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57)
- 2023(11109)
- 2022(9800)
- 2021(9049)
- 2020(7470)
- 2019(17195)
- 2018(17240)
- 2017(33676)
- 2016(18486)
- 2015(20607)
- 2014(20786)
- 2013(20707)
- 2012(19149)
- 2011(17143)
- 2010(16813)
- 2009(14809)
- 2008(14051)
- 2007(12025)
- 2006(10422)
- 2005(8857)
- 学科
- 济(76974)
- 经济(76902)
- 管理(52708)
- 业(46785)
- 企(37925)
- 企业(37925)
- 方法(35060)
- 数学(30816)
- 数学方法(30515)
- 地方(20916)
- 农(20166)
- 中国(18440)
- 学(17512)
- 环境(16977)
- 业经(16401)
- 财(15848)
- 农业(13835)
- 和(13093)
- 贸(11970)
- 贸易(11964)
- 制(11813)
- 划(11786)
- 易(11542)
- 理论(11419)
- 地方经济(11404)
- 技术(11215)
- 银(10608)
- 银行(10572)
- 融(10212)
- 金融(10210)
- 机构
- 大学(255822)
- 学院(255176)
- 管理(105968)
- 济(100204)
- 经济(97953)
- 理学(92802)
- 理学院(91776)
- 管理学(90285)
- 管理学院(89841)
- 研究(84705)
- 中国(61382)
- 科学(54883)
- 京(54128)
- 所(42135)
- 财(42134)
- 农(40975)
- 业大(40393)
- 研究所(38875)
- 中心(38463)
- 江(36451)
- 财经(34748)
- 范(34671)
- 师范(34390)
- 北京(33722)
- 农业(32056)
- 经(31648)
- 院(31362)
- 州(29763)
- 经济学(28947)
- 师范大学(27993)
- 基金
- 项目(185602)
- 科学(146319)
- 研究(135892)
- 基金(134222)
- 家(116606)
- 国家(115672)
- 科学基金(99799)
- 社会(84677)
- 社会科(80193)
- 社会科学(80170)
- 省(74800)
- 基金项目(72905)
- 自然(65869)
- 自然科(64237)
- 自然科学(64224)
- 自然科学基金(63026)
- 划(61838)
- 教育(61212)
- 编号(55963)
- 资助(54428)
- 成果(43537)
- 重点(41439)
- 发(40736)
- 部(40328)
- 创(38481)
- 课题(37879)
- 创新(35917)
- 科研(35535)
- 教育部(34273)
- 人文(34103)
- 期刊
- 济(105997)
- 经济(105997)
- 研究(71879)
- 中国(45516)
- 学报(40181)
- 科学(38135)
- 管理(36516)
- 农(36461)
- 大学(29950)
- 财(29040)
- 学学(28212)
- 教育(27470)
- 农业(25882)
- 技术(22349)
- 融(19106)
- 金融(19106)
- 业经(18292)
- 经济研究(15794)
- 财经(15442)
- 图书(13987)
- 资源(13911)
- 问题(13621)
- 科技(13528)
- 理论(13147)
- 经(13042)
- 业(12806)
- 技术经济(12685)
- 实践(12345)
- 践(12345)
- 现代(11502)
共检索到358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欧元明 周少甫
基于LMDI方法的乘法形式对2003~2011年京晋滇三省及全国工业行业碳排放进行分解,发现:工业规模显著推动碳排放增加,能源强度抑制了碳排放增加,能源结构优化不明显。建议: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降低能源强度;推动能源供给革命,优化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工业发展规模,降低高能耗工业的比重。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方法 因素分解 能源强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湘梅 叶慧君
采用2004~2010年中国各行业不同能源类型的相关统计数据,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计算方法,计算了中国工业分行业各类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并应用LMDI法对中国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7年中,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年均增长8.18%,比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5.26%;在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四个因素的分析中可知,经济增长和能源强度的升高是中国能源碳排放持续增长的主导原因,能源结构对减少碳排放有较小贡献,产业结构对促进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减少有很大贡献。通过对中国工业三大行业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对中...
