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217)
- 2023(21880)
- 2022(18588)
- 2021(17573)
- 2020(14612)
- 2019(33789)
- 2018(33439)
- 2017(63221)
- 2016(34503)
- 2015(38839)
- 2014(38860)
- 2013(38170)
- 2012(35114)
- 2011(31480)
- 2010(31684)
- 2009(29396)
- 2008(28962)
- 2007(25548)
- 2006(22783)
- 2005(20216)
- 学科
- 济(140236)
- 经济(140050)
- 管理(99532)
- 业(97854)
- 企(75180)
- 企业(75180)
- 方法(59745)
- 农(53543)
- 数学(52285)
- 数学方法(51645)
- 财(44012)
- 中国(42420)
- 农业(35437)
- 业经(34219)
- 制(32313)
- 地方(29461)
- 学(27986)
- 贸(24843)
- 贸易(24829)
- 务(24614)
- 财务(24527)
- 财务管理(24459)
- 易(24147)
- 企业财务(23271)
- 体(23190)
- 银(23181)
- 银行(23125)
- 理论(22265)
- 行(22031)
- 融(21789)
- 机构
- 大学(483638)
- 学院(481907)
- 济(198461)
- 经济(194217)
- 管理(186171)
- 研究(165775)
- 理学(160423)
- 理学院(158658)
- 管理学(155857)
- 管理学院(154976)
- 中国(127723)
- 京(103514)
- 科学(100150)
- 财(98002)
- 农(87875)
- 所(82917)
- 中心(76030)
- 财经(74848)
- 研究所(74786)
- 业大(72914)
- 江(72837)
- 经(68256)
- 农业(67603)
- 北京(65412)
- 范(63915)
- 师范(63328)
- 经济学(60509)
- 院(59845)
- 州(57450)
- 财经大学(55385)
- 基金
- 项目(324851)
- 科学(256035)
- 研究(239493)
- 基金(236386)
- 家(205637)
- 国家(203906)
- 科学基金(175265)
- 社会(152678)
- 社会科(144498)
- 社会科学(144462)
- 省(125953)
- 基金项目(124300)
- 自然(112112)
- 教育(110144)
- 自然科(109512)
- 自然科学(109483)
- 自然科学基金(107480)
- 划(105362)
- 编号(97585)
- 资助(97245)
- 成果(80299)
- 重点(72592)
- 部(72518)
- 发(68886)
- 课题(67581)
- 创(66599)
- 国家社会(63529)
- 教育部(62356)
- 创新(62305)
- 科研(61644)
- 期刊
- 济(221534)
- 经济(221534)
- 研究(147786)
- 中国(103370)
- 农(84943)
- 财(78256)
- 学报(76458)
- 科学(69844)
- 管理(67084)
- 大学(59598)
- 农业(57540)
- 学学(56017)
- 教育(55008)
- 融(46651)
- 金融(46651)
- 技术(41471)
- 业经(38061)
- 财经(37250)
- 经济研究(34497)
- 经(31891)
- 问题(30490)
- 业(28554)
- 版(24594)
- 图书(22917)
- 统计(22465)
- 技术经济(22156)
- 理论(22084)
- 世界(22025)
- 科技(21778)
- 贸(21702)
共检索到7328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赵德昭 许和连
依据Barro(1990)政府支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构建了包含财政分权、劳动力就业在内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2003-2010年中国282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权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均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特征,最优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权分别为1.7847和3.4830。在"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指导原则下,适当提高地市政府财政收入分权而降低其支出分权,并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是未来省以下财政分权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赵德昭 许和连
本文利用2003~2010年中国282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FDI、财政分权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发现,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持续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路径依赖"。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权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均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特征,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已成为制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的主要瓶颈。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德昭 许和连
大规模FDI流入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收敛性的分析框架,为研究区域劳动力市场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中国282个地市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FDI已成为经济转型期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收敛性的主要因素,且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特征。全国范围内、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明显的条件β-收敛特征,但东部地区呈发散趋势。而且,在考察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演变轨迹呈现出先收敛后发散的"U型"趋势。为此,政府应坚持"两个大局"的战略设计,运用差异性的引资优惠政策引导FDI在区域间的合理分布,同时避免对劳动力价格的过度干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实现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磊 崔爱平 徐晓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农村和乡镇非农产业吸纳为主,其次为城市化的吸引。但从分析模型中显示,城市化变量的影响系数不大,说明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用有限。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以农村和乡镇中的非农产业的就地转移为主要途径。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工业扩张解决日益凸显的失业问题,而应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适当控制城市工资率的提高,同时重点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多重共线性 异方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孝坤 冯钦 廖嵘
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战略目标的关键。文章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视角,利用重庆直辖以来的数据,将推—拉模式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结合,针对"推"和"拉"的因素分别建立模型定量分析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耕地减少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提高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力",而城市较高的收入和现代化水平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拉力"。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赵德昭
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中,地方政府的财政配置能力及其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至关重要。本文采用1998-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财政配置能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门槛效应。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地方财政配置能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显著存在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和非农产业占比的"双门槛效应",二者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随着城乡实际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地方财政配置能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向影响效应呈逐渐递减趋势。而随着非农产业占比不断提高,地方财政配置能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向影响效应呈逐渐递增趋势。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赵德昭
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中,地方政府的财政配置能力及其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至关重要。本文采用1998-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财政配置能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门槛效应。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地方财政配置能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显著存在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和非农产业占比的"双门槛效应",二者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随着城乡实际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地方财政配置能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向影响效应呈逐渐递减趋势。而随着非农产业占比不断提高,地方财政配置能力对农村剩余劳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杨德才
正确地选择分析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相关的制度变量,对于深刻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关重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及相关制度变迁的研究就会发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扩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推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可以说,我国农村制度面临着改革的临界点,包括变革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农业的财政支持制度和改革户籍制度。为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丁守海
本文研究表明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民工工资是影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实证分析表明,在当前条件下,民工工资应该提高1/3左右的水平。
关键词:
收入差距 剩余劳动力 转移 民工工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乐新
本文试就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农村,加快发展农业,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业基础,在农业内部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 1.农村劳动力的稳健转移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任何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必须保证粮食自足或基本自给,保证在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所必需的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与前提下进行。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在转移了劳动力以后,仍能保证有足够的农产品供应,劳动非农化才能从农业中得到足够的原料。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则是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只有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才能把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华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剩余劳动力 转移对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黄郁鑫
对于我国当前的二元化经济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负相关;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全卓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劳动力和人口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历史。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传统的农业技术由于机械、电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稳定的土地面积相比,农业中存在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以“二元经济论”著名的阿瑟·刘易斯认为,只要非农业部门能够提供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工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过高生活费和因劳动力流动脱离了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农业劳动力就会大量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