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61)
2023(7884)
2022(6432)
2021(5892)
2020(4887)
2019(10833)
2018(10464)
2017(20205)
2016(11138)
2015(12059)
2014(12110)
2013(11684)
2012(10731)
2011(9714)
2010(9702)
2009(9115)
2008(9148)
2007(8220)
2006(7096)
2005(6640)
作者
(31668)
(26833)
(26631)
(25469)
(16990)
(12826)
(12021)
(10169)
(10022)
(9585)
(9239)
(8988)
(8815)
(8637)
(8515)
(8151)
(7874)
(7818)
(7771)
(7578)
(6696)
(6608)
(6377)
(6105)
(6086)
(6006)
(5913)
(5816)
(5440)
(5312)
学科
(41421)
经济(41338)
管理(37604)
(33833)
(29182)
企业(29182)
方法(17585)
(15280)
数学(15162)
数学方法(14970)
(14226)
中国(11428)
(10750)
业经(10147)
(9867)
(9537)
财务(9514)
财务管理(9490)
(9286)
企业财务(9127)
(8789)
银行(8775)
体制(8495)
(8467)
金融(8465)
(8386)
技术(7306)
(6949)
农业(6886)
(6877)
机构
大学(159704)
学院(157876)
(65678)
经济(64353)
管理(58841)
研究(54540)
理学(50948)
理学院(50342)
管理学(49529)
管理学院(49217)
中国(40805)
(34820)
(32539)
科学(32450)
(27303)
财经(27089)
(26393)
中心(24658)
(24643)
研究所(24617)
(23958)
业大(22957)
经济学(21361)
农业(20669)
财经大学(20369)
(19987)
北京(19892)
(19637)
师范(19393)
经济学院(19138)
基金
项目(108532)
科学(86740)
基金(81578)
研究(77623)
(71996)
国家(71447)
科学基金(61334)
社会(52147)
社会科(49563)
社会科学(49552)
基金项目(42690)
(41185)
自然(39228)
自然科(38348)
自然科学(38337)
自然科学基金(37687)
教育(36080)
(35093)
资助(32526)
编号(29204)
(25705)
(25038)
重点(25015)
成果(24599)
(22889)
国家社会(22835)
(22277)
(22127)
教育部(21778)
创新(21560)
期刊
(71453)
经济(71453)
研究(47434)
中国(32585)
(28970)
学报(27036)
科学(24721)
(24300)
管理(23074)
大学(20885)
学学(19983)
(16326)
金融(16326)
农业(15826)
教育(15515)
财经(14389)
(12328)
技术(11903)
经济研究(11659)
业经(10621)
问题(9357)
(8552)
(8012)
科技(7383)
(7381)
财会(7253)
业大(6863)
理论(6831)
技术经济(6730)
现代(6684)
共检索到235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涂明辉  
作为权力转移进程的前置议题,新兴大国如何崛起是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关切。围绕这一现实关切,国内外学术共同体分别从体系结构性因素(实力)、新兴国面临的情势性因素(威胁)、新兴国常态化诉求(利益)、新兴国战略性对冲(风险)以及等级制下合法性诉求(地位)五个方面,形成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解释机制。但上述视角阐发的解释机制过于片面且缺乏统摄性框架以解释新兴国崛起路径差异化的原因。对此,本文构建了有关制衡的“能力—意愿”分析框架,通过新兴国相对政治能力与其对霸权国依赖程度等衡量指标,说明新兴大国的相对制度韧性如何差异化地影响其制衡行为。最后,本文结合冷战时期美日以及冷战后美印、美俄和中美案例验证了相关假设。结果表明,强制度韧性保证了新兴国的安全自主并促使其致力于合法化自身扩张,但强化了其自身安全困境与地缘威胁,导致其崛起压力过大;弱制度韧性保障了新兴国的利益诉求且有效地降低了潜在威胁,但在地位寻求与合法化扩张方面备受压制,崛起前景受限。此外,极弱与极强制度韧性赋予新兴国迥异的抗风险能力,使其在政策灵活性方面差异明显。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杨淦  
在证券发行注册制的改革征途上,监管者意在逐步退出市场博弈,将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什么"以及"如何披露"的话语权交还给投资者,使信息披露成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进行博弈的有力工具。鉴此,应当以信息供求双方的多样性和信息传递空间的层次化为视角,尝试安排一种不同一、不统一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体系。既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又尽可能降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成本。其展开维度是对上市公司的行业细分和风险评级,在此基础上通过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的互补、全面披露与简化披露的共存以及纸质披露与网络披露的区别对待来实现。
[期刊] 改革  [作者] 唐任伍  郭文娟  