关键词:
碳排放 因素分解 分行业 中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陶良虎 胡雪蓓
基于2000—2016年湖北省工业行业面板数据,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方法探究了工业从业人口规模、经济效率、行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五大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1)能源消费结构是工业整体碳排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2)高碳行业和中碳行业对促进工业碳排量增长具有明显正效应,低碳行业抑制工业碳排量增长的效果不明显。(3)经济效率和行业结构在不同碳排放水平的行业中对碳排量增长贡献值始终为负。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兵 於露瑾 杨雨石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BML生产率指数对2003~2010年中国37个工业行业碳排放约束下的传统能源效率指标进行了测度和分解。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对能源的替代及产出结构变化提高了能源效率,产出结构效应的贡献最大,劳动对能源替代的作用最小;能源结构效应是阻碍能源效率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恶化对能源效率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分行业看,轻工业能源效率普遍高于重工业,结构效应差异是带来能源效率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关键词:
能源效率 二氧化碳排放 BML生产率指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谢守红 邵珠龙 丁卉
采用IPCC的碳排放计算公式,测算了1993~2010年无锡市工业各行业的碳排放量,接着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工业各行业碳排放量与工业增加值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并对工业各行业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7个行业属于高排放高关联行业,其碳排放量占工业碳排放总量的90%,而且与工业经济增长关联度很高。最后,提出减少无锡工业碳排放的对策建议,即加强重点行业的减排工作、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建立健全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关键词:
碳排放 灰色关联度 工业行业 无锡市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段庆锋
利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将碳排放绩效纳入全要素分析框架中,对2002—2009年我国29个省区的碳排放绩效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绩效的变化规律。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碳排放绩效出现了显著提升;三大地区的碳排放绩效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呈东高西低的局面;技术进步是东部地区碳排放绩效提高的主要驱动力,中、西部地区碳排放绩效的提升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提升,且中部地区的进步速度最显著;大部分省份碳排放绩效的提升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还较低,这不
关键词:
碳排放绩效 低碳发展 碳减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军 张旭
在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影响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的具体因素,综合考虑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产出规模等四个要素,运用指标分解分析法中的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建立了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分解模型,并对1995年-2007年的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能源强度显现出了对碳排放明显的负影响,工业经济产出效应明显分为正影响缓慢增长的1995年-2001年和迅速增长的2001年-2007年两个阶段;工业总量增长引起能源消耗上升是导致碳排放总量迅速增长的直接原因,并且该效应已经抵消了能源强度效应对碳减排的贡献。文章最后提出了针对工业部门能源消耗的源头、过程和...
关键词:
工业部门 碳排放 LMDI 能源强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可文 苗长虹 尚文英
通过对1999—2010年河南省工业行业能源消耗碳排放行业差异的分析,发现工业直接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实现碳排放的"脱钩";采矿业能源消耗的直接碳排放量逐渐增长,已成为工业直接碳排放量快速增加的重要驱动行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直接碳排放的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工业行业间直接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性,可以划分为直接碳排放量和直接碳排放强度都较高的高碳行业、直接碳排放量较大和直接碳排放强度较低的中碳行业、直接碳排放量和直接碳排放强度都较小的低碳行业以及直接碳排放量较小、直接碳排放强度较高的碳排放关注行业4种类型,并且河南省具有专业化优势和比较优势的行业大多集中在高碳部门。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工业分行业的间接碳排放,发现产业部门关联效应所引发的间接碳排放不容忽视,并且在一些行业中占有较高比重。针对工业内部碳排放的行业差异性,应有效协调工业化进程与节能减排的关系,针对行业特性来制定减排政策。
关键词:
能源消耗 碳排放 行业差异 河南省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伟文 游建民 张伟
“双碳”战略背景下,推进碳排放脱钩是实现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的必然之举。在制造业碳排放脱钩研究方面,现有研究更多基于全国层面对制造业整体行业进行碳排放脱钩分析,缺乏分区域、分行业方面的研究,研究视角不够具体。文章从区域与行业层次双重视角出发,采用Tapio脱钩模型与LMDI、Kaya恒等式融合方法,考察中国制造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分解效应。研究发现:东、中、西部制造业的碳排放脱钩效应呈现出不同特征,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整体上要好于快速发展阶段;高端和低端制造业相比中端制造业更容易实现碳排放脱钩。此外,在脱钩效应分解方面,碳排放强度对东、中、西部制造业碳排放脱钩作用总体为正,产出规模为负,产业结构作用方向不明确。在行业层次视角上,产出规模、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等因素对中端制造业碳排放脱钩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高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受影响最小。这一研究结果为制定针对性的制造业降碳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制造业 碳排放脱钩 分解效应 双重视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马蓉 张忠杰
