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59)
- 2023(14066)
- 2022(11352)
- 2021(9958)
- 2020(7785)
- 2019(17403)
- 2018(16858)
- 2017(31571)
- 2016(16883)
- 2015(18265)
- 2014(18038)
- 2013(17986)
- 2012(17112)
- 2011(15944)
- 2010(16157)
- 2009(14822)
- 2008(14241)
- 2007(12580)
- 2006(11613)
- 2005(10804)
- 学科
- 济(97412)
- 经济(97328)
- 管理(44724)
- 业(41924)
- 企(30532)
- 企业(30532)
- 方法(29407)
- 中国(28580)
- 地方(27372)
- 数学(26050)
- 数学方法(25922)
- 农(22340)
- 业经(21122)
- 贸(19846)
- 贸易(19836)
- 易(19238)
- 学(17201)
- 财(16451)
- 地方经济(16113)
- 农业(15788)
- 环境(14328)
- 发(14062)
- 融(13732)
- 金融(13732)
- 产业(13690)
- 制(13488)
- 银(13309)
- 银行(13271)
- 出(12963)
- 行(12925)
- 机构
- 学院(251757)
- 大学(251236)
- 济(118228)
- 经济(116054)
- 研究(96641)
- 管理(91981)
- 理学(78443)
- 理学院(77438)
- 管理学(76362)
- 管理学院(75880)
- 中国(71994)
- 科学(57556)
- 京(54196)
- 财(49763)
- 所(49182)
- 农(46637)
- 研究所(44570)
- 中心(42384)
- 财经(39353)
- 江(38235)
- 经济学(38229)
- 业大(38214)
- 农业(36548)
- 经(35821)
- 院(34803)
- 北京(34371)
- 经济学院(34307)
- 范(33350)
- 师范(32924)
- 州(30393)
- 基金
- 项目(167346)
- 科学(132294)
- 基金(122636)
- 研究(118266)
- 家(108809)
- 国家(107912)
- 科学基金(91703)
- 社会(80547)
- 社会科(76676)
- 社会科学(76657)
- 省(64883)
- 基金项目(64686)
- 自然(57390)
- 自然科(56106)
- 自然科学(56091)
- 自然科学基金(55065)
- 划(54612)
- 教育(51448)
- 资助(48523)
- 编号(44702)
- 发(42610)
- 重点(37970)
- 部(36071)
- 成果(35046)
- 国家社会(34900)
- 创(34712)
- 发展(34091)
- 展(33583)
- 创新(32642)
- 课题(31684)
- 期刊
- 济(138423)
- 经济(138423)
- 研究(80709)
- 中国(52294)
- 农(42851)
- 学报(41689)
- 科学(37924)
- 财(35621)
- 管理(34432)
- 大学(31186)
- 学学(29680)
- 农业(29086)
- 融(25427)
- 金融(25427)
- 经济研究(24099)
- 业经(21666)
- 教育(20708)
- 技术(20221)
- 财经(20185)
- 问题(19617)
- 经(17632)
- 贸(16350)
- 业(15336)
- 国际(14468)
- 技术经济(13929)
- 世界(13810)
- 商业(12800)
- 现代(11751)
- 科技(11612)
- 统计(11597)
共检索到3944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耀彬 胡伟辉 骆康 卓冲 李硕硕
数字经济具有外部性,省会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其它邻近城市的影响究竟是比翼齐飞的溢出效应,还是损人利己的虹吸效应?回答该问题对当前“强省会”战略实施和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从收入产出、劳动和资本投入角度构建理论模型,采用2011-2019年2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模型实证检验省会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城市的影响。结果显示:(1)省会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地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且溢出效应显著,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均证实该结论成立;(2)省会城市数字经济溢出效应的南北差距不明显,溢出效应主要发生在东中部地区,中等规模城市的溢出效应明显高于小规模和大规模城市;(3)省会城市数字经济溢出效应并不能通过分工机制予以解释,而是通过学习机制和共享机制实现。为此,需要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发挥省会城市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原则,构建数字经济错位发展格局;明确省会城市和地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定位,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潜能,打造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条。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庄羽 杨水利
"强省会"战略吸引各要素向省会集聚促进城市创新发展,并通过"技术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城市,但过度的"资源虹吸效应"加剧要素配置不平衡,扩大城市间发展差距,制约区域创新发展。本文选择2007—2019年我国26省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省会城市首位度对省域创新发展、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创新发展差距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地区市场化水平的调节效应。实证发现,省会城市首位度对全省创新发展水平存在"倒U"型影响,对省会与非省会城市的创新发展差距存在正影响。"强省会"战略对区域创新发展水平的影响是"资源虹吸""技术辐射"以及"要素拥堵""要素缺乏"4个效应的综合结果。地区市场化水平能发挥积极的正调节作用,随着市场化水平提高,能增强"强省会"战略的区域创新发展正效应,同时减弱"强省会"战略的区域创新发展、城市间创新发展差距的负效应。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豆建民 王光丽 马融
数字经济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为核心,是中国城市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抓手。本文构建中国274个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和合作创新指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合作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城市合作创新,并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促进邻近城市合作创新。该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2)数字经济发展可通过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城市网络强化效应、创新服务优化效应和专业化分工深化效应三个途径,对城市合作创新产生影响。(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东部地区、大型城市或较高行政等级城市的合作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4)数字经济发展不仅能够影响合作创新数量增长,也能够促进本地和邻近城市的合作创新质量提升。上述结论对中国城市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合作创新,加快国内创新资源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俊杰 徐淑云 周怡
