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10)
2023(6452)
2022(5528)
2021(4974)
2020(4187)
2019(9510)
2018(9461)
2017(17713)
2016(9603)
2015(10989)
2014(10961)
2013(10970)
2012(10791)
2011(10024)
2010(10266)
2009(9655)
2008(9140)
2007(8137)
2006(7746)
2005(7153)
作者
(27668)
(23341)
(23062)
(22324)
(15183)
(11273)
(10503)
(9253)
(8820)
(8635)
(8167)
(8143)
(7865)
(7468)
(7287)
(7186)
(6952)
(6919)
(6771)
(6458)
(6267)
(5747)
(5610)
(5545)
(5400)
(5385)
(5083)
(5042)
(4748)
(4589)
学科
(63701)
经济(63651)
管理(24457)
地方(21627)
(20585)
方法(16069)
(14254)
企业(14254)
(14182)
数学(14113)
数学方法(13989)
地方经济(13773)
中国(13417)
(11808)
业经(11368)
农业(10344)
(9366)
(8747)
环境(8318)
经济学(7584)
(7292)
(7136)
(7083)
金融(7079)
(6766)
银行(6759)
(6701)
(6528)
资源(6391)
(6295)
机构
学院(140508)
大学(140445)
(66776)
经济(65405)
研究(53697)
管理(49871)
理学(41501)
中国(41090)
理学院(40877)
管理学(40261)
管理学院(39965)
(30806)
科学(30601)
(29519)
(28772)
(26826)
中心(24994)
研究所(23974)
财经(22479)
经济学(21382)
(20942)
师范(20787)
(20644)
(19942)
(19333)
(19200)
北京(18831)
经济学院(18774)
(18476)
业大(17634)
基金
项目(86540)
科学(68203)
研究(66137)
基金(61696)
(52411)
国家(51918)
科学基金(44508)
社会(43512)
社会科(41098)
社会科学(41088)
(35070)
基金项目(32769)
教育(29226)
(27885)
编号(26923)
自然(26658)
自然科(25906)
自然科学(25900)
自然科学基金(25388)
资助(24891)
成果(22712)
(20755)
重点(19543)
课题(19424)
(18736)
国家社会(17801)
发展(17394)
(17138)
(16887)
(16413)
期刊
(89314)
经济(89314)
研究(49967)
中国(31223)
(23067)
管理(19815)
(18998)
科学(18289)
学报(17711)
(15206)
金融(15206)
教育(14742)
经济研究(14062)
大学(13748)
技术(13105)
学学(12565)
业经(12415)
农业(12206)
财经(12051)
问题(11640)
(10630)
资源(8608)
技术经济(8333)
图书(8037)
(7763)
世界(7458)
经济问题(7452)
(7177)
现代(7083)
经济管理(6630)
共检索到2365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余璐  成春林  
政治、经济、军事都是历史上都城迁移决定的重要因素。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平稳的今天,省会的位置相对稳定。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省会迁移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省会城市越来越拥挤,产生离心力,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二是省会迁移到其他城市,会为移入地注入新鲜血液,带动移入地及周边地区发展。文章以江苏为例,先对自辛亥革命后江苏省会迁移的历史作了阐述,继而分析当前有可能导致江苏省会迁移的现实之处,最后对省会迁移的作用机制、移入城市、迁移成本作了相应的探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伟博  
自2008年保罗·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国内学界掀起了一股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潮。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新经济地理学的地位、范式及政策影响。本文通过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综述,评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建模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对未来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期。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丁建军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新经济地理学(NEG)在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框架下解释产业转移现象,认为产业转移的基础不必然是"第一自然"的差异,在完全相同的均质空间下,产业转移也能出现,并且对产业转移的相关原理给予了独特的解释。以现有文献为基础,本文从产业转移机制、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规律、产业转移的福利效应以及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效应四个方面总结了产业转移的NEG相关解释。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丁建军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在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框架下解释了产业转移现象,认为产业转移的基础不必然是"第一自然"的差异,在完全相同的均质空间下,由于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所构成的集聚力和扩散力的相互作用,产业转移也会发生,并且表现出突发性、自我强化、预期自我实现和价值链环节分离的特性及关联度弱的产业先转移等规律。此外,新经济地理学还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考察了产业转移的福利效应,包括瓦尔拉斯效应、生产租金和规模区位效应、累积效应以及转移效应,并对影响产业转移的税收优惠竞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和区域补贴等政策措施的效果进行了剖析。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发余  
过去几年中,经济学中出现了一种“新经济地理学”热潮,主要涵盖经济学的两个方向:国际经济学(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前一个方向主要讨论产业的空间聚集问题,后一个方向主要关注区域经济的长期收敛问题。这种“热潮”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有几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与之相关,其中包括克鲁格曼、波特、巴罗和阿瑟,他们的著作都涉及到“地理”问题。这些学者所讨论的“新经济地理学”在内容、方法上都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有很大差别。本文试图介绍西方经济学中这种新趋向。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勇兵  康吉红  王艳  
