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138)
- 2023(22080)
- 2022(19012)
- 2021(17749)
- 2020(15021)
- 2019(34555)
- 2018(34092)
- 2017(64721)
- 2016(35359)
- 2015(40040)
- 2014(40035)
- 2013(39589)
- 2012(36791)
- 2011(33417)
- 2010(33479)
- 2009(31155)
- 2008(30745)
- 2007(27189)
- 2006(23790)
- 2005(21435)
- 学科
- 济(147308)
- 经济(147132)
- 管理(99065)
- 业(94200)
- 企(76156)
- 企业(76156)
- 方法(64161)
- 数学(55819)
- 数学方法(55099)
- 中国(42484)
- 农(41060)
- 财(36549)
- 地方(33517)
- 业经(32196)
- 学(31779)
- 制(28519)
- 贸(28503)
- 贸易(28486)
- 易(27613)
- 农业(27347)
- 银(23857)
- 银行(23796)
- 融(23289)
- 金融(23285)
- 理论(22969)
- 行(22796)
- 环境(22671)
- 和(22604)
- 务(22083)
- 财务(21985)
- 机构
- 大学(504461)
- 学院(503040)
- 济(203859)
- 经济(199390)
- 管理(192404)
- 研究(175199)
- 理学(165438)
- 理学院(163498)
- 管理学(160449)
- 管理学院(159536)
- 中国(133094)
- 科学(108877)
- 京(108461)
- 财(94017)
- 所(89501)
- 农(85156)
- 研究所(81298)
- 中心(79668)
- 江(75365)
- 业大(75040)
- 财经(74439)
- 北京(69183)
- 范(68373)
- 师范(67693)
- 经(67595)
- 农业(66693)
- 院(63682)
- 经济学(61846)
- 州(60743)
- 经济学院(55687)
- 基金
- 项目(337475)
- 科学(264331)
- 研究(245508)
- 基金(243490)
- 家(212918)
- 国家(211154)
- 科学基金(180073)
- 社会(154026)
- 社会科(145738)
- 社会科学(145701)
- 省(131886)
- 基金项目(127960)
- 自然(116995)
- 自然科(114227)
- 自然科学(114194)
- 教育(113523)
- 自然科学基金(112127)
- 划(111353)
- 资助(101596)
- 编号(100375)
- 成果(82331)
- 重点(76327)
- 部(74371)
- 发(74040)
- 课题(70081)
- 创(69223)
- 创新(64717)
- 科研(64673)
- 教育部(63403)
- 国家社会(63151)
- 期刊
- 济(227012)
- 经济(227012)
- 研究(149097)
- 中国(102047)
- 学报(81152)
- 农(77891)
- 科学(74219)
- 财(71750)
- 管理(70005)
- 大学(60996)
- 教育(58120)
- 学学(57174)
- 农业(53496)
- 融(46317)
- 金融(46317)
- 技术(44215)
- 业经(37573)
- 经济研究(36547)
- 财经(36075)
- 经(30938)
- 问题(29534)
- 业(28349)
- 图书(26273)
- 贸(24439)
- 技术经济(24211)
- 统计(24083)
- 版(23864)
- 理论(23352)
- 科技(23151)
- 资源(22780)
共检索到7551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晶
中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于"惩罚"不均衡发展的思想,在人类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基于乘积法原则构建地区协调发展指数(HDIr),用以测度和反映地区差距和不协调程度。利用《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的数据,对HDIh(混合人类发展指数)与HDIr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HDIr不但具有统计上优于HDIh的稳健性,而且可以更准确地透视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中国的地区差距不断扩大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发达地区,不但在经济、教育和健康三个方面发展程度都比较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金晓斌 易理强 王慎敏 周寅康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差异研究成为学术界和政府管理者关注的热点领域。长期以来学者们主要以单一经济指标或复合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因子,分析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及差异背后的自然、社会、经济驱动机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区域发展不单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应是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基于这一理解,从可持续协调发展入手,建立了区域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表征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支持3个方面的27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区域综合发展的测算方法,提出了综合发展指数和发展协调指数。在案例分析中运用所设计的测度方法对江苏省内县级行政单位的综合发展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关键词:
区域发展差异 综合评价 空间结构 江苏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立成 周德群 胡荣华
食物、能源、环境、经济和人口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五个要素,简称FEEEP系统,其协调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章在DEA方法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各地区FEEEP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FEEEP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动态变化轨迹。结果表明:在整体上我国各地区FEEEP系统的协调性具有下降的态势;过高的"三废"排放、人口总量和带有区域特征的能源投入结构是导致区域FEEEP系统协调性下降的主要因素;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国各地区FEEEP系统协调性的区域差异越来越显著。
关键词:
FEEEP系统 DEA 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兆洲 安康 桂文林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我国一项长期重要国策,也是社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空间计量模型与面板分析方法相结合,以我国省域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和所受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同,对经济发展有持续显著正影响的因素有:人力资本、人口资本、市场化进程和财政支出等。据此本文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增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姚鹏 叶振宇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工作已经开展多年,其效果引起社会各界的深度关注。为了跟踪评价区域协调发展效果,本文设计了区域协调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对2012—2015年区域协调发展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从二级指标来看,区域发展差距和社会协调发展水平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主要力量,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对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但相比之下,区域一体化水平与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趋势。基于此,本文从促进区域发展能力、深化要素跨区域流动的机制体制改革、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配套政策、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区域互动发展、创新产业转移协作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健生 李文宇
在使用多区域的新经济地理模型研究了市场规模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后,发现本地市场效应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运输成本等外部冲击下,产业份额由于市场规模分布而发生变化,空间经济结构逐渐演变为单核心、双核心等形态,特别是过程中会出现"中部塌陷"。使用理论模型的结果,可以对中国东、中、西区域的"中部塌陷"、城市群结构等现实问题进行分析。随着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因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形成多样化的发展模式。通过缩减经济距离,促进集聚经济,达到区域内趋同,将有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锦 张宁 李胜会