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它不仅体现在区域间的不均衡,也存在于特定区域内,例如中部六省之间的差异。省会城市作为省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是推动省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其发展状况对整个区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中部六省的发展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虹吸效应和囚徒困境现象。相对发达的省份,尤其是那些发展迅速的省会城市,会虹吸相对落后省份的资源。这导致人才、资金和物资等资源从落后地区省份流向发达地区,从而对后者的发展构成不利影响。此外,随着一些省份实施以强化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强省会”战略,地方政府之间开始显现出明显的“囚徒困境”特征。即当一个省份致力于扩大其省会城市的规模和影响力时,邻近省份为了不失去竞争力,也被迫采取相似的策略,以防止资源流失。基于中部六省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虹吸效应的存在。特别是江西省,其省会城市首位度在过去十年左右呈现下降趋势,在吸引人口、人才、金融和产业等关键资源方面的能力明显不如其他省份,这是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为了缩小与邻近省会城市的经济差距,那些省会城市首位度较低的省份需要加强省会城市的建设,以集聚更多资源于本省,并尽可能吸引邻近省份的资源。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鲁玉秀 方行明
在理论分析数字经济影响FDI区位选择的内在机理基础上,采用中国2011—2018年284个地级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构建数字经济指数,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数字经济影响FDI的间接作用机制和系列异质性特征。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FDI的流入,并以间接影响制造业发展加速FDI流入,经过各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实施宽带中国的城市、东部地区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数字经济对强化FDI区位选择的影响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推动数字金融、刺激居民创业渠道影响FDI。这些发现为新时期中国夯实数字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并稳定外资找到了新思路并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 FDI 对外开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治国 李兆哲 孔维嘉
现阶段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黄河中下游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因此探讨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文章在理论探讨数字经济对黄河中下游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路径及空间效应的基础上构建了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并利用2011—2019年黄河中下游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对黄河中下游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出“先抑制后促增”的U型关系,且正向促进作用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2)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能力均能够起到数字经济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桥梁作用;(3)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强,表现出一定的“数字鸿沟”效应;(4)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外溢效应,本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会吸引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以更廉价的方式流向该区域,形成“虹吸集聚”,对邻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产生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玉斌 能龙阁
本文基于创新扩散理论与外部性理论,利用2011—2021年中国上市企业和投入产出表数据,探讨行业内领军企业及行业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焦点企业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行业领军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促进焦点企业转型,且产业链上游促进作用高于下游。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存在扩散效应,表现在领军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管理层决策同群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促进焦点企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也存在虹吸效应,表现在产业链下游企业对焦点企业产生研发人才的虹吸效应,领军企业对焦点企业产生数字资本的虹吸效应。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领军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具有重要启示,并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新思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小波 孔莉霞
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7个城市层面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上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了制造业集聚。(2)东部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中西部城市不显著。(3)数字经济可以通过降低资本错配程度和劳动错配程度,进而推动制造业集聚。(4)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制造业集聚,而且带动了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邓荣荣 张翱祥
数字经济为政府治理、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数字经济发展是否抑制了环境污染是亟需解答的问题。文章基于中国285个城市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城市各类环境污染物的排放,运用工具变量估计、引入外生政策冲击、替换解释变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发展对不同污染物的降低作用有所差异,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降低效应最明显,工业废水和工业烟尘排放量次之,对PM_(2.5)浓度的降低效应最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绿色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是数字经济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机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周边城市各类环境污染物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污染减排效应相比中、西部地区更大,且数字经济发展仅在东、中部地区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文章的内容丰富了有关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对有关数字经济研究的有效补充,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助力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同时为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污染减排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徐振剑 吕拉昌 辛晓华