加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着重从微观企业层面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本文阐述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介绍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基准模型和分析框架,对"新"新经济地理学经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中发掘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视角的拓展、理论框架和模型方法的完善以及与相关研究领域的融合等。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谢燮  杨开忠  
20世纪 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地理学”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一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 ,其二是复杂科学所强调的自组织、路径依赖和“锁定”等概念 ,其三是垄断竞争的Dixit Stiglitz模型框架及其应用。复杂科学的路径依赖与“锁定”等概念为新经济地理学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认识论基础。Dixit 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为经济学处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提供了技术的可能 ,其在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中的应用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做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 ,新经济地理学应运而生。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石祖葆  
新经济地理学是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它采用收益递增一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重新进行了分析,对传统经济地理学进行改造,将空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丰富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年猛  王垚  
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合适的技术工具而长期缺失空间维度,D-S模型的出现和新贸易理论的创立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新经济地理学只关注宏观异质性而缺乏微观基础,"新"新贸易理论则为"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微观理论基础。基于微观异质性,"新"新经济地理学推动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其理论模型主要基于三大分析框架,即D-S垄断竞争分析框架、OTT分析框架和BEKJ分析框架。中国学者应积极借鉴"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视角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经济实际,从简单的应用、模仿转向创新、突破,深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花俊  
笔者对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分别从理论规范、学科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与地理学、城市区域经济学进行比较,并就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名称进行了探讨。最后,从经济方法论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我国服务业工资差异研究"课题组  张军  
利用200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服务业的汇总数据和2007年的城市数据,我们对影响服务业产业集聚及工资差异的因素作了初步考察,特别关注代表地区市场容量以及与市场接近程度的城市市场潜能带来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市场潜能高1%的城市,其服务业集聚程度高0.2%左右,且市场潜能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则不显著。而在市场潜能高1%的城市中,服务业的工资水平平均高0.181%,且这种影响在西部地区最大,东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不明显。市场潜能对服务业影响在地区间的差异可能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城市体系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有关。本文还分析了城市层面的其他特征对服务业的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文忠  
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对当今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带来较大冲击的"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研究视角和方法等问题。认为经济区位论、传统经济地理学、新国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论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发展是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基础;收入递增带来的规模经济、运输费用、生产要素的不可移动性、历史发展的偶然性、路径依赖等相互作用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视角;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互关系是研究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安国  杨开忠  
近十年来,以克鲁格曼(P.Krugman)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本文拟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型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含义做一个扼要的概括。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伟博  刘秉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主流派经济学家重新审视了空间因素,以全新的视角,把以空间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传统经济学科统一起来,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文章将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尤其是对其经典模型中的理论不足加以总结,并对未来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雄浪  郑长德  
新经济地理学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已声名鹊起。它以非连续性和非单调性过程解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试图揭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谜底。通过认真反思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文章认为应结合中国现实,进一步拓展理论的解释范围、优化经验研究的解释能力,以提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新思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