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11)
- 2023(9416)
- 2022(7660)
- 2021(6860)
- 2020(6051)
- 2019(13386)
- 2018(13093)
- 2017(25303)
- 2016(13856)
- 2015(15534)
- 2014(15349)
- 2013(15287)
- 2012(13995)
- 2011(12437)
- 2010(12659)
- 2009(12073)
- 2008(12360)
- 2007(11309)
- 2006(10059)
- 2005(9463)
- 学科
- 业(75957)
- 企(70750)
- 企业(70750)
- 济(65436)
- 经济(65323)
- 管理(58100)
- 方法(28375)
- 业经(26402)
- 财(23400)
- 农(23271)
- 数学(20527)
- 数学方法(20347)
- 务(18371)
- 财务(18357)
- 财务管理(18343)
- 企业财务(17371)
- 农业(17071)
- 技术(16193)
- 制(15100)
- 中国(13591)
- 策(13356)
- 划(13123)
- 和(12448)
- 理论(12219)
- 企业经济(12095)
- 体(11996)
- 经营(11415)
- 贸(10974)
- 贸易(10969)
- 易(10657)
- 机构
- 学院(209402)
- 大学(204159)
- 济(92632)
- 经济(91119)
- 管理(86233)
- 理学(73981)
- 理学院(73281)
- 管理学(72444)
- 管理学院(72043)
- 研究(67049)
- 中国(53734)
- 财(43343)
- 京(42512)
- 农(39567)
- 科学(38427)
- 所(34277)
- 财经(34136)
- 江(32646)
- 业大(31679)
- 农业(31302)
- 经(30936)
- 研究所(30632)
- 中心(30541)
- 经济学(27570)
- 北京(26612)
- 州(25222)
- 经济学院(24951)
- 商学(24943)
- 财经大学(24906)
- 商学院(24732)
- 基金
- 项目(133584)
- 科学(107079)
- 基金(98627)
- 研究(98410)
- 家(85547)
- 国家(84720)
- 科学基金(74163)
- 社会(64924)
- 社会科(61560)
- 社会科学(61544)
- 省(52852)
- 基金项目(52179)
- 自然(47275)
- 自然科(46237)
- 自然科学(46227)
- 自然科学基金(45536)
- 教育(43945)
- 划(43158)
- 资助(39829)
- 编号(38654)
- 业(34308)
- 创(31384)
- 成果(30317)
- 部(29962)
- 重点(29825)
- 发(28903)
- 创新(28405)
- 制(27706)
- 国家社会(27197)
- 课题(26023)
- 期刊
- 济(107407)
- 经济(107407)
- 研究(60921)
- 中国(40090)
- 农(37376)
- 财(37175)
- 管理(37076)
- 科学(28929)
- 学报(28567)
- 农业(25831)
- 大学(22672)
- 学学(21739)
- 技术(19642)
- 业经(19628)
- 融(19193)
- 金融(19193)
- 财经(17527)
- 业(16703)
- 教育(16425)
- 经济研究(16366)
- 经(15220)
- 问题(13914)
- 技术经济(13528)
- 世界(11890)
- 财会(11390)
- 现代(11318)
- 贸(10987)
- 商业(10538)
- 国际(9804)
- 经济管理(9766)
共检索到3166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敏 黄玖立
本文借助企业要素密度异质性模型,利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的相对要素密度能否构成企业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地区层面的比较优势能够传导给企业形成企业的比较优势。具体地,对于处在不同的地区-产业组但具有相同的相对要素密度的两个企业,处在要素丰裕地区-要素密集型产业组中的企业具有更高的销售产值,即具有比较优势。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孙楚仁 陈瑾 李丹
贸易自由化会如何影响企业生产率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考察。然而,这一影响在不同比较优势的行业是否不同,仍然缺乏足够的研究。本文利用中国加入WTO作为外生冲击,使用三重差分法考察了贸易自由化对不同比较优势行业的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会使比较优势行业的企业生产率相对于比较劣势行业上升得更快,且这种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出口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和沿海地区企业中更为明显。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任志成 刘梦 刘杨
利用DEA方法下的M-L指数测算了资源环境约束下各省全要素生产率演进以及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指数,基于2004—2014年我国30个省份数据的面板门限回归,重点考察了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水平门限前后对出口的作用变化。研究表明:对于经济水平欠发达的地区,技术进步作用不显著,效率改进是促进出口的重要要素来源;当经济发展突破门限后,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同时呈现对出口增长的强劲促进作用,而忽视两者间的协同作用可能是当前出口减速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人口红利与外商直接投资作用式微,社会保障等制度因素作用增强。随着我国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和东西部经济差距不断扩大,根据地区经济情况,重视推进全要素生产率演进...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强
文章通过构建CES生产函数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结构调整偏向对比较优势变迁及其共同作用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利用我国1982~2014年的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结构调整持续朝偏向于技术方向发展,存在结构调整技术资本偏向。同时,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分解结果显示,结构调整偏向和比较优势存在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效应,综合效应更多反映纯结构调整偏向效应,而且不同地区呈现分化趋势,这说明结构调整方向与比较优势变迁相匹配才能有效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
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强
文章通过构建CES生产函数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结构调整偏向对比较优势变迁及其共同作用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利用我国19822014年的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结构调整持续朝偏向于技术方向发展,存在结构调整技术资本偏向。同时,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分解结果显示,结构调整偏向和比较优势存在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效应,综合效应更多反映纯结构调整偏向效应,而且不同地区呈现分化趋势,这说明结构调整方向与比较优势变迁相匹配才能有效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
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丽岗
本文以1995~2011年的中国城市经济面板数据为基础,用就业密度反应要素集聚水平,空间距离反映集聚溢出形成的技术梯度,考察了两者与中国城市非农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城市非农生产率与就业密度显著正相关;沿距离呈现出"U型"特征,属于典型的"中心—外围"结构;城市间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技术交流的增加正在逐步降低距离的负效应。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距离 要素密度 技术梯度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付建