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科学衡量数字经济及其相关效应成为学界的热点议题。文章从知识与信息、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及数字化治理与公共服务等维度,构建了中国城市数字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结合空间统计分析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的空间分异格局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分异明显,呈现东部沿海城市及省会城市领先发展的态势,形成包括核心节点—次核心节点—省会级数字经济中心—市级数字经济中心的等级体系。分维度看,数字化服务与治理平均发展水平最高,产业数字化平均发展水平最低;城市间产业数字化水平的差异最大,数字化服务与治理水平发展差异较小;城市间数字产业化维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维度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不平衡特征突出。ICT产业集聚、政府支持、人力投入、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发展 空间分异 产业集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志 易恩文 王军
优化资源配置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本目标,基于市场价格、竞争与风险机制的市场化视角,以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实践为基础,构建“数字经济—市场化—资源配置”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全国地级市样本数据,在测算城市数字经济和资源配置效率指数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实证发现: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改善了资源配置扭曲,这一结论在考虑指数测度误差、内生性问题以及外生政策冲击等因素后依然成立;市场化是数字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数字经济对资源配置扭曲的优化效应存在边际递减的非线性特征,且在优化效应的结构差异上存在“资本—产品—劳动力”的递进逻辑;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改善城市间产品和资本配置扭曲相互强化的内生交互循环,但也可能因城市间的“虹吸效应”导致劳动力配置在空间上产生“新扭曲”现象。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满凤 杨杰 陈梁
基于2014年开始陆续建立数据交易平台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11—2018年中国277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以数据交易平台建设为表征的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显著促进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在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反事实检验及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显著,且短期内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扩大了地区间数字鸿沟。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通过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资本与劳动配置效率显著推动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数字基础设施、创新能力、政府干预程度方面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范子英 张航 陈杰
以地铁为典型代表的公共交通便利性对沿线商品住房的价格溢出效应已经在既有文献中充分展示,但本文首次提出,地铁的出现还会对住房市场的全局产生结构性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阐述相关理论机制,地铁的溢出效应不仅体现为周边房价的上涨,也会带来周边新建住房面积的下降;地铁的出现还会对整个住房市场的需求进行空间再配置,特别体现为地铁临近的住房市场会对距离较远的住房市场产生虹吸效应。其后,基于2012—2015年上海市全部60万套新房成交的微观数据,使用渐进DID的方法考察了地铁的出现对周边住房价格和面积的溢出效应。本文的计量研究发现:新增的地铁会使得站点1公里范围内的新房价格上涨26.49%,套均住房面积平均缩小3.25平方米,这两种溢出效应均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弱;空间上产生了虹吸效应,表现为3公里之外的新房价格下降了35.56%,套均面积则平均增加了3.40平方米;虽然地铁的出现对周边住房面积的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对单价的正效应,但地铁导致的周边住房总价上涨幅度依然显著,1公里范围内住房总价平均上涨了24.82%。本文的研究对于公共服务资本化、公平合理地实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都有很重要的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柳卸林 王宁 吉晓慧 杨博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试图通过发挥中心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的溢出效应,带动其周边城市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但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基于增长极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构建考虑空间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利用2004—2018年全国31个中心城市和248个非中心城市的统计数据,对省域内经济增长极的虹吸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同一省域内的周边城市存在虹吸效应,产业同构强化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而经济距离对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没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战略参考。
关键词:
虹吸效应 中心城市 增长极 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郭树华 蒙昱竹 梁任敏
文章主要采用多指标的度量方法研究我国沿边省会城市对外开放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综合考虑沿边省会城市的先天地理区位要素,采用静态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以及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先天地理禀赋对我国沿边省会城市的经济发展影响不显著,对外开放程度对沿边省会城市的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其中,由于受外资利用方式粗放型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沿边省会城市的经济发展影响为显著负相关,而规模以上企业的征税行为能够扩大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出显著正相关,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也是显著正相关的,并得出了殷实经
关键词:
经济开放程度 经济发展 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