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35)
- 2023(5055)
- 2022(4089)
- 2021(4070)
- 2020(2969)
- 2019(6673)
- 2018(6224)
- 2017(10749)
- 2016(6253)
- 2015(6835)
- 2014(6771)
- 2013(6173)
- 2012(6038)
- 2011(5257)
- 2010(5534)
- 2009(5029)
- 2008(5335)
- 2007(4935)
- 2006(4505)
- 2005(4150)
- 学科
- 济(18505)
- 经济(18459)
- 管理(17724)
- 业(17591)
- 企(12905)
- 企业(12905)
- 农(10475)
- 中国(7538)
- 农业(7535)
- 财(6869)
- 方法(6396)
- 理论(6123)
- 制(6063)
- 业经(5518)
- 教学(5242)
- 教育(5220)
- 学(5100)
- 收入(5017)
- 体(4739)
- 数学(4721)
- 数学方法(4524)
- 分配(4160)
- 工作(4087)
- 务(4078)
- 财务(4068)
- 财务管理(4052)
- 企业财务(3882)
- 划(3678)
- 地方(3639)
- 体制(3569)
- 机构
- 学院(83805)
- 大学(82783)
- 研究(29102)
- 济(27258)
- 管理(27199)
- 经济(26351)
- 中国(22691)
- 理学(22585)
- 理学院(22303)
- 管理学(21685)
- 管理学院(21536)
- 京(18006)
- 科学(17392)
- 财(15224)
- 江(14259)
- 所(14251)
- 中心(14218)
- 农(14002)
- 范(13593)
- 师范(13443)
- 研究所(12617)
- 技术(12413)
- 州(11886)
- 北京(11534)
- 财经(11290)
- 业大(11256)
- 职业(11017)
- 院(10796)
- 师范大学(10705)
- 农业(10665)
- 基金
- 项目(51900)
- 研究(42306)
- 科学(39974)
- 基金(35004)
- 家(30355)
- 国家(29969)
- 社会(25087)
- 科学基金(24927)
- 社会科(23361)
- 社会科学(23353)
- 教育(22020)
- 省(20724)
- 编号(18989)
- 划(17562)
- 成果(17350)
- 基金项目(17171)
- 课题(14365)
- 自然(14048)
- 资助(13841)
- 自然科(13672)
- 自然科学(13670)
- 自然科学基金(13428)
- 年(12769)
- 重点(12441)
- 性(11614)
- 部(11435)
- 项目编号(11250)
- 制(10907)
- 发(10849)
- 规划(10511)
共检索到1381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梁小军 胡多
2020年我国成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减贫治理的重点迈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在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扶贫重点也将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同时面临职业教育之"供"与相对贫困治理之"需"不平衡等问题。其目标转向主要体现在战略导向由"脱贫攻坚"转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功能定位由"技术培训"转向"赋权提能",扶贫对象由"宏观普惠"转向"微观精准"。职业教育在实践上,一是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创新职教扶贫模式;二是要制度赋能释放发展活力,优化相对贫困治理环境;三是要精准对接相对贫困人口,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四是要"多元主体"共融共建,构建职教扶贫"共同体"。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邢成举
政府主导是中国贫困治理的重要经验和基本特征,理解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偏离现象需要从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入手。本文研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遵循的主导行动逻辑及其在贫困治理中的主要表现。研究发现,不同层级间政府拥有差异化的贫困治理逻辑,其中中央与省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主要遵循政治逻辑,地市级地方政府主要遵循行政逻辑,而县乡(镇)地方政府主要遵循治理逻辑,不同的贫困治理逻辑在实践中形成紧张关系甚至是带来目标冲突,进而导致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因此,解决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问题,本文认为需要系统地弥合多层级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张力,形成责权利深度融合的贫困治理机制,强化对基层政府贫困治理逻辑的支持,避免行政逻辑对贫困治理逻辑的不当干预,以此形成政府贫困治理的强大合力,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完成。
关键词:
贫困治理 多元逻辑 精准扶贫 逻辑弥合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郭东旭
产业扶贫是当前我国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减贫、脱贫的主要方式。通过对云南省X县产业扶贫的案例研究,分析深度贫困地区进行产业扶贫的实践逻辑与作用效果。产业扶贫首先通过基层党支部带动、产业奖补政策和宣传媒介,可以有效调动广大贫困户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其内生动力。随后,通过项目制的形式将产业扶贫项目落地实施。主要包括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乡村精英为主体和以农村合作社为主体三种模式,各有优势和局限性。最后,针对扶贫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通过村民会议、监督考核和村规民约的方式进行有效化解。产业扶贫实现了脱贫意识提高、乡村产业发展、人均收入增加和基础设施改善长久脱贫的良性效果。
关键词:
