(12804)
2020(10842)
2019(24480)
2018(24253)
2017(46697)
2016(25311)
2015(28506)
2014(28629)
2013(28215)
2012(26007)
2011(23702)
2010(23885)
2009(22267)
2008(21523)
2007(19179)
2006(17212)
2005(15370)
作者
(73979)
(61682)
(61294)
(58536)
(39188)
(29536)
(27791)
(24069)
(23416)
(21912)
(21126)
(20963)
(19806)
(19483)
(18924)
(18882)
(18333)
(18198)
(17720)
(17620)
(15373)
(15256)
(14686)
(14055)
(13870)
(13715)
(13601)
(13567)
(12428)
(12016)
学科
(118881)
经济(118744)
管理(75595)
(66891)
(55784)
企业(55784)
方法(46101)
数学(39101)
数学方法(38702)
地方(28642)
(27820)
中国(27568)
(26127)
业经(25521)
(24563)
(22285)
农业(18854)
环境(18202)
理论(17931)
(17255)
(16829)
贸易(16819)
地方经济(16282)
(16173)
(16168)
(15949)
金融(15943)
(15760)
银行(15722)
(15508)
机构
大学(368284)
学院(367795)
(151508)
经济(148143)
管理(144134)
研究(125719)
理学(124067)
理学院(122591)
管理学(120583)
管理学院(119898)
中国(92256)
(78298)
科学(77333)
(69953)
(62713)
研究所(56902)
中心(56389)
财经(55430)
(55316)
(55034)
业大(52213)
(50391)
(50008)
师范(49990)
北京(49463)
经济学(45952)
(45678)
(44545)
农业(42547)
经济学院(40993)
基金
项目(248510)
科学(196312)
研究(183277)
基金(180149)
(155898)
国家(154643)
科学基金(133528)
社会(116893)
社会科(110766)
社会科学(110737)
(98436)
基金项目(96414)
自然(85608)
自然科(83513)
自然科学(83497)
教育(83279)
自然科学基金(81960)
(81212)
编号(74718)
资助(73577)
成果(60611)
重点(55344)
(54296)
(53817)
课题(51580)
(51096)
国家社会(47950)
创新(47743)
(47119)
教育部(46771)
期刊
(175915)
经济(175915)
研究(110847)
中国(70611)
学报(55213)
管理(53329)
(52535)
科学(52161)
(50268)
大学(41926)
学学(39485)
教育(39185)
农业(34449)
技术(32049)
(30564)
金融(30564)
经济研究(27592)
业经(27432)
财经(27380)
(23438)
问题(22287)
图书(18966)
技术经济(18577)
理论(17861)
资源(17239)
科技(17211)
(16761)
现代(16566)
实践(16063)
(16063)
共检索到5474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苛  
本文阐述了旅游空间结构的内涵、要素及构建空间网络机制的意义;以辽宁省省域旅游经济为例,从旅游资源空间网络结构、游客市场空间网络结构和交通空间网络结构三个不同的视角,全面分析了省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机制的构建对于提高当地旅游经济效益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优化省域旅游空间结构网络机制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华  王丽娜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结构是整体旅游经济的提升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旅游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长江中游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系及网络特征。研究表明:旅游市场需求的个性化趋势下,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长尾分布特征有望带来长尾效应;区域旅游经济联系总量的空间差异明显,东南部城市的值较高,西北部的值较低,多数高值区处于区域中心地带;区域整体旅游经济的扩散水平较吸引水平更高,网络中占据控制地位的节点并不多,呈现出较为松散的状态。区域网络的凝聚子群差异明显,凝聚子群1旅游经济发展比较聚集,有着明显的旅游经济溢出和吸引效应。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俊  夏杰长  
在新时代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全面解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明确各省在旅游经济发展整体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并分析影响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关联关系的因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和QAP分析方法,可视化了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网络结构形态特征,实证分析了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呈现出典型的整体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网络密度低、网络关联度高,各省在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中不可或缺,整体网络关联关系有待进一步提升。(2)个体网络特征分析表明,旅游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较明显的不平衡特征。(3)块模型分析显示,旅游经济净溢出板块主要由安徽、江西、甘肃等中西部14个省份构成;湖北、重庆、辽宁等8个省份组成的板块二具有典型的"经纪人"特征;北京、天津、山东、江苏和内蒙古5个省份属于净受益板块;上海、浙江、广东和福建4个省份组成的板块属于双向溢出板块。(4)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旅游资源禀赋不同、交通可进入性差异、旅游业发展潜力差异以及地理空间相邻与否等因素对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承忠  马慧  徐竹嫣  
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问题研究是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研究内蒙古旅游经济的空间网络结构演化、驱动机制及优化对策对内蒙古区域旅游经济的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内蒙古旅游经济的空间网络结构演化规律进行探究,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阐述,对策建议对于内蒙古构建发达的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提升旅游业整体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发现内蒙古目前的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是交通、区位、经济和政策等因素驱动作用下的结果。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慧玲  许春晓  
借用重力模型思想,基于社会网络方法,对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进行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等分析后发现,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表现出结构松散、省会中心性明显、旅游经济空间的吸引范围正在逐步突破以及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市场基础好等特征。因而,重视旅游经济空间的均衡发展、发挥省会长沙的带动作用、注重跨界空间的合作、分步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可优化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董尊孟  李晓东  李偲  
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及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新疆旅游经济网络模型,以2004,2010,2016年为时间截面,从社会网络角度分析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并使用QAP分析,探讨旅游经济网络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经历了"非均衡—均衡—相对均衡"的发展过程,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空间格局向多核心协同发展的模式演变,核心-边缘结构渐趋弱化;旅游要素集聚与扩散、交通建设、技术进步与创新、对外开放、旅游资源禀赋共同驱动着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扩展优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剑磊  明庆忠  史鹏飞  骆登山  