演进韧性作为一种新型治理路径,对于引导乡村韧性构建、推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多个经历扰动后并有多年从逆境中振兴的案例,对其中政府、市场组织、乡村集体等不同主体主导的振兴方式进行对比考察,发现乡村集体主导的振兴方式比政府和市场资本主导的振兴方式更具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合理的治理机制提升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组织韧性和城乡互动的扩展韧性,综合提高乡村振兴的演进韧性能力,更合乎价值理性,更有利于实现城乡社会生态系统要素的良性互动,更容易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改革  [作者] 肖兴志   王述勇   李少林  
着力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并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效循环离不开金融支持。作为增强产业链韧性与产业链安全可控的“源头活水”,金融市场具备信贷支持、融资保障、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等效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新要求与不断涌现的新业态,为货币资金支持、资本市场支持、保险市场支持、金融科技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机制形成与场景开发启迪了新思路。全球竞争格局重塑带来的不确定性冲击、产业链区域间优化布局、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催生了产业链韧性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响应、金融发展的普惠覆盖、金融服务的精准对接、金融资源供给的高度适配的新要求。可从拓展金融服务范围、优化金融产品结构、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整合政策工具等方面强化金融对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支持作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方政   武常岐   项安波  
集团公司差异化管控能够优化不同出资主体的权力配置,然而集团公司管控现有研究对有限理性的默认假设缺乏关注,无法为集团公司差异化管控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指出集团公司差异化管控的底层逻辑是实际控制人、子公司其他股东和子公司高管围绕关键资源禀赋、子公司对集团公司的重要程度和依赖程度等影响因素进行剩余控制权优化配置。同时,剩余控制权配置过程会产生异质性配置结果,进而产生不同的管控模式和代理问题,这就需要辅以异质性治理结构与机制安排,以降低潜在治理成本。本文通过解构上述过程,主要回答了集团公司差异化管控的底层逻辑、分类依据和治理对策等三个核心命题,不仅可以助力集团公司差异化管控实践,还能够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马洪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完善财税体制,建立现代制度",为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梳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探寻现代财政制度的历史逻辑,挖掘财政制度现代化的动力之源,对于我国财政制度现代化的路径及战略选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令涛   赵桂芹  
基于我国2007—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各省份农业生产韧性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演变分析,进一步从抵抗力、恢复力和变革力三个方面明确了农业保险提升农业生产韧性的内在逻辑,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各地区农业生产韧性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增长速度趋缓,整体上处于高韧性水平的地区较少,同时期粮食大省、经济强省的农业生产韧性水平一般高于其他省份;农业保险整体上可以显著提升农业生产韧性,且这一效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恢复力和变革力的影响显著为正,对抵抗力影响不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粮食主产省和高成灾率水平地区,这种提升效应更大且更为显著。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梁   王修来   王婧怡   袁润  
顺应韧性化发展潮流,基于数据科学视角完善专利信息服务的理论体系,明晰专利信息服务韧性的价值意蕴。从为何赋能、赋何之能和所赋何能三个维度解析数据科学赋能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韧性的内在逻辑,揭示其理论方法融合性、服务范式创新性、技术工具智能性和结果呈现交互性的韧性特征。结合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对数据科学赋能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韧性的实现路径展开探讨,并据此分别开展面向高校决策支持和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实践。研究发现,数据科学赋能的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具备“以变应变,主动求变”的韧性特质,对提升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品   李欣明  