深度贫困地区 产业扶贫 实践逻辑 效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冬梅
扶贫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确保精准扶贫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精准扶贫资源在配置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的项目化与社会生活的不规则性、政策执行的科层逻辑之间的张力。这一巨大的张力使极具科学性和合法性的程序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倒逼,从而产生"反科层"的逻辑,进而使精准扶贫资源的配置面临实践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精准扶贫资源配置应着力于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增强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建设和因地制宜地发掘地方优势资源,以激发扶贫对象为主体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资源配置 实践困境 内生动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博 左停
如何精准识别出农村贫困人口是进行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也决定着精准扶贫在资金、措施、驻村帮扶和脱贫成效方面目标靶向的精准。通过对西海固地区一贫困村精准识别过程中国家逻辑和所遭遇的乡土困境的分析,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发现:在精准识别过程中以追求工具理性为目标的国家逻辑和以追求价值理性为目标的乡土逻辑二者之间的张力仍然是困扰精准识别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精准扶贫所遭遇的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不规则的乡土社会以及农村社会"不患多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和不健全的基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博 左停
如何精准识别出农村贫困人口是进行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也决定着精准扶贫在资金、措施、驻村帮扶和脱贫成效方面目标靶向的精准。通过对西海固地区一贫困村精准识别过程中国家逻辑和所遭遇的乡土困境的分析,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发现:在精准识别过程中以追求工具理性为目标的国家逻辑和以追求价值理性为目标的乡土逻辑二者之间的张力仍然是困扰精准识别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精准扶贫所遭遇的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不规则的乡土社会以及农村社会"不患多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和不健全的基层民主;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将国家程式化、标准化的识别体系与乡村社会以社区为单位的熟人社会一系列规则相结合,即将国家的一整套识别标准嵌入到乡村社会的规则体系之中将是精准识别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叶胥 蔡睿堃
消费扶贫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步入新时期,消费扶贫升级为消费帮扶,继续发挥减少相对贫困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消费扶贫和消费帮扶一脉相承,但在减贫逻辑和实践困境上略有差别。消费扶贫的减贫逻辑是在社会公益、政策鼓励和消费需求的作用下,为贫困农户增收提供经济和人力资本支持,协助重构社会网络,塑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激发扩散效应、存量效应和裂变效应。消费帮扶则注重脱贫地区社会资本积累、迎合市场调整产业和农产品供应链完善。在消费扶贫实践中,农产品供应失调、帮扶协作失序是扩散效应的困境,联结渠道缩窄、定向消费意愿抵触是存量效应的困境,扶贫农产品价高质劣、品牌竞争力弱是裂变效应的困境。而消费帮扶还面临农产品滞销监测困难、社会组织主动性弱和农村数字鸿沟等新挑战。为此,未来要坚持协同治理,提升资本水平;坚持农户主体,培育内生动能;坚持突出亮点,塑造特色品牌;持续推动消费帮扶的路径优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宝 苏琴
"赋权"是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视角。田野考察发现基层扶贫实践既有"赋权"又有变通的"控制",由此导致了扶贫过程中"精准"程度有所差异,为此,需要从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分析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从外部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由于较少受到当地社会网络的约束使其能够"理性行动",但在"限期"脱贫的目标责任制下,基层的扶贫工作队受到了"规避责任"与"追求政绩"的双重约束,故此工作队根据自利原则策略性地选择了赋权或控制策略。进一步考察发现,扶贫工作队主要通过利用传统权力结构、地方性知识及现代化知识话语"异化"赋权策略,从而构建了"控制性赋权"的实践逻辑。基于此,地方政府应着力于构建"外派"与"内生"相结合的基层扶贫工作队,设置部分基于"赋权""参与"的考核指标,培训提高扶贫干部对贫困户的尊重和理解,从而使得长效脱贫的精准扶贫政策能够得以执行。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兴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综观我国教育扶贫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将其实践逻辑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普及与提高:我国教育扶贫的初始样态与价值追求;(2)起点与过程:我国教育扶贫的点向思维与线性追求;(3)漫灌与精准:我国教育扶贫的粗放模式与精准追求;(4)公平与优质:我国教育扶贫的改革动力与目标追求。
关键词:
教育扶贫 实践逻辑 嬗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平卫英 罗良清 张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就业扶贫作为最直接最有效并能激活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脱贫方式,在我国减贫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业扶贫实践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历史演进视角出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业扶贫实践历程划分为"统包统配""就地转移""东西部劳务协作""精准对接、稳定就业"4个阶段,并进一步分析就业扶贫政策创新完善所基于的现实基础和背后的理论逻辑。最后,梳理总结我国就业扶贫政策体系形成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本文的研究为乡村振兴阶段就业帮扶战略调整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探索适合的就业减贫之路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加玉 左停
乡村社会是一个紧密的社区共同体,具有自身的内部结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进入乡村后常常无法完全按照理想化状态实施,会受到村庄治理逻辑、血缘人情和地方风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产生扶贫实践的"偏离",降低了贫困识别和贫困管理中的精准性,阻碍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的贯彻执行与优化配置。为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须削弱乡村社会中不利因素的干扰,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治理状况,建立多重识别体系,提高贫困群体的参与度和扶贫政策的灵活度,以提高扶贫过程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乡村社会 乡土逻辑 精准扶贫 偏离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加玉 左停
乡村社会是一个紧密的社区共同体,具有自身的内部结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进入乡村后常常无法完全按照理想化状态实施,会受到村庄治理逻辑、血缘人情和地方风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产生扶贫实践的"偏离",降低了贫困识别和贫困管理中的精准性,阻碍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的贯彻执行与优化配置。为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须削弱乡村社会中不利因素的干扰,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治理状况,建立多重识别体系,提高贫困群体的参与度和扶贫政策的灵活度,以提高扶贫过程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乡村社会 乡土逻辑 精准扶贫 偏离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谈国新 文立杰 张杰 纪东东
文化扶贫的逻辑前提应当是"文化贫困"现象的普遍存在。推进文化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是对文化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但文化贫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无法单纯依靠经济收入水平来界定。本研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地区、学历层次、收入水平、年龄层次等4个人口统计特征着手进行定量研究,发现中部地区更易产生文化贫困,低学历、低收入的老年农村居民是较为典型的文化贫困人口。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文化精准扶贫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
文化精准扶贫 模糊综合评价 文化贫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柏振忠 宋玉娥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高度组织化的规模主体,在中国农村科技推广、扶贫攻坚、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分析中国农村科技扶贫现实意义和困难挑战的基础上,认为加快构建合作社科技扶贫体制机制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从提高异质化贫困农户科技使用效率、推动政府科技扶贫工程实施、降低农业科技对接交易成本及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等方面剖析合作社科技扶贫动力机制,并探讨合作社科技扶贫实践应用情况;最后,提出推进合作社科技扶贫实践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许正松 徐彩瑶 陆雨 王苓 孔凡斌
系统梳理中国扶贫政策的施政理念、实施效果、政策体系及演变后发现,从2010年开始,中国生态扶贫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在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工作机制等方面呈现出积极特征,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生态扶贫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如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内生发展动力不强、基础设施薄弱、长效机制不够健全等不足。为了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需要将生态扶贫纳入国家中长期扶贫与乡村振兴规划,健全生态脱贫成果拓展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脱贫同乡村振兴协同机制,以及生态扶贫成果共建共享机制。
关键词:
生态扶贫 实践探索 政策成效 机制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