区域协调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不仅对于全国及省际区域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对于省内区域层面也影响重大,因此,本文从省内地区间研究出发,以珠三角九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产业专业化的角度入手来分析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论文首先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珠三角九个地级市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十年间珠三角各市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都不断提高,但每个城市的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却不尽相同。接着再引入产业专业化系数测度各市产业专业化程度的基础上,利用2004—2013年珠三角9个地级市单位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珠三角各市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和产业专业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产业专业化程度对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正向影响。最后,结合对应分析法具体分析了十年间各个城市间产业专业化以及职能分工互补的发展情况,并给出相应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思薇 刘一康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时间变化趋势与空间分布情况,文章通过梳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建立包含8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我国30个省份2004—2019年的相关面板数据,并运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得到各年份各省份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最后运用标准差椭圆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虽然逐渐缩小但仍然存在,各省份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梯度下降分布;同时,在基本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友好方面,各省份的水平分布较为集中,基本实现均等化,而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进步等方面,东部发达省份仍表现突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桐
中共"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努力探索区域一体化和均衡发展的今天,重新回顾和梳理杜能、弗里德曼、克鲁格曼、伯吉斯等学者有关"中心—边缘"结构的理论脉络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变革和未来的理论建构都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心—边缘结构的视角下,工业社会在总体上呈现出的就是一种"中心—边缘"结构,在区域发展中尤其如此,即中心区在资源占有、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占据优势甚至强势地位,并借此对边缘区域进行支配或控制。自人类进入后工业化进程以来,作为工业社会成熟形态的"中心—边缘"结构在总体上已经表现出了许多去中心化的迹象与趋势,但要完全消解这一不平等结构仍然充满障碍。因此,我们需要同时在实践与理论层面上明确提出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任务与命题。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红艳
文章从财政治理视角出发,分析区域协调发展困境中的财政制度和府际关系问题,构建"以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主要用于解决府际之间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构建区域利益分享机制主要用于解决府际之间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从而利用横向转移支付机制和区域间利益分享机制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财政治理 区域协调 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竟竟 郭志富
城市和乡村这两类异质地域单元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共同推动区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和乡村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取决于二者在特定区域背景下的协调度。从城市发展水平和乡村发展水平两个方面构建河南省县域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河南省2010年的城乡协调发展程度及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城乡协调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郑州、焦作、安阳部分县市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核心区,东部的商丘、周口、驻马店部分县市是塌陷区;县域城乡协调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县域单元的城乡协调度评价更合理地反映了区域城乡关系的实际状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春
对中部崛起政策效应实施效果的测度与分析为新时期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中部崛起政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部崛起政策缩小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中部地区内部发展差距。中部崛起主要是通过投资、政府支出规模扩大等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的。
关键词:
区域协调 中部崛起 双重差分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郭庆然 丁翠翠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否协调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该研究通过构建"三化"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探索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研究表明:2002—2011年中国省际"三化"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东中西地区总体上依次递减;产业结构、教育经费、R&D经费投入与劳动者素质对"三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是显著的,而经济发展水平、农村金融支持对"三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不很明显。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延爱
工业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是整个社会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关键所在。本文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地区间的差距经过了先缩小再扩大又缩小的过程。在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众多影响因素中,除了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外,地区物质资本的投入、国外直接投资、工业基础设施和市场开放程度等都对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工业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影响因素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仪青
该文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阐述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并梳理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制定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建立城乡互动和实现就业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大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以实现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