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53)
- 2023(6869)
- 2022(5812)
- 2021(5451)
- 2020(4449)
- 2019(9850)
- 2018(9577)
- 2017(16806)
- 2016(9204)
- 2015(9988)
- 2014(9821)
- 2013(9270)
- 2012(8498)
- 2011(7608)
- 2010(7895)
- 2009(7340)
- 2008(7464)
- 2007(6944)
- 2006(6257)
- 2005(5892)
- 学科
- 管理(34216)
- 业(31517)
- 济(30471)
- 经济(30390)
- 企(25724)
- 企业(25724)
- 财(13947)
- 制(13503)
- 农(12695)
- 方法(10411)
- 中国(9919)
- 体(9668)
- 业经(9524)
- 农业(8630)
- 务(8454)
- 财务(8438)
- 财务管理(8416)
- 体制(8265)
- 数学(8224)
- 数学方法(8120)
- 企业财务(8038)
- 银(7017)
- 银行(7012)
- 行(6699)
- 划(6511)
- 融(6501)
- 金融(6498)
- 环境(6361)
- 理论(5896)
- 收入(5878)
- 机构
- 学院(128035)
- 大学(127266)
- 济(51546)
- 经济(50394)
- 管理(48155)
- 研究(41457)
- 理学(40836)
- 理学院(40436)
- 管理学(39881)
- 管理学院(39637)
- 中国(32410)
- 财(29795)
- 京(25767)
- 财经(22279)
- 科学(21901)
- 江(20037)
- 经(20001)
- 中心(19444)
- 所(19282)
- 农(17074)
- 研究所(16904)
- 财经大学(16407)
- 范(16405)
- 经济学(16394)
- 师范(16284)
- 北京(15930)
- 州(15869)
- 业大(15494)
- 院(15295)
- 经济学院(14617)
- 基金
- 项目(82800)
- 科学(66120)
- 研究(65969)
- 基金(59995)
- 家(50671)
- 国家(50170)
- 科学基金(43769)
- 社会(43725)
- 社会科(41274)
- 社会科学(41262)
- 省(32548)
- 教育(31083)
- 基金项目(31016)
- 编号(27609)
- 划(26708)
- 自然(24904)
- 成果(24349)
- 自然科(24280)
- 自然科学(24275)
- 自然科学基金(23850)
- 制(23112)
- 资助(22899)
- 课题(19638)
- 部(18963)
- 重点(18955)
- 国家社会(18522)
- 性(18077)
- 创(17898)
- 项目编号(17369)
- 发(17148)
共检索到199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邢成举 李小云
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结束,新时代的贫困治理将以相对贫困为核心。相对贫困具有相对性、转型性、发展性、多维性、结构性和特殊群体性等特征,这意味着我们要在统筹考虑相对贫困内涵的基础上建立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新型贫困治理机制。尽管一些区域已经开展相对贫困的治理实践,但这些实践缺乏彼此间的比较,扶贫标准相对混乱且贫困治理方案欠缺系统性思考。构建新时代的贫困治理机制,应转变现有的贫困治理理念与话语,制定新的贫困治理战略,完善贫困治理体制,整合贫困治理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兰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我国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相对贫困的内涵不仅指的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还包括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以及人能力受限。有诸多原因导致贫困的产生,例如脱贫攻坚政策性因素、社会结构转型与人口流动带来的贫困、社会保障不健全性的贫困、自然地理因素带来的贫困、身心限制及能力不足等因素。目前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解决贫困的长效机制,在总结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行相对贫困的分析,在城乡融合角度研究相对贫困,还要重视贫困的社会治理转向,构建中国特色减贫话语体系,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郑琼洁 潘文轩
进入后脱贫时代,我国的相对贫困主要表现为区域性相对贫困、农村相对贫困、公共服务相对贫困、经济相对贫困四个方面,其产生的根源均在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要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入手构建治理相对贫困的有效机制。解决区域性相对贫困的关键是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消除农村相对贫困要依托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通过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公共服务相对贫困要求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设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间、城乡间和人群间的均等化供给。治理经济相对贫困的重点是构建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除了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外,还要着力改善生产条件分配、促进经济机会公平。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蒋永穆
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的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艰辛探索,持续破解贫困难题,走出了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8亿多人口实现脱贫;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由9 899万人减少到600多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 000万人以上,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郑继承
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贫困治理将迎来历史阶段性转轨,扶贫开发的重心将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瞄准相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的多维性与动态性决定了治理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也将导致治理思路在价值内涵、衡量标准、瞄准对象、战略目标、路径策略等方面产生重大变革。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立足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转型机制、动力机制、衔接机制、保障机制和责任机制等关键点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既是我国贫困治理历史阶段性转轨的现实需求,又是切实有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长效机制 政治经济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俊显
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通过精准的对象识别、高效的组织动员、系统的帮扶政策和巨大的资源投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到2019年的0.6%。但是,虽然绝对贫困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并不意味着贫困治理画上了休止符,2020年以后多维化的相对贫困在扶贫工作中的战略定位将更加凸显,本文基于相对贫困的典型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机制。
关键词:
相对贫困 提出 表现 治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严新明 朱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进一步推进扶贫工作确定了时代坐标和新的方位。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生存性贫困,相对贫困是发展性贫困。相对贫困产生的原因有四种:机会贫困、能力贫困、工作贫困、收入贫困。基于"水母型"社会结构提出动态贫困群体是相对贫困识别的主要对象。通过借鉴部分典型国家解决相对贫困的方法,提出新时代中国解决相对贫困的措施:现金救助和服务救助相结合,强化现有专项救助;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政府和社会主体协同治贫,将党的执政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肃昌 杨移
本文基于资源分配视角,紧扣相对贫困的“相对性”这一本质特征,将收入基尼系数理论拓展到教育、医疗和住房领域,分别构造相应的洛伦茨曲线、测算对应的基尼系数。研究发现:我国收入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是目前影响相对贫困程度最主要的因素,且城乡、区域差异较大;我国医疗资源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分配整体而言较为平等,但区域、城乡间仍存有差异;我国住房,特别是住房财富层面的不平等程度越来越严重,逐渐成为影响相对贫困程度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完善和优化相关保障制度,制定和实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政策以及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等方面提出缩小资源分配差异,缓解相对贫困,提高我国贫困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建议,以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云
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我国正式进入了“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成为贫困存在的新形态。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阻断返贫致贫的必然要求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要前提。但是,当前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着识别难度大、持续增收能力弱和贫困维度广等现实困境,这也意味着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将是一项长期性任务。为此,构建精准识别机制、稳定增收机制和多重保障机制,成为优化相对贫困治理体系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宗胜 黄云
在取得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之后,中国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将重点开展相对贫困治理。相对贫困的核心内涵是收入分配不均等。相较于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不仅具有多维性、多元性,而且具有长期性等特征,同经济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都紧密相关,在瞄准和治理上都比绝对贫困更加复杂。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发展较快地区的相对贫困实践经验值得借鉴。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收入分组数据,采用城乡两条相对贫困线测算了中国城乡相对贫困发生率并通过预测分析发现,近年来中国相对贫困程度整体大致平稳但略有上升,未来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可能会出现缓慢下降趋势,而城镇略有上升但基本保持平稳。"十四五"时期相对贫困治理不仅要继续巩固已有脱贫成就、保证扶贫政策的有序衔接及可持续发展,更需确定适当的相对贫困标准、实现相对贫困的城乡统筹,并结合乡村振兴,建立可持续、常态化的相对贫困减贫机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司可 方吉 彭玮
围绕数字时代相对贫困影响因素,探讨不同影响因素组态对相对贫困治理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数字时代相对贫困影响因素治理组态存在5条路径,可以归纳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高数字就业、强互联网政务或强在线医疗的支持;第二种是以强互联网政务为核心;第三种是强数字产业、强数字消费、强互联网政务和强在线医疗的组合。数字就业型、数字服务型、数字社会型是影响数字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效差异的主要组合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侯守杰
农村相对贫困是后小康时代贫困治理的主战场。新时期的农村相对贫困主要面临脱贫攻坚成效不稳定、脱贫人口识别难度大、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三大现实挑战。据此,通过构建农村相对贫困的精准识别机制、社会保障机制、长效稳定增收机制三大举措予以破解。加快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这不仅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最终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而且对于顺利推进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
相对贫困 农村贫困 贫困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明慧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是继绝对贫困治理之后面临的新贫困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相对贫困治理是遏制返贫现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破解"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化解农村主要矛盾,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需要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治理机制,即相对贫困衔接机制、脱贫内生动力机制、多方力量扶持机制,从而发挥各项制度、政策、法规的常态化贫困治理功能。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相对贫困 治理机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苏芳 范冰洁 黄德林 阚立娜 罗文春
后脱贫时代下中国贫困治理的重心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工作模式、扶贫形势的转变要求相对贫困治理战略与制度推出适应性创新框架。从相对贫困成因切入,基于多维视角,构建"人的发展—社会保障—开放共享"相对贫困治理分析框架,并结合国际相对贫困治理案例以及中国减贫经验,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对贫困治理路径。
关键词:
后脱贫时代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治理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雷汉云 谭卓敏
2020年后,我国贫困治理的重心从绝对贫困转向了相对贫困,而金融素养作为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其是否能发挥改善自我发展能力的作用以促进长期减贫,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构建了两期决策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金融素养与相对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金融素养指标,并运用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法(Ⅳ)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金融素养能够显著抑制家庭相对贫困状况的发生,促进家庭金融决策优化是金融素养发挥作用的重要传导机制。
关键词:
金融素养 相对贫困 工具变量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