构建旅游经济效率及旅游经济网络优势度评价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揭示云南省内部旅游经济效率和外部旅游经济网络优势度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云南省的旅游经济效率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各州市效率水平差异在逐渐拉大,各地域单元旅游效率正由"要素投入拉动型"转向"结构优化促进型"模式。(2)云南省旅游经济网络整体态势演化相对稳定,呈现先集聚后发散、双核中心特征突出的空间格局,且出现网络高优势度区域东移态势。(3)经济效率与网络优势度二者之间的空间关联程度上升,有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4)云南省旅游"势—效"耦合发展受到的内、外部环境影响程度和影响趋势具有明显的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剑磊  明庆忠  史鹏飞  骆登山  
构建旅游经济效率及旅游经济网络优势度评价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揭示云南省内部旅游经济效率和外部旅游经济网络优势度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云南省的旅游经济效率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各州市效率水平差异在逐渐拉大,各地域单元旅游效率正由"要素投入拉动型"转向"结构优化促进型"模式。(2)云南省旅游经济网络整体态势演化相对稳定,呈现先集聚后发散、双核中心特征突出的空间格局,且出现网络高优势度区域东移态势。(3)经济效率与网络优势度二者之间的空间关联程度上升,有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4)云南省旅游"势—效"耦合发展受到的内、外部环境影响程度和影响趋势具有明显的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伟  曾祥静  张鑫  
文章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采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将核心解释变量之一确定为高铁开通线路数,构建旅游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估计2007—2016年期间京津冀区域旅游经济在高铁网络下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Moran’s I检验证实京津冀区域各旅游经济影响因素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铁开通线路数对城市本身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负向影响;旅游经济距离比经济距离和地理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更适合用来测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俊  徐金海  夏杰长  
文章基于2000-2015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数据,结合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实证分析了中国省际间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明显,省际间关联关系数总体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关联网络等级度较高,整体网络优化空间大;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在网络中的中心度更强,作用更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接受来自其他地区的旅游经济溢出越多,马太效应明显;从整体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俊  徐金海  夏杰长  
文章基于2000-2015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数据,结合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实证分析了中国省际间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明显,省际间关联关系数总体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关联网络等级度较高,整体网络优化空间大;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在网络中的中心度更强,作用更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接受来自其他地区的旅游经济溢出越多,马太效应明显;从整体网络指标回归看,网络密度的提高、网络等级度的降低、网络效率的降低能显著缩小省际间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有效提升整体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从个体关联网络指标回归结果看,个体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提高能有效提升各省(市)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据此,文章提出了未来省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涂玮  黄震方  方叶林  
以旅游产品网络团购为研究视角,以中国26个旅游地旅游产品网络团购虚拟旅游流为研究数据,通过空间分析方法,研究虚拟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形成动力机制。网络团购虚拟旅游流整体上表现出微弱离散分布特征,局部表现出一定的聚集性,总的来说虚拟客流集中于南方沿海与中部旅游资源丰富省域,中偏西部、华北及东北地区团购虚拟旅游流量较小;团购虚拟旅游流的空间分布是内外部驱动力及环境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外部驱动力包括产品团购价格、产品类型、网络营销空间结构3个主要动力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团购价格是最主要的外部驱动因素,其次为产品类型,最后为网络营销空间结构;以团购虚拟旅游流为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弥补了旅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凯  王梦晗  尹建军  甘畅  
基于武陵山片区71个县(市、区)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及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内,武陵山片区各县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不断增大,特别是武陵源区、张家界市、黔江区、碧江区等县区间旅游经济联系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融合;(2)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明显,网络关联数、网络密度和网络效率呈微小上升态势,而网络等级度逐渐下滑,说明旅游经济有效联系有待增强;(3)武陵山片区节点中心性差值渐趋缩小,旅游经济网络呈现多核心模式;(4)E-I派系结构表明受行政隶属关系影响,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网络呈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与“行政派系”结构,四大子群(派系)的旅游经济开放程度稳步提振但仍有较大改善空间;(5)网络密度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呈正相关,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差异构成负相关,而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则与之相反,网络中心性各指标的提升均能显著增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强  杨东  
基于GIS平台,以城市间的最短旅行时间和"小时经济圈"及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等数据为基础数据,通过可达性、修正引力模型等指标,分析了兰新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各城市旅游交通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兰新高铁提升了沿线城市旅游交通的可达性;(2)兰新高铁带来了旅游交通格局的变化,显示出兰州为高铁线路东翼核心、嘉峪关为中翼核心、乌鲁木齐为西翼核心、东中西三翼相互抱团的空间特征;(3)兰新高铁加速了旅游业的发展,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受高铁带动明显;(4)兰新高铁缩短了起止点城市的距离,更拉近了沿线比邻城市间的距离,催生同城效应,形成多个1 h旅游经济圈。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佳  何杰  项清  
建立在网路城市理念的视角下,以成渝城市群16个地级市为研究案例,基于引力模型计算旅游经济联系度,利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借助Ucinet6.0软件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空间结构,通过网络中心度、网络密度、网络族群等指标模型分析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特征,最终构建旅游地的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存在差距较大的层级,并且基本形成"T形"轴加内部"C形"圈的空间结构。成渝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整体的网络密度偏低,整体网络的各节点城市联系不高,中心度分析结果也表明区域旅游经济网络主要受到以成都、重庆作为核心节点的外向驱动作用,缺乏次级枢纽城市。旅游经济网络的内部出现凝聚子群,但凝聚子群的深度和广度不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