文章基于隐含碳视角,利用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耗相关数据,对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了系统核算,并将碳排放效应分解为内部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2012年各行业完全碳排放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碳排放量最大。(2)一般情况下,各行业碳排放的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3)建筑业对其他行业的碳排放溢出效应较大,其他行业对煤炭采选行业、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行业、化工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存在较大的碳排放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磊玉
文章以碳排放额度、产业内部门碳排放额度、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对应能源消耗、产业内部门碳排放对应能源消耗构建要素间乘积以及加和LMDI指数分解模型。结果证实:我国整体产业碳排放存在下行缩减趋势,但以控制碳排放量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除了以低碳引导之外,还需注重产业结构间的关联。从加和指数分解以、乘积指数分解的碳排放增量因子影响分析结果来看,两者均证实我国产业碳排放增量有所削减,但仍受制于产业间协调而未呈现持续下行的总体减排效应。
关键词:
结构分析 影响因素 碳排放 指数分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俊文 姜雯昱
文章以江西省为例,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分解研究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起正向作用的三大因素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效应、电力生产结构效应和燃料消耗结构效应;起抑制作用的影响因素依次是火电燃料转化效应、发用电转化效应和电力消费强度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伟 胡程
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经济产出,同时,伴随着非期望产出——碳排放。不同行业由于能源消费量、能源结构各不相同,碳排放情况有很大区别。为研究不同行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文章采用我国各行业2003—2016年不同种类能源的消耗量分别计算行业碳排放量,然后用LMDI法分解了不同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量的驱动因素,并根据分解结果讨论了2008年经济危机对我国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我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主要是人均经济产出拉动碳排放,其次是能源强度效应的抑制作用和人口规模效应的促进作用,能源结构效应作用不太明显;(2)我国目前的碳排放减排措施主要作用于提高能源效率,除工业外,其他行业并没有达到改变能源结构的层面;(3)经济危机大大降低了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直接导致能源强度由抑制作用转为促进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宏伟 易丹辉
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从区域层面构建了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扩展STIRPAT模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各驱动因素对区域工业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同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实证考察了各驱动因素对区域工业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时空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区域间工业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驱动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影响碳排放,除能源强度、能源价格、对外开放因素外,其他影响因素均表现出显著性。因此,要实现区域工业碳减排,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工业空间相关性、异质性和外溢性,适当扩大低碳工业投资规模,完善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行业技术进步,有效规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贤荣 张俊飚 田云 李鹏
本文将农业碳排放纳入到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之中,构建含有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DEA-Malmquist效率指数,在系统测算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对2000-2011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农业Malmquist碳排放效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的省域差异及变动趋势。结果表明:①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存在省域差异,内蒙古、北京、黑龙江、吉林等24省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处于提升状态,其余7省区呈下降趋势;②三大地区农业碳排放效率指数的主要贡献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主要源自技术进步的推动且农业碳排放效率不断改善;中、西部地区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改善但波动性较强;③在农业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