引入比较优势理念分析贸易与行业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构成企业异质性视野下出口贸易影响生产率的机理。通过数理模型构建出口贸易、比较优势与生产率之间关系的模型,并通过企业微观数据和行业层面数据对此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关键词:
出口贸易 企业异质性 生产率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包群 郝腾
整合中国海关数据库、CEPII-BACI贸易数据库与工业企业数据库,测算中国出口企业所在区域的产品密度,并考察以产品密度衡量的本地生产优势对企业出口动态的实际影响。研究发现:产品密度对企业出口动态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提高了企业出口参与的存活时间与规模,且这种效应对位于产品生命周期上游的新产品更明显;产品密度提高了企业出口额或数量的恢复程度,缩短了出口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产品密度对企业出口动态参与的作用还受到融资约束、市场竞争程度、城市异质性等因素的影响。在考虑产品密度的不同衡量方法以及采用工具变量方法重新估计以后,以上结论依然可靠。
关键词:
本地生产优势 产品密度 出口动态 双循环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赵瑞丽 孙楚仁 尹翔硕
本文使用2000-2006年BACI双边贸易统计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库,计算了中国各城市每种HS6位数产品与该城市比较优势产品的关联密度。结合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库所计算的产业集聚指标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从产业内集聚角度考察了产业集聚对城市不同关联密度产品比较优势演化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产品的比较优势转换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与当地生产结构关联密度较高的产品有更高的概率成为当地下一期的比较优势产品;产业内集聚会加速高关联密度产品的比较优势转换,然而其本身并不必然决定该产品成为下一期城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关键词:
城市比较优势转换 产品关联密度 产业集聚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赵瑞丽 孙楚仁 尹翔硕
本文使用2000-2006年BACI双边贸易统计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库,计算了中国各城市每种HS6位数产品与该城市比较优势产品的关联密度。结合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库所计算的产业集聚指标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从产业内集聚角度考察了产业集聚对城市不同关联密度产品比较优势演化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产品的比较优势转换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与当地生产结构关联密度较高的产品有更高的概率成为当地下一期的比较优势产品;产业内集聚会加速高关联密度产品的比较优势转换,然而其本身并不必然决定该
关键词:
城市比较优势转换 产品关联密度 产业集聚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尹恒 柳荻 李世刚
论文结合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估计的理论发展,以中国竞争性行业为例,系统比较不同方法的估计结果。结构估计方法试图打开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黑箱、充分利用企业行为和决策结构方面的信息,因而成为企业TFP估计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然而Olley and Pakes(1996)、Levinsohn and Petrin(2003)、Ackerberg et al.(2006)等前期的结构估计方法面临着"共线性"问题的困扰,影响其结果的可靠性。结合了传统指数方法的结构估计结果更为可靠。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结构估计 广义矩估计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志强
微观企业TFP通常是不可观测的,它的估计面临内生性、联立性等诸多问题。在系统分析微观生产函数估计所面临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经过蒙特卡洛模拟法,比较了微观生产函数最新估计方法的优劣,发现广泛应用的0P、LP和ACF参数估计方法,倾向于高估微观企业的TFP,而De Loecker、GNR和联合估计的TFP测度方法能够得到TFP的稳健估计,增加值类生产函数估计倾向于高估微观企业的TFP,并且高估TFP的离散程度。将前沿TFP测度方法用于中国生产要素错误配置问题的研究,发现要素再配置具有显著的TFP促进效应,但是低于Hsieh和Klenow(2009)政策模拟的估计结果。据此,提出以微观企业TFP开展实...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万里 魏玮
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运用熵权法得出综合EG指数和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生产率,利用中国207个地级及以上行政级别市30个二分位数制造业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在区分要素密集度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地区要素密集度下集聚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最初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即由集聚效应转变为拥挤效应,并造成环境污染;分地区方面,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东部地区过度集聚现象比中西部地区要好一些;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对生产率提升存在积极作用,只是不同地区要素密集度制造业随着集聚水平提高而增加,正向作用效果的强弱不同;除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外,其他类型制造业道路密度与生产率呈负相关,地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并没有伴随集聚水平的提升而提高,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随着集聚水平提高而产生的拥挤效应并不明显;相关多样化对生产率存在正向作用,并且会随集聚水平提高而加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建萍 张乃丽
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和部门间要素密集度差异会导致属于不同部门的企业在出口竞争能力上的差异,比较优势部门内的企业凭借其价格——生产率"二元选择优势"出现出口"生产率悖论"的概率要大于比较劣势部门内的企业,并且企业的出口倾向越高,这种概率越大。实证分析发现比较优势部门是我国出口"生产率悖论"产生的根源,"出口选择悖论"和"出口学习悖论"仅适用于我国比较优势部门内的企业,尤其是民营比较优势部门内的企业,我国比较劣势部门内的企业没有表现出"出口选择悖论"和"出口学习悖论"。
关键词:
比较优势 异质性企业 出口”生产率悖论”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苒 武胤 陈迎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中日两国发生贸易的22个部门中主要的9类出口产品的完全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对中日两国主要贸易产品完全碳生产率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分析表明,与日本相比,中国在容易形成规模经济的产业上具有绝对"碳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低层次技术密集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