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国179家商业银行的数据,系统剖释了银行数字韧性的理论逻辑、形成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发现:第一,银行数字韧性是银行运用数字技术防范冲击、适应冲击并在冲击后实现更稳定状态的能力,其逻辑溯源于数字能力、危机管理和金融安全理论。第二,银行数字韧性的形成有赖于数字技术在冲击期间发挥的赋能作用。从赋能效应看,数字技术发展有助于缓解重大冲击导致的银行风险加重,增强银行韧性。从赋能机制看,数字技术通过减弱重大冲击对银行业务规模、业务成本以及业务关联的不利影响,提高了银行韧性。从异质特征看,数字技术的韧性赋能作用在应对金融危机、贸易摩擦、突发卫生事件时更有效,在小规模、非国有、高风险的银行中更显著。第三,银行数字韧性的提升离不开技术人才、基础设施和监管环境的保障。相对而言,技术人才供给充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数字监管环境优良地区的银行能够更有效地形成数字韧性。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姚树荣  景丽娟  
本文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对宅基地资格权的界定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应将宅基地资格权定义为现行农户手中的宅基地使用权,将农户转让给第三方的权利定义为宅基地经营权,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制度设计应重点关注"确权公平、还权赋能、产权清晰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孔祥斌  党昱譞  
本文提出,将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必须立足历史,厘清耕地保护主要矛盾转化的阶段特征,分析我国永久基本农田制度演变的内在驱动逻辑,并结合中央最新部署和要求,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进行系统性创新,以实现国家对优质耕地永久保护的战略目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力文  
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土地占有和分配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农地制度一直是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文章拟从宏观的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和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理清新中国农地制度历次变迁之间的内在逻辑。文章认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农地制度的历次变迁都是宏观环境和现实条件制约下的产物,服从于整个国家形势和战略发展的需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武贤  江华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试图解决而又一直未解决好的问题。文章从行为主体角度探讨我国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林产品具有生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双重性,不同行为主体对林产品的特征偏好不同,常常存在目标冲突,从而引发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博弈的过程就是低效率制度长期驻存的过程,博弈的结果使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进而具有不同的制度绩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光钦  
高校学术生产数量繁荣有着极其复杂的制度原因。无论外在制度还是内在制度,对学术生产数量繁荣均有关键性影响;其影响程度虽因功能性差异而不同,但二者同是学术生产的重要资源依赖。而学术资源具有促进学术生产数量增长的显性功能,可以说,高校学术生产的本质就是一切学术资源的总和。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由于运行机制的某些失范,导致了学术制度功能的自我否定,引发了功利性学术惯习的产生,导致了学术资源的无序竞争和产品的粗制滥造,催生了学术生产数量繁荣背后的种种危机,由此造成了制度性的资源浪费。抑制制度性的资源浪费,需要大学组织不断创新与其场域位置相匹配的学术制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春雷   申玉琢   王刚毅  
[目的] 探讨我国猪价波动治理的制度经验是猪价波动治理的重要短期经验支撑,也是建立生猪产业长效性支持政策的长期经验依据。文章探索了我国猪价波动治理的制度经验,并总结制度演变的内在逻辑。[方法] 对历史资料进行梳理,使用规范分析法归纳猪价波动治理的制度经验与制度演变逻辑。[结果] 我国猪价波动治理制度建设历经制度探索期(1985—2006年)、制度建设期(2007—2013年)和制度丰富与完善时期(2014年至今)后,现已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猪价波动治理制度体系。从制度演变逻辑来看,我国从稳价和稳产两个维度建设猪价波动治理体系。其中稳价类制度建设注重生猪市场自由和有为政府的平衡;稳产类制度遵循保障组织模式发展和金融制度供给两手抓的制度建设逻辑。[结论] 猪价波动治理要平衡好生猪市场自由与有为政府、协同推动组织模式和金融工具的应用以及推动金融工具的深度应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